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3古诗词鉴赏.doc_第1页
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3古诗词鉴赏.doc_第2页
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3古诗词鉴赏.doc_第3页
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3古诗词鉴赏.doc_第4页
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3古诗词鉴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古诗词鉴赏1.(2017辽宁沈阳)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别夔州官吏唐刘禹锡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注释】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青帐: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步:码头。白头俯伛: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动人。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D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别夔州官吏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诗人叙述自己在巴蜀的经历,以及调任的目的地第二联写出了离别饯行的画面,第三联写巫山峡谷的秋景,最后写出对夔州朋友的依依不舍和留念之情。这道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D项中“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通过标题“别夔州官吏”可知,这是作者刘禹锡与过去的官员朋友们告别的诗歌,主要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从中看不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其余选项正确。答案:D翻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别夔州官吏:我驻守在这巴蜀地区已经三年,现在离开就要到那扬州扬子江畔青色帐篷绵延到喧嚣的码头,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送到江边巫山傍晚夜色中夹杂细雨,峡谷秋天时节的水势让人不害怕只有我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留在里中献给这里的蛮神吧!诗歌赏析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2.(2017贵州六盘水)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问题。(4分)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2分)C(2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3(2017上海)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4分)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2分)(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2分)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3.【答案】(1)关汉卿 (2)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要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熟记名篇及作者。这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2)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熟悉文章表达的中心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感情,逐一辨析选择,这首小令描写了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的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远望,依依不舍之情,情人已走,但送别人却心情难以平复,迟迟不归,再望远方,只有小溪,小路,远山,而情人已远走,再也看不见,想来令人肝肠寸断。艺术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入木三分的写出了一位女子送别情人时的情态,心绪,给人以言尽而意无尽的艺术感受。此曲前三句写离别相思之情,用直抒胸臆的方法;后四句,则是以景托情,而景中含情,言尽而意不尽,并不是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译文:自从那天送别你后,我心里依然是难舍难分,相思之情萦绕在胸何时才能断绝?记得送别你时,我斜倚栏杆目送你远行,不时用衣袖佛去眼前如雪的扬花,怕它们阻挡了我的视线,我看到一弯溪水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挡住了伸向远方的小路,这时我才想到,你真的离我而去了。4.(2017黑龙江大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5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B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D全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由远望写到近望,再写到凝望。(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3分)4(1)B(2)示例: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 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5.(2017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6分,每小题2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B. 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以壮景写情的手法。C. 该联景物既为下联人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作者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B.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下面诗句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D.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使至塞上叙写了作者奉命出使边塞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故C项中“悲观心态”表述有误。故选C。【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问边”一词,与诗题“使”呼应,故A项正确;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为虚写,故B项不正确;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是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气象,故C项正确;颔联借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极言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故D项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题材属性。“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故为边塞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岑参第二次出塞阶段,故属边塞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从诗歌意象上来看属于边塞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不属于边塞诗。6(2017山东东营)(4 分)盆 池杜牧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注:“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2 分)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 分)6情感: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思想: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评分:答出情感或思想中的一种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示例:构思:总分相承,层次井然。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写法一: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澈之“月”这些淡雅纯净的意象,营造出淡泊雅静之境,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思想情怀。写法二:融情于景。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描写之中。写法三:借景寄志。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语言一:平中见奇,凝练传神。示例一,如“偷”字,将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示例二,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栩如生,表现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语言二:巧用修辞。示例,“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池如同从镜中浮出的景象。评分:答对得 2 分,共 2 分。从构思、写法、语言中任何一个方面答题均可;其中写法、语言答出其中的一个角度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7(2017辽宁辽阳)选出下列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欣赏有误的一项是()(2分)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心远”一词,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泊的忧伤。7D8(2017黑龙江龙东)阅读古诗,回答问题。(2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 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内容体现爱国即可得分)9.(2017山东莱芜)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九日同姜如农王西樵程穆倩诸君登慧光阁清 宋琬塞鸿犹未到芜城,载酒登临雨乍晴。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上方钟磬疏林满,十里笙歌画舫明。空负黄花羞短鬓,寒衣三浣客心惊。注:芜城,扬州的别称。A.首联写塞外鸿雁尚未到扬州,天气乍雨初晴,作者与友人登高饮酒,共度重阳佳节。B.“山色”一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山色的变化,又写出了时序的变迁。C.颈联虚实结合,作者听着悠扬的钟声,忆起昔日扬州的繁华,如今繁华不再,让人伤怀。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象沉郁,写出了作者年华已逝、窘迫潦倒的生活状况,表达了悲凉愁苦的感情。9. C10.(2017江苏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晴杜甫久雨巫峡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注】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文:花纹,图案。(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3分)(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10.(1)【答案】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任写两点即可),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峡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作内容。颔联“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中,“湖外草”是眼前景,“海东云”是远处或想象景;颈联“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中,“莺相和”是近景、听觉,“鹤数群”是远景、视觉。据以上分析可以回答“如何描写景物的”。作者将“湖外草”“海东云”“莺相和”“鹤数群”等几种景物放在一起描写,写出了一派生机的巫峡景色。(2)【答案】“急纷纷”写出了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感情。“急纷纷”是写“野花”“落”时的情形,作者正是对落花的无可奈何及通过“落花”这一意象表现出漂泊无依的伤感,同时结合“落花时节又逢君”一诗的意境来体会。据以上分析归纳答案。11.(2017江苏无锡)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注】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闽。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2分)(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2分)11【答案】(1)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2)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完成时,根据题意,应抓住题干中的“微寒”一词,所以应从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人手。(2)此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答题时,应思考为什么酒拳消,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以及此题的分值。12(2017江苏常州)从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诗里选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3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农耕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饥勤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12田家。全诗是围绕“田家”展开的,通过写“田家”的劳碌与辛苦来表达诗人对其的同情。 解析:本诗选自观田家,本题要求在诗里找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一个词语”自然极大地排除了失误的可能;在诗里能用的词语也就有“微雨”“田家”“耕种”等。诗文的题目一般是其内容、主题和思想的概括,或是内容、主题和思想的载体,内容或情节展开的线索等,选定了词语,结合诗歌内容“简述理由”即可。13.(2017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6分)减字木兰花竞渡宋黄裳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首词描会的是 (填写节日名称)的场景。(2分)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主说理由。(4分)答: 13【答案】端午【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题目是“竞渡”,契合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深深杨柳”也说明树荫浓密,暗示着夏季。【答案】有道理,“冲”比“飞”好。“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解析】此题考查对字词的赏析能力。首先要能辨别两字之间不同的表现力,其次更重要的是要把两个字分别放在上下文中去体味推敲,看哪个字更能符合全诗豪迈有气势的意境。14(一)(2017湖南湘西州)阅读行路难,完成下列各题。(6分)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B诗中以“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2)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3分)14.【答案】(1)B (2)是一个积极、乐观、执着的诗人.【解析】这首诗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可分成两部分。前六名为第一部分,写诗人参加宴饮,美酒佳肴却无心食用,想到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施展,不由心中愤懑茫然。后六句为第二部分,写诗人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实现人生的理想,为国效力。(1)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A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C诗中借典故,不是直接而是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D诗的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愿望、毅力和决心。(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15.(2017湖南岳阳)阅读徐俯的春游湖,完成下列各题。(4分)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风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注释:蘸zhan 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5(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即惊喜之情.译文:一对对燕子,你们什么时候飞回来的?小河两岸的桃树枝条浸在水里,鲜红的桃花已经开放.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16(2017四川广安)古诗鉴赏(4分)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2分)答:(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16古诗鉴赏(4分)(1)鸡呜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1分)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1分)(共2分)(2)抒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2分)17(2017浙江台州)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5分)泛舟后溪唐羊士谔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注释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 、 的特点。(2分)(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17.【答案】(1)芳草萋萋,静美清澈(2)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解析】泛舟后溪用拟人手法写鸟鸣之声,诗歌通过写鸟鸣的声音似乎在恳切地挽留过往的客人,从而突出了雨后后溪的静美清澈。(1)此题考查诗中描绘的景物特点,作答时要理解诗意。“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的意思是: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这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唯有啼鹃似留客”,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据此可作答。18(2017浙江温州)(5分)如梦令汉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选自全宋词)【注释】汉:汉水 霁(ji):雪后转晴(1)“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的特点。(2分)(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18【答案】(1)宁静(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词作鉴赏能力。这首词写的是词人在傍晚时分汉水看到的景象,听到樯橹发出的声音,惊起寒鹭,雪后转晴远山纷乱,为之所吸引。于是驻足欣赏,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全词语言清丽,喜悦感情溢于言表。(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作意境的把握能力。“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正是周围环境安静,作者才能听到一声鸣橹所惊起的寒鹭纷飞的声音,这里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安静。(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解读能力。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与积雪的远山相映,平添不少江山生趣,这景色实难描画,遂使诗人赵长卿留连忘返。末句“数遍溪南烟树”,状不忍遽去之情宛然。翻译:不知哪里传来船桨划水声音响起,惊起了水边的寒鹭这样的美景难以画出来,只见雪后转晴的无数远山暂且停留,暂且停留,数遍那溪水南面朦胧的树木19.(2017浙江衢州)古诗阅读(3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释】“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9.【答案】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背景分析,情感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根据语境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理解诗歌意象,既要理解诗意,又要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本题解答,先要明确两首诗的背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注释已经提供,过故人庄是田园诗,展现的是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然后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感: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从“遥怜故园菊”一句可理解诗人表达的是思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过故人庄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等句,可理解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最后以“菊”为切入点,分析诗歌的背景和情感即可。20.(2017浙江宁波)(5分)满庭芳失鸡明王磐平生淡薄,鸡儿不见,童子休焦。家家都有闲锅灶,任意烹炮。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倒省了我开东道。免终朝报晓,直睡到日头高。【注释】休焦:不要着急。火烧:一种圆形面食。穿:通“汆”,一种烹调的方法。对曲中的“我”而言,失鸡最大的好处是“ ”。(用原句回答)(2分)请结合作品内容,说说这首曲的语言特点。(3分)20.【答案】直睡到日头高(免终朝报晓,直睡到日头高)【解析】本题考查对曲子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读懂曲子内容,且要求用原句回答,“鸡儿”不见了,主人“淡薄”,还想去给得到鸡的人家送去“火烧”和“胡椒”。除此,曲子尾句“直睡到日头高”可知,鸡丢了,就不会因为鸡叫而早早起来。【答案】示例:这首曲子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如“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写得通俗易懂;失鸡之后,作者宽慰童子,嘲笑偷鸡贼,列数失鸡的好处,语言诙谐幽默;这首曲“焦”、“炮”、“倒”等字押同一个韵,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曲子的语言特点。这首曲子,通过一件丢鸡时间,主人与童子之间的对话,以小见大,写出主人一种想得开,把烦恼看开的豁达的生活态度。曲子源于生活,颇具口语化,通俗易懂,不失幽默诙谐。21.(2017浙江丽水)(4分) 晓行望云山 披仙阁上观荼蘼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问,满目奇峰总可观。 仰架遥看时见些,登楼下瞰脱然佳: 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 荼蘼蝴蝶浑无辩,飞去方知不是花。 (选自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注释】可观:壮观。荼蘼(tumi):花名。仰架:仰望花架。脱然:舒畅喜悦的样子。两首诗题材不同而理趣相似,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知识卡片】 理趣是指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与审美情趣 宋诗往往不排斥说理,但不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来表现一定的道理。21.【答案】晓行望云山写诗人拂晓赶路远望云山,以为彩云也是山峰,直到发现有一座“山峰”凌空飞去,才知道那不动的是真山;披仙阁上观荼蘼写诗人在观荼蘼时,花蝶相混,浑然莫辨,直待飞去,才知道飞者非花。两首诗都通过动静的变化,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事实。两首诗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难以言传,一经诗人妙笔写出,顿觉幽默风趣。【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分析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这两首诗以及相关知识卡片,抓住表现相似理趣关键句“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和“荼蘼蝴蝶浑无辩,飞去方知不是花。”比较分析出这两首诗饱含的相似的哲理。前者点出“奇峰”实为云雾变幻所致,而那些静止不动的才是真正的山峰;后者通过“荼蘼”和“蝴蝶”无法辨认,蝴蝶飞去方知不是花。两句都运用动与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景致借景喻理:假的云雾掩盖不了真的山峰。纷飞的蝴蝶冒充不了荼蘼花。我们不要被假象迷惑。22.(2017浙江嘉兴、舟山)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5 分)送人之荆门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中应有赋,千秋白雪待君赓。(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郢(yn):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白雪:也称“阳春”“阳春 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赓(n):继续。 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2 分)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 分)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2.【答案】历史兴亡(人文遗迹)、自然风光(山水奇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颔联:“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三国”提示是从历史兴亡角度,“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提示也可以是人文遗迹。颈联:“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提示从自然风光、山水奇丽的角度表现荆门的特点。【答案】 答案示例: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感情的理解。根据注释知道这首诗的尾联是朋友去荆门,诗中尾联就是作者想象朋友去荆门后的生活,“应有赋”“千秋白雪待君赓”表达了乐观之情。李白的诗的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手”“去”“萧萧”“班马鸣”是李白借马鸣表达了离别之情,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23.(2017浙江金华)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问题。(4分)小雨杨万里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诗人写出了小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4分)23.【答案】第一层:只关注小雨某一方面的形态或心思。示例1: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示例2:我不能下得太大,也不肯全无。示例3: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美。第二层:关注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但没有指出两者的关联。示例4: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不能下得太大,也不肯全无。示例6: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美。(该题分层赋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题目要求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这首诗是诗人一次旅途中遇小雨有感而作。前两句诗主要描述小雨的形态,后两句则写它的心思。这首诗的大意为:细细的,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你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解答此题,不仅要能关注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还要能指出两者的内在联系。24(2017浙江杭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家明孙承宗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1)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 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 的态度。(2分)(2)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请作赏析。(3分)24.(1)【答案】孤寂 批评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诗词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应从作者的时代背景,诗词中的关键词等来分析。柳诗当时正值被贬,心情忧郁。再从诗中的“绝”“灭”“独钓”等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孤寂心情;从孙诗中的“画家不解渔家苦”,很明显就可以看出作者对画家的批评、指责的态度。(2)【答案】通过手指冻僵、呵气取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寒地冻、残月在天、船上积雪斑驳的环境描写,表现渔家为生计奔波劳作的艰辛。【解析】此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及概括分析能力。题干为“渔家苦”,那就要围绕该词,从前两句诗中找出与渔家“苦”相关的细节内容。“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将这两个用简要的文字概括一下渔民的生活劳作场景即可。25.(2017浙江湖州)阅读古诗,完成问题。(3分)从军行唐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海:湖泊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ABC山中杂诗南朝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25.【答案】C【解析】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1)此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将士”一词与“卫国”有关,抓住“直上”来理解将士们的精神品质所在,点明烘托的手法。表达了从军将士无所畏惧(一往无前、乐观豪迈)的精神气概。A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热爱自然、闲适恬淡、超然物外。B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因此“愿”具体指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C作者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故选C。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26.(2017云南曲靖)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同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简析诗中“凌”字的妙处。(2分)答:26.A(“自近而远”应是“自选而近”)示例:“凌”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用词精准,言简义丰。27.(2017云南昆明)品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27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28.(2017广西柳州)古诗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歌标题的“酬”字本义是指“答谢”,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 。颔联中使用“闻笛赋”和“ ”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归之后的感受。(2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2分)28.以诗为赠(回赠)(1分);烂柯人(王质烂柯)(1分)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1分)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1分)29(2017贵州黔东南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1)(2)题。(7分)武陵春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来:中&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上 阕一个“ ”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