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doc_第1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doc_第2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doc_第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doc_第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内容概述1、本讲复习的基本线索 本讲共分四课,分别是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四个学习要点:即农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特征。商业的发展及特征。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贵族土地所有制的表现。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伴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使自耕农经济不断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历代统治者往往采取多种手段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兼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反抗,地主同劳动人者之间的关系日益松弛,租佃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然而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明清(鸦片战争)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君主专制统治的保守和封闭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于特点,可以弄清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2、本讲的核心思想 、重点和难点(1)本讲复习的核心问题: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同时也叙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于发展。内容标准要求从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2)本讲复习的重点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 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唐后期起,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起,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2、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冶金技术、制瓷业、丝织业:“高超的冶金技术”:中国很早就掌握冶铜技术,新石器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夏朝已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商周时代进入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工冶铁最早并不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在春秋时期我国也已开始了人工冶铁和使用铁器。战国时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更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发明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的领先地位。“享誉世界的制瓷业”: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开始烧制陶器,至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到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出现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涌现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等一批名窑。宋代名窑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以烧制青花瓷而著称。景德镇是明清“瓷都”,有官窑,更有大量民窑。明宣德年间生产的青花瓷质量最佳,后来又烧制多种彩瓷,至清代更烧制出珐琅彩。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起,世界各国开始生产瓷器。“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考古工作者发现距今四五千年的蚕茧和丝织品残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后来,丝织业不断发展,西周的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丝织品不仅产量高,质量也好。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开始大量外销,长盛不衰,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再讲明清盛鼎时期的丝织业。当时的苏、杭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设有官商,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明中期以后为市场生产的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以妆花缎最为精美,清中期以后又从中发展出“金宝地”的新品种,辉煌富丽。3、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商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在:(1)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而不是先有农村商业,而后才有城市商业的发展。(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地位提高。这种情况在宋代已经显现。(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下来即出现了货币。秦始皇一统中原,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4)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商人的自然组织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亲缘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则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相对而言,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比作为业缘组织的宗族进步,而作为业缘组织的行会、公所又比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进步。因为地缘组织特别是亲缘组织大多具有不可选择性,属于不随意的团体而业缘组织大多具有可选择性,属于自由加入的志愿集团。(这三者之间并非是依次取代的关系,它们既有时间上的交叉并存,又有组织上的相互重叠。)除此以外还有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等就不再一一叙述。4、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和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雇佣机工,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在棉织业中心的松江,商人雇佣居民生产暑袜,计件付资,商人控制生产,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中,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表现: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增多;部门和地区增广。(3)本讲复习的难点1、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发展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可以概括出它的几个特征:第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第二,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第三,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装备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十分精美。第四,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第五,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自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已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它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3、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国家的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最典型;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最典型。(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富裕,手工业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完成的。所以说农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比如秦朝和隋朝修筑驰道,隋朝开通大运河和元朝疏浚大运河,这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4)货币的统一,纸币和柜坊、飞钱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5)国家采取的政策严重影响着商品交换的进行。在我国古代,统治者采取的不同政策会对商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长期以来统治者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带来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4、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1)封建的经济基础非常顽固。在封建剥削制度下,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对独立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也起着限制作用。(2)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明清统治者为巩固封建统治,继续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措施从各个方面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旧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等往往用剥削来的钱财用于买田置地,这就严重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从土地流向商品生产。3、本讲复习的考点精析1、中国古代的农业成就。(1)耕作技术的提高: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出现了垄作法。汉代推行“代田法”,还出现了“区田法”;汉代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的地方仍实行休耕制,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出现了犁壁和耦犁。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耕犁已相当完善。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施肥技术,耕作技术都有了更大提高。(2)农具的改良:汉代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翻土碎土工具犁壁,还发明了耦犁。隋唐时期出现了曲辕犁。宋元时期出现了畜力牵引的旱地中耕农具耧锄等。(3)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宋元时期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大量种植,长江流域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明清时期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棉花、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有扩大。(4)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著述:汉代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时期出现了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2、我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模式。适应性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作用: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收入的主要来源;广大小农阶层的稳定对封建政权的安危至关重要;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造成了我国经济的滞后和封建统治的漫长。3、历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原因:(1)这是中国古代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决定的,也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2)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所以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以维护其封建统治。(3)不识时务,坚持传统的 思想观念,也是后来统治者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之一。二、典型例析例1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 B、制瓷业C、造纸业 D、印刷业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概况。早在春秋时期,冶铁业就已经兴起。答案为A。例2明清时期为什么实行海禁和闭关所国政策?解析分析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所国政策的原因,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统治者的主观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根源。答案(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所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3)从根本上看,闭关所国政策的实行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三、当堂反馈一、选择题1、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开始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是( )A、水旱轮作制 B、稻麦复种制C、两年三熟制的出现 D、曲辕犁的发明3、春秋时期首先规定“按亩纳税”的国家是( )A、齐国 B、鲁国 C、秦国 D、燕国4、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5、古代手工业品中质量最好的应出自(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私营企业6、清代发展起来的,显得辉煌富丽,又富于立体感的丝织新品种是( )A、赛里斯 B、大花鱼牙锦 C、妆花缎 D、金宝地7、我国能够把生铁和熟铁混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8、“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早市”的古代城市应是( )A、西汉长安 B、唐代长安 C、北宋开封 D、元朝大都9、下列关于徽商和晋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徽商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徽州,晋商的活动范围在山西B、徽商和晋商都是贩盐起家C、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还走出国门与外国做生意D、经营范围广,财力雄厚10、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 )A、北宋造纸业发达 B、北宋印刷技术先进C、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D、商业的高度发展11、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的地点和行业是( )A、长江流域 制瓷业 B、江南地区 纺织业C、江南地区 制瓷业 D、长江流域 纺织业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13、清朝统一台湾后,设立的四个通商口岸不包括( )A、香港 B、澳门 C、云台山 D、宁波14、右图所示“花楼机”的创制时间和用途是( )A、两汉 用于丝织业B、宋元 用于印刷业C、明朝 用于丝织业D、清朝 用于棉纺织业二、材料解析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对此公羊传中的解释是:“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几年后秦国宣布“为田开阡陌封疆”。材料二 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材料三 魏书食货志记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土地制度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变革?(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土地制度?二者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3)简介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分析这一状况与材料一反映的相关制度的联系。三、问答题16、简要分析唐朝商业市场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并指出当时的市场仍受到哪些限制?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解析: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B3、B4、B 解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国有制,而实质上土地所有权掌握在周王手中,也可以说是周王的土地所有制。5、A6、D7、C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出现在唐代后期。先排除A。两宋时期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以经营。再排除B。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两宋,而不是元朝。9、A 解析:A项中徽州和山西是徽商和晋商的籍贯。10、D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交子”是因为商业的发展,商品的交易数额扩大,金属货币不易携带而出现的。11、B 12、C13、A14、C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从图中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和理解能力。从图中的历史信息可以排除B,不是印刷业。再从“花楼机”得知是汉朝,用途是丝织业,而不是棉纺织业,故选C。二、材料解析题15、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提炼有效信息。(1)问要抓住材料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得知是奴隶社会晚期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土地制度的变革。(2)问确定时间:一个是三国时,一个是北魏,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3)问要抓住“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个根本制度来思考。答案:(1)井田制由瓦解到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2)屯田制和均田制。都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3)均田制从北魏时期开始实行,隋朝和唐朝前期沿用并完善,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瓦解。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兼并是必然现象,均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的频繁。三、问答题16、(1)城市市场中行业众多,出现了为商贸服务的邸店和早期银行雏形的柜房;唐朝后期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夜市;定期举行的草市遍及广大农村;来自波斯、大食等国的胡商云集各大都市的市场。(2)市场仍固定在专门的商业区,与住宅区分开,面积也较小;市场里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买卖是间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内容概述1、本讲复习的基本线索 本讲共分二课,分别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个学习要点,即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主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本国资本主义中,官僚资本主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又呈畸形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所占比重较小,实力薄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辛亥革命的成功,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激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再加上军阀混战,民族资本主义受挫;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显著发展,但这种发展势头被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所打断;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民族资本企业再美货倾销、官僚资本排挤压制等多方面因素打击下,又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2、本讲的核心思想 、重点和难点(1)本讲复习的核心问题: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容标准要求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基本史实,研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本讲复习的重点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2、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政局趋向稳定,经济有较大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加速,这就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办企业也起到了诱导作用。3、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2)一战期间,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使国货市场不断扩大,为其企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3)北洋军阀政府推行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4)状元实业家特殊的地位和经历,尤其是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5)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本讲复习的难点1、洋务运动:(1)背景: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太平天国运动;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内外双重打击之下,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于是出现了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2)指导思想及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的宗旨;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是洋务运动的目的。(3)主要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创办近代教育。(4)影响: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但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开始出现。它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3、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3、本讲复习的考点精析1、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评价洋务运动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统一第一种观点要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分析其积极影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有利于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创办近代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刺激作用;派遣留学生和设立新式学校,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统一第二种观点要从洋务运动的目的着手思考,洋务运动从维护清朝统治的反动目的出发,其活动内容也是紧紧围绕这一反动目的进行的,当然其主要的历史影响也是消极的。2、如何认识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导致了以下变化,(1)上层建筑的变革;(2)阶级地位和阶级关系的变动;(3)临时政府的方针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在这场革命中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之,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民国时期从时间概念上讲从1912到1949年。反映在民族工业的发展上经历的四个阶段,即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具体体现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艰难曲折。(1)民国初年至一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资本主义的障碍,当时,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于是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由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春天短暂,昙花一现。(2)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由于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加之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于是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使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而走向萎缩。(4)抗战胜利后,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残酷挤压,加之国民政府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因此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理想,是近代中国许多年许多仁人志士做过的梦,但是毫无例外,全都破灭了。历史雄辩地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不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要想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因此,发展资本主义跟进行民主革命相比,其地位和作用永远是第二位的。在近代中国,曾经有不少人提出过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并为此而奋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由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提出、经天王洪秀全批准的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这个纲领没有付诸实践,只是作为思想史的重要资料保存下来。 第二次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百日维新。19世纪90年代,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几年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愿望的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他们提出设议会、立宪法;办铁路、开矿山、奖励农工商 ;创建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精练陆军、扩建海军。这些变法维新的主张,其实质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他们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将变法理论付诸实践。但是,新法只推行了103天,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打击下,戊戌六君子横尸刑场,遭到惨败。 第三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是在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一次有理论、有纲领、有政党领导的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使命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革命团体到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其间经历多次武装斗争,历时17年。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庄严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理应成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保障。事实上,孙中山制订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包括了一些废除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的条款。但是,这个新政权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反对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重大举措。帝国主义就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发动反扑,政治扼杀、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同时并举,终于迫使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让给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中的新代理人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之东流。历史一再证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二、典型例析例1由私人投资创办的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 )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运动期间 D、辛亥革命时期解析学生要理解“私人投资创办的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就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或部分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那些由私人投资的企业),题干中的“中国”一词表明不包括外商在华企业。在此基础上,结合洋务运动起止时间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来考虑。答案为B例2 中国民族工业在1936年以后不断萎缩,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解析中国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生存,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工业开始萎缩。答案:(1)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在沦陷区大肆掠夺。同时,在国统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这些导致了民族工业开始萎缩。(2)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加上官僚资本对经济的垄断,民族工业进一步萎缩。三、当堂反馈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丝等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自然经济全面解体 B、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西方人喜欢喝中国的茶,穿中国的丝绸 D、中国的茶、丝生产商品化程度高2、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 B、维护清王朝的统治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挽救民族危亡3、下列这幅照片拍摄的是第一批赴海外留学的幼童,由此可判断此事发生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 D、北洋军阀统治期间4、19世纪70年代,中国最早投资于民族资本主义性质近代工业的是( )A、商人、地主和官僚 B、官僚和工业主C、手工工场主和官僚 D、商人和高利贷者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著名的企业有(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湖北织布局A、 B、 C、 D、6、在近代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兵制中增加了新式兵种海军,当时洋务派筹建的三支海军是( )A、南洋、北洋、西洋海军 B、南洋、北洋、东洋海军C、南洋、北洋、福建海军 D、南洋、东洋、西洋海军 7、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奕欣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之洞8、下列哪些是民国初年出现的著名实业团体( )兴中会 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 中华实业团 日知会A、 B、 C、 D、9、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是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10、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与湖北织布局的根本区别在于( )A、使用机器生产 B、产品走向市场C、建于通商口岸 D、具有雇佣关系11、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要求的口号是( )“抵制日货” “发展实业” “实业救国” “民主共和”A、 B、 C、 D、12、1914年至1919年的历史说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 B、帝国主义的侵略C、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 D、国民素质低下13、下表是中国纱厂19151919年盈利指数,它表明( )年份盈利指数19154.3819167.61191736.93191821.43191970.56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帝国主义是阻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中国纺织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A、 B、 C、 D、14、近代后期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外国帝国主义 B、中国封建势力 C、官僚资本主义 D、中国的自然经济二、材料解析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农民家庭由于不依靠市场,不依靠生产的变迁,以及不依靠外界的历史运动而差不多完全自给性质,这种形式最多容易成为社会停滞状况的基础,例如我们在亚洲所看到的就是这样。马克思材料二 1843年1844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处通商口岸相继开放,洋货“冲积于厦门”。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洋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历史2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说的这种经济形式是什么经济?(2)根据材料二,分析外商“洋货涌入”和“丝茶收购”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三、问答题16、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1)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2)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B 解析:洋务派是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领导的。为改变内外交困的窘境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前提是不改变封建制度,即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A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从图中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和理解能力。图中“轮船招商局”可告诉我们是民用工业,是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由此得知是洋务运动时期。4、A5、A 解析: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湖北织布局是张之洞建立的民用工业,其余的是民族工业。6、C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巩固题,可结合课本基础知识作答。7、A8、B9、D10、D 解析: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这两个企业,前者是民族工业,后者是民用工业,都是使用机器大生产,都建立在通商口岸,A、C是相同点。民族工业的产品走向市场,民用工业的产品一部分由政府统配,还有的走向市场。B也是相同点。排除下来答案为D。 11、A12、B13、B 解析:19151919年正处于一战期间。此间,民族工业暂时获得了发展,是因为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这只能说明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不能证明民族工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次受到摧残。14、C二、材料解析题15、(1)自然经济 (2)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三、问答题16、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也是高考热点题。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解答此题有二层意思,首先是表态,即同意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或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其次,阐明你同意的理由。表述时要求文句基本通顺,思路清晰,主观判断和阐述理由不混淆颠倒,不允许似是而非。在回答时有合理的发挥或创见,应酌情加分。主要答题要点: 同意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主要是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作用。理由:(1)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2)消极方面:有清朝官府兴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内容概述1、本讲复习的基本线索 本讲共分二课,分别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介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遇到的挫折;更介绍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五个学习要点,即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农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第2课主要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介绍了我国在文革后所进行的一次历史性大转折。重点在两大方面,一是政治路线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二是改革开放方针的提出。第3课则主要阐述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讲了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国有企业改革。第4课主要阐述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的过程和一些基本情况。探究了两个问题:一是经济特区是怎样建立的;二是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第5课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探究了两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2、本讲的核心思想 、重点和难点(1)本讲复习的核心问题: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变化。它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