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地震波的分类及其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圈层特征。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圈层特征。从人地关系角度阐述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横波较慢固体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纵波较快固体、液体2.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名称特点莫霍面地下平均 33千米处(大陆部分)。在这里,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 2_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3.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壳范围: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厚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分层(2)地幔范围: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3)地核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分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大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2水圈(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2)分类:根据其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3)意义: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陆地水。3生物圈指广泛分布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一、判断题1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2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3地壳厚度不均匀,一般海拔高的地区,地壳较薄,海拔低的地区,地壳较厚。()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5水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答案:1.2.3.4.5.二、选择题6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波的分类B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C地球内部的温度变化 D岩石圈的厚度答案:B7岩石圈包括()A地壳和软流层以上 B地壳上部C地幔全部 D软流层答案:A8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 B岩石圈上部C地壳下部 D软流层答案:D9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A岩石圈 B水圈C生物圈 D大气圈答案:C地球的内部圈层【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2016年1月23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37.68N,101.62E)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材料二我国部分大陆地壳等厚度线图。(1)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的人们有怎样的震感?(2)地壳等厚度线0 km表示_(面),根据我国部分大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_。提示:(1)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2)莫霍面地壳【核心归纳】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面古登堡面172 900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下地幔地核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分层名称主要成分密度分布上层硅铝层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小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层硅镁层镁、铁、钙、玄武岩类组成,成分增多大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厚度范围联系示意图地壳平均约17 km地表至莫霍面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岩石圈100110 km地表至软流层【跟踪训练】(20186月浙江)如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1)(2)题。(1)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软流层(2)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横波传播速度最大B内部物质组成均匀C呈液态或熔融状态D由硅酸盐矿物组成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其中为地壳,为地幔,为外核,为内核。第(2)题,地壳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且经过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时,横波波速加快,故A错误;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故B错误;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故C正确;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组成物质是铁和镍,故D错误。答案:(1)A(2)C地球的外部圈层【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2016年4月24日上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链北部海域成功进行今年以来首次工程下潜,最大下潜深度2 304 m。此次工程下潜旨在全面检测潜水器状态,同时兼顾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和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蛟龙号”下潜的位置处于地球的哪个圈层?提示:该位置属于地球外部圈层中的水圈。【核心归纳】地球外部圈层比较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跟踪训练】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3)题。(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 D地壳(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A瀑布 B岩石C树木花草 D大气(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解析: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答案:(1)B(2)C(3)B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的判读【典图示例】【判读技巧】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2)地震波的速度变化深度波速S波P波地下33 km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地下2 900 km处完全消失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内部圈层的划分莫霍面,古登堡面,C地壳,B地幔,A外核。2图解法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针对练习】读地震波波速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1)(2)题。(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C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B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A圈层最可能为熔融液态DB和C圈层共同构成了岩石圈解析:第(1)题,纵波波速较快,能通过固体、气体、液体,而横波波速较慢,仅能通过固体,故A、B、C选项均错误。第(2)题,C为地壳,海洋地壳厚度小于陆地地壳,A选项错误;B为地幔,横波可以通过,B选项错误;A为外核,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熔融液态,C选项正确;构成岩石圈的是C圈层和B圈层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部分),D选项错误。答案:(1)D(2)C 对点练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图中的、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解析:选A。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地壳越厚,地震波传来的越迟。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高山高原处地壳更厚。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23题。2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判断正确的是()AA表示岩石圈,由固体组成BB表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CM表示古登堡面DF、G表示地核,F由非固体物质组成3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B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CM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在N界面下横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则完全消失 解析:第2题,根据圈层结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M、N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A为地壳;B、C之间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F、G表示地核,分别为外核和内核。第3题,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下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地震波可以通过软流层。答案:2.D3.C 对点练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45题。4图中序号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BC D解析:第4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图中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第5题,“落红”属于生物圈,“春泥”属于岩石圈。答案:4.C5.B北京时间2017年3月14日13时55分,印度尼西亚哥伦打洛省发生里氏5.6级地震,震源深度79.2 km。据此回答12题。1本次地震发生在地球的()A岩石圈B软流层C下地幔 D地核2地震有时会引发海啸,地震和海啸对哪个圈层影响最小()A岩石圈 B水圈C大气圈 D生物圈解析:第1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根据震源的深度可知,A选项正确。第2题,地震对岩石圈和生物圈影响较大,海啸对生物圈和水圈影响较大,地震和海啸都对大气圈影响较小。答案:1.A2.C3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以古登堡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核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A BC D解析:选D。地球的内部由里向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古登堡面是划分地幔和地核的界线,受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的影响,总体来说,地球内部的温度向里是增高的。2017年2月11日,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锡纳朋火山又发生喷发,火山活跃程度不断升高,喷出的炙热火山灰成倍增长。据此回答45题。4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A岩石圈 B地壳C地核 D软流层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D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解析:第4题,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选项D正确。第5题,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上地幔的一部分(上地幔顶部)属于岩石圈,岩石圈的下部是软流层,故A、B、C选项均错误。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选项D正确。答案:4.D5.D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67题。6有关图中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软流层存在于层的上部B分界面为莫霍面C层在海洋下缺失D分界面为古登堡面7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A生物圈 B水圈C圈层 D圈层解析:第6题,图中两层为地壳,地壳与地幔(图中层)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图中)。硅镁层在地壳中的分布是连续的;软流层存在于地幔(图中层)的上部。第7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是生物圈。答案:6.B7.A8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B为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DE_,FG_。(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解析:(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由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可知,陆地上的人先感受到纵波,后感受到横波。(2)根据A、B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其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3)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C为地壳,DE为地幔,FG为地核。(4)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5)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答案:(1)A(2)莫霍面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3)地壳地幔地核(4)画图略(提示:软流层以上部分)。(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读鲁甸县地震资料,回答12题。时间2017年2月8日19时11分(北京时间)震中位置27.07N,103.36E(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震源深度10 km震级里氏4.9级1.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A横波速度突然增加B纵波速度突然增加C横波突然消失D纵波突然消失2鲁甸县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 B软流层C上地幔顶部 D下地幔解析: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由于外核可能呈熔融液态,故横波会消失;鲁甸县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 km,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 km,故震源应位于地壳。答案:1.C2.A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34题。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4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的是()A图中C层 B图中G层C软流层 D下地幔解析: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D、E合称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在F、G交界面上,只有横波速度减为0。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答案:3.C4.C地震波测量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图甲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某次地震时,M、N、Q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如图乙)。读图,回答57题。5能穿过地核的波是()AW1BW2CW1和W2皆可D两者皆无法通过6若M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统计学抽样调查方法期末考试题库:数据收集与处理综合实战案例分析试题型
- 2025年室内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真题模拟卷-住宅室内设计规范应用试题
- 2025年统计学专业期末考试:抽样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综合实战案例分析试题型
- 地理信息技术在初中模拟考试中的应用:2025年地理试题解析卷
- 第二节 工业的分布和发展教学设计初中地理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下册-中图版北京2014
- 3 A day in the life教学设计小学英语Level 3剑桥国际少儿英语(第二版)
- 2025年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试题
- 雅思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静脉输液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营养师基础知识考核试卷:营养学原理与实际应用试题
- GB/T 46239.1-2025物流企业数字化第1部分:通用要求
- 2025年核电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50人(第二次)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报告
- 社区精神障碍工作总结
- 2025北京房山区区直部门和乡镇(街道)全日制临聘人员招聘37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技术方案评审与验收标准模板
- 镀膜车间安全培训课件
- 中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政府采购管理 课件 第十三章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
- 机场安检危险品运输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