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和定理应用.docx_第1页
三角和定理应用.docx_第2页
三角和定理应用.docx_第3页
三角和定理应用.docx_第4页
三角和定理应用.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材分析中国论文网 /1/view-6257885.htm(一)教学内容的地位本节课是在研究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学生在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定理进行推理论证。它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及其它图形的重要基础,此外,在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而辅助线又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这一结论,但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推理论证,因此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另外,由于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几何证明,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难度又较大,因此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将实物图形抽象转化为几何图形得出所需辅助线。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并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拼图试验、合作交流、推理论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操作、交流、探究、表述、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严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但思维往往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在小学已通过量、拼、折等实验的方法得出了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只是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它,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简单说理的能力,同时已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平角的定义,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尝试说理做好了准备。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活动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因此,我采用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将教给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五.教学评价:1、关注学生探索结论、分析思路和方法的过程。2、关注学生说理的能力和水平。3、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六.教学活动程序:(设计为四个环节:)1、纠错 、巩固2、探索 、交流3、应用、 提高4、反思 、总结一、学生纠错,复习巩固:找出下面一道题目证明过程中的错误。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MG平分AMN,NH平分MND.求证:MGNH证明:ABCD1=2MGNH提问:这个证明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在纠错中,引导学生回忆证明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对命题证明过程的纠错,起到复习巩固知识的作用,明晰了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及注意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二、探索交流:问题1: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如何证明这个命题呢?一般步骤是什么?【设计意图】:文字命题的证明是初中几何教学中的难点,通过问题1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证明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问题2、小学里我们已经通过“测量法”“剪纸法”等实验的方法,得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必须进行数学证明,那么如何证明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 问题2及追问导入本节课研究的课题,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证明的必要性,渗透了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套路(观察猜想验证),帮助学生积累研究问题的基本经验。1、演示:用课件演示“剪纸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形成平角的过程。提问:同学们能否从刚才的演示的过程中受到启发,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各小组交流讨论,看哪个组想的方法多。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给学生以直观体验,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于方法较多,故学生讨论中又可以互相借鉴,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3、小组汇报,教师板演,进一步规范证明的格式。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你解决问题时作辅助线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4、提问:这些方法是把三个角聚在了三角形的哪个位置?还可聚在哪个位置呢?如何证明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讨。【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理解辅助线的作用,对证明方法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正因为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所以学生的思维不断闪光,因此会出现很多证明方法,“一题多解”得到了深化。5、教师总结:(1)、通过证明,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真命题,所以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通过上面的研究发现,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凑在三角形的边上、三角形的内部或三角形的外部,从而形成平角,来证明内角和定理;也可把三角形凑成一组平行线的同旁内角,形成互补关系。在这期间我们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辅助线。那么辅助线是怎么画的、它有什么作用呢?(1)辅助线是为了证明需要在原图上添画的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2)它的作用是把分散的条件集中,把隐含的条件显现出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3)添加辅助线,可构造新图形,形成新关系,找到联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把问题转化,但辅助线的添法没有一定的规律,要根据需要而定,平时做题时要注意总结.【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总结,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添辅助线方法,实质是相同的就是把一个我们不会解的新问题转化为我们会解的问题,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6、小试身手:(1)、如图,在ABC中,ACD是它的一个外角,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A=35B=40ACD= A+B=75ACD= A+B= ACD=131A=37B= ACD=125(2)、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时巩固,同时通过表格的填写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发现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为证明该定理作铺垫。还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7、问题1:你会证明这个结论吗?(先请学生板演,再让学生评点。)【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板演,及时反馈,可充分暴露学生证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学生点评,让学生当“小老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规范证明的步骤和格式。问题2: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教师出示图形,学生课后完成证明过程。)【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不同的证明方法,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8、总结:像这样,由一个定理直接推出的正确结论,叫做这个定理的推论。它和定理一样,可以作为进一步证明的依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何表述: ABC中,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的几何表述:ACD是ABC的一个外角,ACD= A+B【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总结,使学生了解定理和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定理运用时的符号语言进行规范。同时将“图形”进行适当变化,在图形的变化中促使学生认识定理的本质。三:应用、提高9、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的证明,发现了很多的证明方法,并且在相互学习、互相合作中加深了理解,得到了提升,那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哪些应用呢?例、已知:如图,AC、BD相交于点O求证:A+B=C+D、 请同学独立思考、分析。、 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 (小结:这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单应用,同时这也是一个基本图形:当两个三角形的一组角互为对顶角时,剩余的两个角的和相等。)【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培养学生独立结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练一练:1、抢答:(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一定小于180吗?一定小于90吗?(2)、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最多有几个锐角?(3)、一个三角形中最大角不会小于60吗?最小角不会大于多少度?(4)、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和是多少度?(5)、一个三角形不在同一个顶点的三个外角中,最多有几个钝角?至少有几个钝角?【设计意图】:通过抢答这种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学生抢答的过程中适时追问、总结,如问题(3)你是怎么想到的?渗透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举反例),为下节课作铺垫。如通过问题(5),引导学生总结出化归思想,即将外角的问题转化为内角的问题来解决。2、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E是BC延长线上一点,EAC=B.求证:ADE=DAE(1) 让学生独立思考。(2)教师引导,出示问题:你会将要证的相等的两个角与已知条件中相等的角联系起来吗?(3)学生板演。(4)追问:比较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与例题的解题思路有什么异同点。【设计意图】: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果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总结几何证明的一般策略:将未知与已知联系起来思考,积累解题经验;若学生感到困难,教师通过问题:“你会将要证的相等的两个角与已知条件中相等的角联系起来吗?”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将该题的解题思路与例题相比较,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策略。3、延伸与拓展:求A+B+C+D+E的和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题,体现分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四、总结收获 畅谈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