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陋室铭教案.doc_第1页
22.陋室铭教案.doc_第2页
22.陋室铭教案.doc_第3页
22.陋室铭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了解“铭”文体。2、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3、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4、 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 翻译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 “托物言志”及“类比”的运用。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故事导入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殊不知,历史上的另外一位名人也具有三迁居室的佳话。话说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居衙门三间大屋,但因知县刁难,被迫几易其居,先后迁于城南三间小屋,城北一间半小屋,最后仅一间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但刘禹锡不事权贵,欣然接受。以诗文作无言的抗争,遂有陋室铭。 2、作者简介3、题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和韵脚3、听录音,纠正已划出的朗读节奏4、指名朗读(注意正音、句读)4、全班齐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圈划疑难,小组讨论 2、疑难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教师检查重点字词(学案) 4、 合作探究,欣赏陋室(我们正在解读的是刘禹锡的屋子,但关于其陋与不陋似有争论,现在一起揭开庐山真面目)1、作者是如何引出陋室的,是开篇直接写陋室么?2、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写陋室的?3、作者写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目的何在?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以上问题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当点拨评价5、 知识小结6、 课堂练习,背诵课文 小结:环境的陋与不陋仅仅是物质上的区别,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房屋千间,一晚也只能睡一张床),感受美仅仅是心态问题,一片青苔,一抹草色对于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来讲,何尝不是美,请第四次走进文本,咀嚼、品味陋室之美,快速背诵这些句子。 - 作用: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暗写陋室不陋。 4当然更令作者欣慰的是历史上也有这样陋而不陋的屋子,它们分别是“诸葛庐”“ 子云亭”,室与室类比,人与人也类比,诸葛亮、扬子云都是有志之人,暗写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品德,画龙点睛。并用孔子之语“何陋之有”照应“惟吾德馨”。 简单介绍刘禹锡,虽不得志,但积极乐观,期望在文学上、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熟悉他的作品乌衣巷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借物抒怀言志的手法叫托物言志,本文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有感情地诵读,尽可能背诵) 6学生质疑(文中其他值得一提的内容,或对内容、人物的质疑) 六、课堂小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