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东创业史教育(新员工培训讲义之二).doc_第1页
2大东创业史教育(新员工培训讲义之二).doc_第2页
2大东创业史教育(新员工培训讲义之二).doc_第3页
2大东创业史教育(新员工培训讲义之二).doc_第4页
2大东创业史教育(新员工培训讲义之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员工培训讲义之二大东创业史教育大东公司开业至今已22年多,我们把大东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阶段 1987-1995年 第一任总经理 胡苍松第二阶段:扩张阶段 1996-2003年 第二任总经理 罗文峰第三阶段:科学发展阶段:2004-至今 第三任总经理 高军中国有句俗语叫“创业容易,守业难,”大东走过的成功之路是“创业也难,守业更难”的坎坷之路。大东初创时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一不四没有”,即没有办公室、没有食堂、没有宿舍、没有资金,全厂200多人都不懂如何制造毛巾,然而神奇的创造成功了。下面讲几个小故事:(一) 介绍一位“红娘”陆永安陆永安,如东县原华丰乡永安村人,抗战时期曾当过儿童团团长,解放前当过税收义务开票员,10年前从南通市工商联党组书记位置上离休。今年3月从南通力王公司名誉董事长岗位上退下来。1983年2月,他时任市轻工局局长,与外商合资创办了南通市首家合资企业“力王”公司。当年5月,他以“力王”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应邀去北京参加国务院召开的“合资法实施细则座谈会”。在这个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台湾籍留京知名人士吴克太主动找到他说:有一个台湾商人叫吴文贵想利用台湾南亚塑胶公司的设备在南通办一个生产合成革的企业。他当时觉得接受和不接受都很为难。因为当时两岸军事对峙,从台湾进口设备的手续相当复杂。吴克太似乎看出了陆永安的心事说:“你别怕,吴文贵先生是日籍华人,是一名正统的爱国商人。”吴克太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对此方案的批示拿给陆局长看。陆局长看到批示心理暗暗自喜。1983年9月,吴文贵来南通考察,他全程陪同,两位素不相识的同龄人,一见如故,亲密无比。同年12月31日,当时负责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亲临“南通华丰公司”签约现场。吴克太为台湾设备的考察和运输出谋划策,委托中国驻外企业华润公司赴台湾考察设备,并把情况向中信公司和南通市轻工局通报。1983年,南通华丰公司引进的台湾南亚塑胶设备从基隆直接运往南通,成为台湾与大陆第一个直航的船次。华丰公司的诞生为吴文贵先生在大陆投资铺开了道路,从而一发不可收拾。1985年春,乍暖还寒,陆永安陪同吴文贵先生一路颠簸,风尘仆仆来到如东选址办毛巾厂。尽管毛巾行业不属于轻工局的管辖范围,但他心中有本账,一是想满足吴文贵先生投资的愿望;二是想为土生土长的家乡作点贡献。在如东考察期间,他把吴文贵先生介绍给了如东县县委县政府的多位领导,要求当地政府为吴先生创办毛巾厂提供优惠的条件:用工不干预、干部任用不干预,棉纱计划、电力供应要保障,并要求县相关领导当场签字画押承诺。他亲自起草了项目可行性报告,否定了当时如东县想把这个厂办在如东西部某乡镇的打算,确定选址在县城掘港的如东县棉织厂。主要是依托县行政经济中心这个地理位置,方便企业运行。为了让如东县委县政府放心,同时也让吴文贵先生放心,市轻工局也投资25的股份,共计322万元人民币开始筹建大东。二、十分艰辛地拿到一个特殊的批文“当时,要办合资企业,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啊!”光拿到省里的批文,不知跑了多少路,磨了多少嘴皮儿。当时,我国对外开放还是启蒙阶段,计划经济的阴影还束缚着人们的言行举止,表现为上级机关部门有些办事人员的思想观念也还没有转到市场经济上来。对外开放还局限于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并非仅仅是引进资金。然而,大东的创建也确实是个奇特的模式,由于受中方投资条件及外汇额度的制约,不可能把有限的外汇用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只允许因陋就简地办厂,所以拿这个特殊的批文确实难。省外经贸厅外资处的处长坚决反对,并把这个项目假意推给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去批。因为这个处长知道,当时,江苏省年出口毛巾的计划是30万打,而大东第一期工程的年出口量是120万打毛巾,岂不是让合资企业夺了国有企业的饭碗?他不批似乎也有道理。胡苍松等同志下定决心,住在南京最便宜的南京大学招待所,和大学生一块排队买饭,一住多少天,在外资处软施硬磨,等待批复。他写信给副省长张绪武请求协调。外资处一位姓吴的女办事员,也许被胡苍松等那种急着办合资企业的精神所感动了,冒天下之大不韪,拿着大东的报告越过处长直接找厅长批了。大东这才拉开了建设的序幕。三、“洋厂土办”的开拓者第一轮公司总经理胡苍松胡苍松是南通人,长期在地区局级机关担任中层干部,可以讲,大事局长顶,小事科员跑,下去如钦差大臣,在家养尊处优,消哉游哉,好不自在。1986年年初,受南通市轻工局的委托,来到如东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南通大东有限公司担任首届总经理。当时。他家中有87高龄、常年卧床不起的老母,又有体弱多病的妻子需要照顾,本人也接近退休年龄,他还是二话没说,服从了组织的决定。一到如东,他就和公司全体员工下定决心:大东公司只准办好,不准办坏,只准成功,不准失败。大东公司当初的总投资是1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相当于320万人民币,据测算,其它什么都不谈,仅进口设备一项,就需要220万美元,而他的任务是100万美元必须把厂办起来。从一开始,他就确立了艰苦创业的思想,坚持能不花钱的地方尽量不花钱,确实需要花钱的地方决不多用一个子儿。那段时间,他感到困难多,压力大,计算器不离手,就连吃饭的时候也老是走神,刚放下饭碗不离桌子就忘了刚才吃的是什么菜。经过领导层的反复研究和思考,最终决定国内能解决的设备决不从国外进口;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决不找别人帮忙,就这样,我们靠自己动手改装织机,利用国内厂家生产的优质产品组装配套等办法,节省固定资产投入约600多万元。这一决策不仅为国家节省了打量的外汇支出,同时使企业免遭负债的拖累,保证了整个工程建设的速度。1986年底,公司进入试运行阶段,车间里“咔嚓、咔嚓”的织机声以往觉得很刺耳,而这时却格外令人兴奋。但对工作的进展,他并不如愿。由于棉织厂投入的是普通织布机,织机性能不稳定,出现了停台率高、产品质量不合格的问题,这对新企业来说是件要命的事情。他看到织出来的毛巾不是“高低毛”、就是“癞痢头”、“稀密路”时,他的眉毛就打结,心跳就过速,看到工人们用元宝车推着不合格产品像个体户一样沿街叫卖,感到无颜面对,感到阵阵揪心疼痛。7月,外商又一次来到大东并确认机器不行,提出必须更换进口设备。难道真是当初的决策失误了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和冷静思考,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设备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关键还在于要进一步的改进,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通过和外商进行多次协商,决定先引进两台织巾机作为样机,借鉴国外设备的原理对原有的机器进行改进,有人指责他的行为是不识时务,他也知道这样干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他就是不信邪。他请来上海有经验的老师傅帮助指导工作,对公司的技改队伍进行了调整充实,他也一沉到底和工人们一起干,一场紧张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由于天天熬夜,好多人都瘦多了。他这次战役却大获全胜。改进后的织机性能完全达到了要求,幅面宽,能同时织四五条毛巾,并且自动换梭。吴文贵先生来如东见此情形,十分高兴,感触颇深,并开明而果断地决定免收两台进口织机的货款。这次设备的改装使大东人经受了一次很大的考验和锻炼,大大增强了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在公司筹集阶段,外方多次邀请他去国外考察,但他认为,还没有到非出国考察不可的时候。出国走一趟固然能开阔眼界,对以后业务的拓展也有利,但眼下公司还没有盈利,把有限的一点资金用在这上面划不来。他从实际出发,在国内就近进行调查、咨询,通过书信、电话、电报、传真以及请外商到南通来等方法与外方联系,洽谈工作,解决了兴办企业的有关决策事宜。骑自行车的总经理大东创建初期,他外出开会、办事,一般都是乘公共汽车、挤电车,有时在外地租一辆三毛钱一小时的自行车,办事方便,从来不讲排场、摆阔气租用“的士”,也不住宾馆、大饭店。他经常去南京出差,每次他都住在南京大学的学生招待所,一天只花五块钱的住宿费,并且自备碗筷和学生一起排队就餐。乘船是常事,他没有领教过二等舱是什么样子。打长途电话也都尽量安排在晚上,省钱又省时。对此有人说他这个总经理是个傻冒,有钱不用,有福不享。其实,钱谁不会花,福谁不会享。他一直认为他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员工们用血汗换来的钱乱花,而应该节约每一分钱,去支持合资企业的发展。“成由勤俭,败由奢。”公司成立之初,无办公室、接待室、食堂、托儿所、员工们都住在租的老厂里的集体宿舍里,几个女工合一张床位,分班轮流休息。男工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往返几十里路。记得当时,他和员工都在棉织厂食堂吃饭,新老厂加起来有八百多人,开放要分四、五批进行,大家只好站着吃。日商代表见此情景,赞叹的说:“大东这样做,和我们日本复兴时期是一样的。”外国人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大东人的品格,更重要的是看到我们中国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有人在背后议论他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分毫不差的铁算盘,甚至有人讥讽说:“削耳扒的开不了大竹行。”对于这个问题他只懂得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艰苦朴素的传统不能丢,国家的富强靠的是勤俭节约,一个企业的兴旺也同样如此。实践告诉他,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不仅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企业利润的直接源泉,这是我们大东公司走向成功一把金钥匙,没有这一法宝,就没有大东的迅猛发展。出差后受伤还在接待客户他把大东的事业视为他的第一生命。1986年6月15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他和过总工程师因有急事乘公共汽车从市里回公司,当时只有一个空位,因此他就站在前面,当汽车行至兴仁时,突然和迎面驶来的一辆卡车相撞,强烈的惯性将他抛向车头,头部撞碎了挡风玻璃,伸出车外,顿时昏死过去,头部血流如注。车上的乘客见此情景立即拦下一辆路过的吉普车,把他送到金沙医院抢救,当他醒来时,头上已缝了10多针。下午4时30分,公司董事长陈春荣将他和颈部受伤的总工程师接回来,并坚持让他住院治疗。尽管撞车时脑部受到剧烈震动,觉得头疼脑昏、四肢无力,但他执意不肯去医院,因为从上海来的客人还在等他洽谈业务。当天下午4点半钟,他强忍着伤痛和过总一起接待了客人,谈话持续了2个多小时。由于脑震荡,那些日子他就像鬼扒眼睛似的整夜睡不着觉,常常坐在床上眼睁睁地等着日出。白天他仍然坚持工作,但效率大大降低了,有时连报纸、文件都看不进去,甚至前面说过的话后面就忘了,为此他不得不把一些重要的事写在笔记本上或手心里,防止耽误工作。医生告诫他,不能再这样硬撑下去,因为除了脑震荡外,他体内还埋着一颗“定时炸弹”高血压,舒张压125、收缩压195的病情已不算轻微。可公司筹备工作正在紧张阶段,手里一大摊子的事怎么也放不下来,就这样他将病历卡和病休证明悄悄锁进了办公桌。后来,他身体渐渐支持不住了,脸色发青、直冒虚汗,连续几次在办公室昏厥过去。他心里狠、他心里急,恨的是自己身体不争气,急的是因此而影响了工作进度。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向局党委递交了辞呈,尽管内心很痛苦,但为了大东的事业,他必须这样做。领导对他很十分关心,决定让他去庐山风景区疗养一段时间。在庐山期间,不知是怎么回事,那秀丽如画山水风光无论如何也勾不起他的兴趣,睁开眼睛想的是大东的事,闭上眼睛做的是大东的梦。但他得知大东总经理职务一直未有人接替时,他再也待不住了。匆匆收拾好行装,立即赶回来上了班。不到10天的疗养就这样结束了。他在大东一干就是8年,向党和政府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四、以进口的两台样机作为参照物,苦战数月,把120台旧织布机改成合格的毛巾织机。无资金购买进口织机。中方棉织厂作价投入的120台1515织布机,需改装后才能织成毛巾,因技术不过关,织出的毛巾不是“高低毛”就是“癞痢头”,连次品也不够格,全是废品,照这样下去,企业很快就会垮台。董事会全体成员心急如焚,有人认为非进口不可,我们何尝不知道进口设备的先进,若织机改进口,所需几百万美元,从何而来?在万般无奈下,我们决定从台湾先行赊欠进口2台较为便宜的毛巾织机,每台1万美元,为了争时间,机器以最快的速度空运过来了,日方又派技工协助安装调试。此时,胡总忧心忡忡,一旦设备全部进口,即使货款暂由外方担保可分期偿还,也会使大东背上沉重的包袱。在此期间我们积极组织力量,特地请上海锦东毛巾厂专业老师傅,日夜奋战,参照改装。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日后经改装的2台样机,试织成功。当日方听到汇报后,即由吴会长夫妇,带来行家,到公司测试鉴定,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出口要求,当即决定现有织机全部投入改装。同时为了鼓励我们,还欣然表示,原进口2台织机所欠的货款和运输等费用全部由日本英瑞承担,公司对吴会长夫妇的义举,至今仍铭记在心。无人懂毛巾生产。在艰难时刻,日本英瑞又派出业务骨干井上谦一先生和稳重能干又精通中文的夏木星二先生常驻大东,手把手的从刷标、装箱、报关开始到信用社结账为止,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还派歌川部长、宋筑琴小姐带领客户作业务交流和指导。加上公司全体,本着“只准办好,不准办坏,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宗旨,共同奋斗,刻苦攻关,使企业很快步入正轨,利润大幅上升,厂房不断改建,设备不断翻新,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一帮中青年人才茁壮成长,成为当前公司坚强有力的领导生产技术的骨干。五、无图纸无机械说明书,自力更生完成进口旧设备安装任务。大东当年创业是非常艰苦的。当时胡苍松总经理确定的公司发展方针是“艰苦创业”,坚持做到“能不花钱的地方尽量不花钱,确实需要花钱的地方决不多用一个子儿”的原则,100万美元的总投资要把厂办起来。所以做到处处精打细算,织布机扩台进厂,从不叫专业搬运队伍,而是设备线的人员自己卸运,一进就是几十台,每台都有三吨重,当时又缺少装卸工具,能起重的工具就是1至5吨的手拉葫芦和三脚爬杆。为了卸运这些设备,从集装箱到厂,一般设备线人员早晨四、五点钟就要到厂,用滚筒和撬棒靠人拉肩扛,象蜗牛一样一点点挪到车间,干部现场指挥,带领织巾机修、金工、准平的几十个人,每天都要干到晚上10时左右,大家群策群力,苦干加巧干,累得脚像灌了铅,浑身散了架那样,一天干下来巴不得马上睡觉。特定的年代造就特定的思想,就是这样累,没有一个人叫苦,当时又没有加班工资,也没有人计较时间的长短。当时最大的奖励就是下午4时打个插子,一个人两三个馒头。日商吴文贵看到运布机的场景,赞叹地说:“这跟我们日本复兴时期是一样的。”因为缺少资金,1993年前后公司进口了大量的旧设备,有布机、煮漂锅、分条整经机、浆纱机、剪绒机等,这些设备当时在国内还是先进的。但很多旧设备没有图纸,没有说明书。进口的一台分条整经机,安装任务落到了平车队,当时担任平车队队长的薛峰,带领全队的五个人,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分析作用原理,装了拆、拆了装,不但要保证设备的精度,安装后符合原来的性能,还要确保使用效果,他们在无图纸、无说明书的情况下,一点点地摸索,完成了安装任务。为了贯彻做好公司制定的艰苦创业的发展方针,又不被时代抛下,当时外商对毛巾产品的手感要求越来越高,要进口一台三仑烘干机要750万元,怎么也舍不得花这么多钱,最后领导层开会研究决定,购一台单仑热风烘干机回来仿制。在朱仁俊、鲍建军等人的带领下,设备工人将机器拆开,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仿制,最终获得成功。至今已仿制三台三仑热风烘干机,自制的成本只有进口价的1/10,三台为公司节约了近200万元,同时也满足了外商对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 2000年是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计划经济全面转入市场,好多工厂都转为私营,大东产品的订单也出现有日益减少的苗头,高层领导分析认为大东过去的产品私营企业都能生产,他们做出来的成本肯定比大东低,现在只有上高档设备,做中高档品种,要进私营企业投资不起的设备,生产不出来的产品,才能保证有订单、有利润,公司才有出路。所以当时的领导层一致决定收购原马塘不织布厂,投资建设一个现代化设备的先染后织工艺为主的现代化设备的新厂,不到二年一座现代化的工厂诞生,不仅增加了产量,提高了产品档次,而且订单纷至沓来,西厂已成为大东生存的支柱。03年公司受非典的影响,经营遭受极大影响,到亏损的边缘,高军总经理受命于危难之际,近五年来坚持推进以创新为主题的管理模式,坚持以“市场”和“产品”两个结构调整,坚持精细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资产质量不断提高,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介绍公司三个南通市劳动模范事迹1、康拥军 大专文化的康拥军从车间工艺员成长为副总经理2、周 扬 中专文化的周扬从一名电工成长为设备科科长(专研弱电、洋配件买不到自制配件;向洋设备开刀,提高织机效率)3、 高 军 大专文化的高军从一名机修工成长为总经理。从以下6年数字的变化来说明工作的成果:一、03年公司销售收入14402万元,到08年,销售收入达到24100万元,增长67.34,累计实现销售127345万元,而职工人数03年为1376人,08年为1403人,仅增加27人。二、03年公司实现利润58万元,以后逐年增长,到08年实现利润1046万元,赢利能力是期初的18倍;6年间累计实现利润3959.3万元,如将弥补潜亏1162万元(大东1034.5万元瑞星127.5万元)一并计算在内,则实际总利润达5121万元。其中已分配各股东1115万元,未派现红利1506万元。三、6年间在股东未增资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技术改造投入,累计投入892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由03年13205万元增加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