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物理复习提纲(修改版).doc_第1页
九年物理复习提纲(修改版).doc_第2页
九年物理复习提纲(修改版).doc_第3页
九年物理复习提纲(修改版).doc_第4页
九年物理复习提纲(修改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第一、二章)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4)声速(v):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人耳听到回声的时间是0.1秒,距离障碍物的距离为17米。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1)耳传导: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2)骨传声:头骨、颌骨 听觉神经 大脑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注意:大象等能听到次声波,蝙蝠、海豚能够发出超声波。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注意: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0分贝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五、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光源:一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都称为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注意:依靠反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注意:光在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是距离单位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在分界面处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人眼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射到光滑镜面上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向着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重点提示:发和生镜面反射的条件是反射面是光滑的平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时,满足光的反射定律。小结:影子和像的联系与区别:影子像原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光照不到的黑暗区域由光线或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面成、明亮面有色彩3、平面镜的应用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利用平面镜成像。4、凹面镜和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后会聚于凹面镜的焦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四、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现象: 光人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而从其他介质余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光线方向颠倒时,光的传播路径不变。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重点提示:在光的折射规律中有“空气中总是大角”,即不论空气中的角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总是要比其他介质中的角要大一些(垂直入射除外)。也就是说,在空气与其他介质的界面上发生的折射现象,如果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那么折射角所在介质为空气;如果入射角大于折射角,那么入射角所在的介质为空气。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往脸盆中倒水,看起来盆底深度变浅;潜入水中的人看岸边的人变高:从厚玻璃砖后看到钢笔“错位”。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联系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二者同时发生区别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 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折射角与入射角不相等五、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它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重点提示: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不同。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而两种颜料的混合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3、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4、不同的色光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时,出现的情况是:白纸可以反射各种色光,纸出现的颜色与光的颜色相同。黑纸吸收各种色光,无论什么颜色的光照在黑纸上,纸都是黑色的。各种色纸反射和它颜色相同的光,对其它不同颜色的光都吸收。白光照在不同颜色的纸上,纸出现的颜色与纸的颜色相同。5、不同的色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透明物体时,透色光的情况是:光的颜色志透明物体颜色相同时,光可透过物体。若兴的颜色志透明物体颜色不同时,光就透不过物体。六、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在光谱中,在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红外线有热作用(即热效应),可应用在红外夜视仪、诊断疾病、遥控等方面。重点提示:红外线进不可见光,任何物体都向外辐射红外线。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它向外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2、紫外线:在光谱中,在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的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生理作用,它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菌、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5 -2011年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第三章)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二、透镜1、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平均球心的直线电主光轴。简称主轴。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线折射后向主光轴靠拢。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线折射后偏离主光轴。3、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点到光心有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同一凸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注意:根据凸透镜能够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这的性质,我们可以粗测凸透镜的焦距,方法是: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当折纸上的亮点最小、最清晰时,测出光点到光心的距离,即是该凸透镜的焦距。焦距的长短表示出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镜面越凸,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折射得越厉害。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凹透镜焦距的长短表示它对光线发散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越厉害。4、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B、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经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B、正对着凹透镜虚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5、小结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典型光路 6、填表:名称又名眼镜实物形状光学符号性质凸透镜会聚透镜老化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三、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它是利用u2f时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来工作的。照相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即暗箱的长度)是像距。依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像也随着变大,也可以记忆为“物进则像退,像变大”2、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投影仪的原理是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3、放大镜:原理是u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fv2f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V=2ffu2f投影仪u=f不成像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重点提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住一部分,只有一部分进光,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变,仍是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倒立的实像”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凡倒立的是实像,实像是倒立的;凡正立的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成实像时: (5)成虚像时: 五、眼睛和眼镜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近视眼远视眼特点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扩大短,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外模糊的光斑矫正配戴凹透镜配戴凸透镜六、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结构: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电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由目镜所得的视角比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的视角大得多,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价体了。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之积。重点提示: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2、望远镜结构:由目镜(由凸透镜或凹透镜组成)和物镜(由凸透镜组成)组成。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我们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了。重点提示:望远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且物镜的第二焦点和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2011年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第四章)第四章 物态变化一、温度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t + 273K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 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二、熔化和凝固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气固液凝固 放热熔化 吸热液化 放热汽化 吸热升华 吸热凝华 放热1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熔化图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青、蜂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 达到熔点。 继续吸热。2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凝固的条件: 达到凝固点。 继续放热。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蒸 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沸腾体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2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四、升华和凝华:1 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作用:升华 吸 热2 凝华 :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作用:凝华 放 热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将衣服挂在通风处。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1 熔化吸热的应用: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2. 凝固放热的应用: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热)3. 有关沸点知识: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0C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0C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0C,高于780C时为气态)4 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一杯400C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0C。(蒸发要从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5. 液化现象:水开后,壶嘴看见 “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液化的方法分为:降温、压缩体积两种方法降温(遇冷、放热)液化: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压缩体积液化: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液化放热: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1000C的水蒸气比1000C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0C的水蒸气液化成1000C的水要放热)6. 液化放热的应用: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1000C的水蒸气比1000C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0C的水蒸气液化成1000C的水要放热)7. 升华现象的应用: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8. 凝华现象: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9.常见现象:电冰箱原理: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干冰“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第五章)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一、电荷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摩擦起电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3、两种电荷: 正电荷: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 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验电器: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1e=1.610-19C 元电荷 e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二、电流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4、电流的三种效应。(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A6、测量:(1)、仪器:电流表,符号:(2)、方法: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三、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2、绝缘体: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四、电路1、 组成:分类电源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化学电池干电池蓄电池充电时,电能化学能供电时,化学能电能光电池发电机机械能电能光能电能用电器: 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导线:输送电能2、三种电路:通路: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4、连接方式:串联并联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电路图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第六、七章)第六章电压 电阻第七章 欧姆定律复习提纲一、电压(一)、电压的作用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是连通的。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二)、电压的单位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V 换算关系:1Kv1000V1V1000 mV 1 mV1000V2、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V家庭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三)、电压测量:1、仪器:电压表 ,符号: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