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1上海嘉定:应用物联网的十大工程 等5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99融合云计算的物联网15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1717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型供应链研究1919海岛旅游研究新进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2020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摘要:本文以旅游者行为研究为视角,运用互联网文献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实际运用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以旅游活动的评价结果为核心的旅游者感知和认知的概念。 关键词:旅游者行为;旅游感知;旅游认知;概念 旅游者作为旅游和旅游学研究的主体,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是旅游者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截至2006年9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输入主题“旅游感知”涉及到的文章163篇;主题为“旅游认知”的文章为166篇。通过“Elsevier SDOS China Consortium”学术搜索引擎,以关键词“tourist perception”进行搜索,涉及文章143篇;“tourist cognition”涉及文章14篇。感知和认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样是旅游本源研究中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如何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角度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和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学对感知和认知概念的定义 1、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研究中将感知分为两个不同的心理活动阶段,其定义也是分别给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将感觉(sensation)定义为: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经过脑的信息加工活动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的反映。感觉研究的初始者英国经验主义者J.洛克指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作为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为知觉及其他复杂认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材料。通过感觉,人们从外界获得信息。这些信息在感觉系统的不同水平上经过加工,并与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对照,得到补充,从而产生了对外界事物基本的反映。因此,感觉是心理行为变化的最基本变量,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的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知觉(perception)是人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感觉和解释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同其一种感觉相联系,而且往往是视觉、听觉、皮肤觉、运动觉等协同化的结果。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将感官刺激转化为整体经验。因而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身体状态整体形象的反映。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流派认知心理学派认为感觉是对刺激的觉察,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即在已存储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把握刺激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感觉阶段,人仅仅意识或反映出刺激的物理属性,个体以生理为基础就的感官就可以获得信息。知觉是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一系列连续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知觉和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是现实刺激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结果,和感觉相言,具有间接的性质。 对于感觉和知觉概念,心理学界共同的认识是:由感觉而变为知觉,其间要经过选择的历程,感觉是直接的基础,但有了感觉未必会产生知觉;感觉是个体获得此时此地的事实资料,知觉是个体将感觉资料与经验联结而产生的组织;个体靠感觉接受到刺激,但决定其行为反映与否者则是知觉因素。 2、认知 本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兴起,尽管“认识”与“认知”细究起来应有一些互异之处,但从本质上考察,今天所说的认知即传统心理学中的认识过程。认知心理学将人的认知(cognition)定义为个体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尽管关于认知的研究经历了结构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发生认知论等各个心理学派的争论,但心理学家对于认知的研究共同的认识是认知的过程包括注意(从心理上关注一些刺激)、知觉(解释感觉信息以形成有意义的资讯)、模式识别(将一种刺激划归某一已知过程中)和记忆(认知的信息存储和提取过程)。 虽然心理学通常将感觉和视觉区分定义,但事实上,人接受信息是通常是将事物作为整体来认知的,不仅认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认知事物的联系和关系,即上文中所提到的感觉资料与经验联结产生的知觉。人通过感知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会因当前刺激物停止作用而马上消失,它会继续保存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个体经验,并在需要时再出现称之为记忆。人脑不仅可以通过感知接受并通过记忆保存各种信息知识,同时还能利用头脑中已有的个体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知事物,把握事物地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此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都必须伴随一种注意状态,这种状态保证了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以便心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可见,人的认知就是个体借助一定的接收器,通过感知主动获得一定量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逐层加工的过程。 二、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 国内外对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研究多从实证研究人手,以旅游者调查问卷来收集基础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汇总分析,最终得出关于旅游业组成因素的各种看法。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关于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概念,也是从相关实证研究中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中加以分析。 1、旅游感知 在前期的文献搜集中我们发现相关旅游感知的定义。如黎洁、赵西萍关于美国游客对西安的感知研究中定义旅游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对旅游对象、旅游环境条件等信息的心理过程。AlainDeerop(阿兰迪克洛普)将旅游者感知定义为:将外部世界的旅游信息转换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内部思维世界的过程。这些定义都没有考虑到旅游者行为自身的特点,是心理学感知概念的移用。 国外学者对旅游者感知的实证研究从时空角度可以划分以下3种方式: (1)抽样调查实施于旅游者常住地 在此类的研究中,抽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旅游者出游前在常住地对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搜集的过程及前期评价。Lewis和Meadows(1995)、Martin(1996)和Kemal(2006)的研究中突出了对旅游经营者和投资者对旅游目的地总体旅游业的看法,这些看法用感知来加以定义。Cedric(1995)、Roger和Clare(1997)、Andrew(2000)和Bob et al(2002)针对潜在旅游者调查中主要涉及内容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旅游目的地服务,这些都被定义为旅游者感知。Nina(2006)使用图画联想、词汇联想、释放联想(抽象拼贴图)的方法测试了和旅游目的地有一定距离的潜在游客,测试结果被称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印象。上述的研究主要是在旅游者常住地进行的调查,受调查对象(潜在旅游者)对于感知对象基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较为深入的了解。 (2)抽样调查实施于旅游目的地 此类研究和抽样调查实施于旅游者常住地的区别是:旅游者已经在旅游目的地进行了相应的旅游 体验。Abraham和GangHoan(1996)将韩国导游对日本旅游者长期交往的经验定义为感知。Kuniyal et al(1998)、Melinda et al(2001)和Petrosilloet al(2006)将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所感受的环境质量称之为旅游者感知。Simon(2000)、Atila(2004,2006)以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服务和购物体验评价为对象研究了旅游者感知。Neil(2001)、Michael和Stephen(2002)、Richard(2003)以城市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城市安全问题,旅游者对城市安全的看法被定义为旅游者在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感知。Dallen和Cevat(2003)将横跨美、加国境线上和平花园(PeaceGarden)中旅游者对通关手续和安全问题的看法称之为旅游感知。Gill(2006)研究中将登山探险游客对登山探险经历定义为旅游者感知。 (3)抽样调查分两部分:旅游活动前和旅游活动后 此类调查研究实施于旅游目的地或旅游者常住地,调查内容为旅游活动前预期和旅游活动后评价两部分,其对比结果被定义为旅游感知。研究中有的以旅游者旅游活动结束后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有的以旅游购物或某一景点的实际体验为研究内容,其研究主要涉及旅游动机、旅游期望和满意度评价,旅游感知的实际来源是旅游者预期的旅游体验目标和实际体验质量之间的对比。 和国外相比,我国从旅游者行为角度对旅游感知的研究要晚很多,其实证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近两年来呈大规模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者抵达目的地前后的感知和经历;旅游中吃、住、行、游、购、娱等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评价;旅游安全因素的前期评估;旅游地感知距离和常住地距离比较。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对各种旅游信息的评估;旅游目的地各种综合环境对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影响;以及旅游者的实际体验水平的度量。从时空角度看,国内学者对旅游者感知行为的实证研究基本涉及了上述的3种方式,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和国外学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2、旅游认知 和上述旅游感知研究不同的是,旅游认知概念的运用在国外较为少见,认知主要用于文章中理论探讨的支持说明,没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相关研究中指出旅游者认知是会导致旅游者价值体系的形成,也就是反映相关的旅游经验;旅游认知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综合环境的评价;旅游者社会认知水平会影响旅游者满意度的形成,认知评估导致认知情感状态;旅游者认知经验受旅游者教育水平、信息接受水平和兴趣的影响,不同国家旅游者兴趣差别会影响旅游者的认知水平。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Deborah和Richard(2000)在其旅游者多重价值模型一文中系统讨论了旅游者认知和旅游者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提出,旅游者个人价值判断是二维空间价值构架而成: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以及情感支配和认知支配;其中认知支配的内部控制是旅游者因为兴趣而进行的学习,外部控制是度假地的安全、可告知亲友的知名旅游地和对本国情况的学习。 国内对旅游者认知的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探讨,涉及旅游地认知形象的构成和推广等内容,但关于旅游认知概念的定义在文章中并没有见到。游旭群在其所著的旅游心理学中虽没有给出旅游认知的确切概念,但其借助相关旅游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旅游认知是旅游者在旅游这个特殊活动中的认知,其特殊性表现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物的认知与人的认知的交融性。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涉及旅游者认知程度;涂鸦图和旅游者认知的关系;认知方式中消极情绪对旅游决策过程影响;旅游者对城市、景点、整体旅游印象和服务、价格的评价;旅游者形象认知规律;以及出游前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印象的认知等。 从上述的研究看,国内外关于旅游者认知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只是运用心理学中认知的定义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的某种因素进行评价,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是研究者在使用旅游者认知概念时或多或少都提及了旅游者经验和旅游者体验质量。 三、旅游感知和认知概念的再认识 旅游是一种复合交叉融合活动,其研究具有跨学科、多层次交叉的特点,不同学科的学者具有不同的认识。经济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经济消费行为;地理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时空经历;社会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社会活动;文化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心理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心理感受和体验行为;管理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需要进行管理的群体或个体活动;环境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环境生态活动;历史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历史探寻和历史经历活动(我到哪儿去过);自然主义者认为旅游是一种自然享受和经历;人文主义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人文文化经历等。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等精神愉悦为主要目的,到日常生活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和逗留的各种身心体验,它是人们的一种短期异地休闲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目的性导向强调在深入体验基础上对旅游经历和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评价。 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多批次、递进式的消费特点导致其行为模式处于不停的变化当中。旅游者在未开始旅游目的地的活动前,其行为要素涉及旅游动机、旅游偏好、旅游决策、旅游选择、旅游时空行为等考察变量,这些行为和旅游者接触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密切相关。此期间,旅游者在动机的驱使下,将外部信息和旅游者原有的旅游经验在个体大脑中不停地进行交换和加工,旅游者此时对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交换和加工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属于心理学所强调的感知和认知的交替状态,也就是说,在旅游活动前,旅游者感知和认知行为伴随着旅游动机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外界信息交换的增加而发展。当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开始后,因为环境的变化旅游者以实际体验的方式重新开始主动和被动的接收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信息,在此期间,旅游者行为受动机、偏好、选择、评价、时空行为、客主交互等行为变量的驱使,感知和认知行为存在于旅游者行为的各个变量中,促进了旅游者各种行为的形成。旅游者这种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感知和认知行为最终在旅游者回到常住地后结束,其标志是旅游者根据亲身体验后给出的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主观总体评价。这也说明了,旅游者感知和认知印象的形成不是其先天大脑就已经拥有的,是在旅游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循环加工和自我调整下逐渐固化和沉积,这个过程和旅游者个体心智密切相关,其最终的平衡是内心自我调节的结果。其形成和演化过程正好印证了发生学关于人类的认识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循环往复的通路中发生作用,并会在内在倾向的自我调节下趋于平衡的观点。 心理学中感知初级阶段感觉强调个体被动接受外界信息,认知则强调个体对信息搜寻和加工的主动性。也就是,认知的范围涵盖了感知,认知是在感知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并加工的基础上激发个体的注意,并进行主动的信息搜索进行的记忆和思维过程。 基于心理学对感知和认知的定义以及文中旅游研究者对感知和认知的运用,笔者认为旅游感知是旅游者在旅游者常住地或旅游目的地将外部旅游信息被动接收后和自身已有的旅游经验进行对比所形成的和旅游目的地事物密切相关的认识和评价。旅游认知是旅游者在已有感知印象的基础上,根据原有旅游经验或实地旅游体验经历对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反馈、加工和处理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可以发生在旅游者常住地,也可以发生在旅游目的地,以形成对旅游地相关事物的总体认识和评价为最终目标。上述定义和心理学感知和认知概念的区别在于,心理学感知和认知的概念强调对心理过程的研究,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概念强调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四、结语 本文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角度,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对旅游者感知和认知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心理学感知和认知的概念,明确提出了具有旅游者行为研究特点,以评价结果为核心的旅游者感知和认知的概念。文中以发生认识论研究成果对旅游者感知和认知形成的分析说明了旅游者感知和认知的形成是因为旅游活动环境的变化和旅游者自身心理调节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的结果。旅游者感知和认知和普遍意义上感知和认知的区别在于考察方式的差异,旅游者感知和认知更强调旅游者对相关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结果。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旅游者,其中还包括了旅游目的地常住居民,此类实证研究在国内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作为旅游者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续研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多的还需学界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其演化机理和理论猜想进行更深层次的验证。上海嘉定:应用物联网的十大工程 等上海嘉定:应用物联网的十大工程 到2013年年底,在物联网方面,上海将全面完善研发、产业、应用3个层次,借助嘉定示范区,成为“智慧城市”。 1.智慧社区 对小区无缝隙覆盖,降低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提高安防和管理效率。 水、电、气、热等自动计费、收费;遇到火灾、有害气体泄漏等突发事故,可自动报警;实现安全防范系统自动化监控管理;实现住宅紧急呼叫系统;对住宅小区的关键设备、设施实行集中管理,对其运行状态实行远程监控;提供小区与城市区域联网,互通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终端实现医疗、文娱、商业等公共服务的费用自动结算。 2.智能家居 所有的家庭都有以下功能:家电智能管理、家庭火灾防范、家庭有害气体防范、用户定位及健康分析、社区医疗系统、门禁及进出口管理等。而且,还可以实现可视对讲功能、电子门禁系统功能;实现家电自动控制功能;公共水电设施监视;火灾与煤气报警;紧急呼救报警;电话线被切断与防破坏报警;实现三表远程计量,计算机网络功能及一些物业管理功能;实现家庭内电子购物、电子图书馆、远程医疗、天气预报、网络订餐等服务。 3.智能楼宇 公共建筑内,实时“感知”楼宇内的各种“信息”: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门禁等,全部“智能化”管理,实现建筑物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和消防自动化系统,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提高楼宇用户的舒适度,实现办公楼宇的有效节能,降低楼宇运营成本,提高楼宇的服务能力。 4.智能交通 科学配置信号灯、道路分布等交通资源,减少交通拥堵;全面、统一地管配公共停车区域,缓解停车问题;完善公共交通的车速、客流统计、车辆越站、违规下客、车辆保养等监管,识别、定位、跟踪、监管公交车。 5.智能监控 在主干道、桥梁、景观绿化处,部署高清摄像头,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自动捕获图像目标,提高安全监控管理水平。 6.精准农业 实时采集、传感、分析、监控农业信息,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农产品的产销。以马陆葡萄园为综合试点,建立农业数字化信息监控、控制系统。在温室大棚,通风、滴灌、降温、补光等数据全部自动采集。 此外还有:智能电网、智能环境监测、特种车辆监控、重点污染源监控等功能。 (责编:张思思) 辽宁:物联网24小时监控林业 近10年,辽宁作为全国首批林业信息化示范省,经历了从无到有、起步腾飞、快速发展3个阶段,成为辽宁省现代林业建设快速发展的“推进器”。 辽宁省林业系统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林业专网,上连国家林业局,下连14个市、38个厅直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50多个重点林业县区,林业信息化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畅通无阻。2010年,省、市、县、乡四级高带宽林业专网投入使用,一条集音频、视频、数据传输为一体的通信及信息交汇综合业务网络平台,正在为林业系统的更好运转发挥作用。 2009年4月9日14时,沈阳市棋盘山远程监控指挥中心发现,南沟水库附近突发森林火灾。从回传的图像上看,火点浓烟滚滚。森林防火指挥部立即处置,明火很快被扑灭。这是用物联网技术消灭火灾的实战案例。 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比如,建立了温度传感、温室控制、厂区监管、森林气象站、古树保护和候鸟迁徙观测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林业资源监管、综合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控和应急管理能力。 2010年,建立了护林员监管体系、森林资源防控体系,搭建了物联网应用平台。 今年1月1日,辽宁省林业厅的门户网站第三次改版:拓展了1000个企业子网,办理各种证件6万多份,专家回答网民咨询上万条。 辽宁林业在全国实现了“五个率先”:率先建成数字林业核心平台;率先建成155兆高带宽林业专网;率先开通政务商务一体化门户网站;率先建成物联网应用平台;率先开发掌上林业等一批先进适用的信息化成果。 (责编:张思思) “温室娃娃”:温室控制专家 “该浇水了,牡丹花渴了!”“饲料缺少40公斤,小鸡饿了!”“温度超过25摄氏度了,该降温了。”这是“温室娃娃”的报警。工作人员根据这些数据及时采取措施。 经过8年的努力,派得伟业研制出“温室娃娃”,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温室管理专用机器人。它是设施农业环境信息数据采集分析仪器,嵌入了真人发声语音模块、液晶中文显示和智能电源模块。“温室娃娃”存贮了各种作物的数据,如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可以测出温室内的各种实际数据,二者对照后,用报警的方式提醒用户加温还是降温、通风还是浇水。“温室娃娃”还可控制猪舍、鸡舍、羊舍等。它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够存储6万组数据,如果每隔半个小时存储一次数据的话,就可以存储1250天的数据;节能省电,充一次电可以使用13天左右。 2006年上市以来,在北京郊区引起了较大反响,并被大范围地推广应用,而且扩展到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深受农民欢迎。 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先后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系统集成等多项资质认证;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市场项目100多项,获得22个奖项;搭建和集成了一套新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逐步推出了5大系列化(电子农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水务和信息服务)的软硬件产品,产品遍布全国。 (责编:凌海燕) 南京未来星: 让物联网“联”上菜篮子 物联网技术怎样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南京未来星传感技术公司有发言权。公司2010年成立,硬件开发6年,软件开发1年,曾与江苏省农科院有过合作。未来星的最大优势:产品能够真正投入市场;免费体验;运营费每年仅1000元。 试点基地内,蔬菜大棚自动收集、对比各类信息;农科院专家可以随时了解生产情况;地太干了,灌溉设备可以自动喷淋;包装好的紫青菜,扫描条形码,各种生产信息就出来了,包括每次施了什么肥料、由什么厂家提供、施肥间隔期生产基地、生产负责人、采摘时间等等,一目了然;消费者可随时查看蔬菜、肉类的生产过程,从田头到家里的整个配送过程 目前,未来星瞄准的是五星级酒店、私企业主等高端消费群,推广的也是高端农产品。通过会员制的形式,已吸纳了一批会员,创建了自己的蔬菜专卖店,避开了传统销售渠道、常规农产品。 (责编:凌海燕) 阳山桃园:水蜜桃用上物联网 桃农携手高科技 在无锡市太湖水蜜桃科技有限公司的控制室内,借助物联网,农技人员正实时获取土壤湿度、环境温度、叶面湿度、光照强度等一系列种植数据。“有了这套桃园种植精准监测系统,我们就能够根据实时监测得到数据,使有机水蜜桃进行科学种植。”副总经理李巧生说。 阳山水蜜桃闻名天下,但阳山镇知道自己的软肋:桃农凭经验种植,人工监测防治病虫害,费时、费力、误报率高。 从2011年6月起,阳山镇就与无锡美新半导体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国内首个应用于果园种植的智能物联网精准监测系统。目前,25亩桃园内已均匀设置了22套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并正式运行。阳山镇将以此为“样板”,在3000多亩有机水蜜桃基地内逐步推广物联网种植技术,率先为桃农科学种植探路。 桃园用上物联网 “通过传感器采集桃园生长环境数据,通过物联网无线传感节点,对数据进行转发、接收、存储和融合,并以互联网和短信的方式,帮助管理人员实时了解桃园内的环境参数。”美新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黄华说。 土壤湿度传感器,可以监测土壤水分,实现科学灌溉;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和叶面湿度传感器,可以保证水蜜桃的生长环境合适;太阳辐射传感器和气象传感器,可以了解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压力、风速等各种气象参数。充电式镍氢电池、太阳能充电板双重供电系统,在无供电环境下,保证了设备的持续运转。 精准的实时监控,是阳山水蜜桃的种植革命。数据超过预警值时,系统不仅能自动报警,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对病虫害的防治建议、灌溉建议等。“仅灌溉一项,桃园一年就能节约水资源30%以上。”黄华说。 (责编:张思思) 用物联网技术种花草节能又增收 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就能给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浇水施肥。这是现代农业智能监控应用示范项目,由长沙“百果园”运用物联网实现。 2009年11月,项目通过了验收。长沙“百果园”是首个在农业领域部署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单位。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了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基质)的动态数据、作物生长发育实况(视频),传送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便于了解和总结植物生长发育的需求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有利于有效调节植物花期、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提高单位面积的复种指数;大大减少现场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既节约用工,又能确保各环节的精准性;既节能节水,又增产增收。 在“百果园”14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里,蝴蝶兰、红掌、一品红、碧玉等数万盆花卉生长繁茂、花团锦簇。轻点鼠标,可远程控制温室内的风机、水帘、天窗、侧窗、内外遮阳网及灌溉、施肥(药)等设施的运行。管理员即使在国外,也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网络,进行智能监控,也不用为了获得某项数据而几天几夜守在温室大棚了,使现代农业生产真正实现设施化、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窗体顶端物联网运行过程: (1)标识物体属性,属性有静态和动态属性,静态属性直接存储在RFID标签中,动态属性可由传感器检测: (2)由阅读器读取物体的属性,同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再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2物联网的特征 (1)连通性 连通性是物联网的基础。无论是专网、无线、有线或者是感知物体,都必须体现“连通”状态,并且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这样才能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国际电信联盟认为,物联网的“连通性”有四个维度:一是任意时间的连通性:二是任意地点的连通性;三是任意物体的连通性:四是任何人的连通性。 (2)物物相联 在互联网中,人们利用电脑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现物与物的交流。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远程交流,而物联网完成了人与物、物与物的即时互动,从而实现了由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连接转变。 (3)智能化 智能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对系统中各个对象能够智能监控和智能控制,从这个角度看,物联网是智能化的重要环节,物联网的发展将推动智能化的进程。它使得世界中的物体不仅以传感方式也可以智能化方式关联起来。物联网具有智能化感知性,它可以感知人们所处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人们更好地洞察、利用各种环境资源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智慧校园 2008年11月,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地球”理念,2009年1月,“智慧地球”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视察时,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基于这种“智慧”的理念,学校作为知识与信息服务机构的前沿,应该抓住机遇,通过物联网的系统化发展与应用,打造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来改变师生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具体的说,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食堂、教室、图书馆、供水系统、实验室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 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校园生活和教学管理两方面,如图2所示。 1校园生活 包括食堂管理、浴室水控管理、考勤管理、智能照明控制等。 (1)食堂管理 食堂管理是智慧校园重要组成部分,基于RFID技术的食堂管理系统主要分成三部分: 含RFID电子标签的饭卡:师生每人拥有一张这样的饭卡,卡里面包含了用户信息。 RFID阅读器:在每个食堂售饭窗口安置一个RFID阅读器,将读到的信息传至后台数据库查询,读取卡上金额,并扣除消费金额。 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用户的注册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可以方便管理员对食堂消费业务的查询。 (2)浴室水控管理 基于RFID技术的浴室水控管理,可以实现用水自动化管理,主要功能以: 信息数据实时显示:当RFID卡位于阅读器感应区时,阅读器就显示卡上余额,然后可立即进入用水计费状态。 消费模式:消费模式采用实时计费模式,即读卡就出水,并根据用水量实时进行扣费; 计费方式:按使用的流量计费,即外接脉冲流量表,可根据计算产生的流量进行计费。 (3)考勤管理 学生考勤是学校日常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常规考勤工作主要都由教师承担,花费教师额外的时间与精力。 基于RFID技术的考勤管理工作流程:每次上课前,学生用含RFID标签的校园卡(或手机卡)刷卡进教室,教室内的设备在接收到读卡器发送来的学生刷卡记录数据后,将数据发送到远程服务器;远程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然后,教务人员或者教师通过浏览器登录到考勤查询网站,可以实时地远程查询某一节课或某一位学生或某个教室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考勤情况;学期结束时,每门课程学生的出勤情况或者某个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出勤情况可以自动统计出来。 (4)智能照明 智能照明是利用物联网技术,使校园内的灯能够无线自主组网,使每一盏灯都能遥测和遥控,教室和道路的灯接受控制中心的命令,反馈灯的各种状态,根据光强度和时段自动调节照明亮度。例如对教室照明智能控制,当教室光照比较暗,灯自动亮;当光照比较强时,灯自动关,如果发现教室里没人,可以远程控制灯的开关。 2教学管理 包括日常教学、智慧图书馆和实验室管理等 (1)日常教学 利用物联网技术有利于建立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利用RFID技术的支持,可以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从而对教学的质量建立保障和监控体系;有利于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物联网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提供支撑环境。例如,无锡市感知生长校园数字化农植园系统,就是让学生通过“感知”动植物生长情况,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收集、处理和发布观测信息,交流种植经验,展示研究成果,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首页 oo 返回阅览室首页o它的理想模式就是无需人工服务。目前物联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主要是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以智能书车为例来说明。 智能书车是一种移动式RFID文献归架管理设备,具有查询、定位、书架智能导航等功能,可实现文献架位信息收藏、文献分拣、新文献上架等功能。具体流程:书籍拣到书车上,通过阅读器识别书籍的RFID中存储的信息,记录并显示文献在书车上的位置,同时根据获取的书籍存储架位信息,将需要进行上架工作的位置和书车上对应的书的存放档位对应起来,并在书车的显示屏幕上按照书库的位置将该车书的具体上架位置显示和指引出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率归架。 (3)实验室管理 物联网应用到实验室中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和智能插座等。 设备管理:RFID存储实验设备的基本属性等信息,利用阅读器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再利用网络进行统一管理。 实验过程管理:首先,RFID可以帮助学生方便地获取实验步骤、操作要点、使用帮助等信息。其次,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不当时能自动警告并中断实验过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实验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实验者,实现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智能插座除了拥有传统电源插座功能外,它能够将各个实验设备的耗电量信息实时反馈给实验室管理员,管理员能随时开关插座,实现插座与人的对话,起到高效节能的作用。 四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校园服务和管理,它通过物联网实现了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海量信息在物联网平台的聚合而产生新的信息,从而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智慧化的业务和服务模式。 毫无疑问,智慧校园为师生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建设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包括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是师生隐私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可以跟踪用户的行动、习惯以及偏好等,信息资源及师生隐私如何得到保护成为创建智慧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管理机制尚不完备,物联网如何维护、如何管理、如何使用都是很大的问题。目前,智慧校园还处于摸索阶段,前景不明朗,但从长远来看,由于物联网应用前景相当广阔,智慧校园一定会像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描绘的那样: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 融合云计算的物联网物联网在一边奔跑一边成长,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物联网的定义、功能和体系架构仍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业界需要一个统一的思路,使我们在对话物联网时有共同的语言和参照标准。 物联网和云计算在很多方面有对等的可比性,例如,云计算有SPI(即SaaS、PaaS、IaaS)三层的划分,物联网也有DCM(即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三层划分。美国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把云计算的部署模式分为共有云、私有云、社区云和混合云,物联网的存在方式分为内网、专网和外网;也可和云计算一样,把物联网的部署模式分为公有物联网(Public IoT)、私有物联网(Private IoT)、社区物联网(Community IoT)和混合物联网(Hybrid IoT)。 本文参照NIST的思路,提出了一个物联网的定义和体系架构规范建议,希望能够对统一业界思路、使我们在对话物联网时有共同的语言和参照等方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物联网释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理念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有“内在智能”的设备如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以及具有“外在使能”(Enabled)的物品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或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通过各种无线和有线的长距离和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物联网可以基于云计算的SaaS等营运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VPN)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隐私保护)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进程控制、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Things)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服务。 四类型部署方式 私有物联网(Private IoT):面向单一机构内部提供服务,可能由机构或其委托的第三方实施并维护,主要存在于机构内部(On Premise)内网(Intranet)中,也可存在于机构外部(Off Premise)。 公有物联网(Public IoT):基于互联网(Internet)向公众或大型用户群体提供服务,一般由机构(或其委托的第三方)运维。 社区物联网(Community IoT):向一个关联的“社区”或机构群体(如一个城市政府下属的各委办局:如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城管局等)提供服务。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协同运维,主要存在于内网和专网(ExtranetVPN)中。 混合物联网(Hybrid IoT):是上述的两种或两个以上的物联网的组合,但后台有统一运维实体。 十大基本功能 物联网的最基本功能特征是提供“无处不在的连接和在线服务”(Ubiquitous Connectivity),具备十大基本功能。 在线监测:这是物联网最基本的功能,物联网业务一般以集中监测为主、控制为辅。 定位追溯:一般基于GPS(或其他卫星定位,如北斗)和无线通信技术,或只依赖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定位,如基于移动基站的定位、RTLS等。 报警联动:主要提供事件报警和提示,有时还会提供基于工作流或规则引擎(Rules Engine)的联动功能。 指挥调度:基于时间排程和事件响应规则的指挥、调度和派遣功能。 预案管理:基于预先设定的规章或法规对事物产生的事件进行处置。 安全隐私:由于物联网所有权属性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物联网系统必须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 远程维保:这是物联网技术能够提供或提升的服务,主要适用于企业产品售后联网服务。 在线升级:这是保证物联网系统本身能够正常运行的手段,也是企业产品售后自动服务的手段之一。 领导桌面:主要指Dashboard或B1个性化门户,经过多层过滤提炼的实时资讯,可供主管负责人实现对全局的“一目了然”。 统计决策:指的是基于对联网信息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和统计报表功能。 四项技术形态 RFID:RFID是一种“使能”技术,它可以把常规的“物”Instrumented(IBM“3I”描述)变成和物联网的连接对象。基于相关的EPCUID和PNLONS技术还可作为整个物联网体系的“统一标识”参考技术。 传感网:WSN、OSN、BSN等技术是物联网的末端神经系统,主要解决“最后100米”连接问题,传感网末端一般是指比M2M末端更小的微型传感系统,如Mote。 M2M:侧重于移动终端的互联和集控管理,主要是Telco(通信营运商)的物联网业务领域,有MVNO(移动虚拟网络营运商)和MMO(M2M移动营运商)等业务模式。 两化融合:是指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的信息化升级,工控、楼控等行业的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要推动力,也可包括智能电网等行业应用。 链接:物联网支撑技术 1传感技术:包括RFID、WSN、OSN、BSN等小型或微型末端。 2控制器移动终端:包括M2M、两化融合系统中的各种末端和设施以及各种手持移动终端等。 3工业信息化系统:包括PLC、DCS、HES、BMS(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等技术和应用。 4云计算:提供服务器端数据中心支撑,实现数据大集成和在线后台运维服务。 5SOAWeb服务:数据集成和设备接口标准化服务的手段。 6浏览器:提供基于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用户界面。 7XML:提供“万能”的标准化数据表达主要手段。 8集成中间件:基于通用APP ServerOSGi技术的服务器端和嵌入式端的中间件是实现物联网集成和运营的主要手段。 9无处不在的网络:这是物联网的基础设施。 10SaaS多租户模式:是实现大规模公有物联网服务的主要技术手段。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摘要: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及集成应用。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分析物联网的定义及内涵、物联网对物流管理的影响,阐述了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2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Our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under Content Networking Environment Zhang J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yang 110142,China) Abstract:The content networking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tage a degree of cohesiveness appears after application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will contact all sorts of perception technology,now network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polymerization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s.Content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to their significant imp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thing networking,content of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logistics management,expounds the content networking environment logistics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Content networking;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一、前言 当前全球新的物联网应用环境提高了物流信息化的复杂性,对物流信息采集、互联互通、智能应用存在着技术标准和投资成本、开放性和安全性、应用的部署和发展等多方面的挑战,对物流管理、信息化实施方案、信息化技术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需求。有研究机构声称,预计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把物联网运用于物流领域,就会全面提高货物装卸、运输、仓储、检验和通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分包施工管理办法
- 肉鸽育雏期管理办法
- 考核评定及管理办法
- 规划设计监理管理办法
- 询价管理办法及流程
- 中学外籍教师管理办法
- 业务超市开发管理办法
- 《审计现场管理办法》
- oa督办平台管理办法
- 西藏旅游景区管理办法
- 小学二年级下安全课件
- T-CSEA 25-2022 批量热浸镀锌行业含锌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
- 继发性肥胖症的临床特征
- DB21∕T 3149-2019 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 报价函(工程项目招标文件资料)
- 2024年中级通信专业实务(终端与业务)考试题库大全(含答案)
- 中小学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培训课件
- 《国际商务单证》课件
- 电力增容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2022版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基础培训课件
- 论高校思政教育宏大叙事的有效性建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