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ppt_第1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ppt_第2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ppt_第3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ppt_第4页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专题知识网络 列强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革命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封建主义 日益腐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 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 装备陈旧 营务废弛 船坚炮利 闭关自守 愚昧无知 封建统治 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殖民扩张 结论 中国政府的落后 最根本的是社会制度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一鸦片战争概况 1840 1842 鸦片贸易目的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来产品需求不大英国发动战争目的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变中国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区战争大致经过 广东沿海 江浙沿海 渤海湾天津广东 江浙一带 南京城下战败原因分析 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落后 进一步了解1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南京条约 的签订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领土主权被破坏 关税自主权被损害 贸易主权被破坏闭关锁国被打破自然经济被破坏 经济受到损失 附件 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租地及居住等特权 司法主权被损坏 进一步了解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1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 充当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区2 政治 社会性质 独立自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存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3 社会阶级结构 买办阶层和近代产业工人产生4 思想文化 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抛弃自大陈腐的观念 开始注目世界 向西方学习总之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1 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2 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3 根本原因 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进一步了解3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860 1 爆发原因 国际 19世纪50年代 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迫切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根本原因 1856年3月 英法与俄的克里木战争结束 英法能腾出手来发动侵华战争 国内 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心怀疑惧 拒绝修约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英法企图借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侵略权益2 经过 英法联军1956年攻广州 1958年进天津 签订 天津条约 1960年入北京 毁圆明园 签订 北京条约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果 1858年主要内容 外国公使驻京 增开牛庄等10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 经商 传教 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 赔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中英天津条约 的补充条款 海关聘用英人 海关对进出口货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 洋货运销内地 只纳子口税百分之二点五 鸦片贸易合法化1860年的主要内容 承认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准许华工出国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 政治上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 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 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工具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 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 并伸向内地 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和劳动力 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3 思想上 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 洋务派产生 权力机构的变化 总理衙门的设置 总税务司的设置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中国现代化运动开始起步 洋务运动 清政府被迫应对变局 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根本原因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战争性质 侵略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侵略国家 英国 英法出兵 美俄参与 侵略时间 两年 四年 侵略区域 长江以南沿海 深入到内地 危害和影响 开放的口岸增多 5个 11个 领土 主权更多地遭到破坏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继续 扩大 比一比 5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 1895年 1 甲午中日战争对比 资本主义经济 改革后保留封建残余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自然经济占主导 国土狭小 资源匮乏 地大物博 市场广阔 扩军备战 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大陆政策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事实力 2 甲午中日战争概况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根本原因 日本为满足资义发展的需要 蓄谋已久 经过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之战 威海卫战役滔天罪行 旅顺大屠杀结果 中国战败 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败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1 清政府极端腐败落后2 李鸿章的 避战自保 的投降政策3 清军装备落后 1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 日本蓄谋已久 准备充分3 日军装备先进 中国战败的原因 如何巧记 马关条约 割三地 割辽东半岛 三国干涉还辽 台湾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二亿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2 3亿两 开四口 开放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为商埠 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设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此后列强在中国纷纷划分势力范围 民族危机加深 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不得不大举外债 使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利益均沾原则 影响 1是继 南京条约 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西方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外国资本压榨严重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大借外债 资本输出 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 财政和外交2 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中国社会各阶级以不通形势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 维新派 革命派 农民阶级 清政府 3 甲午战后 西方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4 清王朝为挽救统治危机 进行军事改革5 甲午战争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事实 俄英法争做中国的债主 资本输出 抢夺路矿和办厂权 资本输出 抢占租界地和划分 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 门户开放政策 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原因 19C末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侵略势力深入山东 教会和封建势力勾结压迫民众 教民冲突严重 扶清灭洋 得到部分官员的支持概况 山东发展到京津清政府态度 从利用 抚 到剿杀 剿 结果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义和团运动失败 口号 扶清 对清王朝本质认识不清 灭洋 反帝爱国 但手段落后 盲目排外 评价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 只能更加落后 二义和团运动 反帝爱国运动 三 八国联军侵华 1900 1901 1 原因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2 结果 辛丑条约 的签订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而且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1赔款白银4 5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由各国派兵保护 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参加反帝官吏5总理衙门改外务部 1巨额的赔款是大规模的勒索 人民更加贫困 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便于直接派兵镇压反帝运动 内容 影响 辛丑条约 4镇压中国人民反帝5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太平天国运动概况 1851 1864 革命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农民革命战争 1 太平天国运动背景 阶级矛盾尖锐 外来的侵略 自然灾害严重 拜上帝教 的创立2 太平天国运动的高潮 1853年正式建立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北伐 西征 东征 1856年达到全盛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 和后期 资政新篇 3 过程 1851年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领导中心初建1856年天京变乱 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 1864年 天京陷落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自身的落后性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其他失败因素 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 内部腐败和重大战略决策失误等5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 反对外来侵略 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组成部分 6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和1859内容 平分土地 农民土地所有制度 绝对平均评价 革命性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反映了广大农民要的愿望 能在革命中调动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 成为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局限性 落后性 天朝田亩制度 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排斥商品经济 把自然经济作为理想化追求目标 不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空想性 平分土地无法实施 绝对平分产品更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 无法实现 7 资政新篇 1859评价 资政新篇 进步性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体现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反映了时代特色 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局限性 没有满足农民愿望和要求 缺少必要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缺乏一个安定的环境 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3 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指导思想的形成4 组织 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5 舆论 与改良派的论战 革命思想广泛传播6 发动武装起义 使革命时机日益成熟7 清政府的 预备立宪 社会各界日益不满 二 武昌首义 1911 三 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1 初建共和标志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2 南北议和 达成协议 对袁世凯最为有利 协议 清帝退位 建立共和政府 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3 共和制度诞生 清帝退位 2 12 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共和制度诞生 意义 宣告帝制终结 也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 四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维护辛亥革的斗争命成果 一 倡导民生主义 从事实业救国 二 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专制1 反袁的 二次革命 1913 2 组建中华革命党 继续反袁3 反袁的 护国运动 1915 4 反段的 护法运动 1917 5 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 五 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性质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上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 临时约法 经济上 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提高 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 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上出现移风易俗等变化 局限1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2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一五四运动 1919 爆发的背景1 国际 一战 期间 日本加紧侵华 二十一条 十月革命胜利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2 国内 政治 北洋军阀 1912 1928 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经济 民族工业的发展 阶级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 新文化运动3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