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1页
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2页
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3页
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4页
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李瑶(北京东城教育研修学院音乐研修员,中学高级) 首都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历史、艺术、民俗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优秀遗产。一方面,这些文化有待后人去继承,另一方面,这些优质社会资源,也是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绝好课堂。那么,如何利用好我们身边的优质社会资源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明确我们身边有哪些优秀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如何课程化,优质社会资源课程化对音乐教师有什么要求。 一、关于优秀社会资源课程化 关于优秀社会资源课程化,要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具体到音乐学科,应认真了解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阐述,以便把握我们的工作方向。 (一)课标和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 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标准,选择经国家教育部审查通过和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音响教材及教师用参考书),依据标准和教材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 (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三)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四)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的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也应视为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五)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经费和场地上予以支持和保障。(六)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并予以积极的引导。 (七)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 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八)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 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 (九)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 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 二、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建设 针对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基础上,北京市率先做出了具体实施细则,将这一精神落到了实处,为首都中小学搭建了走进社会大课堂的平台。我们音乐学科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并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创造性地策划自己的音乐社会实践活动。 (一)明确社会大课堂的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学生、惠及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以及越来越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免费开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有利时机,本着 “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合力建设、成果共享 ” 的原则,以社会大课堂建设为载体,以育人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要内容,着力促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统筹协调,利用首都丰富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牵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营造全社会共同育人的教育环境和育人机制。 (二)展望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目标 从现在起到 2010 年,力争协调整合千余家资源单位免费或优惠成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的资源群、课程教学活动基地,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集体和学生个人选择相结合的社会大课堂的运行方式、管理机制。根据整体规划目标,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 2008 年,初步建成社会大课堂的框架结构,完成以下实事项目:一是推出近 500 家资源单位服务学生社会实践;二是开发 40 余个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基地和百节课程范例;三是建成方便学生查询的门户网站,以网络等现代化方式推动资源共享。 第二步: 2009 年,巩固大课堂建设成果,基本形成市教委与有关部门之间、市与区县之间、区县与学校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在有条件的资源单位实行学生活动信息的现代化手段管理。 第三步: 2010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资源信息系统和活动管理系统,实现千余家资源单位服务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目标。 (三)了解建设社会大课堂的主要任务 社会大课堂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以社会资源为主的活动场所、适合学生特点并与学校课程结合的活动内容、学校集体组织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选择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及现代化信息手段支撑的门户网站等。 建成后的社会大课堂的主要任务有: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空间广阔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条件,满足学生多元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服务教育教学,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教学实践的课程资源;服务社会,活动场所体现教育功能的需求,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公益活动提供支持等。 (四)明确市、区县和学校在社会大课堂建设中的职责 社会大课堂建设采取市、区县和学校合力建设,市级统筹,区县管理,学校实施的方式,努力形成上下衔接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系统。 市级职责:统筹资源,示范指导,支持推动。即协调、整合、服务全市中小学生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在课程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给予示范指导;在经费投入以区县为主的前提下,通过市级资源平台建设,给予区县必要的支持机制等,推动大课堂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区县职责:辖区管理,资源应用,创造特色。即承担社会大课堂辖区范围内资源单位信息管理的任务,建设上与市级连接、下与学校连接的区级现代化管理系统平台;引导学校组织学生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群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创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大课堂建设管理与评价的模式;将社会大课堂建设列入经费预算,给予投入保障。 学校职责:列入课程,校本开发,重在实效。即有目的、有计划地以集体组织或引导学生个人积极走进社会大课堂;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拓展资源,逐步形成适合小学、初中、高中等各学段的活动序列;着力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五)做好社会大课堂启动前的基础性工作 社会大课堂建设涉及组织领导、资源开发、活动安排、管理运行等既是基础性又是关键性的诸多准备工作。为保障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的顺利启动和可持续发展,各区县要根据全市社会大课堂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前一时期工作的基础上,在新学年开学前切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做好社会大课堂组织领导团队的建设。 要把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领导小组,组成工作团队,明确职责分工。市教委将建立由刘利民主任任组长,杜松彭、罗洁副主任任副组长,德育处、体育美育处、基础教育处、财务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学生活动管理中心、教育网络与信息中心等有关处室和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区县教委主任参加的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大课堂建设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根据职责分工实行项目责任,设立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和牵头协调处室。同时,在市政府和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的大力支持下,与市有关部门合作建设。各区县也应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团队。 2 做好社会大课堂建设实施规划、计划的制定工作。 各区县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前期已经制定的实施规划和计划,抓紧实施并正式上报市教委。制定的规划和计划中要明确本区县社会大课堂建设的重点,要有负责具体落实的责任部门,要有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具体目标,要有经费投入的保障,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切实措施。要积极探索对学生、学校和社会资源单位参与社会大课堂的激励机制,把参与社会大课堂作为评价学校办学、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专项评估,开展工作交流。 3 加紧落实本区县与全市工作密切相关的三项建设任务。 一是区县资源信息与管理平台的建设,形成上与市级资源平台相连接、下与学校相连接的管理运行系统;二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设,指导教研部门有计划地选择一批有条件的资源单位开发课程资源;三是与辖区内资源单位的沟通协作机制的建设。 4 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要将社会大课堂宣传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到家长和社区,让学校和学生成为社会大课堂建设的主体,让社会和家长成为社会大课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把建设社会大课堂的目的意义、资源信息、运作方式、参与形式周知到学校、学生、家长、社会资源单位等。 5 做好社会大课堂建设相关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如全市基础建设与区县特色建设的研究,市级资源应用与区县资源开发的研究,活动安排与课程结合的研究以及以激励性为主的评价和评估机制的研究等等。 (六)建设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意义 社会大课堂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本市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管理机构,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科研院所、企业、农村、社区等社会活动场所以及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校外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系统的资源,通过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场所条件,安全的活动环境,适合学生特点、与学校课程结合的活动内容,搭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 建设社会大课堂是首都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新阶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牵动教育和社会两大方面、涉及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是惠及首都百万中小学生切身利益并深受学生欢迎的实事工程;是建设全社会共同育人机制的一次创新实践。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体现首都教育现代、开放、社会化理念;有利于推动首都的文化建设和文明建设;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更多的成长机会。 三、社会大课堂研究性学习指南 (一)探寻远古神秘的舞蹈 1 自然博物馆基地环境分析 (1) 基地情况分析 a. 地理位置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崇文区天桥南大街,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北京自然博物馆于 1959 年 10 月 1 日 正式对外开放, 1962 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占地 12,0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24,000 平方米 ,其中展览面积 16,000 平方米 ,总面积达 36,000 平方米 ,是国内同类馆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功能最全、使用价值最高的标本馆, 1992 年落成并启用。不仅是青少年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殿堂,同时也是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起源,对学生进行文化启蒙、艺术启蒙、审美启蒙的绝好课堂。 b. 文化内涵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约 20 万件,其中有相当数量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植物标本。北京自然博物馆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珍贵标本,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还有一些濒于灭绝的和已经灭绝的珍贵动植物标本。其中大量标本和图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艺术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c. 场馆介绍 北京自然博物馆现有四个大型基本陈列:古生物陈列(古爬行动物厅、古哺乳动物厅、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厅、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厅)、植物陈列(植物世界)、动物陈列(动物人类的朋友厅,动物的奥秘、世界动物展)、人类陈列(人之由来厅)。这四个陈列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并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展示内容,向观众普及生命科学知识。馆内还设有几个专题展馆,如“人体真奇妙”、“水生生物馆”、“恐龙世界”等,以及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新开辟的互动式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探索角。在这些场馆中,生命的奥秘、动物的奥秘、自然界的奥秘像一本大书一样在学生们面前一页页展开,以生命的精彩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美的震撼。 ( 2 )基地环境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人类社会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人类社会是伴随着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了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从那时候起,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基地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展示内容,不仅向学生普及了生命之由来、人之由来的科学知识,而且也展示了人类社会诞生后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形成的种种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是如何通过人的肢体语言(即舞蹈)这个媒介进行诠释的。例如模仿鸟兽的图腾舞蹈、模仿风雨雷电的巫术舞蹈、模仿劳动场面的狩猎舞蹈等等,都可以到展览中去发现和探寻它们的起源。 ( 3 )基地环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关系 在自然博物馆教学基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自然、发现自然、欣赏自然的良好途径,对发展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考察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感受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瞬间。例如姿态各异的飞禽走兽,绚烂多姿的植物世界,无不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 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于 2008 年 4 月正式免费对参观者开放,这为大多数住在附近但由于票价较贵不能经常去参观的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大好机会,为有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真实的教具,也为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提供了上好的活动基地。 2 教学目标分析 ( 1 )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 a. 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有针对性地对展馆内有关人类进化、发展中的文化、艺术素材进行仔细参观浏览。 b. 以探求、研究的态度在在大量的视觉材料中提取有用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归纳。 c. 从中了解远古时期先民是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即舞蹈,进行交流、祈福和抒发情感的。 ( 2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a. 知识能力目标: (a) 初步了解人类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从中探寻人类舞蹈艺术是如何产生的。 (b) 在发现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c)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感悟美、初步领会舞蹈艺术的精髓所在。 b.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体验自主探究、观察研究、与人交流的学习方式。 (b) 培养学生对海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提炼、感悟、升华的能力。 c.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高雅美好的情感情操。 (b)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认识事物的严肃地科学态度。 (c) 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关注和热爱。 3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教师介绍这次实践活动的活动目标:即了解人类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从中探寻在人类舞蹈艺术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聆听,并提出问体 使学生明白本次活动的主题目标,了解本次活动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活动阶段 步骤一:教师讲解:艺术之母 舞蹈,起源于何时?究竟有多长的历史?这是一个谜。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也可能更早。在我国远古的传说中有祝融的儿子长琴始作乐风;有的说帝俊的八个儿子始为歌舞,炎帝(神农氏)的重孙延始为乐风;还有的说黄帝创造了乐舞。那么究竟舞蹈艺术是如何产生的呢?研究者们众说不一: 假说一、起源于劳动 假说二、起源于对动物的模仿 假说三、起源于巫术 假说四、起源于图腾 (注解:图腾即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例如中国龙就是炎黄子孙的图腾。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敬畏,则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发现有鸟图腾柱。浙江绍兴出土一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故宫索伦杆顶立一神鸟,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的演变而来。) 步骤二:请人类发展史展厅讲解员带领学生参观并进行讲解 步骤三:教师布置问题: 1 观察说明:远古人类的舞蹈模仿了哪种劳动动作? 2 你最喜爱哪种动物的舞蹈? 3 通过自己的观察、感悟也提出自己的“舞蹈起源”假说,并说明理由。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参观。 学生聆听并作适当的笔记 学生在讲解员带领下进行参观并作适当的笔记 学生边参观边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或者感悟 了解相关背景、相关文化、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关注和热爱,同时,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高雅美好的情感情操。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认识事物的严肃地科学态度 在观察、发现思考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活动汇报 1 教师指导分组、讨论,启发学生用优美、感人的的语言汇报发言 2 汇报题目提示:(教师点评) 知识点问答我们的感悟我们的观点和理由优美的舞蹈语言动物的舞蹈植物的舞蹈昆虫的舞蹈我最大的收获等 教师总结性评价 学生互相交流体会,集体完善汇报成果并推举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感悟美、初步领会舞蹈艺术的精髓所在 4 教学效果分析 (1) 评价方式: a. 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掌握情况给与评价 b. 总结性评价:教师对整个活动的概括性评价 c. 学生自评: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对自主学习的态度的认可,以及在发表个人观点时的自信,是学生自我肯定、自我评价、增强自信的过程。 d. 学生互评:在交流互动、汇报发言过程中,学生互相听取同学间的不同见解,对照自己,从中相互学习、相互评价,是一个极好的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 e. 综合评价:发言学生的汇报发言综合概括了全组的意见,锻炼了有归纳提炼的综合能力,教师的点评是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 (2) 评价内容: a. 知识目标: (a) 知识点问答 (b) 动植物的舞蹈等 b. 能力目标: (a) 我的观点和理由 (b) 我最大的收获 c.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优美的舞蹈语言 (3) 评价策略: a. 注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角色只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鼓励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b. 教师周密设计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步骤,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与旧知识有机结合,逐步上升到新的知识高度。在这一过程中,也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c. 教师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避免简单重复、教学难度、密度不够、教学语言枯燥乏味等弊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充分运用艺术课特有的艺术语言,启发学生情感,激发审美热情,进而提高审美情趣。 (二)电脑音乐的简单编辑制作与上传 课题: 电脑音乐的简单编辑制作与上传 课题涉及的主要领域: 音乐、信息技术 问题产生的背景或提出的原因 1. 中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他们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多姿多彩的网络电子音乐尤其充满了好奇和热爱,同时,学生们在初中阶段的音乐课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也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在网络音乐的海洋中耳濡目染、产生学习期待的时侯,本课题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破除电脑音乐的神秘感,借鉴网络优质音乐资源,学习初步的电脑音乐的编辑和制作 网络基地资源分析 1 网络情况分析:便利、快捷、拥有海量优秀的和最新的音乐资源 2 网络环境与学生学习内容的关联:是学生获取优质与学习相关的优质音乐资源的资源库,具有生动鲜活的特点,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思维发展。 3 网络环境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关联:网络是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