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doc_第1页
第五章 心理.doc_第2页
第五章 心理.doc_第3页
第五章 心理.doc_第4页
第五章 心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婴儿心理发展学习目标l 1、把握婴儿期的年龄阶段和特点l 2、明确婴儿认知的发展l 3、了解婴儿言语的发展l 4、懂得婴儿的气质类型和特点l 5、把握婴儿依恋的类型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l 一、婴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l 二、婴儿的生理发展l 三、婴儿动作的发展一、婴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l 1、年龄阶段 l 03岁,一般称为婴儿期(infancy)。l 三种观点:即01岁说、02岁说和03岁说。l 2、一般特点l 婴儿期是儿童学会说话、走路的时期,有了自己最原始的“逻辑思维”,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和对人对事也有了一定的要求。l “第一个转折期”或“第一个反抗期”或“第一个危机期”。 本期心理发展的四个特点l 第一,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很大的发展;l 第二,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l 第三,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l 第四,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二、婴儿的生理发展l 1、婴儿期的大脑功能 l 2、婴儿生理发育的正常值 1、婴儿期的大脑功能l (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l 脑重和头围l 脑重的发展l 婴儿的大脑出生时重量已达到350400克。l 6个月时,脑重达700800克。l 12个月时,婴儿脑重达800900克。l 2岁时,婴儿脑重增加到10501150克。l 3岁时,婴儿的脑重已接近于成人的脑重范围。l 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l 头围的发展l 头围是大脑生长和颅骨大小的主要测量指标,也可用来鉴别儿童的某些脑部疾病。它是指齐眉绕头部周的长度。l 出生时就巳达到34厘米。l 1岁时,达到4647厘米;l 2岁时,则达到4849厘米,以后的增长速度随年龄增大越来越慢。 l 大脑皮质l 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经具备。l 婴儿出生时,脑细胞巳分化,大多数沟回已出现。l 2岁时,脑内各部分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的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并与灰质明显分开。l 髓鞘化:髓鞘在神经纤维周围形成的绝缘层,它由蛋白质和脂质构成髓鞘化的作用是确保神经冲动能准确的迅速传递,神经传导更快、更有效。(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l 脑电图的情况l 婴儿脑发育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脑电的变化。l 5个月的胎儿已显示出了脑电活动;l 8个月以后的胎儿已显示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脑电活动开始具有连续件和初步的节律性,形成睡眠和觉醒时的脑电图。l 人们常把同步节律波a波视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l 新生儿在睡眠或向睡眠过渡时出现了a波的原型波-6次/秒的节律波群 。这表明新生儿在皮质神经成分方面的一定成熟性。l 皮质中枢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l 头尾原则是指大脑皮层中控制头部的那些部分应先发展,而后是控制躯干的皮层部分发展,最后才是与肢体有关的皮层部分开始发展。l 近远原则是指大脑皮层是从控制身体中部开始发展,然后延仲到边缘部分。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l 婴儿出生大部分神经纤维还未髓鞘化,不能很好地传导和分化神经兴奋,所以婴儿的大脑皮质仍处于弥漫状态。这个时期,触动婴儿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引起其头、手和足的乱动。 l 大脑单侧化l 婴儿大脑两半球在解剖利功能上都存在着差异。如左半球属于语言优势区,而右半球刚好相反,它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l 大脑单侧化就是指在其大脑的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2、婴儿生理发育的正常值 l (1)体重 l 刚出生时,男婴的体重要略高于女婴,足月男婴体重约为3.33.4千克,足月女婴约为3.23.3千克。l 5个月时,婴儿的体重会翻一倍。l 12个月时增加2倍。 l 30个月时达到出生时的4倍。l (2)身高l 一般说,刚出生时,足月新生儿身高平均为50厘米,其中男婴比女婴略高。但婴儿的身高不如体重增长得快,第一年内增长25厘米左右,第二年内增长10厘左右。 三、婴儿动作的发展l 婴儿每有了一项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在控制自己的身体和环境方面就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l 运动技能、情感性和社会性能力、认知和语言等就能得到共同发展,并且互相支持。三、婴儿动作的发展(一) 婴儿行走动作的发展l 行走动作是指对那些有助于婴儿在发展中进行四处探索的控制性的运动。 l 具体的发展见P152。婴儿行走动作发展的意义l 首先,直立行走,不仅使婴儿能主动去接触事物,而且有利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发展,大大地扩展了婴儿的认知范围,扩大了他们的视野。l 其次,通过行走,发展了婴儿的空间知觉,婴儿从二维形体向三维形体的知觉发展,于是进一步认识了事物的多方面的关系和联系。l 第三,行走动作的发展,能使动作有更精细的分工,协调一致、敏捷、灵活。于是能在直觉中分析综合并思考眼前的行动问题,即发展直觉行动思维,并孕育着具体形象思维。l 最后,独立行走为婴儿有目的的活动游戏、早期学习和劳动准备条件,并发展了独立性。这一切对婴儿智力品质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 婴儿手动作的发展l 手的动作的发展又称为精细动作适应性的发展,精细动作的发展与较小的运动有关。比如够物、抓握等。l 具体见P154。 (二) 婴儿手动作的发展l 自主够物、抓握以及操纵物体的发展l 大约在3个月左右时,自主性够物出现并且在准确性方面逐步提高了。 l 到45个月时,婴儿可以一只手抓持物体,另一只手用手指尖抓物体,而他们能快速地将物体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上 。l 第一年的下半年,婴儿已经能用大拇指和食指一起进行捏抓动作,而且协调得颇佳(Halverson,1931)。这样,熟练地操纵物体的能力就大大扩展了。一岁大的孩子就能拾起葡萄干和草,旋动旋扭或把手,也能关合小盒子。到811个月大时,够物和抓握动作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以至于这些动作进行得很平稳|顺畅,而且无需作出什么努力。 实验 -早期经历对自主够物的影响 l 研究者:伯顿怀特和理查德赫尔德l 第一组婴儿 早期未提供视觉刺激l 第二组婴儿 起初,简单的图案;后来,在童车上方悬挂一个活动装置l 第三组婴儿 提供大量刺激即在早年时,就用图案对童车减震进行了装饰,提供活动的装置。结果l 发现第二组婴儿比第一组婴儿要早6个星期够物。l 第三组被提供大量刺激(在早年时,就用图案对童车减震进行了装饰,提供活动的装置)。婴儿够物比不给刺激婴儿也要早得多。但是这种进行大量刺激的做法也有不良影响,这些婴儿不是环顾四周就是大哭大闹,而且他们在够物中的表现并不如第二组的婴儿那样尽如人意。l 怀特和赫尔德的研究成果提醒我们并非刺激越多效果就越好,而且没有必要进行超量刺激。试图推动婴儿超越目前他们本身对环境掌控的准备状态的做法,会削弱和影响重要运动技能的发展。婴儿手的动作的发展意义 l 首先,手运用物体能力的发展,使婴儿逐步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l 其次,随着手的动作的发展,婴儿开始把手作为认识的器官来感觉外界事物的某些属性。l 第三,手的动作的发展,进而导致手与眼,即动觉和视觉联合的协调运动,这就发展了婴儿对隐藏在物体当中的复杂属性和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 动作发展的原则l (1)由上而下l (2)由中心向边缘l (3)由粗到细(四)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l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具体见P155)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l 婴儿的认知就是婴儿的认识过程,是指婴儿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l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l 二、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生与发展一、婴儿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l 感觉(sensation)是指个体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l 知觉(perception)则是个体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直接反映。l 感知觉的发展为婴儿心理的发展完善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基础。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l (一)触觉l (二)味觉和嗅觉l (三)听觉 l (四)视觉l (五)知觉l (六)跨通道知觉 (一)触觉l 触觉是父母和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的途径。l 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作出回应。 (二)味觉和嗅觉l 所有婴儿生来就具有能让其看护者知晓其味觉偏好的能力。l 对各种味道的发展与体验各不相同。l 咸味的发展与甜、酸或苦味不同。4个月大时,婴儿就偏爱咸味了。l 母亲和婴儿通过嗅觉可以确认彼此 。(三)听 觉 l 婴儿虽然可以识辨很多种声音,但是他们更易对其中一些作出反应。l 4-6个月大时,婴儿甚至已有乐感。l 12个月左右时,如果播放两种仅有微小差异的旋律时,婴儿也能辨出它们是不相同的(Morrongie110,1986)。 l 对声音的回应能力l 3天大小的婴儿已能将其头和眼睛转向声音的大致方向。l 4个月大时,他们能在黑暗中很准确地够向发声的物体(Clifton et al.,1994)。l 头6个月中,对声音进行精确定位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Litovsky & Askmead,1997)。到这时,婴儿开始对声音的远近作出判断。 l 婴儿对人类嗓音频率范围之内的声音特别敏感,他们生来就准备对任何人类语言的声音作出反应。l 小小的婴儿就可以辨别出大量的言语声音之间的细小差别,如ba和ga、ma和na以及短元音a和i等等。l 婴儿对母亲讲话所作出的特殊反应很可能会鼓励母亲对婴儿讲话。这样做不仅为语言习得作好准备,而且加强了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四)视 觉 l 1、婴儿的视敏度 l 2、婴儿的视觉集中 l 3、颜色视觉l 4、视觉偏好1、婴儿的视敏度l 视敏度是眼睛区分视觉目标的形状和微小细节的能力。l 根据斯纳伦(snellen)标记法,2020代表正常的视敏度,即在20英尺的距离能读出标准“E”,2030则表示一个人在20英尺处的视力相当于在30英尺处的标准视力,即近视。l 1个月以内新生儿的视力在20150至20290之间。婴儿的视力在头1年里迅速提高,6个月到1岁时达到正常成人视力的范围。 2、婴儿的视觉集中l 从出生到3个月之间对远近目标的注视能力非常迅速地提高,新生儿和1个月的婴儿表现出明显的注视误差(对远目标的过分调节和对近目标的调节不足);而3个月的婴儿误差则很小。到了6个月,婴儿就具有与一般成人一样的注视能力。 3、颜色视觉l 3个月的婴儿不仅能辨别不同颜色,而且能把颜色像成人那样分成各种色类。l 有研究指出辨别颜色的能力可能具有普遍性,具有某种先天的颜色辨别装置。 4、视觉偏好 l 为什么婴儿从出生起似乎便有了某种对视觉刺激的主动需求呢?l 原因之一,可能是视觉皮层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视觉刺激输入,视觉系统因得到使用而发展,婴儿运用视觉能力的先天倾向具有高度的适应性。l 原因之二,可能是婴儿所倾向注意的环境信息,正是那些对他们的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刺激,如母亲的面孔等。 (五)知觉l 1、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l 2、深度知觉l 3、独立行动和深度知觉 l 4、图案知觉 l 5、对人脸的知觉l 6、对物体知觉1、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l (1)偏好方法 l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1)偏好方法 l 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 l 范茨(1961)所采用的基于婴儿注视行为的实验程序,是婴儿知觉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 实验过程l 实验者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如果婴儿对某一对象的注视时间较长,则说明婴儿对这一个对象表现出了“偏好”。l 出现这一“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做出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l 习惯化是指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的一种现象。l 去习惯化:在习惯化之后对新异刺激恢复和增加反应的现象叫作“去习惯化”。l 本实验范式所指向的问题:他能否分辨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 l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被看作是婴儿的学习,因为其中包含了在大脑中对刺激物心理表象的构造过程和对知觉与已有表象之间的比较过程。 l 研究举例:l 以婴儿的吸吮行为作为评估指标。首先给婴儿一个橡皮奶头供其吸吮,记下其吸吮频率的基线。l 当一个新异的刺激(如声音)出现时,婴儿将产生定向反射,可能表现为吸吮行为的中断或频率降低。What happens when we change the stimulus?Habituation Methodl 除注视和吸吮等外显行为外,生理反应也能提供婴儿的感知活动线索,譬如心率变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l 上述程序就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即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第一部分是习惯化:婴儿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兴趣下降。第二部分是去习惯化:当刺激发生变化时,婴儿再次对声音感兴趣。l 该研究方法能够提供三方面的信息:(1) 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2) 婴儿的知觉偏好;(3) 婴儿的再认记忆的能力。 2、深度知觉 l 深度知觉是判定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物体与我们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l 有关深度知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问题上:幼小的婴儿能感知到深度吗?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各种深度线索的敏感性是怎样发展的?视崖实验l 设计者:吉布森和沃克 l 实验目的:探索儿童知觉的发展 实验过程l 1. 将婴儿放在中央板上l 2. 在浅侧或深侧诱使婴儿爬行。l 用来研究婴儿与母亲或其他人的社会交往:l 如果母亲在悬崖的另一端表現出微笑脸,那么高达74的12mo婴儿会爬过去;反之,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脸的话,只有6的婴儿大胆爬过去(Sorce et al., 1985)。 特定深度知觉线索能力 l 运动深度线索(kinetic depth cues) l 双眼深度线索(binocular depth cues) l 图示深度线索(pictorial death cues)运动深度线索 l 怎样知道物体远近的呢?l 婴儿最先对运动深度线索感到敏感。三四周大的婴儿对赫然出现的扑面而来的好像就要撞击到他们的脸面报以防御性的眨眼睛反应。双眼深度线索l 眼睛是分开的,所以每只眼睛看到的视野中的图像稍有不同。大脑将两种景象混合,但同时又保留它们的不同之处,于是就有了双眼深度知觉线索。 实验l 实验目的:为了看婴儿是否对双眼线索敏感,研究人员已经使用了一些巧妙的方法。l 实验过程:l 实验人员在婴儿面前投射出两幅重叠、但非常不同的画面放在儿童眼前让他们看,并让婴儿戴着特制的护目镜以确保其每一只眼睛都能看见其中的一幅图像。如果婴儿使用双眼线索的话,那么他们在观察和追视过程中的视点轨迹就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不是一些随机排列的点。l 研究结果表明,双眼敏感性在2、3个月中出现,并且在头6个月中逐渐提高(Birch,1993)。婴儿能很快将双眼线索用在他们够物的过程中,用在调整手和手臂在接触眼前物体过程的运动中。图示深度线索l 利用画家在三维绘画中所用的深度线索模式,这些就叫做图示深度线索。画家采用透视法(如铁轨从近处向远处延伸)、精细度变化(近处的物体画面清晰,远处的模糊)和物体的重叠(近处的物体遮盖住远处的物体)来达到这种目的。l 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的图示深度知觉时,把儿童的一只眼蒙住,使他们无法利用双眼视觉,然后在他们眼前放一幅有远近感的格子图,在图上放两只玩具鸭子,由于背景图的作用,那只位置较低的鸭子看上去离得较近,位置较高的显得远。如果他们具有图示深度知觉,他们应能看出两只鸭子的远近,而先去抓较近的那只。3、独立行动和深度知觉l 具有更多爬行经验的婴儿更多的可能性是会拒绝爬越视觉悬崖较深的一侧。 l 独立运动和三维理解判断力的其他方面也有关系。比如说,正在爬行的婴儿较那些与他们同龄但仍不会爬行的婴儿更容易记住物体的方位,也更易找到隐藏的物体,他们的爬行经验越多,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就越好。 l 爬行在婴儿建构对这个世界的经验上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它能通过加强脑皮层上某些神经联系来达到将大脑组织水平推向一个更高水平的目的。 l 爬行导致了一些神经联系的加强,尤其是那些涉及视力、运动计划以及空间理解等方面的联系。 4、图案知觉 l 随着婴儿的不断长大,他们就偏爱更加复杂的图案。 l 产生偏爱现象的原则-对比敏感性。 l 组合图案中各单元的能力 l 12个月大时,婴儿能基于非常有限的信息对图形进行感知 ,甚至可以通过残缺的图形,即使只看到物体的小部分轮廓,就能识别出物体。5、对人脸的知觉l 新生儿生来就有趋向面容的倾向吗?l 在两三个月大时,婴儿对整个刺激进行探求时,他们的确更喜欢面容图案而不是其他相似的图形构造。l 到3个月大时,婴儿能对不同面容特征作出很好的区分。l 两个陌生人 l 母亲 6、物体知觉 l (1)大小恒常性。l 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视网膜上视像的大小而变化,而是倾向于保持物体本来的大小,这种能力就是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l 在出生后第一周中,尽管婴儿的网膜视像的大小有变化,但是婴儿将同一物体的大小感知成相同的情况还是明显的。测量大小恒常性 l 实验:研究人员使新生儿习惯于离眼不同距离的一个小的黑白相间的立方体。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使得婴儿对立方体的网膜视像大小的变化变得不敏感并且将婴儿的注意力引向立方体的实际大小。下一步就是,将小立方体和一个新出现的大立方体以不同的距离予以一起呈现,以便让它们投射出同大的网膜视像。所有的婴儿都对立方体感到不习惯。这表明尽管在网膜视像大小相等的情况下,婴儿还是以物体的实际大小为基础来对物体进行区分和辨别l (2)形状恒常性 l 尽管物体形状的网膜视像有变化,但物体形状感知为稳定不变,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l (a)婴儿习惯于在箱子后来回移动的棒杆。下一步,仍向婴儿呈现(b)一个完整的棒杆或者(c)一个有缺口的断了的棒杆,这一缺口以示盒子的所在位置。将每一种剌激前后移动,就像习惯剌激指(a)一样移动。2个月大小的婴儿通常对有缺口的断棒杆表现为不习惯(花更长的时间看)有甚于完整的棒杆。这表明他们在第一次呈现中就已将出现在盒子后面的棒杆感知为一个独立的单元。(Adapted from Johnson & Aslin,1995) l 婴儿能否将来自不同通道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而不是将景象、声音和触摸感觉彼此独立地体验。跨通道知觉 l 不少研究者(包括皮亚杰)认为,婴儿出生时各主要感觉通道是完全不协调的,只有通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经验,才逐渐学会把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联系起来。l 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婴儿出生时已拥有跨感觉通道知觉能力,至少他们拥有某种能迅速通过经验获得这种能力的先天倾向。现有证据似乎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这些证据主要涉及三方面:即视觉听觉、视觉触觉和视觉身体运动模仿的跨通道整合。 l 例一:58月婴儿面对以下情境:l 母亲用自己的声音说话l 母亲用陌生人的声音说话l 陌生人用陌生人的声音说话l 陌生人用母亲的声音说话l 结果:当声音与面孔不协调时,婴儿有不安、烦恼的表现应用:统觉失调l 例二:初入小学,会二位数加法,但不会跳绳l 原因:爬得少、抱得多 早期教育强调计数、识字l 研究三: Mwltzoff&Borton(1979)l 把1个月的儿童分成两组,分别给他们含两种橡皮奶头,一种是光滑的,另一种是不光滑、有小疙瘩的。l 两组儿童用嘴熟悉了这两种奶头之后,研究者把两种奶头同时拿给他们看,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吃光滑奶头的那组孩子,用更多的时间看那个光滑的奶头,吃带小疙瘩奶头的孩子,用更长的时间看那个带小疙瘩的奶头。应用:学习失能问题l 一是视觉空间知觉障碍。儿童的视力检查正常,但辨别形状却有困难。例如,难以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识别图形和汉字,分不清字的反转或倒转,典型表现为上与下、6与9、d与b等分辨不清;有时单独一个字能认识,放在句子中就难以辨认。儿童的空间定位能力也较差,不易分清左与右。由于这种视觉空间知觉障碍, 明显影响了儿童的识字和阅读能力。 应用:学习失能问题l 二是听觉功能障碍。儿童的听力属正常,但辨别听觉刺激的能力很差,如分不清d、t、n、m 等类似音素,对较长的词句难以重复,不能按照大人的指示做事情等。这些也都影响儿童的理解与阅读。 应用:学习失能问题l 三是精细动作障碍。大动作技能:包括走、跑、跳、单腿平衡等;精细动作技能:包括眼睛和手的复杂动作,以及视知觉视动作的协调,例如穿针、刺秀等动作就属此类。阅读、绘画、写字等学习活动更多地依赖于精细动作的参与和协调,尤其依赖于眼与手的协调。孩子在书写时,字或字母过大与过小、间隔不当、字不成行,笔握得太紧,不能一行行地涂色与剪贴纸张;在看书时,不能产生平滑而协调的水平方向的眼睛活动等等,都是精细动作存在障碍的表现。 应用:学习失能问题l 四是失败综合征。由于上述学习能力方面的缺陷,导致儿童认为自己笨,不能很好地接受批评,对集体活动比较淡漠,行为幼稚且畏缩,爱想入非非,依赖性强。二、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生与发展 l (一)婴儿注意的发展特点 l (二)婴儿记忆的发展 l (三)婴儿思维的发展 (一)婴儿注意的发展特点l 1、注意的发生出生时:先天的定向反射l 注意的选择性: 对简单明了的图形更加偏爱。 对人类面孔的偏爱l 2、注意的发展l 婴儿期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选择性的发展。l 1-3个月:表现出选择性l 偏好复杂刺激物l 偏好曲线多于直线l 偏好不规则图形多于规则图形l 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l 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非集中的刺激物l 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刺激物l 从注意局部轮廓向有组织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发展l 从只注意形体外周向注意形体内部因素发展 l 两种理论:l 轮廓密度理论(Karmel):婴儿的注意受视野中物体轮廓出现与否的制约和影响。l 视觉的偏爱与轮廓密度成倒U字形关系l 图形视觉理论(Banks Salapatek,1981):认为人有一个对视觉刺激特点进行了线性分析的系统。l l 3-6个月:l 平均注意时间增长,偏爱复杂而有意义的对象;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l 612个月:l 这一时期婴儿的注意不再像6个月以前那样只表现在视觉方面,而是以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选择性够物、选择性抓握,选择性吸吮等。l 婴儿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与经验的支配。l 例如:婴儿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对陌生面孔焦虑就是由经验和社会性认识控制的注意现象。l 1岁以后:注意与符号联系起来;他人的言语提示和指导对婴儿的注意有一定的制约和调节作用l 特征:l 注意时间逐渐增长,最多2030分钟。l 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范围广。例:注意到自己的内部状态和周围人们的活动。l 由于大脑神经系统抑制能力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注意转移能力和注意分配有了较大发展,但不成熟。l 近3岁时有意注意开始出现(二)婴儿记忆的发展l 1、记忆的发生l 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在妊娠末期 (胎教研究)l 记忆发生在胎儿期,新生儿末期具备长时记忆能力。2、记忆的发展l (1)01岁婴儿的记忆发展特点 l 1岁以内的婴儿已有短时记忆,即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甚至也有了长时记忆,即信息经多次重复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l 12个月的婴儿经过反复训练,可以因积累而形成长时记忆(Weizman,Cohen,et.al,1971)。l 3个月的婴儿能记住一个玩具汽车达一周的时间。l 5个月时,婴儿能记住抽象的模式和相片达14天(Fagan,1971,1973)。 l 有关研究还发现,视觉再认记忆与以后的认知机能有关。l 罗维科里尔(Rovee-Collier,1991)的可转动木架的研究:l 使婴儿仰卧在小床上,床的上方悬挂着美丽,能发出响声的小玩具。给婴儿的一条腿上系住一条带子,带子的另一端与悬挂玩具的装置相联。每次婴儿的腿活动时,玩具由于带子的晃动而发出叮咚响声并转动起来,于是婴儿不断地踢腿,以便使玩具发出响声和转动,玩具的变化引起婴儿的注意和兴趣。l 2到3个月的儿童在学会用踢腿使木架转动之后,相隔2个星期,他们还记得这件事,只要在他们头上挂上这个架子,他们马上就开始踢腿。l 2.l3岁婴儿的记忆发展特点l 符号表征能力的产生l 再现和模仿能力的迅速发展l 延缓模仿能力的产生等,延缓模仿的产生则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l 1岁以后,婴儿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了符号表象和回忆 l 皮亚杰 l 曼德勒 (Mandler,1983) l 庞丽娟 l 阿希德曼和帕尔马特(Ashmend&Parlmutter,1980) l 麦考尔(McCall,Park&Kavanaccgh,1977) l 13岁儿童记忆的再现或回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l l3岁出现的延缓模仿是婴儿回忆能力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l 从16个月开始,延缓模仿开始出现l 24个月婴儿已获得了稳定的延缓模仿能力l 12个月的婴儿尚不具备这种能力。l 1岁3岁的儿童是记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回忆能力你还能记起3岁前发生的事情吗?(三)婴儿思维的发展 l 思维的定义?l 儿童思维是怎样产生的?l 婴儿在活动过程,在表象和言语发展的基础上,由于经验的不断积累,婴儿开始出现了一定的概括性的思维活动。l 婴儿思维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是直接与婴儿以表象为基础和以词为中介的概括能力的形成相联系的。 1 感知运动阶段 l 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从而逐渐形成客体永存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初生的婴儿,只有当他能真切和看到或触摸到物体时他才能意识到这个物体的存在,而当他看不到摸不着这个物体时他会立即将之忘记。(1)反射活动(0-1个月)l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2)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 婴儿最早出现非反射图式是在出生后的1-4个月。婴儿偶然自己能做出和控制各种反应。(3)二级循环反应(4-8个月)l 婴儿已经开始把自己和周围环境中的可控物体区分开了。l 尚未获得客体永久性(4)二级模式间的协调(8-12个月)l 有协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作。l 婴儿可以把两个不同的图式加以协调配合,完成一个动作。如拿开布,找到布下面的娃娃。(5)第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l 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l “尝试错误期”。(6)符号问题解决(18-24个月)l 是感知运算阶段发展的最高水平。l 婴儿已经能进行心理操作,且对如何解决问题表现出一定的“洞察力”。l 皮亚杰认为:婴儿在认知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即09、10个月内不存在真正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说前9、10个月内的婴儿没有思维活动;912个月的婴儿的问题解决行为还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手段目的之间的协调;1224个月的婴儿开始能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但此时的行为仍缺乏计划性或目的性。 不同的研究l 帕被塞克、伯思斯坦(PapousekBernstein,1969)和其他人(FaganRovee,1976;Mast, Fagan,Rovee,1980)的研究证实了,3个月的婴儿就已具备了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l 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婴儿早期(至少3个月以前)就已出现了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6个月的婴儿已能进行模仿;12个月以前的婴儿能利用工具来解决问题,并已获得“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婴儿客体概念的发展 l 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object constancy),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如和婴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婴儿客体永久性概念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l 一些研究者采用习惯化一去习惯化程序来考察婴儿的客体永久性知识。 l 贝拉吉恩(Bailargeon)的实验研究 l 他首先让被试注视如(a)中所示的事件l 在客体概念发展中另一个得到广泛研究的例子是A非B错误(AB现象)。l A非B错误现象:当着儿童的面把X物体藏在盖子A下面;最后把物体藏在B下面。l 结果儿童问题立即再一次到盖子A底下寻找物体,然后当他在A那里找不到物体时,会放弃寻找行为。l 皮亚杰认为,婴儿的这一错误是感知运动智力所固有的,婴儿通过重复前面获得成功的动作以再次体验其中的乐趣。l 但后继研究否定了皮亚杰的解释,这些研究通过改变各种实验条件,例如不需要婴儿进行搜索而是将婴儿的注视方向作为指标, l 结果发现,婴儿也可能对实际位置做出正确反应。表明在婴儿能够将搜索行为指向位置B之前,他们似乎知道了客体B的位置。所有这些关于客体概念的新近研究表明,年幼婴儿的客体知识似乎远远高于皮亚杰的估计,但这种认识并不足以使婴儿表现出适应性行为,因此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l 一、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l 二、言语的发生与发展关于语言和言语l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应区分语言(language)和言语(speech):既区分社会性语言(social language)和个别性语言( individual language)l 语言: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l 言语:即“实际的话语”,是语言的传递过程。l 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方面。一、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l 1、模仿说l 2、强化说l 3、转换生成说l 4、认知说l 1、模仿说(阿尔波特、班杜拉) 这是心理学界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的一种理论假设。最早由阿尔波特(Allport)提出,流行于上世纪2030年代。 认为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言语的。选择性模仿l 怀特赫斯特1975年对传统“模仿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l 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有所选择的。 我们的模仿观点在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有各种类型的模仿在起作用。l 即时的、完全的临摹;l 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l 延迟模仿(有变形和创造性因素)l 选择性模仿2、强化说l 强化说(斯金纳)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无论是操作性还是经典性)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观点:l 斯金纳1957年:言语行为l 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过程,并通过选择性强化使得儿童的语言逐渐变得有效和得体。l 父母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鼓励和反应,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同时,又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使婴儿的咿呀学语朝着正确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l 斯金纳提出的三种鼓励儿童言语发展的三种方式:l (1)回声反应l (2)对婴儿的请求作出言语的反应l (3)操作性应答对强化说的批评l (1)强化既是渐进、积累的过程,那如何解释儿童在短短几年内就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l (2)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中,成人通常很少对儿童语言的正确语法进行强化,成人关心的是语句内容的真实性,那么儿童是怎样掌握语法结构的呢? 3、转换生成说l (乔姆斯基)l Noam Chomsky 1928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1955年获宾州大学博士学位,现为MIT语终身教授 ,美国科学促进会委员、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l 又称先天语言能力说,主要反映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的句法结构(1957)、语言理论的若干问题(1965)等著作中。 l 2005年,英国杂志展望和美国杂志外交政策日前通过读者投票的方式,将“全球第一知识分子”的称号授予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 主要观点: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因素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普遍的语法知识。假设:人类不同的语言存在一种基本的形式普遍语法,同时人类习得语言的时间和方式也存在普遍性。转换生成理论的基本观点p 人类具有先天的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即“语言获得装置”(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此装置由言语输入激活。外界提供原始的语言材料,语言装置对之进行加工,获得语言中的句法规则,转换生成内在的语法体系。p LAD包含一个普遍语法(对所有语言通用的规则知识),只要儿童获得足够的词汇就可以通过LAD将单词组和成新的、受规则限制的言语,并理解他听到的内容。先天论的言语获得模型4、认知说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关于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智力成长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智力,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对此,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论证。(1)语言对思维发展的作用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语言出现于1.5岁左右,而研究表明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感知运动智慧,这是一种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之上的“动作化思维”,逻辑的产生先于语言,所以并不需要语言的帮助。 皮亚杰指出由于语言在个体中产生,它在广度和速度上增强了思维的能力。(2)思维独立于语言,认知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l “语言并非构成逻辑的根源,恰恰相反,语言乃是由逻辑所构成。”皮亚杰、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69页,商务印书馆,1980l 证明资料一: 奥立彤和佛斯等人对聋哑儿童、盲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研究证明:l 证明材料二l 儿童的言语发展状况与智慧运算发展状况的系统比较研究(3)从言语交际功能的角度论证儿童言语的发展 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性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儿童特有的非交际性言语,是儿童自己对自己所说的不考虑听者的言语。 三种表现形式: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社会性言语:是儿童用以与别人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言语。 认知发展促进言语发展:随着思维的脱中心化,自我中心言语逐步向社会性言语转变(四)言语获得理论小结l 几种理论都看到了言语获得的某些必要条件,但不应排斥其它条件:l 如必须有脑的言语机能区作为依托;必须有模仿、强化作为必要手段;大体经过从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到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的四个阶段的过程。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于语言的获得过程:(1)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中确实有很多强化和模仿机会。(2)儿童与成人语言的互动是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基础。(3)虽然LAD的存在还没有得到神经生理学上的证实,但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上来看,这种独特的脑机制确实是有可能存在的。第四节婴儿的气质一、婴儿的气质 l (一)气质的类型及特点 l (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l (三)影响气质的因素l (四)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一)气质的类型及特点l 四种类型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l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弱型、强而不平衡、强而不灵活、强而灵活l 托马斯和切斯的三类型说l 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l 巴斯的活动特性说l 卡根Kagan抑制-非抑制说l 血型说、体型说l 抑郁患者有过量的黑胆汁;l 血液激发乐观的谈奏者表演;l 少女为冷漠所操纵,对情人反应迟缓;l 太多的黄胆汁使主人怒气冲天。l 胆汁质救火者:l 忽见火冲天,急得打转转;l 找到两只桶,提水冲上前。l 多血质救火者:l 眼见火势猛,桶水哪有用?l 机灵叫火警,省力又立功。l 粘液质救火者:l 大家救火去,我也尽全力;l 瓢舀缸中水,不能太着急。l 抑郁质救火者:l 烈火惊我魂,心怕手没劲;l 桶倒水满地,天命愁煞人。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传统的四种类型学说3、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区分了婴儿的三种气质类型l 容易型the easy child (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易获得成人最大关怀和喜爱。l 困难型the difficult child (10):易使亲子关系疏远。l 迟缓型the slow-to-warm-up child (15):慢慢活跃型。随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l 混合型(35)4、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l 1、活泼型l 2、安静型l 3、一般型5、巴斯的活动特性说l 情绪性婴儿:通过行为或心理生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的反应。l 活动性婴儿:忙于探索外在世界和做运动,经常从事运动性游戏。l 社交性婴儿:愿意与不同的人接触,不愿独处,交往中反应积极。l 冲动性婴儿:极易冲动,情绪、行为缺乏控制,行为反应的产生、转换和消失都很快。6、抑制-非抑制说l 卡根Kagan的行为抑制性的气质特征研究:l 4个月大时:l 抑制性儿童:在新事物面前会变得烦躁,躯体活动也明显增多;非抑制性儿童反应平平的场景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生理唤起,如心跳加快l 21个月时l 抑制性儿童害怕陌生人、玩具和环境,而非抑制性儿童则相当适应(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l 稳定性:气质特征在个体发展中是稳定的l 禀性难移l A.Gesell对T和D14年的追踪l 可变性:气质本身是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早期的行为被重组,成为一个更新、更复杂的系统。l 由于环境与行为控制 (三)影响气质的因素l 1遗传的影响l 有许多研究证据表明遗传生物学的因素对气质特征的影响。l 首先是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在气质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表现有更高的相关。1遗传的影响1遗传的影响l 其次是关于害羞行为的研究。l 最后,早期气质在种族和性别上的差异也表明遗传因素的作用。 2、环境的影响l 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共同促成了气质的稳定性。l 气质存在种族和性别差异,环境怎样对其起作用呢?l 气质的种族差异:早期气质的一些差异往往因为被文化观念和抚养经验所鼓励,从而得到保持。l 中国婴儿与白种人的婴儿l 在访谈中问及怎样抚养婴儿时,中国母亲说,孩子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就必须依赖妈妈,与她有亲密的身体接触。美国母亲的看法恰好相反,她们希望孩子不依附于成人,要学会自主自立。结果,中国父母更多用抚慰的方式对待婴儿,美国父母更多地用刺激的方式对待孩子,可能给孩子更多的激励和挑战。这种行为的差异加大了婴儿的气质差异。l 气质的性别差异。在婴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父母通常以不同的态度看待男孩和女孩。儿子被认为长得大,协调能力好,灵敏和强壮。女儿被看作较柔弱、娇小。这种性别角色观念影响了他们对待婴儿的方式。例如,父母更多地鼓励儿子进行积极的身体运动,而鼓励女儿寻求帮助和身体的亲近。这些育儿实践的不同也加强了男女孩气质上的差异。(四)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l 先天的气质特征会影响儿童与环境事物相互作用的方式,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基础,但气质对发展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以环境因素为中介的,这种中介因素就是环境、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l 环境教育要求是否与个体的气质特征达到“拟合度”(goodness of fit)l “拟合度” :托马斯和切斯的一个观点:当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婴儿的气质特征有敏感的适应时,儿童可实现最佳的发展。l 如果儿童生活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能满足儿童的需要,那么抚育困难型的儿童也能成为具有积极的个性、能适应环境要求的人。l 如果教育要求与气质特征不“合身”则会妨碍发展,即使是容易抚育型的儿童,如果环境的要求不合适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