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袋封面.doc

2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探讨及平滑过渡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编号:51192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57.88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5-11-11 上传人:QQ28****1120 IP属地:辽宁
6
积分
关 键 词:
毕业设计
资源描述:
2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探讨及平滑过渡,毕业设计
内容简介:
I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探讨及平滑过渡 专业: 通信工程 学号: 1002586 姓名: 杨良丰 指导教师: 陈忠辉、黄启纯 中文摘要 当前 ,正在蓬勃发展的移动通信 多媒体通信业务和 IP网络是 21通信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突出成就 ,也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随着这些业务的比例迅速增加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缺点和局限性 日益显现 ,因此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促使人们探索和研究新的通信系统 ,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所谓第三代移动通信 ,是由卫星移动通信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组成 ,形成一个对全球无缝覆盖的立体通信网络满足城市和边远地区各种用户密度和高速移动用户的需求 它能够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传输的增值业务 ,可以提供除了语音外的其它应用如数据 视频等 现 在的移动通信系统 ,增值标准已经发展到能够提供适应第三代移动通信中所需求的业务 如今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各种技术标准已经得到全面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纷纷开始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测试和试用 ,我国的第三 代移动通信也正在测试之中 ,并有望在 2008 年之前实现商用 但是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其技术的不成熟性 ,不少国家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根据他们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经验 ,如何由第二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到第三代移动通信是至关重要的 此次毕业设计主要就是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相关技术及其发展情况 ,并对其平滑过渡进行探讨 在这篇论文中主要介绍了移动通信原理 ,第二代移动通信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相关技术以及如何由第二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到第三代移动通信 ,从而真正实现 “ 任何人 ,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 的便 利通信 关键词: 第三代移动通信 , WCDMA , CDMA-2000 , TD-SCDMA , 平滑过渡 nts II 3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Smooth Transition Abstract Nowadays, the most arresting accomplishment are mobile communication ,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nd IP net which are rapidly developing . With the inverse proportion of these services highly increased , the disadvantage and localization of second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 more and more evident . Demand of market and technology drive us to quest for and study new communication system, which is the thir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It is constitute by the satellite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Land Mobile Network. It can satisfy the need of various customer density and high speed move customer of city and side far the area and come into being a stereoscopic communication network to cover with anywhere of the world .It can offer additional services like high speed packet switched data transmission and other applications than speech, such as data and video .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now , additional standards are being developed to offer services which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Now , the standards of 3G are under development . The 3G network of many countries are under testing as well as our country . It will be commercial before 2008 expectably in our China . Because the unripe of standards , the development of 3G is difficult . Som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use of 3G network . By these experience , we know that the smooth transition from 2G to 3G is the most important .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element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 second mobile communication , technique of third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the smooth transition from 2G to 3G convenient communication of “anybody , anytime , anywhere ” will finally be implemented . Key words: 3G , WCDMA , CDMA-2000 , TD-SCDMA Smooth Transition nts 1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引言 . 1 1.2 研究背景 . 1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2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3 第二章 第二代及 2.5 代移动通信的相关技术 . 4 2.1 GSM 系统 . 4 2.1.1 GSM 的基本概念 . 4 2.1.2 GSM 蜂窝移动通信网组成部分 . 4 2.2 CDMA 系统 . 6 2.2.1 CDMA 的基本概念 . 6 2.2.2 CDMA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特点 . 7 2.3 2.5 代移动通信技术 . 7 2.3.1 2.5 代移动通信技术 . 8 2.3.2 GPRS 技术 . 9 2.4 当前移动通信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9 第三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11 3.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要求 .11 3.2 第 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 12 3.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三种主流标准 . 14 3.3.1 WCDMA 标准 . 14 3.3.2 CDMA2000 标准 . 15 3.3.3 TD-SCDMA 标准 . 16 3.4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三种主流技术标准的比较 . 16 3.4.1 标准稳定性 . 16 3.4.2 系统性能 . 17 3.4.3 业务提供能力 . 18 3.4.4 设备成熟度 . 18 3.4.5 漫游能力 . 19 3.4.6 知识产权的影响 . 19 3.5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20 第四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 . 21 4.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过渡方案 . 21 4.2 国外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过渡情况及使用现状 . 22 4.3 国内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研究现状 . 23 4.4 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演进策略 . 24 4.4.1 GSM 系统的 3G 演进 . 24 4.4.2 CDMA 系统的 3G 演进 . 28 4.4.3 固定电话网的 3G 建设 . 30 nts 2 结论 . 32 谢辞 . 33 参考文献 . 34 附录 缩写表 . 35 nt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探讨及平滑过渡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 言 随着通信业务的迅猛发展和通信量的激增,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要有大的系统容量,而且还要能支持话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有效传输。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高速移动接入和基于互连网协议的服务结合起来,在提高无线频率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更经济、内容更 丰富 的无线通信服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国际上统称为 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ocommunicat- ions),是国际电信联盟( ITU)在 1985 年提出的工作在 2000MHz 频段的系统。 全球移动通信,从第一代模拟技 术到第二代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和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再到今日被各国广为关注的 3G,一直牵动着世界电信业的神经。 3G 从概念的提出,到今天逐渐步入实用化,期间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 路 。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标准主要有三种: WCDMA(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它可以在一个宽达 5MHz 的频带内直接对信号进行扩频; CDMA2000() ,这是美国 提出的技术,它是由 1 个或多个 1.25MHz 的窄带直接扩频系统组成的一个宽带系统; TD-SCDMA( Time-Division Synchronizat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由中国提出的,是 CDMA TDD 标准的一员 1。 1.2 研究背景 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正在全力投入开发, 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我国政府在 3G的发展上采取了十分稳健的政策,保持了我国通信产业高速稳定的增长,并首次提出了具有自主产权的 TD-SCDMA 技术,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从移动通 信技术发展趋势和可实现业务功能分析,基于 CDMA 制式的 3 种标准被普遍看好,分别对应 CDMA2000、 WCDMA和 TD-SCDMA 三种技术,它们被认为是 3G 的三大主流应用技术标准。 在 3G 即将进入商用化 的 阶段,对技术标准的应用取舍也成为移动运营商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三种主流技术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 3G 标准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三种主流的 3G 技术标准在技术上各有千秋, 3 种技术标准都没有达到成熟,都需要开展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试验以及测试, 最终 谁能在 3G 时代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关键是看哪个技术标准更 符合市场需求和竞争的需要了 。 同时如何由第二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到第三代移动通信也是各国运营商所关心的问题,各运营商应综合考虑 3G 的投资资金 、 3G 建设的风险以及它的市场需求。结合各种因素, 应该 让 3 种标准应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从而得到完善和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从而实现 3G 的顺利过渡,真正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人”都能便利地通信。 nts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2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97 年以来,国内外有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研究逐渐成为移动通信领域的热点。按照ITU-R 的原有时间表, 1999 年 3 月完成第三代移动 通信标准 IMT-2000 RTT 关键参数的选定, 2000 年完成包括上层协议在内的完整标准制定工作。由于移动通信在未来的信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及制造商均不遗余力,积极参与有关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制定及其科研开发工作,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所谓第三代移动通信 是 指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实现与任何人进行任何种类的信息交换,也是我们所说的个人通信。 实现个人通信的通信网络叫个人通信网,实现个人通信的业务服务叫个人通信服务。个人通信服务不仅提供终端的移动性,而且提供个人的 移动性,将传统的 “ 通信至终端 ” 转变为 “ 通信至个人 ” ,每个用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唯一号码,即全球一人一号,网络能按用户意愿提供多种服务,包括各类宽带业务。可见个人通信的实现将使人类彻底摆脱现有通信网的束缚,达到无约束自由通信的最高境界。 无线接入是实现个人通信的必要条件,也是技术难点。无线个人通信系统是一个立体的通信网络,天上有卫星通信系统的覆盖,地上有各种大小的蜂窝系统覆盖。它主要包括 :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寻呼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无绳通信系统等。在这些系统中,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 统因其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而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类系统。 八十年代初开始商用的以模拟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移动通信系统被称为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九十年代人们普遍使用的以 GSM 和 IS-95 为代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被称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而被命名为 IMT 2000 的以智能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被称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来自移动通信业务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影响正在强有力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通信业务的经营和发展模式。与前两代系统相比, 3G 系统有更大的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更高的频带 利用率,这些特点使得它能为高速和低速移动用户提供话音、数据、会议电视及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共有五种无线接入技术,即 IMT2000 CDMA DS, IMT2000 CDMA MC, IMT2000 CDMA TDD 等三种宽带 CDMA 技术和 IMT 2000 TDMA SC,IMT2000 TDMA TDD 两种 TDMA 技术。 下面将这五种无线技术进行简单比较 : IMT 2000 CDMA DS 技术源 于欧洲的 WCDMA; IMT-2000 CDMA MC 技术琴于北美的CDMA2000; IMT-2000 CDMA TDD 技术包括欧洲的 TD-CDMA 和我国的 TD-SCDMA.这也是我国首次向 ITU提交建议并获准通过 : IMT2000 TDMA SC即日前所说的 EDGE;IMT2000 TDMA TDD DECT 无绳技术。其中 WCDMA. CDMA2000 和 EDGE 技术采用 FDD 工作方式,使用对称频率,适合于蜂窝组网,高速移动。而 UTRA TDD, TD-SCDMA 和 DECT 采用 TDD 工作方式,使用非配对频率,对于非对称的数据业务很有好处,并且一般定位于nt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探讨及平滑过渡 3 室内覆盖,不适宜蜂窝组网。但我国自主开发的 TD-SCDMA 却可以进行蜂窝组网以及低速移动 2。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次 毕业设计 主要是对 当前移动通信情况和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原理及其相关技术的学习,并研究探讨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 关于此次毕业论文的撰写,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在第二章中,主要介绍第二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相关技术,以及对现在正在发展的 2.5 代移动通信的 GPRS 等技术的介绍,并分析当前移动通信中所存在的问题。在第三章中,主要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详细介绍 3G 的三种主流标准,并对这三种标准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在第四章则重点分析第三代移动通 信平滑过渡的方案策略,结合当前世界各国的 3G 发展经验,分别对我国的三个主要系统的 3G 过渡进行分析,分别介绍我国的 GSM 系统、 CDMA 系统和固定电话网在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时如何实现平滑过渡。结合我国的移动通信发展情况,制定出最适合我国发展的 3G 过渡方案。 nts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4 第二章 第二代及 2.5 代移动通信的相关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系统应用范围的扩大,移动通信系统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常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 GSM 和 CDMA 两种类型,下面就分别对他们的原理进行介绍。 2.1 GSM 系统 2.1.1 GSM 的基本概念 GSM 的历史可 以追溯到 1982 年,当时,北欧四国向 CEPT( Conference Europ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 900MHZ 频段的欧洲公共电信业务规范,以建立全欧统一的蜂窝系统。同年,成立了移动通信特别小组( GSM-Group Special Mobile)。在 1982 年 1985 年期间,讨论焦点是制定模拟蜂窝网标准还是制定数字蜂窝网 标准问题,直到 1986 年决定为制定数字蜂窝网标准。 1986 年,在巴黎对不同公司、不同方案的系统( 8 个)进行了比较,包 括现场试验。 1987 年 5 月选定窄带 TDMA 方案。与此同时, 18 个国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相互达成履行规范的协议。 1988 年颁布了 GSM 标准,也称泛欧数字蜂窝通信标准。在现阶段, GSM 包括两个并行的系统: GSM900 和 DCS1800,这两个系统功能相同,主要是频率不同。在 GSM 建议中,未对硬件作出规定,只对功能和接口制定了详细规定,这样便于不同产品可以互通。 2.1.2 GSM 蜂窝移动通信网组成部分 GSM 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分为移动台、基站子系统和网络子系统。基站子系统(简称基站 BS)由基站收发台 ( BTS)和基站控制器( BSC)组成;网络子系统由移动交换中心( MSC)和操作维护中心( OMC)以及原地位置寄存器( HLR)、访问位置寄存器( VLR)、鉴权中心( AUC)和设备标志寄存器( EIR)等组成。 ( 1)移动台( MS)即便携台(手机)或车载台。也可以配有终端设备( TE)或终端适配器( TA)。移动台是物理设备,它还必须包含用户识别模块( SIM), SIM 卡和硬件设备一起组 成移动台。没有 SIM 卡, MS 是不能接入 GSM 网络的(紧急业务除外)。 ( 2)基站收发台( BTS)包括无线传输所需要的各种硬件和软件, 如发射机、接收机、支持各种上小区结构(如全向、扇形、星状和链状)所需要的天线,连接基站控制器的接口电路以及收发台本身所需要的检测和控制装置等。 ( 3)基站控制器( BSC)是基站收发台和移动交换中心之间的连接点,也为基站收发台和操作维修中心之间交换信息提供接口。一个基站控制器通常控制几个基站收发台,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无线信道管理、实施呼叫和通信链路的建立和拆除,并为本控制区内移动台的过区切换进行控制等。 ( 4)移动交换中心( MSC)是蜂窝通信网络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对位于本 MSC 控nt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探讨及平滑过渡 5 制区域内的移动用户进行通信控制 和管理。例如: 信道的管理和分配; 呼叫的处理和控制; 过区切换和漫游的控制; 用户位置信息的登记与管理; 用户号码和移动设备号码的登记和管理; 服务类型的控制; 对用户实施鉴权; 为系统中连接别的 MSC 及为其它公用通信网络,如公用交换电信网( 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和公用数据网( PDN)提供链路接口,保证用户在转移或漫游的过程中实现无间隙的服务。 ( 5) 原地位置寄存器( HLR)是一种用来存储本地用户位置信息的数据库。在蜂窝通信网中,通常设置若干个 HLR,每个用 户都必须在某个 HLR(相当于该用户的原籍)中登记。登记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种是永久性的参数,如用户号码、移动设备号码、接入的优先等级、预定的业务类型以及保密参数等;另一种是暂时性的需要随时更新的参数,即用户当前所处位置的有关参数,即使用户漫游到 HLR 所服务的区域外, HLR 也要登记由该区传送来的位置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当呼叫任一个不知处于哪一个地区的移动用户时,均可由该移动用户的原地位置寄存器获知它当时处于哪一个地区,进而建立起通信链路。 ( 6) 访问位置寄存( VLR)是一种用于存储来访用户位置信息的数据库。 一个 VLR通常为一个 MSC 控制区服务,也可为几个相邻 MSC 控制区服务。当移动用户漫游到新的MSC 控制区时,它必须向该地区的 VLR 申请登记。 VLR 要从该用户的 HLR 查询有关的参数,要给该用户分配一个新的漫游号码( MSRN),并通知其 HLR 修改该用户的位置信息,准备为其它用户呼叫此移动用户时提供路由信息。如果移动用户由一个 VLR 服务区移动到另一个 VLR 服务区时, HLR 在修改该用户的位置信息后,还要通知原来的 VLR,删除此移动用户的位置信息。 ( 7) 鉴权中心( AUC)的作用是可靠地识别用户的身份,只允许有权用户接 入网络并 获得服务。 ( 8) 设备标志寄存器( EIR)是存储移动台设备参数的数据库,用于对移动设备的鉴别和监视,并拒绝非移动台入网。 ( 9) 操作和维护中心( OMC)的任务是对全网进行监控和操作,例如系统的自检、报警与备用设备的激活、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话务量的统计和计费数据的记录与传递,以及各种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显示等 3。 nts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6 2.2 CDMA 系统 2.2.1 CDMA 的基本概念 CDMA 给每一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码序列(扩频码),并用它对承载信息的信号进行编码。知道该码序列用户的接收机对收到的信号进行 解码,并恢复出原始数据,这是因为该用户码序列与其它用户冯序列的互相关是很小的。由于码序列的带宽远大于所承载信息的信号的带宽,编码过程扩展了信号的频谱,所以也称为扩频调制,其所产生的信号也称为扩频信号。 CDMA 通常也用扩频多址( SSMA)来表征。对所传信号频谱的展给予 CDMA以多址能力。因此,对扩频信号的产生及其性能的了解就十分重要。扩频调制技术必须满足两条基本要求: ( 1) 所传信号的带宽必须远大于信息的带宽。 ( 2) 所产生的射频信号的带宽与所传信息无关。 所传信号的带宽 Bt 与信息带宽 Bi 之比称为扩频系统的处 理增益 Gp Gp=Bt Bi 接收机采用相同的扩频码与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关运算恢复出所携带的原始信息。由于扩频信号扩展了信号的频谱,所以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窄带信号的性能: ( 1) 多址能力 ( 2) 抗多径干扰的能力 ( 3) 具有隐私性能 ( 4) 抗人为干扰的能力 ( 5) 具有低载获概率的性能 ( 6) 具有抗窄带干扰的能力 CDMA 按照其采用的扩频调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序列扩频( DS) /跳频扩频( FH)跳时扩频( TH)和复合式扩频,如图 2-1 所示。 图 2-1 CDMA 扩频调制方式示意图 nt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探讨及平滑过渡 7 直接序列扩频( DS-SS) 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构成如图 2-2 所示。 图 2-2 直接序列扩频( DS-SS)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构成 2.2.2 CDMA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特点 与 FDMA 和 TDMA 相比, CDMA 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其中一部分是扩频通信系统所固有的,另一部分则是由软切换和功率控制等技术所带来的。 CDMA 移动通信网是由扩频、多址接入、蜂窝组网和频率再用等几种技术结合而成,含有频域、时域和码域三维信号处理的一种协作,因此它具有抗干扰性好,抗多径衰落,保密安全性高,同频率可在多个小区内重复使用,所要求的载干比 (C I)小于 1,容量和 质量之间可做权衡取舍等属性。这些属性使 CDMA 比其它系统有非常重要的优势。 ( 1) 系统容量大理论上 CDMA 移动网比模拟网大 20 倍。实际要比模拟网大 10 倍,比 GSM 要大 4-5 倍。 ( 2) 系统容量的灵活配置:这与 CDMA 的机理有关。 CDMA 是一个自扰系统,所有移动用户都占用相同带宽和频率,我们打个比方,我们将带宽想象成一个大房子。所有的人将进入唯一的大房子 .如果他们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 ,他们就可以清楚地听到同伴的声音而只受到一些来自别人谈话的干扰 .在这里 ,屋里的空气可以被想象成宽带的载波 ,而不同的语言即被当作编 码 ,我们可以不断地增加用户直到整个背景噪音限制住了我们 .如果能控制住用户的信号强度 ,在保持高质量通话的同时 ,我们就可以容纳更多的用户。 ( 3) 通话质量好: CDMA 系统话音质量很高,声码器可以动态地调整数据传输速率,并根据适当的门限值选择不同的电平级发射。同时门限值根据背景噪声的改变而改变,这样即使在背景噪声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通话质量。另外 CDMA 系统采用软切换技术, “ 先连接再断开 ” ,这样完全克服了硬切换容易掉话的缺点。 ( 4) 频率规划简单用户按不同的序列码区分,所以不相同 CDMA 载波可在相邻 的小区内使用,网络规划灵活,扩展简单。延长 手机电池寿命采用功率控制和可变速率声码器,手机电池使用寿命延长,降低建网成本 4。 2.3 2.5 代移动通信技术 目前已经进行商业应用的 2.5G 移动通信技术是从 2G 迈向 3G 的衔接性技术,由于 3Gnts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8 是个相当浩大的工程,所牵扯的层面多且复杂,要从目前的 2G 迈向 3G 不可能一下就衔接得上,因此出现了介于 2G 和 3G 之间的 2.5G。 2.3.1 2.5 代移动通信技术 对于 2.5 代移动通信, HSCSD、 WAP、 EDGE、蓝牙 (Bluetooth)、 EPOC 等技术都是 2.5G技术 。 ( 1) 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服务 ) 这是 GSM 网络的升级版本, HSCSD(High Speed Circuit Switched Data)能够透过多重时分同时进行传输,而不是只有单一时分而已,因此能够将传输速度大幅提升到平常的二至三倍。目前新加坡 M1 与新加坡电讯的移动电话都采用 HSCSD 系统,其传输速度能够达到 57.6kbps。 ( 2) GPRS(整合封包无线服务 )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ystem)是封包交换数据的标准技术。由于具备立即联机的特性,对于使用 者而言,可说是随时都在上线的状态。 GPRS 技术也让服务业者能够依据数据传输量来收费,而不是单纯的以联机时间计费。这项技术系与 GSM 网络配合,传输速度可以达到 115kbps。 ( 3) EDGE(全球增强型数据提升率 ) 完全以目前的 GSM 标准为架构, EDGE(Enhanced Datarates for Global Evolution)不但能够将 GPRS 的功能发挥到极限,还可以透过目前的无线网络提供宽频多媒体的服务。 EDGE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 384kbps,可以应用在诸如无线多媒体、电子邮件、网络信息娱 乐以及电视会议上。 ( 4) WAP(无线应用通讯协议 )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的第一阶段性产物。这项技术让使用者可以用手机之类的无线装置上网,透过小型屏幕遨游在各个网站之间。而这些网站也必须以 WML(无线标记语言 )编写,相当于国际互联网上的 HTML(超文件标记语言 )。 ( 5) Bluetooth(蓝牙 ) 蓝牙是一种短距的无线通讯技术,电子装置彼此可以透过蓝牙而连接起来,传统的电线在这里就毫无用武之地了。透过芯片上的无线接收器,配有蓝 牙技术的电子产品能够在十公尺的距离内彼此相通,传输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 1 兆字节。以往红外线接口的传输技术需要电子装置在视线之内的距离,而现在有了蓝牙技术,这样的麻烦也可以免除了。 ( 6) EPOC 由 Symbian 所开发的 EPOC 是一种能够让移动电话摇身一变成为无线信息装置 (例如智能电话 )的操作系统,满足使用者对于数据的需求。它支持信息传送、网页浏览、办公室作业、公用事业以及个人信息管理 (PIM)的应用,也有软件可以和个人计算机与服务器作同步nt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探讨及平滑过渡 9 的沟通。 2.3.2 GPRS 技术 其中 GPRS 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 一种技术, 它可以给移动用户提供无线分组数据接入股务。 GPRS 主要是在移动用户和远端的数据网络(如支持 TCP IP、 X.25 等网络)之间提供一种连接,从而给移动用户提供高速无线 IP 和无线 X.25 业务。 GPRS 网络是基于现有的 GSM 网络来实现的。在现有的 GSM 网络中需要增加一些节点,如 GGSN ( Gateway GPRS Supporting Node,网关 GPRS 支持节点)和 SGSN( Serving GSN,服务 GPRS 支持节点)。 GPRS 网络参考模型如图 2-3 所示。 GSN 是 GPRS 网络中最重要的网络节 点。 GSN 具有移动路由管理功能,它可以连接各种类型的数据网络,并可以连到 GPRS 寄存器。 GSN可以完成移动台和各种数据网络之间的数据传送和格式转换。 GSN 可以是一种类似于路由器的独立设备,也可以与 GSM 中的 MSC 集成在一起。 图 2-3 GPRS 网络结构 GSN 有两种类型:一种为 SGSN ( Serving GSN,服务 GSN),另一种为 GGSN( Gateway GSN,网关 GSN)。 SGSN 的主要作用是记录移动台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且在移动台和 GGSN之间完成移动分组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GGSN 主要是起网关作用,它可以和多种不同的数据网络连接,如 ISDN、 PSPDN 和 LAN 等。有的文献中,把 GGSN 称为 GPRS 路由器。GGSN 可以把 GSM 网中的 GPRS 分组数据包进行协议转换,从而可以把这些分组数据包传送到远端的 TCP IP 或 X.25 网络 5。 2.4 当前 移动通信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GSM 网继续高速发展,面临的第 一个问题是频率资源问题,例如我们广东的大多数城市人口密集,因此频率资源是制约移动通信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用 900M/1800Mnts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0 双频组网的方式来解决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但 1800M 频率的衰减比 900M 差,因此,在城区 1800M GSM 的覆盖半径很小,不能完全与 900M GSM 基站同址建设,建设成本将增加。随着部分城区用户对高速移动数据业务需求的增长,单一用户所占频带宽度增加,中国加入 WTO 后,势必增加新的电信服务运营者,要将有限的频率资源分配给更多的运营者,这些都将进一步加剧移动通信频率资源紧张的矛盾 。 GSM 网高速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数据业务传输速率的问题。随着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手机上网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需求。而现在 GSM网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只有 9.6kb/s,将成为手机上网业务发展的瓶颈。拓宽 GSM 网的数据业务传输速率的迫切性已成为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除此之外,进一步提高用户的数据传输速率,仍是需要等待解决的问题。 nt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探讨及平滑过渡 11 第三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3.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要求 第三代移动通信不仅要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业务,在它的通信质量,通信容量等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提高,要实现第三代移动通信就必 须先实现以下的基本要求。 ( 1) 适用于多种无线运营环境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营环境较复杂,受客观条件约束较大,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 自然环境(小区结构) 主要包括通信容量极高的室内微微蜂窝小区、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地带的微蜂窝小区以及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宏蜂窝小区,以后还能直接与卫星连接,实现全球覆盖的更大范围通信。 移动环境 移动通信的移动环境是指通信终端处于静止、步行和在汽车 /火车 /飞机等移动载体上的通信。 ITU 规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不超过 500km/h( FDD 双工方式)或 120km/h( TDD 方式)时,应保证正常的通信质量要求。对于一个适应性良好的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在所有无线和移动通信可能存在的环境中,都能保持比较高的频谱利用率、网络效率、通信质量和业务容量。 ( 2) 支持多种业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应能支持多种业务,除一般的语言、数据和文本等窄带业务外,还要能够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不能提供的图像、高速数据、不对称的 IP 以及速率达2Mbit/s 的宽带多媒体等业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不对称 IP、多媒体业务的比例将迅速增加,因此要求系统具有自动调整宽带和变速率( VBR)的性能,在上 /下行 方向得到业务实时所需的带宽、时延和传输质量。 ( 3) 提高频谱利用率,降低网络投资 频谱利用率是指在单位频带内传输的语音和信息容量。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非常宝贵,当前频率资源紧张已成为制约移动通信发展的瓶颈,因此要求 3G 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网络效率,以支持今后用户量增加和提供各种业务。同时,应尽可能降低设备成本,减少网络投资费用。 ( 4) 拥有较高的通信服务质量 业务质量由系统的性能指标决定,误码率 /误帧率和传输时延是移动通信的重要质量指标。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 3G 系统的传输误码率和时延指标应符合相应的 带宽和数据速率要求: 传输误码率( BER)方面 移动语音和视频图像业务要求 BER10-3;数据业务要求无线接入系统的 BER10-6;nts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2 无线传输系统的误码率性能比固定通信网络差一些,因此要求移动通信的语音编码器和数据适配器应能适应高误码率,以保证必需的服务质量。 传输时延方面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单向总时延约为 90ms,其中无线接入部分约为 50ms。对于语音业务,该时延是可以容忍的,但如果加上其他时延(如长途电话和卫星电路)就可能出现问题。因为多媒体数据业务要求时延的变化范围比较大,并有可能存在一定 程度的信道不对称,所以移动通信运营者可根据系统发展和服务质量要求,在必要时考虑采用具有自适应和软件下载功能的 IMT-2000 终端,以增加这方面的适应能力。 ( 5) 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必须具有支持多种高速业务的能力,能提供不同速率数据信号的接入,并能与不同网络互连互通,以实现全球漫游的目标。所有这些,都要求 3G 系统在多方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如具有多种功能,支持多种业务,适应复杂环境,提供多频带接入,拥有多模式操作及通信终端等。 ( 6) 从 2G 系统平滑演进到 3G 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全世界都已 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现在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即使在第三代移动通信建设的初始阶段(约 2010 年以前),移动通信还是以语音业务为主。因此,无论从技术方面还是从经济方面来看,移动通信运营商 不可能抛弃现有的 2G 系统去孤立地建设 3G 系统,而是要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2G 系统必须能与新建的 3G 系统同时存在,互连互通,随着高速数字、 IP 和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增加,再逐步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平滑演进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7) 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如上所述, 3G 系统网络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它与现存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寻 呼系统、无线接入系统、微波通信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之间会有一定的干扰,同时,高速率信号的多径干扰将更为复杂。因此,在指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和进行系统设计时,一定要将抗干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6。 3.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为了解决 3G 系统所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各国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展并创新了许多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有的己被 3G 系统采用,有的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 1) 多址技术 这里所指的多址技术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 CDMA 系统中地址码的研究 ;二是指各种多址协议的进一步研究 。因为 3G 系统采用码分多址技术,所以扩频码的选择至关重要。IS-95 系统中采用了 64 位 Walsh 函数作为扩频码,前向信道的性能可以得到保证,但反向信道性能还不尽如人意。目前,学者们对正交变扩频因子码 OVSF 进行了广泛研究,希望彻底解决其生成方法、可用数目和复用等问题,使其尽早投入使用。另外,人们对 CDMA nt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探讨及平滑过渡 13 / PRMA 多址协议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它可以看作是传统分组预约多址 (PRMA)协议的扩展。 PRMA 是基于时分多址的帧结构,每个用户在真正有信息输出时,才按照一定允许概率竞争空闲时隙。研究结果表明 :CDMA/PRMA 协议与随机接入的 CDMA 相比,在蜂窝环境和仅有话音的情况下,系统容量可提高 68%-84%。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探讨及平滑过渡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511924.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