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经济.doc_第1页
方言和经济.doc_第2页
方言和经济.doc_第3页
方言和经济.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方言和经济我一贯觉得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人是关键。经济只有是“人”的经济才会长盛不衰。经济地理学上所说的区位,资源,的确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从哲学上讲,内因才是激发事物不断发展的源泉。理所当然,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而人之所以会有的差异,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差异无疑是源泉,文化环境差异会导致人思想观念的差异,从而造成经济发展的差异,而方言又是文化环境最鲜活的体现,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方言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历史上,北方一直都是经济重心,南方人被视为蛮夷,南方话甚至被说成是“鸟语”,而那时农耕经济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到了南宋,南方经济已经全面超越北方。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才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最大发展的时期,古代又能代表什么呢,只有当经济真正腾飞,潜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差距也才真正拉大。纵观当代中国,凡是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经济体制活的地区基本都是非官话区(但不是说非官话区就都经济发达,官话区经济就都不如非官话区)。广东,浙江,上海,福建,一些发展有活力的地区都不是官话区。也许你要说这些都是东部沿海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先机,诚然,那为什么同是东部沿海地区,北方沿海与东南沿海一样有落差呢?再如江苏,由于处在官话与非官话的过渡区,则更是典型,最发达的苏南三市苏锡常也非官话区而是吴语,人民富裕度也强于同在江南的南京和镇江,而宁镇的方言主体是北方官话。 在具体到各个市也大致如此,按文化背景的差异,江苏文化地域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3片:即纯粹的北方文化区,以徐州为中心,范围涉及徐州,连云港,宿迁;江淮地区,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盐城,南通,泰州;(狭义)吴文化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除了在交界处外,这与方言地域也基本一致(连云港,宿迁一部分为江淮话,南通,镇江,泰州有吴语分布)。而江淮方言内部又可以细分为海泗,淮扬,如泰,南京等小片(也可称洪巢和通泰两大片)。而由于江淮方言区在古代大都也是吴语分布区,只是后来被官话化了,所以江淮文化区和(狭义)吴文化区除了在方言上不一致外,生活习俗差异不是很大,都可算是广义的南方文化区。但就是这一点方言的差异,官话(江淮话属于官话)和非官话的区别,却显现出巨大的发展鸿沟。有人要说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苏北在江北,基础设施落后,腹地没有铁路;苏南靠近上海,又有铁路干线穿过,交通发达。不错,但这只是表面,记得以前一位网友的话说的很好,没有铁路不能成为苏北发展不起来的托词,浙江的温台地区,以前的基础设施比苏北还差,但温台货还是源源不绝的输往全国各地,有了铁路又怎样,苏北的连云港不但是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还是江苏仅有的天然良港,可谓是交通区位上“占尽风光”,可发展还是不尽人意。再看江南,南京和镇江也是铁路枢纽,南京还是省会,经济富裕程度上为什么不如苏锡呢,你也许又要说苏锡常靠近上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陷入泥潭苦苦挣扎,对苏锡常辐射力狂降的时候,苏南的乡镇企业创造的奇迹却让人刮目。从地域上来看,苏南虽然包括南京和镇江,但是苏南模式大行其道是从常州开始的,恰巧吴方言也是从其开始的,这不能说仅仅是巧合吧!都说南京没有催发出内生发达的乡村工业是导致其经济活力不足的原因,但是为什么没有催发出呢?虽然有历史体制等众多客观原因,但人的原因我认为还是主要的,现在到了全面开放的时代,已经不能把发展的差距单单归咎于体制了。 在一些方言过渡的市,经济也出现明显的过渡现象。如苏南的常州,下辖的金坛位于吴语与江淮话的交汇处,其经济明显薄弱与其他苏南纯吴语区。在镇江,丹阳也位于吴语与江淮话的过渡区,但决大多数仍是吴语,其经济明显好于句容等江淮话区。在南通,海门和启东等吴语区的经济和富裕程度已非一般江北县级市可比。在泰州,虽然吴语区江北的靖江和江南的江阴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泰州的县中已经是富裕程度最高的了。江苏方言和经济以上所说的都是非官话区,在官话区方言和经济似乎也有着某种暗合的联系。在盐城,众所周知,东台和大丰两个县级市的经济和富裕程度在苏北一支独秀,甚至远强于有些“苏中”的县市。而这两个地方虽然是江淮话,但是并非大多数苏北所属的洪巢片,而是泰如片。泰如片(又叫通泰片)分布于江淮官话区的东南部,较之淮扬片江淮话更接近于吴语。而淮扬片分布于江淮话的中西部,海泗片基本分布于江淮话的西北部。笔者发现江淮话内部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居然和方言三大片(南京片除外)完全相符合。基本上是泰如片经济好于淮扬片,淮扬片又好于海泗片。在此,还可以举出一个例子。淮安市方言属于江淮方言中的洪巢片,但北面的涟水县和淮阴区(原淮阴县)是过渡区,其方言具有海泗方言的许多特点,如把小孩说成“小鸠”,而非淮扬片的“霞子”,外公说“舅爹”,而非淮扬片的“婆爹”等,均于西北和北面的海泗话一样,但其语音却有淮扬话的味道,入声相当明显。在经济上,这两个县区比较落后,发展水平更趋近于海泗片,而和淮安的金湖等纯粹淮扬片经济相比有差距。 笔者不是宣扬方言决定论,前面已经说过,方言是文化的缩影。经济的差距不是因为方言,而是他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人思维方式也会不同,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人文性格。如吴语区的吴文化是一种从小处着手的的文化,它追求细致,这种“细致”造就了吴地人的精明,甚至有些小气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又赋予了吴地人善于经商的头脑;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使吴地人意识到家乡没有多少可以让他们享用一生的资源,在气候稍微适合一点,他们就会不自觉的出去“创”,而能吃苦,不固步自封,善于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和融会贯通的创新精神必然会创造奇迹。相反,江淮地区(包括南京镇江部分地区)的人们小富即安,怕吃苦,过于稳重等消极的文化观使得他们和吴地的经济必然产生落差。 总之,方言是文化的最好代表,文化能影响人的性格,在当今的经济舞台上也暗暗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也致使人们的思维和理念不同,但是不同的文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优势,关键在于打破思维定势,积极改造我们文化中的那些消极因素,这样对我们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大有裨益。 江苏方言概述 江苏方言就本省而论,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江淮方言区又分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吴方言语区又分苏州片,常州片;北方方言又分徐州片、赣榆片。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960)把本省方言分为四区,与本书对照,第一区江淮方言区,第二区吴方言区,第三区通泰片,第四区北方方言区,本书依中国语言地图集把第三区并入第一区,作为一个方言片,是符合方言性质的。 本省方言的分布,三大区在地域上是集中的,但都不是完整的,而是大方言区的一部分,分属官话大区和吴方言区,而且都偏在一方,因此方言间的边界交错,有很长的边界线。边界线上的方言交互影响,语言现象多种多样,这就增加了本省方言的复杂性。溧水、金坛两县原本都在吴方言区,但是半个世纪以来,江淮方言逐步渗入,现今县城已普遍说江淮方言,公共交际已不再说吴方言,老年人之间和农村还有吴方言的存在,但已日见衰微了。不管在城镇还是在农村都有双语现象,其间有各种过渡词语和说法,是十分丰富多彩的。类此情况,一县之内在语音上有等级差别,泗洪具的入声字,自南向北逐步减少,最南部入声基本齐全,最北部入声已不存在,中部则相当混乱,老年人和青年人大不相同;通州市的浊辅音,自西向东逐步增多,“通东活”是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过渡区。此外,省内许多地方有外来移民,他们聚居成片,说着原籍的方言,形成大小不等的方言岛,这种方言岛和周边方言同样是处于边界线上,所不同的是方言岛人数少,在被包围之中,岛内的人不得不实行双语制,岛内外的话都会说。全省有方言岛数十处,主要分布在黄海沿岸响水、滨海、大丰地区和苏南丘岭地带宜兴、溧阳、丹阳、句容地区。目前关于江苏方言边界上和方言岛的方言调查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但是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25个在本地区是中心城市,语言影响较大的重点方言是:苏州、吴江、常熟、无锡、常州、海门、丹阳、高淳、南通、如皋、泰州、盐城、阜宁、镇江、扬州、宝应、盱眙、淮阴、泗洪、连云港、东海、南京、赣榆、邳州、徐州。其中7个方言片可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方言点,作为全省方言的代表点,即苏州、常州、南京、扬州、泰州、徐州、赣榆。在在方言区的边缘地带,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如丹阳、高淳、东海、泗洪、赣榆等。 本省三大方言区分布如下: 江淮方言区。分布于南京、扬州、镇江、淮阴、盐城市和南通、连云港两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3600余万。本区分扬淮、南京、通泰三片。响水、滨海两县沿海地区有山东移民。大丰县有吴语区移民。洪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