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郭家庄基本情况标准名称与方位:贺进镇郭家庄村,位于贺进镇西南3.5公里处,东邻西梁庄,南邻忽雷山,西邻西洼村,北邻贺进村。因地处丘陵区,帮岗岭纵横,多山地梯田,全村现耕地1171亩。2002年、2003年两年退耕还林376亩,全部种植核桃树。在大集体时期,全村设一个大队,四个生产队。现有285户,计875人,均为汉族。该村相传建村于明代,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至柏林村后,又从柏林村迁至该村,祖先叫郭乙,至今已繁衍十九世。该村原名叫行龙岗,后因行龙不宜久居,又因该村居于岗岭高处,帮更名为脑上村,后来镇西方向有一英脑村,外来邮件往往邮错,又因该村皆为郭姓,在1948年,由县政府更名为郭家庄村。建国前,该村条件正处于山西长治(潞安府)交通要道,做买卖和跑运输的过往客商络绎不绝,村内高有客店,起火店,供客商吃饭,住宿、歇脚、饮水,更有该村村民饲养骡马72头,也是长年跑运输,驮脚做买卖,维持家庭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常有部队拉练转战,路过该村。那时村民便在村口用大锅烧水供战士们路过饮水。三八五旅十三团也常在该村驻防,整军扩充兵源,如该村当时共产党员郭龙兴,适龄郭魁元、郭魁缸,就在当时入伍。建制沿革1931年前,该村属于1个保长,十六个甲长统治,1932年10月属河南第三专员公属管辖,1937年日寇侵入武安。1939年10月我抗日军民解放了武安西部山区,属武安县抗日政府管辖,后改为武西县。1946年武安县成立,属武安县贺进率六区管辖。1941年实行减租减息,开始土改运动,广大村民翻身作主,解放了妇女,实行男女平等。1948年土地法大纲颁布。1949年重新进划归河北省管辖。1958年成立贺进大公社,下设12个管理区,该村属西梁庄管理区管辖。同年因武安县改划武安矿区,贺进大是归涉县管辖,西梁庄管理体制不变。1960年6月1日,又将贺进大公社重新划回到武安矿区。1961年5月15日,撤销武安矿区,恢复武安县,同时撤销西梁庄管理区,该村直属贺进公社领导。1984年贺进公社改为贺进乡,1996年贺进乡改为贺进镇至今。主要姓氏:自明朝建村以来,该村以郭姓为主,只有一户王姓村民叫王起才,是1940年前从忽雷山村迁来定居,但在1995年全家迁至武安市静苑小区居住。生产、生活:该村村民历来以种植业为一,粮食作物有谷子、玉米、小麦、红薯、豆类等。粮食平均亩产解放前为80公斤,生产队时为200公斤,现在350公斤以上。工值:生产队劳动日值0.080.35元。改革开放后,全村4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或经商,按工种不同,分别日值为80150元不等。口粮: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每人日均口粮0.60.8斤,村民皆难温饱,糠菜半年粮。改革开放后,结束了集体经营土地制度,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度,村民有了自主选择和植权大大提高了村民积极性,粮食逐年增产,杜志民彻底解决了渴问题。1990年以来口粮同量由量变转为质变,村民全部生活以细粮为主。传统农具自古民来村民都是以传统旧式农具进行耕作,如犁、耧、锄、镢等,而这些农具只能靠人工、畜力来完成耕种。八十年代已出现部分现代农具。九十年代以后杜志民基本上领先各种大、中、小型先进农具耕作,从此结束了费时费力的旧模式。林业:该村山坡荒地为241公顷,奉上级指示,2007年全部承包给村民自行管理,如今,70%的荒山面积已种植了侧柏、木了、杏树和核桃树等,“四边”植树4100棵,净化了空气,治理了环境,促进了村民的身心健康。水利设施:自明代建村以来,该村全部是靠天吃水为生,各户在、街道、场边都有自己打的水窖,凭着老天降雨水蓄水饮用。1957至1958年间,以抗旱为目的,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发动群众,全民动员在田间地头路边等有利地形处打水窖85个,蓄水量达1500立方米对当时的抗旱播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后因管理不善,年久失修,如今绝大部分已报废。1965年遇大旱,当时村民饮水靠国家派车从沙洺运水供村民饮用,憄广大村民对抗旱找水的坚定决心。经水利专家在刻村村南山根勘察,寻找水源,指点打井方位,以当时四个生产队,每个街道队打水井一眼,分别命名为一队井、二队井、三队井、四队井,民兵提出要打一眼井,合名为海河井,妇女提出要打一眼井,命名为妇女井,就这样通过奋斗,一镐一锹,昼夜加班,六眼水井奇迹般打成了,解决了当时村民饮水问题,如今除一队中和三队报废外,其他井仍然被少数人蓄水饮用。1970年,为彻底摆脱群众饮水问题,村领导群众,自筹资金,自学技术,从谨言慎行村的北沟建白灰窑一座,自己烧白灰1400吨,在村内新建一座饮水池,蓄水量达10000立方米。1989年又在村西新建一座饮水池,蓄水量达3000立方米,这样一来,彻底解决了那份饮水问题。由于该村90%的土地都在村北,如何能让旱地变成水田,这是人们常思考的问题,1969年11月,在修东风水库支渠(南六村渠)的同时,记叙村村北绕山水渠也購测量定位,流经庙坡、南沟、北沟环河坡山到马鞍山,宽一米,深一米,全长5500米的水渠和东风水库大支渠同时建成。1976年7月31日开始引水,使庙坡、南北沟及河坡、香峪、马鞍山一带的土地第一次浇上了水,人们欢欣鼓舞无不称奇,但也是最后一次,后因水库水源不足,停止供水浇地,从此,水渠也因管理不善,年久失修,已全部报废。商业:1956年以前,该村没有小买部,所有带领品及生活用品之类,全部到城村供销社购买。1957年,由武安县供销社在该村设供销点一个,从业人员一人。改革开放后,如今已拥有四个门市部,业人员五,主要经营蔬菜及日常生活用品。医疗卫生:1963年以前,该村没有医生,杜志民看病都到外村就医。1964年党和政府为该村培训了第一个赤脚医生,从此大大缓解了病难问题。目前全村已有医疗室两个,从医人员3名。2009年国家又号召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村参合率达到98%以上,解决了群众看病验证的问题。由于医疗条件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也逐年提高,如今该村已有80岁民上老人8名,现均能生活自理。文化体育:相传,该村在清末民初时期,每年的农历五月都要举行传统庙会,请外地戏班子到场演出助兴,一直沿续了若干年。解放后,每年正月十五,由群众自发组织爱好文艺之人排练一些武安平调落子、平板之类为广大群众二等演出,活跃和进行了思想教育。文化革命时期,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顺应时代编排一些快板剧、小品、豫剧、武安落子平调、歌舞等,每逢过时过节,开大会之前都要进行演出,并不断参加上级调演,多次得到领导上表扬的奖励。体育方面在村内中心地段修建了大广场一处,面积1200平方米,广场上装有各种健身器材,或早晚或饭后之余供群众休闲散步锻炼身体之用。基础设施:1966年全村通了小广播,户户安上了小喇叭。人们在家或炕头上就能收听武安县全广播大会的会议精神,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1978年通了电,结束了历史以来用油灯照明的时代。八十年代,电视逐步走进了农民家庭。米面加工,农产品脱粒,家庭做饭、洗衣等都依靠能完成,逐步跨入了电气化时代。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便,外面的生产、生活用品运不进来,村上的农民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进行贸易往来,阻碍了经济发展。该村村北且条大石牙河,河深30米,该河又是村民出村劳动和去贺进方面走亲访友,购货办事必经之路,而且又是只能容人担驴驮的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路过一次都要累得汗流浃背。世世代代人们都梦想从河岸上架一座石拱大桥,但从来只是想想说说而已在共产党的领导下,1964年这个梦想实现。1963年,在上级政府大力帮助下,村领导发动群众,多方筹资,号召和带领村民利用人背肩抬等形式,把各种原材料运到工地。从1963年6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到1964年8月15日完工,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终于建成了一卒高30米,宽10米,长30米石拱大桥,真是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从此人们走上了梦寐以求的康庄大道。1984年革下四河沟河大石头桥落成。2004年,该村能贺进的路全部铺上了柏油石子。2009年,村内街道路面全部水泥硬化,硬化面积达5500平方米,从此结束了过来雨后泥泞不能出行的艰难历史。工业设施:1976年该村在有识之士人员的建议下,从山西太原引进制造平瓦机一台,在外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在村西建起一座制平瓦厂一个,当时国家建筑潮流都是平瓦房,该村建平瓦厂很迎合潮流。从打泥制坯、烧制一条龙作业,生意十分红火。后因管理不善而倒闭。同时抽调本村木业技术人员成立制造笼屉厂,专门销往国家厂矿大食堂蒸馍用。而且还抽调本村铁业传人郭兴太,成立农机具修配厂,专门修理和制造农业机具。1972年扩大再生产,从业人员由原来4人发展到16人,制造工艺由人工发展到弹簧锤、空气锤、车床、电气焊,从专业农机具发展到制造各种规格锤式破碎机、磙动筛、抽尘器等产品,销往河南、山西、山东、邢台等地。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集体企业解散,转型为私营企业。革命烈士、残废军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有郭龙兴、郭九明、郭永群、郭魁缸四名同志。二等甲级残废军人郭来拴,三等甲级残废军人郭存和、郭起志、郭大科、郭相华。在此期间有32名青年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们个个英勇杀敌,表现很好。有18名同志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有三名同志解放战争胜利后,又参加了朝鲜战争,郭魁元、郭存良同志,因指挥有方,被军队领导提升为团长。在解放战争时期,该村组织起50名妇女进行支前,纺棉布,做军鞋共计800多双,得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表扬。文物古迹:有史以来,该村村民也如全国各地一样,崇拜迷信,为各路神灵在全村各处不同时期建了许多庙宇,如奶奶庙、关爷庙、龙王庙、菩萨庙、三关庙、马王庙、月明庙、老爷庙,并建有一座古戏楼,专供每年五月庙会唱戏用,但不幸的是,这些古建筑没有专人管理,年久失修,不同程度损坏。2008年,该村书记郭小平组织人员对奶奶庙、关帝庙、龙王庙、菩萨庙、月明庙、古戏楼进行翻新修缮,为群众崇拜信仰搭建了一个个平台。重大事件:1941年至1943年三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饥饿的人们只能以糠菜、树皮充饥度日,大人小孩骨瘦如柴。封建社会真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的一连几天没米下锅,为了活命,有些人只好背井离乡全家外逃,沿途要饭到山西黄岩山一代落户谋生,当时全村外出逃荒人员多达120人(当时全村450人)。只到1947年,毛主席领导的土地革命运动开始,他们得知信息,都携家带口从山西返回老家,分到了土地,房屋,过上了有保障的生活。1963年,从古历6月12日开始,大雨连绵,在期间又有几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全村冲毁土地120庙(不能复耕),倒塌85间,损坏房屋110间,但当时依靠集体力量,在政府的帮助下,干群一致抗灾救灾,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文化教育:1920年该村建有私塾学校一个,学生20名,教师一名。1935年该村首次设公立初级小学一个,一至四年级复式班,学生30名,教师一名,校址设在村家谱祠堂。1963年发展为三个复式班,学生130名,教师6名,校址设在龙王庙、民房,村有平房三处。1975年,村上建起教学楼,学校一度发展到鼎盛时期,全村设有7个单式班,即17年级,学生285名(包括西洼村学生15名)教师9名。1980年初中班等到西梁城学校就读,该村只高下6个单式班,即16年级,学生239名,教师8名。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广西部分校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 建筑公司财务工作总结(合集6篇)
-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伦理与人生》知到智慧树答案
- 绿色建筑材料市场潜力与挑战
- 颁奖典礼发言范本
- 2025实验室分析台合同
- 汇票业务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水路运输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混凝土试块制作与强度检测方案
- 检验科免疫室工作制度
- 《智能感知技术》课件
- 2024年中国VHB泡棉胶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7s管理工作汇报
- 金融科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肝脓肿合并糖尿病业务查房
- 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题库实验室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
-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考核制度
- 公司安全事故隐患内部举报、报告奖励制度
-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练习题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南外初中小语种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