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车前的检查 1 进入驾驶舱以前 要检查一下周围的环境 察看是否有障碍物或危险因素 然后看一下轮胎是否气压正常 外部是否有损伤 地面是否有渗漏液体 2 进入驾驶舱后 关好车门 调节好座椅位置和内外后视镜的角度 系好安全带 3 检查手刹是否拉紧 挂入空档 自动档踩住刹车 挂入P或N档 接通点火开关 检查组合仪表盘指示灯是否亮起 最后启动发动机 相关指示灯熄灭 4 轻踩几下制动踏板 检查制动系统是否正常 4 发动机运转10秒后 松开手刹 可以起步 但是在冬季低温时 建议预热1到2分钟后起步 注意 发动机的启动操作 每次不要超过30秒 否则会造成起动机和线路过热 怠速时不要猛踩油门 高速空转发动机 另外不要在封闭的环境里长时间怠速 发动机产生的废气可能致人死亡 要经常检查车辆的灯光系统 保证安全行车 开车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 轿车二档起步轿车变速器设计偏重于速度 如果勉强用二档起步不仅会增加发动机的负荷 而且会导致离合器早期磨损 所以轿车无论排量多少 都应一档起步 误区二 加档超车驾车者普遍认为高档位速度较快 所以在超车途中升上一档 事实上车辆的前进一定是靠引擎所发挥的扭力 高档位扭力较小 油门反应迟钝 加速度反而减慢 所以正确超车应该减慢一档 自动波只须将油门踩到底 变速器便会降低一档 以提供足够的扭力 误区三 转弯同时刹车转弯时汽车重心移向外侧 此时刹车会加重侧倾 造成单边制动 若速度过快 或刹车过猛 则有翻车危险 正确做法应在进入弯道前减低车速换入低挡 入弯后 缓慢加油车身才能保持平稳姿态 开车的几个误区 误区四 反手打方向盘老款汽车中 方向盘较重 反手打方向盘比较省力 而新款汽车这样操作比较危险 反手打方向时 若车轮轧到障碍物会突然反跳 手腕会受到严重伤害 所以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般左手放9或10点位置 右手对应放3点或2点位置 一只手上推 另一只手就下拉的方式接力转动方向盘 不要交叉手 反手打方向盘 误区五 先踩离合器后刹车有人认为刹车前应切断动力 刹车会更有效 这是严重的错误 因为踩下离合器 发动机转速迅速降低到怠速 合进气管总的真空度降低 真空助力器的辅助力大大降低 刹车距离反而变长 正确的操作 应先踩下刹车 当车速降低至接近停止时再踩下离合器 开车的几个误区 误区六 下坡空档滑行有些车主在下坡时 为图方便 就挂空档滑行 仅以刹车来控制速度 这肯定存在危险隐患 如果是在一个长距离坡位这样做的话 刹车系统会因过热而突然失灵 导致事故发生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实际车速挂上合适的档位 让发动机制动 偶尔辅以刹车 这样既安全又延长刹车的寿命 误区七 放空档可以省油化油器车放空档是可以省油 但是电喷车则不一定省油 因为有些车在加速中松开油门 喷油系统停止供油 当发动机转速降至2000转时恢复供油 所以电喷车高速带档滑行时会省油 放空档反而费油 误区八 磨合期车速越慢越好磨合期是要一段时间内将摩擦部件的配合间隙磨到一个合理的范围 才能实现较好的润滑 若磨合期发动机转速过低 则曲轴连杆轴瓦承受的冲击较大 转速过高则汽缸壁容易拉伤 造成早期磨损 所以磨合期应参照发动机转速而不是车速 开车的几个误区 误区九 高档位小油门比较省油这种做法发动机易发生爆震 燃油爆发的力量不能完全做功 并冲击连杆机构 造成早期磨损 则于低转扭力不足 加速无力 反而耗油会有增高的可能 最佳的节油而又保护发动机的方式是在最大扭矩转速偏低的区域工作可能得到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节油效果 误区十 汽车启动预热10分钟汽车启动前预热 能使机械部件得到较好润滑 减少摩擦 延长使用寿命 但预热时间不宜过长 能使润滑油到达所需润滑部位即可 一般建议10秒 时间过长 只会造成油耗和发动机磨损大 误区十一 抗磨剂可延长机油寿命抗磨剂抗磨性能越好 抗氧化性却越弱 使用量越多反而机油受损越大 驾驶五种不规范 由于对机械常识不太了解 一些驾驶员常常会不当地使用爱车 结果小则对车造成伤害 让机械部分发生早期磨损 大则在关键时刻车辆不能正确作出反应 酿成大祸 常踩离合器例如有些车主在堵车或车流缓慢时喜欢闷着离合器行车 其实这样对离合器片的损伤很大 严重的还会烧蚀离合器片 造成车辆的所有挡位都挂不上了 到时可就陷入窘境了 手不离挡把车手扶挡把也是不良的驾驶习惯 一是紧急情况下单手远不如双手对车的控制力好 二是长时间压着挡把会造成变速箱内的机构发生早期磨损 所以正确的驾驶方法是双手握方向盘 换挡动作清晰利落 加减挡不合时机常有人会抱怨自己的车很容易产生积碳 车还抖 提速也比新车慢了 殊不知这与驾驶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该加挡时不加或该减挡时不减 不会省油相反还会对车的燃烧系统造成负担 所以把握好正常的换挡时机很重要 驾驶五种不规范 启动热车还有些车主早上喜欢热车 甚至等到水温完全升高后再走 其实现在大部分的轿车都配备了电喷系统 电子控制汽油喷射式发动机 已装有补偿装置 也就是说当发动机启动后其怠速会自动升高 因此发动机的温度上升应该很快 当温度达到指定标准后 怠速又会自动降到经济值 所以 在发动机启动后 不应人为地延长热车时间 这样既浪费燃油也不利于环保 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季节暖上一两分钟的车也足够了 停车不熄火如果长时间停车 应将发动机熄火并关闭空调 一般家用轿车怠速运转3分钟所消耗的燃油要比重新启动发动机所消耗的燃油多很多 并且如果是在地下车库等通风不良的地点 原地着车开空调还会造成废气倒灌回驾驶室 使人吸入过多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 发生危险 文明驾驶 乱丢杂物很多司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遭遇 自己正常行驶 而前面的老兄一会儿从车里扔出个可乐罐 一会儿扔出个塑料袋 或是吐口痰 于是后车只好开始了躲闪行动 躲好了还成 躲不好可就得剐上旁边的车 并线不打灯还有种司机 总觉得路上就他一个人 无论拐弯 并线 一律不打灯 开车打电话不少驾驶员都喜欢在堵车时发短信或打电话解闷 这对于缓解疲劳也许有一定好处 但是聊天会分散人的注意力 对路况做出不当反应 有不少人就因为在堵车时发短信 结果忘了勒紧手刹 车都向后溜了也没反应 所以奉劝大家开车还是应该专心 道路交通情况瞬息万变 突发事件猝不及防 开车通话时驾驶员的注意力可下降20 70 照顾车子及周围环境的精力减少 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仓促作出反应 加上刹车制动和行车惯性 这一过程往往超过了意外状况发生的一瞬间 而且情急之下驾驶员很难作出正确的反应 慌乱中甚至把油门当作刹车踩下去 文明驾驶 使用电话免提功能或者耳机也不会改善 研究资料表明 开车打电话导致事故的风险比通常情况下高4倍 问题不光是单手操控方向盘 更重要在于无论哪种打电话的方式 分散注意力的结果是一致的 化雪后路泥泞难行 这时司机师傅们在通过泥坑时应注意减速慢行 避免将泥溅到行人身上 其实雪天路况复杂 有些泥坑深浅难判 提前减速也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疲劳驾驶也是一大陋习 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统计 疲劳驾驶极易引发死亡等恶性交通事故 一项社会调查更提出 有一半以上的驾驶员都有过疲劳驾车的经历 甚至有打瞌睡的现象发生 所以大家在驾车时还是要打起精神来 如果实在疲劳可以找个安全 不违章的地方小憩一下再走不迟 除此之外 夜间行车遇到对面来车也不关闭远光灯的 在小区里狂按喇叭 不减速不礼让非机动车和行人的 停车时不考虑他人车辆进出 妨碍别人车辆停放的 陋习都应在今后的驾车生涯中尽量避免 安全驾驶 1 起步以前要确认制动手柄被完全释放 驻车制动灯熄灭 2 行车时要注意观察仪表指示灯是否有故障报警 车辆行驶时是否有异响和异常现象 若发现问题 在确认安全后立即停车 寻求东风标致特约商的援助 3 在道边或崎岖恶劣路面行驶时 一定要慢速行驶 绕开尖锐物体 防止轮胎受损 4 车辆涉水时 要确认水深不足以使水被吸入发动机 并缓慢行驶 防止激起水浪进入发动机 涉水后制动器变湿 功能降低 此时可轻踩制动踏板使制动器变热 干燥后制动器可恢复功能 5 下长坡时 不可空档滑行 也不要长时间虚踩制动踏板 造成制动器烧毁 应该挂一档 利用发动机进行倒拖制动前进 6 行驶过程中 不能关闭点火开关进行滑行 关闭发动机后 助力转向和制动助力都不起作用 排气控制装置也不工作 安全驾驶 驻车 1 停车后必须拉紧驻车制动手柄 2 坡道停车时 使前轮朝向人行道道边 挂入一档或倒档 自动档挂在P档 拉紧制动手柄 必要时可使用垫块挡住车轮 3 停车后 如果驾驶员要离开车辆请关闭发动机 取下钥匙 即便是短暂的离开 4 停车后 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进行怠速运转 这样会损坏三元催化器 拖车 东风标致307配备有拖车牵引环 方便您进行拖车作业 打开前后保险杠上的盖子 将牵引环拧入固定支座 确认拧入可靠 不会脱落 连接牵引绳 可以进行拖车操作 1 拖车时 前后车应保证合理的车距 2 拖车时要开启双闪危险警告灯 3 起步时尽量柔和 不要急加速 急减速 转弯时要增大转弯半径 4 被牵引车应挂在空档 牵引的车速不能高于50公里 小时 对于自动档 牵引最大的路程为50公里 夏季行车 雨天行车的七大要素 1 保持良好的视野 要及时打开雨刷器 天气昏暗时还应开启近光灯和防雾灯 2 防止车轮侧滑 平衡握住方向盘 保持直线和低速 3 低速挡缓慢行驶 不超过30公里或40公里的时速 4 防止涉水陷车 如水深只淹没少半个轮胎 可以挂一挡 稳住油门 低速直行 一气通过 5 不宜加速超车 要随时注意前车的行驶速度和方向 绝不可因前车速度慢而加速超车 6 防止行车中撞人 司机应减速慢行多鸣笛 耐心避让 7 车陷泥坑的自救方法 可以挂上一挡或倒挡 试探性地缓踩油门 低速开出泥泞路段 安全气囊与安全带 据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表明 三点式安全带 气囊 的保护作用最高 可以达到60 以上 而在仅使用安全带的情况下 有效保护率为43 49 而在仅使用气囊的情况中 有效保护率只有18 左右 也就是说 如果车子装有气囊 而司机没有佩戴安全带 那么保护作用会下降42 左右 专家为此解释说 消费者对于安全带和气囊的认识应该消除两个误区 安全气囊不是万能的 佩戴安全带是很必要的 安全带的保护作用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说 乘员在不系安全带 车速为20Km h的情况下 与固定障碍物发生碰撞 会造成严重伤害 如果系了安全带 在车速为30Km h的情况下与固定障碍物发生碰撞 才会受到严重伤害 当今谈及汽车安全时 消费者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安全气囊了 而发生一些交通事故时 由于安全气囊没有打开产生的纠纷也屡见不鲜 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 汽车安全气囊虽是昂贵的高科技产品 但在汽车被动安全装置中 它起的作用却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尤其是 它并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 一碰到事故就打开 一打开就能挽救驾乘者 造成这种奢望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是许多消费者对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和细节不够了解 因此对气囊安全性期望值过高 或者完全是想当然 事实上 安全气囊并非消费者所想象的是一个万能救星 安全气囊与安全带 安全气囊问世之初是作为被动安全系统开发的 用来辅助安全带保护驾乘者在出现撞击事故时不致发生致命危险 但其功效始终受到质疑 有数据表明 安全气囊出现之初 因安全气囊在不该打开的情况下打开而受伤的人 与因安全气囊而获益的人 数量上差不了多少 在一些很轻微的汽车撞击中 如果气囊过于敏感地打开 其效果适得其反 会让驾驶者受到本不该有的伤害 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 现在的安全气囊自身至少 安全 多了 但依然不是万能的 而且安全气囊在什么时机打开是很复杂的技术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 安全气囊都不会 也 不应该 打开 著名的汽车专家朱西产博士曾对此作过阐述 例如轿车与没有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卡车发生的追尾碰撞事故 碰撞护栏后造成翻车事故等 在这些事故中正面碰撞防护气囊是无法开启的 其实在业内有一种说法 在发生碰撞事故时 安全带起到的保护作用是90 加上安全气囊后是95 而如果没有安全带的帮助 安全气囊这5 的功效都很难说 我们花重金增加这5 的保护作用 完全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 除安全气囊外 安全带以及汽车更坚固的整体安全设备与理念才是在发生交通事故保障生命安全的重点 夏季行车 夏季高温 多尘 多雨 这些气候特点对行车安全都是不利的 针对这些特殊的气候条件 车友开车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连日的高温天气 容易导致汽车频频爆胎 酿成的惨祸不少 在高温天气行车一定要注意车辆的胎压 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引发事故 而一旦轮胎发热 千万不能用冷水浇的方法降温 夏季行车时一些司机发现轮胎过热 便想当然地采用冷水浇的方法降温 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因为这会加速轮胎橡胶表面的老化和轮毂的变形 甚至导致个别轮胎钢毂裂开 引发恶性交通事故 对此 专家提醒 在夏季长时间行驶或高速行驶导致轮胎过热 胎压增高时 应立刻停车散热 而不能泼水降温 如果发生爆胎 司机应保持冷静 注意不要猛踩刹车 而应紧握方向盘 采取连续点刹的方法把车辆的速度降下来 另外 不少老司机在带新手的时候都表示 按照热涨冷缩的原理 在夏季适当降低胎压可以减少高温对轮胎的影响 降低爆胎的几率 据专家介绍 其实 不管外界温度高低 轮胎的胎压都该适度 有关专家建议车主 夏季行车最好给汽车轮胎充热膨胀系数低的氮气 要防静电 不在打雷闪电的情况下加注易燃油料 不要在加油站使用手机 夏季行车 驾驶员容易疲劳打瞌睡 因此行车前要休息 不可勉强行车 要保持充足睡眠 行车途中遇到雷阵雨往往会引起视线不清 这时最好能控制车速 雨中行车 千万不要急踩刹车以防侧滑 夏季行车 夏季驾驶车辆时要特别注意车辆的涉水问题 许多人认为只要雨水不淹没排气管和分电器就可以放心涉水 其实由于车子的电器设备多 且线路复杂 一旦进水会造成多处短路 甚至起火 另一方面 轿车为了扩大其使用空间 常把一些部件安装在隐蔽处 甚至车底 一旦进水 后果不堪设想 特别是发动机进水 雨水一旦进入汽缸会损坏活塞和汽缸体等重要部件 如果发动机在水中熄火 不能用推车和打马达的方法强行启动 应迅速把车从水中拽出 卸下火花塞 转动发动机将发动机中的水排出 在重新启动前 必须确认发动机内没有积水 除雾 除了车外雨水让视线变得模糊外 随着上下车带进的雨水更会使车内充满湿气从而导致车窗起雾 除雾的最快方法是打开车窗或空调使空气循环 天冷则可开暖气 将风口吹向玻璃 使玻璃变热来蒸发车窗上的水滴 以达到除雾的效果 夏季行车 不要在车内开着空调睡觉 夏季天气闷热 车内狭小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