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程大纲.docx_第1页
传统文化课程大纲.docx_第2页
传统文化课程大纲.docx_第3页
传统文化课程大纲.docx_第4页
传统文化课程大纲.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课程大纲中华文化以五千年文明为载体,是世界最珍贵的宝藏之一。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是单薄的汉语言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曲赋、琴棋书画、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甚至传统节日、节气,族服饰、生活习俗等。我们传统文化设置从生活出发,让课程与生活发生联系。本学期课程包括:节气、传统节日、茶道(观察、动手为主的课程,为调和节气等讲精神的文化授型课程)、传统礼仪四部分,渗透传统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和忠孝观念,铸就中华灵魂。以往课程作品展示:第一周:中元地狱救母亲中关节习俗介绍,学习佛教知识第二周:中秋后羿&嫦娥中秋节传说、习俗、诗词介绍,中秋节主题绘画创作第三周:茶道初识茶的来源和种类第四周:寒露引入节气,节气的由来作用和寒露节第五周:重阳赏菊诗词会重阳节传说(费长房奇遇葫芦仙)、习俗、诗词介绍第六周:霜降霜降节和古代农耕第七周:茶道礼仪品茶故事,茶道礼仪视频,感受茶道之美第八周:礼仪延伸古代嫁娶礼仪、私塾礼仪了解第九周:寒衣&冬至寒衣节、冬至的由来及习俗,“雪”主题绘画创作教案展示:课 题 重阳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与重阳节相关的知识与故事起源发展、传说、特点及习俗、诗词等能力目标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于节日内容的认识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兴趣以及对节日传说的情感内涵和价值观的思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重阳节背后所蕴含的古代精神文化教学难点提高学生通过古代传说、古代习俗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能力教学准备PPT(文字资料、图片)、故事短视频课 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课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与导入一、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战国形成,唐代确定,沿袭至今。二、重阳节起源在古代的阴阳观念中,九被视作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月与日都逢至阳之数,因此人们称这一天为重阳,也叫重九。至于重阳节诸多习俗的来历,有人认为起源于祭祀星辰的活动,也有人认为和古代的丰收习俗有关。重阳节发展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其中也经历了很多的演变。(一)先秦之前: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起,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历史演变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在三国时代。魏晋时期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晋朝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民间与帝王一起庆祝。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20世纪80年代起,重阳节演变为 “老人节”、“敬老节”。四、神话传说(一)桓景斗瘟魔(二)重阳节与骊山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三)孟嘉落帽盂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盂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四)白衣送酒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五、民间习俗1.赏秋2.晒秋3.登高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4.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5.赏菊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6.饮菊花酒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7.佩茱萸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七、著名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采桑子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课 题第一、二节 悠悠茶往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茶叶在古代不同时期的发展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茶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茶之美的向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茶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教学准备PPT(文字资料、图片)、短视频、如有茶具、茶叶展示更佳课 型茶文化活动课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与导入一、导入主题茶的“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历经几千年的茶文化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喝茶对人体健康有益,更因为品茶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 梁实秋 只要有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 林语堂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本门课程主要从茶的品鉴、择水、选器、冲泡几方面入手,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茶文化常识。(古代茶事、茶的分类、名茶介绍、茶具、茶艺、茶与文化艺术)二、知识讲解茶香茶事茶叶源于中国茶树,是生长在我国南方、品质优良的树木,一次种,多年收,属叶用常绿木本植物。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现代栽培茶树是植株矮小的灌木型茶树。为多产芽叶和采收方便,采用修剪的方法,抑制其纵向生长,促使其横向扩展,树高多在1米左右,经济学年龄一般为50到60年。与现今茶树以人工栽培为主的情况不同,最初的茶树都是野生的乔木型茶树,而中国就是野生大茶树发现得最早和最多的国家。早在三国时期的吴普本草中就记载:“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宵不眠。”这里的“瓜芦木”指的就是野生大茶树。这说明,在17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存在野生大茶树了。 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分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在10个省区198处地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尤其以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四川省南部和贵州省分布最为密集。 (树龄百年、千年之久)中国野生大茶树的树体之大世界罕见。例如在云南省,树干直径在1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其中,普洱地区的龙潭大茶树高18.5米,基部干径达1.435米;而景东县的石门大茶树基部干径0.834米,树高25米,堪称世界之最。 西南地区,中国茶树的摇篮据文献记载,茶树诞生于中国西南地区。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这就是说,在战国时期秦国攻取蜀国(芈月传?)之后,中原地区才有了饮茶的事情。显然,这说明了茶发源于蜀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另外,也有人认为茶树最早出现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因为西双版纳的地理条件极为适合茶树生长。事实上,很难确定茶树起源于中国的哪个省份、哪个地点,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就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孕育而生的,随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其他地区扩散。当前,全世界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我国有15属,260余种,其中的大部分都位于四川、云南和贵州一带,这也说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摇篮。中国四大茶区:西南、江南、华南、江北茶区。中国茶叶分类:根据发酵程度和制造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并分为六大基本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及黑茶)和再加工茶类(花茶等)。拓展: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山茶属树根,经化验发现含有茶氨酸,是古茶树根,距今有6000历史。考古发现树根附近土壤为客土,因此是人为种植的。 早期茶的用途:药食兼用 (现今云南部分地区少数民族仍保留生吃茶叶的习惯,捣碎,加盐巴、辣椒等)三、有关茶的小故事神农遇茶的传说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据茶史考证,最早利用茶的为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一说,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将它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二说,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草药的性能。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昧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此种树叶。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幼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模一样,熬煮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据说,当年神农发现的这种“茶”,就是今天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以茶纳贡四世纪中叶,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功成后,巴蜀一带成为西周蜀国。在臣属初期的纳贡中,有漆、茶、蜂蜜等地方特产,这是我国史籍中最早以茶纳贡的记载。并“园有香茗”,说明巴蜀一带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武阳买茶四川省中部彭山县,古称武阳。公元前59年,西汉成帝时四川资中人王褒在与家奴订立的契约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句子,这是我国文献中最早有关茶叶买卖和煮茶用具的记载。芳茶冠六清,溢位播九区。 西晋张载登成都楼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国。西晋孙楚出歌可见,从秦汉直至三国、西晋,巴蜀地区一直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采收、储存技术的中心。两汉时期,人们采摘茶树的叶子,把它蒸一蒸、揉一揉,再晒干、烘干, 除了茶叶以外又加葱姜、橘子皮等辅料,配置一碗香气浓郁的茶。以茶代酒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志记载了吴国末代皇帝孙皓“以茶当酒”的故事:孙皓嗣位后,常举宴狂饮,韦曜酒量不大,孙皓初识曜时特别照顾,“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茶”与“酒”对立)陆纳尚茶西晋贵族东渡后在江南建立东晋,茶成为某些达官贵人用以标榜节俭和朴素的物品。如晋中兴书载陆纳尚茶的故事: “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枚俶四十,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随北方土族的南迁,在东晋时,建康一带,就普遍出现了以茶待客的礼仪。茶圣陆羽煎茶唐代盛行饮茶之风,“茗”成为“茶”的常用异名,多为文人雅士所用。唐宋时期茶风极盛,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曾道等均以尚茶为荣,对品茶十分讲究,因而出现了一大批品饮的行家里手。据说,唐时竟陵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辨别所喝是什么茶,沏茶用的是何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这消息也传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饮茶,也是个品茶行家,所以宫中录用了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代宗听到这个传闻后,半信半疑,就下旨召来了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积公和尚到达宫中,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沏一碗上等茶叶,赐与积公品尝。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茶。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摸摸长须笑答:“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旁人煎的,就感到淡薄如水了。”皇帝听罢,问陆羽现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现在何处贫僧也难准测。”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出寻访陆羽,不几天终于在浙江吴兴苕溪的杼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皇帝见陆羽虽然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知识渊博,已有几分欢喜,于是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茶饼,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陆羽的字)何在?”皇帝见状惊问:“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赏析:烹茶图陈洪绶(明) 图中的三角形亭中有两人对坐煮茶论道,小亭依山傍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宁静。茶圣陆羽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反对在茶中加入其他香料。宋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