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紫陶行业调研报告.doc_第1页
云南建水紫陶行业调研报告.doc_第2页
云南建水紫陶行业调研报告.doc_第3页
云南建水紫陶行业调研报告.doc_第4页
云南建水紫陶行业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调研报告课 程 名 称 社会调研班级与班级代码 国贸3班(132506013)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指 导 教 师 吕瑛 学 号 51名 单 姚莉提 交 日 期 2015年9月7日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 制姓名 姚莉 调研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现状专题调研成果形式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现状社会调查报告一、已收集的本项目信息资料(详见附录)1.陈绍康大师专题采访总结。2.红河师范学院陶习苑李红锋老师访谈录。3.云南网“2015年云南建水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4.关于群众对建水紫陶的认识与了解程度调查调查问卷。5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二、项目研究计划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采访当地手工大师、专业老师、国际创作活动承办者,了解当地政府对紫陶产业发展的支持,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建水紫陶当今发展态势。深入了解紫陶的生产、销售和传承的过程,总结其中的行业优势与缺陷并分析其发展前景,探寻紫陶多元化发展道路,为云南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改革途径和发展道路。项目组成员情况姓名专业所在院系分工情况姚莉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贸易学院实地调研采访,书写报告马玉嵩经济统计学经济贸易学院实地调研采访,书写报告黄蕊文化产业管理公共管理学院实地调研采访,书写报告付薇愉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据分析,书写报告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概况摘要:云南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是我国传统陶瓷的只要产地之一,在这里发现了距今3500年的陶瓷碎片,建水县有一个名叫碗窑村的以陶瓷为业的村落,建水陶瓷始发于此。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其制作源远流长,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建水文化最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就是紫陶。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建水陶瓷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建水紫陶 泥玩文化 刻坯填泥 无釉磨光目 录一、导论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目的1(三)研究过程与方法2二、现状分析2(一)陈绍康代表手工作坊访谈录分析:2(二) 肖春魁2015年国际柴烧活动体验3(三) 红河民族师范学院李红峰访谈录分析5(四) 政府政策7(五) 旅游业发展8(六) 调查问卷分析8三、与江西景德镇陶瓷对比11(一)制作工艺对比11(二)发展情况对比13(三)经验总结14四、行业发展阻碍因素15(一)紫陶工艺本身15(二)制陶师创新意识15(三)市场化与产业化的平衡15五、行业展望与合理化建议15六、参考文献18七、附录18一、导论(一)研究背景建水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之一,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面积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 2012年建水县实现生产总值(GDP)89.6亿元。1988年建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94年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建水陶瓷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自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建水紫陶在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设于家为荣。建水紫陶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身,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但在清末随着内地陶瓷产品的涌入,云南陶业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冲击。清政府的无能,导致军阀割据,各自为政。战乱不休,课税日益繁重,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国民经济受到了重创,云南陶业一蹶不振。新中国的建立为云南陶业谱写的新的篇章,生产力的恢复,政治、经济的稳定。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政方针中,云南建水紫陶又焕发了生命力,被国家轻工业部评定为四大名陶之一,云南建水紫陶在中国制陶史上又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近70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云南陶业的风采已不存在了。在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国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在文化强国的战略指引下,云南建水紫陶又恰入其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二)研究目的 通过实地考察建水紫陶生产、销售和传承的过程,采访工艺传人、老师、国际活动承办者等,综合分析总结紫陶发展现况和态势,探寻紫陶持续性和多元化发展道路。(三)研究过程与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人物采访和线上调查问卷两种形式,分别采访著名制陶大师陈绍康、红河民族师范学院陶习苑副主任李红锋,参加制陶师肖春魁承办的“2015云南建水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义工,还有考察建水当地政府支持与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对比江西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从紫陶生产、销售、传承和知名度综合分析总结发展现状以及态势。二、现状分析(一)陈绍康代表手工作坊访谈录分析: 通过对陈绍康老师的采访和到绍康陶艺坊所在地碗窑村的实地考察,我们大概了解了紫陶工艺的制作流程,共有70多道工序,大概可分为:(1)陶土混合配比(2)拉坯(3)修坯(4)书画及填刻(5)烧陶(6)无釉磨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紫陶行业在建水已经出具规模,但是前景不容乐观,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对于已绍康陶艺坊为代表的民间陶艺艺术家和私人手工作坊来说,发展紫陶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碗窑村自家有工作室的有烧陶窑的四十多家,但各家自成门派,规模大小不一,闭门造车,缺乏交流、发展缓慢,没有一个风向标。(2)碗窑村青年对紫陶的将来不是非常看好,有相当一部分外出打工,只有少许人传承紫陶工艺,极少人从小坚持练习书法绘画,外地人也鲜有加入这个行业,紫陶传承可能会出现断层。(3)紫陶在外知名度不高,缺乏市场。(4)能独自一人完成整个紫陶制作工艺的人太少,难以扩展发扬,并且很多工序都要求手工完成,难以实现产业化,成本较高,一般消费者为收入较高者,市场小。一部分陶艺制作好后被陈列,对于此类陶艺的保养也需要一定得费用(5)制作学习难度大,学习所需时间长,制作要求每道工序的工作者水平均匀,不然就只能以最低水平者来决定紫陶档次。(木桶盛水原理)(6)就连建水本地都没有太多关于紫陶的讲述(图书馆相关藏书太少)(7)缺乏世界交流,打不入国际市场由于此类问题使得紫陶手工作坊经营面临困难导致紫陶制作的民间艺术家在逐渐减少。当然,手工作坊由于生产数量不多并且都是由民间艺人亲手制作,使得生产出来的紫陶更加精美,也更具有思想和灵魂。政府近年对于紫陶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也做出了许多,断断续续拨款几十万,几百万进行支持,同时投资建设紫陶工艺园区相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需求满足,追求精神享受,人们会慢慢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紫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作品完美,艺术价值高的艺术品,传统文化的代表,定会被更多人所熟知也会有更多人欣赏它的美。(2) 肖春魁2015年国际柴烧活动体验 肖春魁大师是建水陶行业的一朵奇葩,更是建水陶业新文化的风向标同时也是国内首位受邀前往日本进行个人艺术展的中国陶艺家。他所创建的“云南浪鬼建水陶文化有限公司”也可作为紫陶工艺品贸易中较为成熟的系统化生产与贸易的代表。这次前去调查,我们很荣幸能够受到肖大师热心的帮助,同时还有幸参加了2015云南建水国际柴烧创作营”的启幕仪式,并担任活动义工。该活动与2015年8月21日云南建水浪鬼陶柴烧基地举行。 对陶艺业内人士来说,这是一次把“柴烧”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之盛举,而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来自中、韩、日三国的国际知名陶艺家作品现场创作、展示,将是一次难得的观摩鉴赏盛会。建水陶后起之秀、陶艺家肖春魁先生作为此次活动的东道主将和国内的著名陶艺家吕竹玉先生和韩国国际陶艺家李馥圭、日本陶艺家浅野志治等近三十位国内、外顶级陶艺大师同场切磋、献艺。我们很荣幸能成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在现场近距离感受国内外大师制作陶艺的过程,并能欣赏到各国大师带来的精美艺术品。 通过活动,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民间手工作坊和规模化的陶艺公司之间的区别,规模化的陶艺公司更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去发扬宣传紫陶艺术,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国外 艺术家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和完善紫陶工艺。但是,此类工厂在建水较为少见,凭一己之力也无法对于整个紫陶的发展起历史性的作用,政府应该多多扶持此类企业,为紫陶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企业本身在发展发扬紫陶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保证质量,使得每一份出厂的紫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3) 红河民族师范学院李红峰访谈录分析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开办于2012年,专业拥有占地面积30亩的集教学、实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实训基地“陶习苑”。学校顺应特殊历史需要,自2014年8月起开始筹建陶习苑,至2015年6月,通过一、二期工程建设,已建成实训基地,不仅完全具备了教学实训,生产和科研的条件,而且这个规模在全国也屈指可数。我们来到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实训基地“陶习苑”,采访了副主任李红锋老师,并参观了陶习苑。陶习苑按照制陶工艺分为八个区,分别是制泥区、制坯教学区、翻模压膜区、装饰区、烧制区、打磨车间、柴窑区和建水窑青花复烧及陶瓷材料研究室。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了:(1)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上学历专业教师30余人,其中,硕士毕业研究生2人,教育硕士3人,专业美术教师14名,书法教师7名。美术、书法教师中,有高级讲师6名,讲师12名。此外,有州级美术学科带头人1人,工艺美术师5名,云南省书法家协会成员3人,电脑艺术设计教师3人。目前,陶习苑共有4个班级,学生150多人,2015年将扩大至6个班,面向全国招收学生300多人。(2) 学校陶习苑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文化传承;首先,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从宋朝至今,已有1055年之久,建水陶瓷史可谓一部灿烂的史诗。其次在建水,家家户户都可以利用当地的“五色土”烧陶,就连扫马路的清洁工都会制陶,陶瓷工艺仍然是师徒口口相传,门户之见颇深,多为作坊彼此生产过程不示于人,且不乏急功近利者。所以建水先人圣贤的技艺多已流传,而且今天紫陶从业者很多,专注古法制陶、技艺传习、研究者无。二是科研,建水紫陶原料上的优选和配比,是推动建水紫陶发展的原动力。陶瓷材料研究室配备有先进的高温电窑的烧制室、釉料陶土分析室、施釉方法实验室、釉料高温性质分析室等,可以满足常规实验要求。(3) “二期工程”。第一期工程就是教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邀请来自各国各地的有专攻的老师讲座,同时引进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先后引进9名紫陶行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第二期工程就是现代和仿古柴窑,这7个窑可以投入生产,供学生和行业交流者烧制陶器,其中仿古柴窑区的宋代龙窑的设计师为建水建窑名家曹建明先生,馒头窑、葫芦窑、蛋形窑均为韩国陶艺家金光石先生设计;还有一个正在酝酿中的第三期工程,比较偏重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作为学校有责任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扬开来,到技术、研究比较成熟的时候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4) 虽然陶习苑现在的招生和师资规模都不是很大,但是为主动适应职教发展新常态、增强办学吸引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意义更多地在于对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传承,受到了省文化厅、州县各领导和不少学校单位的关注,在加上有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也与全国性陶艺培训机构华萃陶艺培训中心合作,全国各地的陶艺师有的来讲学办展,有的来研讨创作,正如刚才所说的“第三期工程”,让陶习苑成为陶瓷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陶习苑不仅是学习制陶的基地,还将成为传承建水紫陶文化的标杆。 通过此次采访,我们感受到了红河民族师范学校在发展和传承紫陶艺术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精美的艺术需要传承,我们不应该放任其流失于历史的长河中被人遗忘,这是无数代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作为新的一代,我们有责任将好的民族文化传承发扬下去。(4) 政府政策建水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推进建水紫陶“产业化、规模化、精细化、市场化”发展,力争培育成为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把建水打造成为“中国紫陶之都”。2013年规划占地3000亩的建水紫陶文化创意园区及碗窰村破土,将建设紫陶文化展示区、陶艺作坊展示区、企业作坊加工区等。至2014年占地247亩、投资8000万的一期工程即将结束,正重点实施二期、三期项目规划编制。2014年6月1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正式施行。建水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组建了紫陶发展中心,专门来抓这个产业,同时也在省人大的关心下,制定颁布了紫陶产业发展条例,这个条例也是中国第一个为陶做的第一部例法。同时,政府对于制陶工艺者也进行了一定得补贴,帮助他们建立陶艺坊,完善生产设备。(5) 旅游业发展 政府针对紫陶文化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对碗窑古村进行保护并且对村内不协调建筑立面改造、古窑址保护及开发利用、商业步行街建设、紫陶博物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碗窑村建设“一心一带五片区”即:紫陶文化广场核心,环绕整个园区的生态防护林带,紫陶文化展示区、商业步行街区、陶艺作坊展示区、企业作坊加工区、原料仓储配套功能区。同时,结合建水现在已有的一些著名旅游景点例如:燕子洞,朱家花园,建水县城老街等与建水特有的小吃:烧豆腐,烤鸭等形成了一系列的旅游路线,使得以紫陶文化问代表的特色文化旅游不在单调,大家在选择紫陶文化特色旅游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建水其他独特的景观,以紫陶文化为主带动了整个建水县城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对古镇的保护盒发展已经对外的宣传,更多的人了解了紫陶,并且紫陶文化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由紫陶艺术所形成的旅游业更加鲜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紫陶文化所带动的旅游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喜欢,在提高了精神修养的同时可以外出游玩,这将会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此外,建水古城、燕子洞、朱家花园还有云南美食汽锅鸡都对紫陶进一步发展带来契机。 (6) 调查问卷分析 我们采用网上问卷发放的形式对1650周岁的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了调查,有74.7%的人对于紫陶并不是和了解,有一部分甚至没有听说过(图1),而不管作为日常用品还是工艺品,大家更倾向于价格较低用料无害的紫陶成品(图2)。有接近一半的人更愿意通过自己制作,或者是到当地制作紫陶的手工作坊或者店铺获得建水紫陶(图3)。而有56.8%的人认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应走开拓创新,与现代元素结合发展贴近群众的产品路线(图4)。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和分析,我们提出几点意见:(1) 紫陶工艺的宣传和发展还不够,大部分人并不是特别了解这项工艺,同时,应该多举行与紫陶有关的文化活动,由调查问卷可知,有80%的人是很愿意参加此类活动的(图5),所以,应该借助这个渠道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紫陶。(2) 紫陶的生产可以一部分偏向于具有创新性而且价格也不要太高的艺术品或生活用品,近群众,让普通老百姓的经济能力也可以购买。(3) 可以开展多元化的体验活动,让群众可以自己体验制作紫陶的过程。(4) 由调查可知33.7%的人认为传承人在传承发展紫陶文化的过程中最具影响力(图6),政府应该和紫陶传承人联手对紫陶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三、与江西景德镇陶瓷对比(一)制作工艺对比建水紫陶的工艺特点是: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具体流程为:泥料精选、搅拌洗泥、澄泥发酵、揉泥混合、拉坯成器、书法绘画、精雕阴刻、彩泥阳填、精准修坯、自然风干、火中取宝和打磨如镜。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内五色土,由于制作出的泥料细腻,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浆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于制作大型器件,也因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细微雕刻填泥和无釉磨光的特殊工艺。这便是建水紫陶与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质的区别。即使到了现在,大型紫陶烧制成功的几率也只到1%。拉坯是整个制陶过程大师级地位的环节,因为同一种器型的典雅与媚俗、雄浑与小气,都是源于拉坯时的微厘之差。紫陶的魅力还在于独特的“阴刻阳填”,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立刻将湿润状态下陶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刻工艺人多为女工,且大多不谙字画之理,但她们对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她们所谓的“刻刀”是用伞骨打磨而成,不同的字画有不同的刻刀和刻法。“阳填”便是用调制好的彩泥填进之前的刻痕里,再打磨光滑,通常花瓶大小的坯这道工序需要花费两三天时间。其中,“残贴”便是将在陶坯上施泥为彩的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残贴的做法是: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过五六块,少则两三贴,让观者心随神移,浮想联翩。另外,因了泥料无砂的细腻,也因了高温的焙烧,陶质坚硬若铁,人工打磨异常艰难。打磨一件上好的紫陶作品,要通过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工具,以“铁杵磨成针”的意志和耐力才能完成,这也考验着制陶师的耐力。江西景德镇陶瓷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施釉、画青花、烧窑等五项工序,相比起紫陶的三天左右,烧窑时间大概只要一天一夜。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最大的特点就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陶瓷分为九类: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颜色釉瓷、珐琅彩瓷、变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类。表1: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名称特征温度(单位:)粗陶器吸水率大于15%,无釉,制作粗糙8501100陶器吸水率小于15%,断面原料颗粒粗、气孔大,表面可釉,制作不精细9001200釉烧10001200细陶器吸水率小于15%,断面原料颗粒娇细、气孔小,表面可釉,制作精细炻器吸水率一般小于15%,断面呈现石状,胎体较厚,有色、釉,制作较精细12501300瓷器吸水率小于1%,有半透光性,断面呈现石状或贝壳状,制作较精细1250130013001400细瓷器吸水率小于0.5%,有半透光性,断面细腻,呈现贝壳状,胎体薄,釉面平整,制作精细(二)发展情况对比 建水瓷陶从产生发展至今,起起落落,按历史进程来说可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粗陶的出现、粗陶向紫陶转变、紫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和紫陶的现状。陶瓷业有这样一句话,“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说明建水紫陶最早产生的时间是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之后。明朝之前,由于战乱环境影响导致了建水粗陶的出现与景德镇瓷器的流入;在战乱中一度停滞的建水制陶业在19世纪中获得了另外一个发展机会。作为吸取鸦片的工具,陶制烟斗渐渐获得人们的喜爱,吸食鸦片的多是富家子弟或文人,于是他们把书法绘画加在了陶制烟斗上,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建水紫陶独有的艺术形态和工艺特征。除了陶制烟斗,紫陶汽锅也是建水紫陶从粗陶向紫陶(细陶)的重要因素之一,云南汽锅鸡是云南独有的一道美味。19世纪末期,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声名大振。1954年10月,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场成立。改革开放后,由于体制限制、生产方式脱离市场发展、人才缺失等原因,建水紫陶成为低端的日用品,逐渐被人们淡忘,跌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到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十多年的成果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紫陶与书画的联系又开始受到关注。随着普洱茶的兴盛,建水紫陶异军突起。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收藏价值的紫陶开始受到海内外人们的喜爱,名气也越来越大,各家手工作坊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紫陶的产业化发展仍处于低迷状态。宋代时景德镇首创青白瓷,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窑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 元代统治中国时间并不长,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却是一个创新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景瓷生产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过去,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加入了“高岭土”之后,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元代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清代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我国古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此后较长一段时间由于历史原因,景德镇制瓷业没有取得多大的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尤其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的制瓷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景德镇的小作坊已经演变成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大瓷场,产品享誉世界,行销五大洲。近年来,景德镇陶瓷业也在不断发展,形成自己的品牌,占据着不小的市场份额。但也存在着一些品牌被盗用、发展资金缺乏、价格上涨过快以及高岭土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出现。(三)经验总结 1.创新是发展的无限动力。景德镇人们发现了高岭土,优化了瓷料配比,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建水人们将中国传统艺术绘画与陶瓷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美丽。因为有创新,中国陶瓷业的发展才会更加国际化、多元化,不管处于哪个行业,有创新才有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2.维持区位优势,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景德镇“水土宜陶”,瓷土资源异常丰富,坯料、釉料、耐火材料应有尽有,几乎可以称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土质优良,景德镇的高岭土早就成了优质瓷土的代名词。建水紫陶的陶泥取建水境内,其土质含铁量高,使陶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后,质地细腻,光亮如镜。两者都有着各自的区位优势,应该加以恰当运用同时也应保护当地资源,避免如景德镇陶瓷出现了高岭土后备不足的情况发生。 3.科教研力量为陶瓷业提供优良的后备军。景德镇陶瓷学院是中国唯一以陶瓷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前身为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1958年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1998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教学科研历史悠久;红河州民族师范学院于2012年开办工艺美术专业,2014年创办教学实训基地“陶习苑”,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虽然各方面仍有不足,但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前景一片光明。中国陶瓷业发展不再是过去的各家手工作坊形式,而是让教育来推动产业人才流动,让教育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杆。 4.要想持续友好发展必须坚持自身品牌建设。综合来说,建水紫陶比景德镇陶瓷出现得晚、发展得慢,名气也没有景德镇大,但依靠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工艺技巧,使得不少人无法忽视其存在。四、行业发展阻碍因素(一)紫陶工艺本身 经过寻找大师询问和实地参观,我们清楚了解到紫陶制作有七十多道工序,不管是陶料配比、拉坯、书画填刻还是烧制,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序的繁琐也导致了紫陶坯体易碎、烧制可能变型的不足。另外,小子书写和完整篇幅书写也很有特点,因为这同样要求笔风和整体一致性,要求严格,耗时费力而且给写一步雕刻要求也有所增加。书写其笔法或刚劲有力,或俊逸飘洒,因不同书法家而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那么几点:1.建水陶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大件陶器(超过一米)烧制成功率基本上只有百分之一,还有相当一部分使用柴窑; 2碗窑村有工作室有烧陶窑的四十多家,但各家自成门派,规模大小不一,闭门造车,缺乏交流、发展缓慢,没有一个风向标;3.碗窑村青年对紫陶的将来不是非常看好,有相当一部分外出打工,只有少许人传承紫陶工艺,极少人从小坚持练习书法绘画,外地人也鲜有加入这个行业,紫陶传承可能会出现断层;4.紫陶在外知名度不高,缺乏市场;5.能独自一人完成整个紫陶制作工艺的人太少,难以扩展发扬;6.很多工序都要求手工完成,难以实现产业化,成本较高,一般消费者为收入较高者,市场较单一;7.制作学习难度大,学习所需时间长,制作要求每道工序的工作者水平均匀,不然就只能以最低水平者来决定紫陶档次;(木桶盛水原理)8.就连建水本地都没有太多关于紫陶的讲述,就连当地图书馆相关藏书都屈指可数;9.缺乏世界交流,打入不了国际市场。(2) 制陶师创新意识 在紫陶的制作工序上,制陶师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去创造出比较简单的同时不会影响紫陶质量的方法。同时由于大部分制陶人都一直在建水按照自古传下来的方式制作并经营着紫陶,他们并没有很强烈的意识去了解如今的市场以及改变紫陶的方法和外观制作,缺少创新意识,他们鲜少能打破最初的紫陶工艺的框架,在紫陶中注入自己不同的创新的想法,由于他们很少会与其他家庭手工作坊进行交流,而只是按照他们一贯的方法进行着,没有交流就不会发现自己与其他的差别和缺点,就无法进一步改变和进步。比如,建水当地原本未进窑烧制的坯体是必须阴干不能晒太阳的,这也意味着一件陶品的制作时间会无形中延长,但有一些“胆大”的制陶师敢于打破常规,用阳光晒干,缩短了制作时间,产品质量也没有影响。就像陈绍康老师说的“这一行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的选择”,这行招收工人都是从学徒做起,考察最基本的点是人品、学习能力、对紫陶的热爱,基本要求是有一定基础,有自己创作想法,吃苦耐劳能力,等。培养是通过选择进行长期培养、对各个制作流程都要磨练、要求技艺严格高超。选对了人,好好培养,将来才有希望。就是在这样严格的创承人选择条件下,很多人知难而退,对建水陶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 市场化与产业化的平衡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一直面临着“机器代替手工”的挑战与诱惑,一方面人工制作太过耗时,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机器制作失去了这些文化遗产原有的韵味。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方的支持之下,建水紫陶能发展实现市场化,将有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但市场化之后,为实现产业化,难保不会有只追求利润的商家创办工厂“批量化生产”,当那时价格高、耗时长的手工紫陶会不会渐渐失去其市场优势,我们不得而知。五、行业展望与合理化建议在经过这次暑假实地调研建水陶瓷之后,显示出建水紫陶现在正是发展之时,它的发展前景是极其好的。但经了解和与当地制作紫陶的工厂里的工作人员交流工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它的发展局限,特别是对于建水紫陶的发展与传承。 建水紫陶是四大名陶之一,更以其独特而占据特殊的地位。但对于特色,我们也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下去进行认识和评价,建水紫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续期及水平是相当的,它的特色也在当时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能够得以充分的展示和体现。而到了21世纪,社会的科技,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能再以过去的观念去看待今天紫陶的产品和特色,为了客观,正确,理性地分析和把握紫陶产品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我们一定要将产品与当今的市场营销方式,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人的精神需求多元和个性化趋向,与科技能力的提高等进行联系,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探讨和研究,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建水紫陶明确的目标无疑是走向市场,保持和发展特色,创建品牌和扩大影响。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他是走好每一步,面对现实,面对没一个细节,走进目标。现在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大众性,经济和市场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消费者的观念与动机,购买能力和审美爱好往往就成为企业发展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艺术品的创造与生产虽有其特殊性,但是走入市场的目标和方式是一样的,所以对于建水紫陶的发展仍然要更多地关注和联系消费者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建水紫陶在造型与装饰纹样上,在艺术的风格上,在表现方式和手段上,总体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究其原因,是建水紫陶在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历史时期,当地的经济与文化对它产生巨大的影响与作用。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西南边界,多民族居住,交通闭塞,经济相对落后,文化上除了本土文化外其他地方的文化也对其产生影响,使其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传统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内容和形式大多为中国的诗词书法,山水人物花鸟绘画形式,这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喜好是分不开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显然是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人们的期望和需求的,我们必须从现代人的艺术价值观念和审美爱好等方面作更多更深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才能从艺术表现这方面改进目前建水紫陶的欠缺和不足。在造型装饰上,过去的建水紫陶多偏于规整的圆形和传统装饰风格,主要还是受观念上的制约。但是今天的现实,艺术追求和标准也是多元的,个性化的。应该坚持以保持和发挥紫陶特色为根本,梳理出更多的产品开发的思路。在图案纹样上,以往的建水紫陶多为书法和中国画,但是今天人们的欣赏要求更为广泛,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喜好与过去的人们又有较大的差异,所以除了书法和绘画外,还可以用线描,图案,抽象图形等,尤其是需要借鉴和嫁接云南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装饰图案与纹样,或者说一些有特点的云南元素,不是照搬,而是创新性地进行采用和适应性的再设计。总之,建水紫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多的资金投入和科技的支持,也更加需要政府的重视和人们的关注,但是最为核心和根本的是当下必须要做好自身该做的事,那就是充分地认识自己,在扬长避短的原则下,用设计者应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生活方式变化,商品市场的规律与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比较联系,进行思考,从中找到最为科学合理的发展之路。建水紫陶产品的特色是发展之本,建水紫陶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发展之路,扩大市场,创建品牌,走向世界是建水紫陶的发展之目标。六、参考文献马行云.云南建水紫陶.云南科技出版社红河师苑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陶习苑”专刊,2015.3七、附录(一)陈绍康大师专题采访总结。一、经过 2015年8月11日我们收拾行装向绍康工作室进发,刚好在“绍康工作室”门口偶尔外出归来的陈绍康老师。陈老师热情的招呼,更是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表示热烈欢迎并感慨“紫陶需要发扬”并为我们题词表示祝福。年近龙钟的陈老师身体还算硬朗,头脑清楚,思路清晰,只是腿脚稍有不便,但是陈老师依然在我们的搀扶下带领我们参观紫陶制作的每道工序的完整流程。他形象的比喻紫陶制作的各个工序就像一条完整锁链的各个铁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一环质量不保障,那么它一受力就会断开,不再是一条完整的铁链。紫陶也一样,只要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那么将前功尽弃,必须重头再来。二、紫陶制作过程紫陶制作有七十多道工序,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1)陶土混合配比,即将事先选好的各色陶土碾碎,再按一定比例混合、加水过滤、沉淀、脱水、压制成型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要连续重复六次左右,最终陶土要细腻无比,不可含任何有颗粒物,因为陶土的细腻度关乎到后面书画,雕刻的质量。这里还要强调的是 不是什么土都可以都可以被选作烧陶的陶土,建水的含铁元素丰富,具有各种特别的物理性质.(有待补充详细)(2)拉坯,充分混合的陶土被压制成一定的形状,一般是圆柱体状,接下来就是拉坯阶段,这一般分为三种制作方式。A.慢轮手工拉坯,只是最原始、速度最慢、对拉坯师傅要求最高、最能体现拉坯师傅灵感与创作能力的一种拉坯方式。它通过脚踩轮转,从下到上,从里到外慢慢延伸,完全根据拉坯师傅的预先设想和创作感觉来拉制泥坯。具有难度大,进度慢,易变形等特点。目前生产使用较为少见,一般作为文化传承或个人爱好所存在。B.电动快轮拉坯,这是在前一种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转轮采用电力制动,坯型还是要拉坯师傅创意,但制作相对较快,对拉坯师傅要求较高的方式,现今建水紫陶采用最多的就是这种拉坯方式。C.模具压坯,这是较为现代化拉坯方式,先将事先设计好的坯型做成相应的模具,再通过机械运转将陶泥压制成坯。这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能大幅提高产量,但坯型单一,缺乏自然创作中的突发灵感,适合批量生产。目前使用不多,一般一些简单、常用的坯型会采用。(3)修坯,拉坯只是根据创作设想将陶泥拉制成型,要使坯型美观完整,就还要对其进行修缮加工,也就是修坯。一般原始慢轮拉坯不需要这个过程,或者说拉坯人已经在拉坯过程中完成了这一步骤,亦或者说古人那时并没有将分工合作应用到这里。现在人们也会为了充分展现自己创作当时的艺术灵感及别致之处而自己完成这一过程。也就是拉坯修坯一个人一次性完成。修坯是一项技术活,对工匠的要求很高,一般没有三两年的经验不会被聘用为修坯师傅。他们每天都要练习自己的修坯刀法,对力道、深浅、快慢都有严格要求。练习就是家常便饭,就连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也较为复杂,秀最简单的坯也必须要用到三种以上说不上名来的专业工具,相对复杂造型的修坯就有更多复杂的工序,不同工序所用工具也大为不同。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修坯最后的工序一般是“磨光”,让坯体更加平滑有光泽,以便后面工序的省时省力。(4)书画及填刻,这是紫陶制作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具体分为书写,绘画;雕刻,填泥。紫陶制作一般是书写和绘画相结合,一面题字,一面绘画。书写中又以“残帖”最具代表性,相传有一位书法家将写得不好的帖子随意扔在书案上,后看到各种字帖交叉重叠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综合字帖造型,后经演变被运用在紫陶器具上,给人一种重叠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立体视觉效果,相当具有观赏性。但这也给紫陶书法家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从设计、书写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可谓苛刻。稍有差池,残帖就会变成废帖,更加浪费了之前的所有工序。另外,小子书写和完整篇幅书写也很有特点,因为这同样要求笔风和整体一致性,要求严格,耗时费力而且给写一步雕刻要求也有所增加。书写其笔法或刚劲有力,或俊逸飘洒,因不同书法家而有所不同。绘画又分为彩绘和其它一般绘画。普通绘画名虽曰“普通”,实则也非一般人能完成得了。他一般方法是绘画师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直接将图画一次性绘与紫陶外壁,不可描摹。雨后春笋,枝头鸣莺,池中游鱼无不生动形象,近观似身临其境,清新脱俗。陈老师大笔一挥,向我们展现了他的书写绘画造诣,在短短五分多钟时间里残诗“笔落鹭飞而,诗成泣鬼神”以及一幅一簇欣欣向荣的嫩竹图完美展现在我们面前。其创作过程毫不迟疑,好似不假思索,又似漫不经心,充分体现其创作造诣之高。这已然令我们瞠目结舌,但陈老师微微一笑,道:“这可比不了彩绘。”确是,这较之彩绘也只是小巫见大巫罢了。彩绘,顾名思义,用不同颜色的笔墨绘制出一幅复杂而有完整的画卷。这算难了些,更难的是要将这画卷绘于不平整、基本没有规则可言的紫陶壁上。其难度令人叹为观止,但这难不倒我们的彩绘师,十八罗汉之降龙、草原骏马图、八仙图、百子图、少女瓶之少女图无不栩栩如生。例如,怒目的降龙罗汉、罗汉脸上的愠色、细微的龙须、锋利的龙爪、以及片片龙鳞.都如印刷般的细致入微,光彩照人,立体感十足。不亲眼看到真不敢相信这般神奇之物确是彩绘师笔笔绘制于陶壁。可敬,可赞!由于书画的过程对书画者的要求非同一般的严格,所以每个能在紫陶壁上完成完整创作的人都堪称大师。这些大师之所以技艺如此高超,是因为从小每天练习毛笔书写绘画,如此不能间断,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才能掌握在紫陶上的书写绘画。然而就算是技艺再高超之人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图画时,也必然先在纸张上面练习至如数家珍般才会动手绘于紫陶身。其过程之艰辛,大家可想而知。“紫陶一件怀中抱,多少艰辛与汗流啊!”书写与绘画完成之后便要进行填刻阶段,填刻是雕刻填泥的合称。雕刻是依据前面书画师留在陶壁上的书帖和图画进行雕刻,填泥是对雕刻完成后对留下的痕迹填上彩泥,使其与原壁相平。雕刻要求臆测书画师的创作意图,用刻刀将作品重现。因此,书画师一般与刻师有着多年合作,后者十分熟悉前者的风格,或是两步工作干脆就是顺理成章一个人来完成,以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创作意境。另外,这个阶段对陶泥的要求也很高,要求必须细腻无比,否则再厉害的大师也刻不出原有的风格。这里唯一遗憾的是陈老师年迈难以完成这完整的过程。不得不提的还有那纷繁复杂的刻刀:或长、或短、或直、或弯、或钩它们只为更美的图案,更清新脱俗的字帖而生。闲时静静地躺在哪里,像是享受着春日里缕缕阳光慵懒的虫儿;被手艺人拿起时,就像剑客手中的利剑,战士手中的枪杆,舞者手中的彩带,尽情的发挥着自己最大的作用。填泥是将事先调好的稀泥(具有各种色彩,有时因为泥土本身色彩不够鲜亮,常常会加入调色剂,但调色剂也都是有天然的,并非化工原料)根据已经雕刻好的刻痕来填平,其中可能要多次填充、压体、刮的过程,刮是将多余的泥土刮擦除去。填泥说起来简单,但也存在不小难度,单单一个“刮”的步骤就需要特殊的工具轻轻刮擦,不能太重,否则将陶壁刮得变形,亦不能太轻,不然效果不明显,除不去多余的泥土。多次刮擦针对复杂作品来说会使其层层叠叠,更加形象,也更具观感。湿坯填泥之后需要自然风干,不可太阳暴晒,或者用火烘烤,否则开裂前功尽弃。(5)烧陶,A.窑的介绍 B.烧制过程a.温度、湿度、通风情况 b.时间掌握 c.损失比例 C.窑变讲述 D.出窑(6)无釉磨光,建水紫陶不上釉,是靠打磨使其表面光亮平滑。新出窑的紫陶身上都会披一层火皮,一般先用砂石将火皮磨去,然后再用光滑无砂质的鹅卵石反复打磨,直至紫陶壁鲜亮如镜,顺滑完全无糙感。这一过程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水墨,边磨边洗。选取砂石的粗糙程度会根据出窑陶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小合适。鹅卵石要求非常细腻光滑,完全无砂质,大小合适。打磨过程要求水磨师仔细观察,详细认真,合理打磨。最后在经过清洗,一件完美光鲜的建水紫陶历经七十多道工序后诞生。整个过程最短需要两个多月,久得要三个多月! 它们或是被陈列.(写出对前途的担忧展望.)三、具体问题的解答 陈老师对我们非常热情,像爷爷一样为我们解答疑难,带我们参观每个制作工序,并作详细讲解,当我们问及紫陶传承和发展时,陈老师更是滔滔不绝,感慨万千:(1) 如今紫陶行业在建水初具规模,但前景不容乐观,尚需努力 碗窑村自家有工作室的有烧陶窑的四十多家,但各家自成门派,规模大小不一,闭门造车,缺乏交流、发展缓慢,没有一个风向标 碗窑村青年对紫陶的将来不是非常看好,有相当一部分外出打工,只有少许人传承紫陶工艺,极少人从小坚持练习书法绘画,外地人也鲜有加入这个行业,紫陶传承可能会出现断层 紫陶在外知名度不高,缺乏市场 能独自一人完成整个紫陶制作工艺的人太少,难以扩展发扬 很多工序都要求手工完成,难以实现产业化,成本较高,一般消费者为收入较高者,市场小 制作学习难度大,学习所需时间长,制作要求每道工序的工作者水平均匀,不然就只能以最低水平者来决定紫陶档次。(木桶盛水原理) 就连建水本地都没有太多关于紫陶的讲述(图书馆相关藏书太少) 缺乏世界交流,打入不了国际市场(缺乏创新)(2) 传承看法:“这一行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的选择” 解析:招收工人都是从学徒做起,考察最基本的点是人品、学习能力、对紫陶的热爱,基本要求是有一定基础,有自己创作想法,吃苦耐劳能力,等。培养是通过选择进行长期培养、对各个制作流程都要磨练、要求技艺严格高超。选对了人,好好培养,将来才有希望。 (3)“绍康工作室”的优势: 技艺精湛,超过同行其他大部分人(例如:茶壶的出水流畅度,每把壶都各自有特点,获得许多大赛的金奖.) 自己十三岁就开始投身紫陶行业,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知名度很高,许多人慕名而来朋友推荐,口碑相传随着建水旅游业的发展和参加各地比赛,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华人都对自己有一定认识了解。自己主要制作工艺品,投入精力多,比较专一,研究较深。(3) 建水紫陶的优势: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作品完美,艺术价值高。政府支持关照,断断续续有几十万、几百万的资金支持,政府还投资建设建水紫陶工艺园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需求满足,追求精神享受,对紫陶的需求增加人们慢慢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紫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相当具有代表性。(二)红河师范学院陶习苑李红锋老师访谈录。2015年8月12日,我们来到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实训基地“陶习苑”,采访了副主任李红锋老师,并参观了陶习苑,以下是采访之后整理成文,口头语有部分调整。背景介绍: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开办于2012年,专业拥有占地面积30亩的集教学、实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实训基地“陶习苑”。学校顺应特殊历史需要,自2014年8月起开始筹建陶习苑,至2015年6月,通过一、二期工程建设,已建成实训基地,不仅完全具备了教学实训,生产和科研的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