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民俗学初探 邵 荣 柯 玲邵荣,男,1963年生,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柯玲,女,1964年生,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 The exploration of Physical in Folklore关键词:体育民俗学 民俗体育 民俗学 体育keywords: Physical culture in folklore, Folk physical culture, Folklore, Physical culture ,内容摘要:体育民俗学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尝试,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体育民俗学将以体育与民俗相互交融的关系和民俗体育史实为客观依据,以民俗学为基础理论,以民俗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挖掘体育的民俗精神,丰富体育和民俗学的学科内涵。Abstract: Physical culture in Folklore is a new interdisciplinal attempt between folklore and physical culture,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reality. Which takes Folk physical culture as its truth, folklore as its basic theory, folk physical culture as its research objects, This new discipline will b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culture and folklore, to dig out the folklore spirit of physical culture,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Folklore.前 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体育民俗学”对大多数体育人或民俗学研究者来说,可能是个陌生的名词。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体育民俗学的出现就不是偶然了。随着近年许多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倾向,体育研究的视角也越来越多样化。从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再者,随着2008年北京申奥的成功,“人文”体育的研讨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对体育的本源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体育原本是什么,体育应该是什么等等问题不断萦回在我们的脑际。翻开我国的体育史,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体育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和一个大家都悉而不察的名词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民俗。体育曾经是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民俗的体育才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于是,从民俗学和体育学两个学科的关系审视,体育民俗学有其诞生的必要性。其实,“体育民俗学”并非笔者臆造。这个名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曾出现过。辽宁大学的民俗学教授乌丙安先生就尝试过用民俗学的方法来解释我国的传统体育。但乌先生的“体育民俗学”主要是从民间体育歌谣尤其是武术歌谣入手研究民间文学或民间体育的中国民俗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偏重民间文学的研究,甚至不少研究者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等同起来。,将体育民俗学作为其民俗学硕士点的一个研究方向。乌先生的先见让人折服,但客观上那时体育民俗学诞生的时机尚未成熟,民俗学的视野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都没达到体育民俗学产生的火候。还不象今天体育研究者已强烈地感受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科学研究,理论研究也缺少重大发展与突破,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一门高度综合的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为支撑;二是缺乏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P 70。如今,随着世界性的民俗学研究浪潮的推动和体育本源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这样的学科意识的民俗学人和体育研究者不断涌现,作为民俗学与体育学交叉地带的体育民俗学自然成为时代进步的产物应运而生,并将赢得特定的学科意义和实践意义。体育民俗学的提出对体育学科的完备将有着建设性的意义。体育民俗学的提出突破了体育研究的原有视角;为体育研究搭建一个更加宽阔、真实的平台,使体育研究更加接近体育的本质;也为民俗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体育大国,从民俗的层次梳理、归纳、总结我国传统体育的特征,将我们的体育纳入到民俗文化视野去考察、建设和发展,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达兴旺,对丰富体育的人文内涵的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主旨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数。体育民俗学的提出还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在“新北京新奥运”的总纲之下,我们的体育文化建设重心既应直面2008年奥运会,更应把我国体育的民俗精神当作长效机制来落实。民俗体育往往正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当某一项运动成为百姓的一种生存、生活方式民俗之时,必定是其深入人心普及大众之日。体育民俗学正是视体育为特定族群的存在方式的理念来构建的。在体育人口严重不足,国民体育素质亟待提高的今天,研究体育的民俗精神、提倡民俗体育,弘扬和发展民俗体育成了当务之急。一、 体育与民俗的关系体育民俗学诞生的客观依据民俗是我们的祖先在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它的产生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以及自然环境、政治气候相适应的。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之一,两千多年前,“民俗”一词频频出现在我们先人的文献中。礼记、史记等著作中都有“民俗”的记载。在此,按照最粗略的民俗划分生产民俗、人生民俗、岁时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其中毋庸置疑游艺民俗和体育几乎是同一关系。其形式多样,简单易行,如拔腰、辧手腕、推杆、踢毽子等,体现着随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而生产民俗、人生民俗、岁时民俗、和精神民俗与体育活动的相互渗透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体育学方面通常把传统体育作为民俗事项来看待。一般来说,人类早期的体育活动总是带有原始的、神秘的色彩,而且往往同宗教、祭祀、婚姻、劳动等活动结合在一起。我国自古有谚云:“南人善舟,北人善马”, 就是对民族传统体育地域性的生动概括。同时也说明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如龙舟竞渡,有多种起因,据西吴俚语记载:“清明,居民各棹彩舟于溪上,为竞渡,谓宜田蚕”。是想通过这样的娱神活动求得蚕业的大丰收。我国自古就是养蚕大国,江浙以盛产蚕丝而闻名,这种为蚕业而迎神报赛是农耕文明的又一个表现。隋唐的广大农村曾用拔河来庆祝丰收。再如隋书地理志记载:“钩初发动,皆在鼓节,群嗓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庆胜,用致年穰”。唐明皇李隆基在观拔河俗戏诗序中说:“俗传此戏必致年丰” 转引自王俊奇试论我国岁时体育的文化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第24 卷第3 期。 。人生民俗,以其重要内容之一婚俗为例,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中有很多与中国的民族婚俗联系就十分紧密。根据史料记载,许多少数民族在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很多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与护种、优先交配权、母权制、母居制、外婚制、提供自由交往场所、生殖崇拜、择偶嫁娶等一系列婚俗活动密不可分见文善恬,论民族婚俗与民族体育传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01期。 。许多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舞蹈等娱乐性比较强的项目)在男女婚恋过程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集会和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不仅起到了娱乐、锻炼的作用,也是青年们寻找对象的好机会。如: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布依族的“丢花包”、壮族的“抛绣球”、富宁瑶族的“抛花包”、傣族的“丢花包”、苗族的“荡秋千”和“赶秋”等活动,都给男女青年提供了彼此表示爱恋的场所。岁时民俗活动中的体育自然在节庆日开展,受时间的局限性很明显,但它的历史传承性、在空间上的发展较其它民俗体育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每个节日,都有相关的活动内容,而且往往是通过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来体现节日气氛的,所以我国古代节日里的体育活动,自然就成了一种农耕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节日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与人们的宗教、生产活动,纪念活动、社交活动、文化活动及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其文化色彩很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壮族的三月三抛绣球、打扁担活动。瑶族达努节的跳铜鼓舞、武术表演,侗族的花炮节、斗牛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鄂温克族传统的“来阔勒节”中的套马活动等等。倪依克著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P41。精神民俗,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社会民众中自发产生的有关神灵崇拜的观念、行为、禁忌、仪式等信仰习俗惯制,也即人们所说的民间信仰。精神民俗给体育活动增加了浓郁的魅力。与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一样,民间信仰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民间信仰的庆典有许多表现形式,而传统体育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当人们喜庆丰收、婚丧嫁娶以及欢度各种节日时,贯穿其中的心意、信仰色彩十分浓重,人们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对婚姻子嗣的渴求、对五谷丰登的期盼等等心意常常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活动来表达。体育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郭鸿,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文化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24 卷第5 期。 。民俗和体育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足以让我们以洪篇巨制来描述它们的丰姿。近几年体育研究界也颇有一些探索。正由于体育与民俗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给体育民俗学的诞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客观依据,使得体育民俗学成为两个学科的共同需要。民俗是一个团块,其中包孕了许许多多人类文明的丝头。体育民俗学正是要从纷繁复杂的民俗体育事项中分析传统体育生长、繁荣的民俗根基,思考现代体育发展的民俗趋向以及中华体育的立身之本。二、民俗体育活动体育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体育”作为概念并非最早出自中国,而且体育一词的出现也要比“民俗”晚得多直到1923年我国才正式使用“体育”一词。中外体育界对“体育”所下的若干定义中,有三点共识:“首先,体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或过程;其次,体育所借助的手段一般被称为身体活动或运动;最后,体育不仅是通过身体,而且还必须是针对身体所进行的教育。”所以,我们一般用的定义是“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P34。 以上概念都是从教育角度出发而得出的。与民俗相似,“体育”也有多种划分。“民间体育”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不言自明的概念,但要仔细界定一下却也并非易事。通常情况下人们将体育分为:竞技体育、民间体育、学校体育和军事体育等。但这四者之间外延和内涵都有交叉,即使是民间体育内部,概念不严的现象也屡屡出现。“民间体育”还常常被“群众体育”所取代,实际运用中还出现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甚至“农村体育”混为一谈的偏差。这几个概念之间确实有着各种联系。“群众”和“民间”最为接近,是泛指的人民大众,也带有一点非干部非官方的色彩;“民族”侧重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共同体;“传统”则主要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民间”则有广义狭义之分,其广义是指人民中间,狭义是指与官方相对的一个社会群体。各个概念侧重有所不同,但都和“民”有关。“民族体育是体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体育传统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28。所有的民间体育都是民族体育,但民族体育却不一定都是民间的;民间体育中大多为传统性的;农村体育可能是民间体育的主体,但相对应的城市体育中相当比例的体育项目也是民间体育。我国民间体育是各族人民在历代生产和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用来强身娱心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健身的内容,简单而易行。各地有各地的风采,各族有各族的特色。城乡工矿、机关学校、男女老幼,都有人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那么,什么是民间体育的本质属性呢?笔者认为民间体育的本质属性既不是由它的缘起空间所决定的,也不能看它的活动群体是官方还是平民这些表层因素,民间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当中,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这些竞技或娱乐活动当初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后来演化为民俗活动,再后来又从民俗活动中分离出去。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体育是特定的经济模式、民俗精神决定的。如游泳和划船,最先就是埃及人谋生的手段,后来从生产劳动以及战争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项娱乐活动。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说正因为体现了特定的民俗精神、民俗品格,特定民族、特定区域的一些民间体育活动才会经久不衰。因而,笔者倾向于用民俗体育这个概念。”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P744 。体育民俗学所关注的正是这种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一定族群的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它不一定有显著的功利,对特定的族群而言,它非常重要,甚至必不可少。但在终极目标上,民俗体育与包孕它的民俗一起,起着传承、延续、发展人类自身的重要作用。所以,民俗体育中,一定民族的传统体育构成了它的主体。民俗和体育殊途同归,它们关注的热点从根本上讲都是人,是人类社会的健康、进步。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已经有研究者认识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民俗特质。“随着神秘主义直觉思维方式逐渐被打破,民间体育民俗呈现出由最初的娱人娱神,再由自娱娱人方向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不是单纯的返璞归真,而是在新的高层次上的复归,其中某些活动还继续向竞技体育的更高层次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但是,其活动方式仍留有民俗性痕迹。”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P40。民俗体育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优势是现代流行体育所不可比拟的,它产生于本土,来源于本土,不断发展演变至今,民俗体育已带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结存在于世人面前。在当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民俗体育的功能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史实价值。每一个地区或国家都有蕴涵自己民族精神、显现自己民族特色体育活动,这些民俗体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这些地区或国家的象征,如美国的橄榄球、篮球、巴西的足球、日本柔道、韩国的跆拳道、朝鲜的射箭、中国的武术等等。民俗的内容包罗万象,体育民俗学只是民俗体育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而且关系着学科未来的发展。民俗体育的专门研究者应该采用体育学和民俗学双重视线,因为民俗体育既是体育的又是民俗的。提倡民俗体育,重视民俗体育,这不仅会对民俗体育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而且会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体育民俗学将剖析那些承载着、熔铸了民族精神的民俗体育事项,揭示民俗体育魅力永存的文化密码。三、民俗学、体育学体育民俗学孕育的理论基础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讨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民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P6。 民俗是一种“生活相”。是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的遵循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按照现代民俗学的眼光,民俗不能简单归结为旧时代乡下人的土特产,它是与人俱来,与族相连,与人类共存亡的特殊的伴生物。一般而言,民俗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或流行的不成文的规矩,一种流行的模式化的活世态生活相。它是一定民众群体在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同感心理意识和参与意识,共同的选择、凝聚和升华。由此而汇成了一种具有法约性、软控性、本位偏移性的风习性文化意识团,并以其独特的活力,无形和有形的物化形态对人生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民俗学是一门焕发了青春的国际性人文学科,当今国外,它被一些学者誉为三大“显学”之一。民俗学,国际通用术语Folklore,原本是局限于研究文明社会古文化残存物的一门古代学和历史学。民俗学学科在二十世纪有重大突破,原因之一在于民俗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新的丰富和拓展,民俗的观念发生了更新。民俗被看作人类生活中普遍而特殊的一种社会存在。与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同,它是人类文化意识的原型。在人类文化意识形态“宝塔”构制中,民俗处在最低层,如同尚未提炼的矿石,是一种综合性的原生态的意识团。在人类社会结构里,它处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它以两栖型的形式,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民俗学科的研究对象扩展到民俗生活的各个领域。凡属民众群体中反复出现并相互流传的程式化、规范化的行为、观念、言语、器物等都纳入它的研究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对过去的探源,而且是对当今和将来民众文化生活形态的透视和预测,因而,它既崇“古”,又崇“今”和“未来”。成为现代学、未来学,以及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策源地。世界性民俗学浪潮对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文件当中也明确了“扶持和保护民间文化”的努力目标。有着优秀体育传统的中华民族,体育学研究也在积极打破原有格套的束缚。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民俗学界的学术活动中,体育研究者的身影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2003年,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及学术讨论会上,首次收到了民俗体育研究论文。2005年中国民俗学会与文化部、建设部等单位在上海召开的“乙酉中秋论坛”上,上海体育学院的老师成为大会的特邀代表。这些现象都印证了体育与民俗的融合研究是可能的、可行的,甚至可以说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交叉学科的视野让我们更加充分地意识到民俗体育对于体育文化建设的特殊意义。体育精神的回归、全民健身的实现、对异化了的竞技运动的矫正都迫切需要我们持有体育民俗学的理念和清醒的头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近千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这些体育项目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成为特定民族的民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为整个民族所共有,民族风俗一旦形成,便成为一个民族的一种习惯势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体育项目被浪花淘尽,但能流传下来的都是民俗精华。“体育运动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与文化的其它组成部分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更大的比较性。”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97。因此,有关体育理论同样是体育民俗学诞生的理论基础。只有在体育学和民俗学双眼审视之下,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民俗体育活动凸现出了丰富的民族性、竞技性、健身性、文化性、观赏性,并因其民俗本质而魅力永存。事物之间原本就是相互联系着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今天使得许多学科之间打通成为可能。就我国民俗学而言,民俗和生活的水乳交融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反诈骗培训
- 新员工公司培训
- 2025年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三明市公安局沙县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试题(含答案)
- Unit7 Let's volunteer重点词汇句子专项训练(含答案)冀教版八年级上册
- 2025年日语J.TESTE级考试备考试卷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能力测试试卷(工程类)-交通运输工程预算试题
- 吉林医药学院《工程制图基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爬虫开发与实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住院病人防止走失课件
- 2024年重庆永川区招聘社区工作者后备人选笔试真题
- 医学技术专业讲解
- 2025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留疆战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第5章-系统模型课件
- 主持人妆 男主持人上镜妆
- LY/T 1828-2009黄连木栽培技术规程
-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清单五篇
- X射线衍射课件(XRD)
- 常见皮肤病的种类及症状图片、简介大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