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 人月圆.doc_第1页
元好问 人月圆.doc_第2页
元好问 人月圆.doc_第3页
元好问 人月圆.doc_第4页
元好问 人月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好问人月圆. 卜居外家东园 1. 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1257)字欲之,忻州人,金时杰出的文学家。元好问年轻时,正值蒙古军南侵,山西各地兵荒马乱,他带着母亲,逃到河南。残酷的生活现实和颠沛流离的遭遇,给元好问以深刻的影响。他初步了解了社会和人民,开始创作一些反映现实,诅咒战争的诗歌。同时,写下了论诗绝句30首,对魏晋以来 的诗歌作了系统的批评,在文学批评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金亡后,元好问避居家乡,专事著述。他痛感国破家亡的痛苦,满怀悲愤写下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2. 创作背景元问好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充国史馆编修。后担任镇平、内乡、南阳的县令。正大八年秋天,被诏入朝担任尚书省掾(yun)、左司都事。这时汴京已经被蒙古军包围了。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随被掳的官吏北渡黄河,羁系聊城(今属山东)。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过遗民生活,这时他已五十岁。早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蒙古军便已破忻州,他好不容易才逃出去。在家破国亡之后又回到故乡,首先便遇到“卜居”(选择住处)问题。这两支以“卜居外家东园”为题的曲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3. 题解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已五十的元好问回到了家乡,择居于母亲张氏娘家东园。4. 主题体现了作者对当时暴政的不满之情,情愿远离红尘,避开闹市,过着与清风明月为伍的生活,已别无他求。5. 艺术特色(一)表达手法抒情感人 上阕与下阕皆有“醉”字,代表了元好问内心的悲愤之情。例:“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醒来明月,醉后清风。”醒来只见明月相照,醉后一任清风吹拂,似乎道尽了隐居之乐。 醉复醒,醒复醉,看似悠然放达,实则满腹忧愤,一腔酸楚。 他努力地尝试着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平抑内心的忧郁,希望可以通过醉酒来谋求摆脱,忘怀于世事。例: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借古喻今,以“一醉都休”自我麻醉,自我解脱,十分悲痛。描景细致 作者在词的开端时对他他卜居秀容外家进行写景的描写。此地也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优美的幽居佳境,因为位于较偏僻,不直接受到元朝暴政的威胁,能得以安居乐业。例:“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透过家中的窗户可以眺望远处的青山,院子后面环绕着茂密的长松。 作者十分向往这种无拘无束和悠闲的生活。 这种生活乐趣是多么悠然自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整首小令表面上看,只是对山林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没有任何一字提及诗人对当时的元朝暴政的不满之情。但细细咀嚼,又字字句句语含沉痛,蕴藏着对暴政的不满之意。虽不言情,但通过写景抒情,情藏景中,充满了诗人悲愤之情,情深意挚,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虚实相融 前联是写实,后联则写虚,两者交错。实例: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重重叠叠的山冈已隔断红尘闹市,尽管僻处山野,但远离暴政,农民生产相对安定,更觉得年丰。透过家中的窗户可以眺望远处的青山,院子后面环绕着茂密的长松。 这些景象皆是作者卜居秀容外家的真实情景。虚例: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十年栽种树木,一年收种稻谷,作者把生活上的小事情都交付给子女,而他却徜徉山水之间,畅饮山野之家,无拘无束地生活,享受着的生活乐趣,这是多么悠然自得的情调,多么的怡情恰意啊。 其实这只是虚写。虽然作者已抽身离去,但心里却没有一刻不惦记着国家大事。他想沉醉在乐忘尘事的隐逸生活,但心灵上,却比任何人都清醒,国家的衰亡危在旦夕,而他却有心无力。借古喻今 作者用运了谢安和羊昙的故事来借古喻今。 作者把自己比喻为羊县为谢安的死而哭。作者为亲人的凋零及故乡的寥落感到悲痛而哭泣。例: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二)遣词用字对偶例:十年种木,一年种谷。 “十年”对“一年”;“种木”对“种谷” 例:“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醒来”对“醉后”;“明月”对“清风” 。例:“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生存”对“零落”;“华屋”对“山丘” 衬托 首先描绘卜居外家后的生活:“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突出层峦迭嶂隔断喧嚣的城市生活“红尘” * 村落的宁静 衬出 城市的喧嚣。 尽管僻处山野,由于远离暴政,农民生产相对安定,更觉年丰人寿,心旷神怡。 引用 例:“玄都观里桃千树” 借用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的原句 。 表达故地重游的感慨沧桑。 例:“十年种木,一年种谷” 管子权修中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多用典故例:“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小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感慨局势纷杂,社会混乱,表示自己已经管不得许多黑白是非。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 谢安是东晋名臣,不甘局促江左。淝水大捷后命将率军北进,一度收复河南失地。因位高招忌,被迫出镇广陵。太元十年,谢安扶病乘肩舆入西州问,不久去世。 羊昙感念旧情 ,行不由西州路。尝大醉不觉至州门,左右告之,昙悲感不已,以马鞭扣扉,诵曹植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因恸哭而去。 流露对谢安深切的同情,间接表现了他对国土沦亡志不得伸的怨愤。骈散交错、句式活泼上阙和下阙的开头,都用散句;上下阙的尾句都用对偶。散句例: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对偶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内容 元好问人月圆. 卜居外家东园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点原文译文注 释内容分析上阕重冈已隔红尘地断,村落更年丰。重叠的山冈隔绝喧嚣的城市生活,农民生产相对安定,更觉得年丰。重冈(zhng gng):重迭的山冈。红尘:指闹市的飞尘,喧嚣的城市生活。这是指元朝统治下的罪恶社会。描绘卜居外家后的生活。尽管僻处山野,由于远离暴政,农民生产相对安定,更觉年丰人寿,心旷神怡。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透过家中的窗户可以眺望远处的青山,院子后面环绕着茂密的长松。岫(xi):山描绘移居后的自然环境。诗人认为这里是十分理想的卜居之地,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优美的幽居佳境。“要就”一词,显示他在移居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远岫”和“长松”,表明卜居乡村,必须选择人迹罕至之处。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十年种木,一年种谷,全都交付给子女去干。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而他年事已高,不宜体力劳动,所以“十年种木,一年种谷”的体力劳动,全都交付给子女去干。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我唯有,一大清早醒来,欣赏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的享受山间的清风。具体写照他卜居后的晚年生活。写移居新环境中的新生活。下阙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玄都观里曾盛开许多吸引人的桃树。现在,原本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像一江春水向东流。玄都观:道教著名宫观玄都观里桃千树:借用刘禹锡的名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的句子:“玄都观里桃千树”。 讽刺当时打击革新运动的朝廷新贵和当权者。花落水空流:联想刘禹锡续篇再游玄都观中的“桃花净尽菜花开”和“种桃道士归何处?”。感慨金朝盛衰兴亡。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乘牛。不管是谁也不必追问谁是谁非了。凭:不管清泾浊渭,去马乘牛:杜甫的词句。清泾浊渭wi:渭水清,泾水浊。泾、渭二水,两水相汇处,泾浊渭清,分界清楚,交而不融。比喻界限分明。去马乘牛:河水泛滥,分不出河边是牛是马,意谓社会混乱,黑白难辨。诗人对导致衰亡的主观原因进行沉痛的反思。然而他不愿说出反思的结果,却劝人家不必追问“清泾浊渭,去马乘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太元十年,谢安扶病乘肩舆入西州问,不久去世。谢安死时,从西州门出城安葬,羊昙从此就不再走这个城门。可是有一天,他喝的大醉,不觉经过西州门。别人告诉他:“这是西州门啊。”羊昙失声大哭谢安逝世后,羊昙辍乐多年,郁郁寡欢,终生不再经过西州路。谢公:谢安,东晋名臣,不甘局促江左。淝水大捷后命将率军北进,一度收复河南失地。因位高招忌,被迫出镇广陵。羊昙yng tn:晋 谢安 之甥。名士,曾受到谢安的器重。诗人借谢公之典故,对谢安寄予深切的同情,又间接表现了他对国土沦亡志不得伸的怨愤,也暗喻了自己将如谢公一事无成老死故乡。想故作洒脱看清人生无常,但内心自有一股无法排遣的忧愤酸楚。最后,他以“一醉都休”自我麻醉,自我解脱。传达了作者沉重的失落感,和无可言说的悲哀。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从古至今,究竟多少次了?我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看到屋宇犹存,却是田园寥落,居人已逝的惨象。古今几度,生存华屋:羊昙尝大醉不觉至州门,左右告之 ,昙悲感不已,以马鞭扣扉,诵曹植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因恸哭而去。元好问自我麻醉,毕竟是解脱不了的,因而就想到了羊昙吟诵过的那两句诗,不禁悲从中来。元好问在金亡之后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看到田园寥落,亲友凋零,居人已逝的惨象,触发他的愁思。游玄都观与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创作背景刘禹锡曾与柳宗元等一起参加王叔文变法,失败后与其他八人都被贬到遥远的地方去做地方官。十年后,刘禹锡从朗州调回京都,很是看不惯京城里那些靠阿谀奉承爬上来的谄媚官员,作游玄都观诗一首以讽刺之。那些被讽刺的人看到这首诗,定了他一个“诗语讥忿”罪名,于是刘禹锡又被贬到更远的连州。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回到京城长安,旧事重提,又作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vs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暮春三月里的一个晴和日子,在京城大道上,尘土飞扬,原来是看花的人们正在归来,一路上,人喧马嘶,人们都在说着看花的事情。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都是我刘朗离开京城之后才栽种起来的。译文玄都观偌大的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来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前次看题诗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繁盛 诗人表面上写看花,骨子里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来讽刺满朝新贵的。例:“玄都观”暗喻朝廷 “桃千树”暗喻满朝新贵暗示他们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后,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赏析强烈的对照荒凉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例: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 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菜花代替了满观桃花。 例: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 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