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艺术品位决定了他的审美标准.doc_第1页
一个人的艺术品位决定了他的审美标准.doc_第2页
一个人的艺术品位决定了他的审美标准.doc_第3页
一个人的艺术品位决定了他的审美标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人的艺术品位决定了他的审美标准,而艺术品位的差异决定了人与人间的审美差异,而我认为大谈艺术品位对于我来说犹显得过于宽泛,所以,接下来,我就谈谈我自己对于审美差异的一些理解。所谓审美标准,是指美的对象的客观尺度。是用以判断对象的美和丑、审美价值高与低的尺度。这种审美判断与逻辑判断不同,是一种情感性判断。审美标准存在着相对性和差异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还存在着民族的、阶级的差异。至于审美标准的个体差异性更是普遍存在。审美对象的具体形象是变化多端、无比丰富的,同一阶级的各个成员的生活经验也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各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不同,形成了各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所谓审美差异,是指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修养的人们,由于受特定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中国科学美学学说的拓荒者肖世敏先生曾说过:“我们不能出于人类的自大,肯定一种美感,而否定另一种美感事实上,我们太过于武断,许多相同、相近的行为,在人则为美感,在动物则为快感如果要求动物也具有同人完全一样的美感,美人之所美,由于审美差异的绝对存在,人与人之间也只能是各美其美,不可能有绝对相同的美感。”审美差异的诱因之阶级差异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性不仅在空间、时间上显现,也在人类社会的特定阶层中显现。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有其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势必产生建筑审美的阶级性冲突。例如,在欧洲建筑史上,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出现了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的分野。它们二者正好表现了文艺复兴以来那种动荡不安、充满矛盾、追求内心情感的奔放和感官刺激的积郁难抒的社会心理的两个侧面。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因为经济地位的差别而分属不同的阶级。审美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不同阶级的个体,审美趣味、审美标准也就存有差异。审美差异的诱因之时代差异人类的审美意识是历史的产物,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表现在审美活动中,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时代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审美的时代差异。近期,我家正在实施装修,我爸妈均是60后,而我一90后在装修过程中便显现出种种不满,爸妈想以简约风格装修,而我却喜欢搞怪创意家居,认为父母的风格过于死板,因此还闹出了一些小矛盾,两边各不相让。时代差异对于家居装修的影响也表现出来了,几乎有30年的距离,审美差异也自然会很尖锐了。而造成时代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生产方式的时代差异对审美意识的决定作用;其次,社会意识中其他因素对审美意识的制约和影响。时代差异是一定的,无法消除,却可以缩减。虽然因为时代的差异性有时会引发许多矛盾,可是若没有了时代差异,人们就很难发现不同时代的审美特色,不同时代的审美差异,这样对时代的进步有害无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一定的时代差异还是必须的。审美差异的诱因之民族差异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这便产生了审美意识的民族性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不能随意改变和加以忽视的。审美的民族性差异,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造成审美的民族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社会生活的民族差异决定了审美的民族差异。第二,传统文化心理在审美中积淀的不同造成了审美的民族差异。民族性的审美意识由于含有历史积淀的因素,因此,它常常有自足感和排外感。在这点上,我想我不用多说,显而易见,无论是在民族的文化传统,还是民族的服饰,还是生活方式等等方面无一不体现出民族差异而引起的审美差异,这没有好坏高低之分,是很正常的一种差异性。我想没有人会因为民族差异引发的审美差异而怪罪任何一方的。审美差异的诱因之个体差异这是指不同的审美主体在审美选择和审美感受上的差别、矛盾乃至对立的现象。举个例子吧,近期杨幂、刘恺威、刘诗诗等新星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击着娱乐影视圈,或许是因为穿越剧的大频率播放,让这群有野心的演员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每个人对他们都抱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觉得他们很棒、很努力,而另一群人则抱着否定的态度,觉得他们是钻了空子,很做作。凤凰传奇最近出了首歌叫最炫民族风,近几天不知为何火了起来。在我的印象中,他们的歌一直是老少皆宜的,可周围的人对这首歌所持的态度却大不同,有人认为这首歌很有活力,能鼓动人心,带有励志的效果;另一批人却只来了句:“听的我想吐!”由此,总结出几点造成个体差异的因素:首先,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不同形成的个体差异。其次,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不同也能形成审美的个体差异。第三,特定心境、心理因素不同形成审美个体差异。第四,性格、气质、爱好不同形成审美的个体差异。最后,我想说,由于美感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审美习惯,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审美体验,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审美判断,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段,也由于心境、学养、经历等的不同,而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感悟。装饰画一直被众人定义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好像它只能放在博物馆供人欣赏一样,其实不然,它在家居装修中也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有时一幅简简单单的装饰画也可以点缀出家的风格,起到提升空间艺术品位的作用。卧室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进入美好梦乡的地方。夜晚的时候,我们躺在舒适的床上,心里总会产生那么几丝美妙的幻想。这时,几幅艺术油画在此出现就十分应景了。选择一些风景类的油画挂在床头,它们里面那充满遐想的空间会给我们营造出一种舒适而安逸的气氛,勾起我们内心无限的想象空间,很有如梦似幻之感。这着实是卧室风格的一个突破点。而走出卧室,餐厅里面我们也可以用上这样的几幅装饰画。对此,我的建议就是选择一些比较鲜艳的水彩画等等的。为什么呢?一来它们明亮的色彩图案会大大减少了空间的压迫感,也更容易勾起我们的食欲以及烹饪热情。二来,我们家中的餐厅往往走的都是中式风格,所以一件水彩画作品在这里显得就比较适合,也会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所以,墙上的装饰我们的选择不仅仅只有时钟,有时一两件独特的装饰画也能装点起我们的家居。它艺术感强又富于个性化,不管用在哪里,都能够体现主人的不一样的艺术品位,也让家的风格得以提升。中国传统上所谓的音乐艺术就是唱戏,看戏。唱戏的人多为穷人出身,家境贫寒养不起,才送出来学戏,以此谋生,无非就是取悦于人。因之被世人瞧不起,被视为戏子、最下等人次,连科举考试都不允许参加,被严格拒之门外。而看戏的人却并非全是上流人士,戏园子里三流九教什么人都有。这些人来看戏,从来就是抱着消遣、玩乐的成分。对于戏台上的演员,他们从来不屑一顾,更谈不上尊重。相反,他们将演员视为玩乐的对象,恣意妄为。因此,在看戏时,看戏的这些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肆意喧闹、喊叫、欢呼、喝倒彩或叫买东西等等。戏园子里人声鼎沸,一片喧哗,而且越闹越说明台上演得成功。此种现象千百年来已形成一种习惯。 再看看西方国家,音乐最初是宫廷里的专利,渐渐引申到上流社会。音乐会是有身份地位的上等人才能享受并从事的活动,只有上等人才能出入音乐会去欣赏或从事演奏,因此从来被视为高雅艺术。从事音乐的人,被尊称为艺术家,倍受世人尊重。因此,音乐会上,演奏的艺术家尽其所有才能,热情、认真地全身心投入演奏,以期达到最佳效果。而台下欣赏的人,也非常尊重台上的演奏者,他们用全身心去认真体会、聆听这个他们认为赏心悦目的高雅艺术,甚至可以说是敬仰。大厅中非常安静,除了音乐,没有别的声音。显得庄重、肃穆。演出结束,听众们会为音乐家报以热烈而由衷的赞赏和感激的掌声。 经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中西方人的艺术观,可见一斑。一个是最让世人瞧不起的下等人从事的活动;而一个是倍受世人尊崇、仰慕的高雅活动。虽然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现代已经引进了西方音乐。但这个音乐由于没有植根于本土文化,而漂浮于本土文化之上,因此不被大众百姓所真正接受和欣赏。音乐,尤其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仅为一些专业人士的专业活动或少数上层社会附庸风雅者们的门面之举。有几个人是真正体会、领略了其中的含义了呢?依本人之见,也不可能真正体会。由西方近代上层社会产生的宫廷文化,与中国大众百姓的现实生活有着天壤之别,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融合呢?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内涵中国山水画所代表的阴、柔、藏、虚、静、合、敛、淡等意蕴,是中国文化发展到极致时的一种至高境界。这一境界,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文、医、艺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要以道家的守雌尚柔,儒家的刚柔并济、文质相兼,因此,山水画最终体现的精神,离不开孔子、老子美学思想。中国山水画中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人与无限自然,无限太空浑然融化,物我合一的境界,也是将自我融化于任何事物、环境之中的精神境界,是人格化的自然,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和”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深邃之处,就是在于体现出一种无所不至的渗透性与无所不包的融合性。老子认为“大美,为天地有”。山,高而远之,寓意的是士大夫的精神境界;水,柔而韧之,寓意的是士大夫的思想品格。因此,才有很多的士大夫好山水而远游。孔子论语雍世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赞美,两者比附依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创了山水比德的先河。竹林七贤“登山临水,竟日忘归”。可以说士人对自然的迷恋恰恰符合清静自然的道家思想。庄子认为知足逍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晋代,山水画已经完全独立成科,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这时的文人士大夫开始通过山水画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怀,享受因“卧游”而“畅神”的快乐之感。王微在叙画中谈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宗炳在画山水序谈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他把山水画作为一种体道、味道的行为,从理论上与老庄道家精神联系在一起。宗炳对于道的认识,成为了后世画家们论证在山水画中承载的老庄思想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宗炳认为“澄怀”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才能以空明虚静的状态从自然本体中得到审美享受,及宗炳提出的“万趣融其神思”,“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些都是由个人精神所体验到的与宇宙相融合的境界。因此,山水画的艺术超越,不只是形式上的超越,更是从感觉之中产生的超越,体现在画面上的就是人格化、精神化的自然,是一种融的境界。2、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佛家思想,早期原于印度,有着宏阔广大的宇宙观,“其中把家视作中国文化结构的基本隐喻为出家,本旨是解脱即解脱种种的束缚,而获得更大的自由,这种思想开启中国文化的新思想。”随着与中国本土儒、道思想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融合性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如唐代“贞观之治”在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上坚持宽容政策,政治开明,大胆吸纳外来文明,促成唐朝在文化艺术上的繁荣和政治经济的强盛,达到了中国封建时期的高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的隐喻,体现出了融的胸怀,表现在中国绘画思想上才具有了融合性这一特质。3、中国绘画思想中的融合性正是因为中国绘画思想中具有的融合性,当西方艺术思潮涌入中国时,一些与中国绘画思想相通,表现主观意象的绘画很快被青年艺术家接受,同时也就有了“85新潮”时期用极短的时间重演西方现代艺术近百年发展历程的情况。水墨山水画同样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探索,从表现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再到抽象主义等等,几乎都移植到水墨上去,大多数青年艺术家希望通过借鉴的方式,去消解和破坏传统,从而寻觅到水墨画现代性的表现途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绘画成功借鉴了西方的写实观念,加之新的艺术思想扩展了审美领域,传播现代观念,启迪新的思维方式,鼓励创新精神这些都具有现实意义。当西方现代艺术作为一种批判工具时,象征着艺术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为艺术带来新的希望,潜藏着可贵的创新精神。原始美、稚拙美、粗野美、荒延美、变形美、古朴美、下意识的美、自然美这些审美领域被逐渐开拓。也正是因为中国绘画思想中具有的融合性,一些艺术家认同了现代艺术观念,当看到东西方艺术存在着的差异时,潜藏在双方观念上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山水画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自然是人格化、精神化的自然,而西方现代艺术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分离,表达的是个人精神自由或客观的自然。在这种跨思维、跨文化的超越中,艺术家的实践变得非常艰难,他们思考着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来协调、融合东西方思维与文化两对矛盾之间关系。现代水墨画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得以产生,其特点大多体现为坚持中国画材料的使用,并把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作为内容加以表现,强调墨韵,弱化笔韵(更大意义上是弱化了书法用笔),表现性、象征性、制作性更为突出。因此,对其身份的界定在学术界却有着很大的争议。在世界多极化,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