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五单元第9讲 新人教版(广东专用).doc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五单元第9讲 新人教版(广东专用).doc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五单元第9讲 新人教版(广东专用).doc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五单元第9讲 新人教版(广东专用).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用)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第五单元第10讲1(2010高考江苏卷)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b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a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确立于1956年,c错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确立于1954年,d错误。故答案为b。2(2011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c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解析:选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才是。3(2012陕西宝鸡模拟)2009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耐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解析:选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符合材料的表述。4(2012江苏南京模拟)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50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解析:选d。这是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情景的描述,说明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实现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故a项错误;农村基层选举和政府机构无关,也不能说明直接选举全面展开,故b、c两项错误。5(2012江西吉安高三模拟)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1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解析:选d。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现代媒体技术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先进的方式,客观上促进了民主进程。但从根本上看,参政的积极性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民主建设的程度。题干中的说法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d项评价正确;a项表述与题干观点的意思不符;b项中的“唯一途径”表述绝对化;科技发展客观上促进民主进程,并不是起直接推动作用,c项中的“正确揭示”表述错误。故选d项。6(2012安徽名校联考)青藏高原唱响全国:“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改革开放abc d解析:选b。七届二中全会未涉及西藏问题,排除;1954年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地区也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故均正确。一、选择题1(2012浙江温州模拟)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提出的最低革命纲领要求: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实践来看,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就是指()a资产阶级共和国b社会主义共和国c新民主主义国家 d实行多党制的国家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为过渡时期,社会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才成为社会主义国家。22011年11月34日g20集团峰会在法国戛纳举行。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悬挂有“北京时间”的时钟。“北京时间”开始于()a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现代化漩涡b中华民国成立,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命运第一次转折c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d改革开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注意“开始”要求。“北京时间”代表的是整个中国的时间,也就是北京可以代表中国,说明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c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与题干意思和“开始”的要求不符。3(2012浙江温州模拟)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b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解析:选b。a项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1956年开始的;c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d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因此,只有b项正确。4(2012东莞模拟)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解析:选b。从材料“1954年”这一时间可以判断出a、c、d三项错误,a项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是在1949年;c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d项是在1956年。5(2012深圳松岗中学高三测试)看下面资料(中国行政的不完全的统计资料)省(自治区)等市(自治州)县(旗)乡镇民族地区55016361092汉族地区23个省、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83286241636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县制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对政治一统有着长远的历史意义b民族县的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c新中国历史上乡镇管理机制曾经被否定过d人民民主专政下的民主新气象是出现在四大经济特区建立的年代解析:选d。新中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表现在三大制度的确立,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a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宪法,故b正确。“文革”时期,革命委员会代替乡镇管理机制,故c说法正确。6(2012江苏南通高三模拟)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为制订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解析:选b。采用排除法。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a项不可能;全国人口普查与制定民族政策无多大关系,排除c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制订的,排除d项;1953年进行人口普查是为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准确的数据,b项正确。7(2012汕头模拟)下列有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c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d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解析:选c。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间接民主制,“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8(2012浙江慈溪模拟)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的,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a bc d解析:选a。“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说法错误,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区城自治”,而非“高度自治”。9. (2012山东青岛模拟)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结婚证有法可依“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a bc d解析:选d。“结婚证”本身就是法律建设的体现,它是婚姻法的内容,因此表述与事实不符;再由结婚证中的毛主席语录可知是正确的。10(2012安徽四校联考)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此场景应该出现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修正主义”“无产阶级当权派”等极“左”言论,可以判断这一场景应该出现在“文革”时期。11(2012福建莆田质量检测)“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选b。紧扣关键词“民族大家庭”“不能照抄别人的”,即我们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2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规定了中国的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首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a b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错误,国体即国家的性质,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因此国体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错误,“主权在民”的思想早已提出,如辛亥革命时期;正确,1954年宪法内容提出,这是共同纲领所不具备的。二、非选择题13(2012肇庆模拟)阅读材料:材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2:(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请回答:(1)根据材料1,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2,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掌握。第(1)、(2)问结合材料总结其内容,获取信息。答案:(1)时间: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少数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14(2011高考天津卷)(节选)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材料2: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