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依族《摩经》看铜鼓铸造的历史渊源.doc_第1页
从布依族《摩经》看铜鼓铸造的历史渊源.doc_第2页
从布依族《摩经》看铜鼓铸造的历史渊源.doc_第3页
从布依族《摩经》看铜鼓铸造的历史渊源.doc_第4页
从布依族《摩经》看铜鼓铸造的历史渊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布依族摩经看铜鼓铸造的历史渊源蒋 英摘 要:摩经是布依族的传统宗教经典,其中包含着布依族铸造铜鼓的许多信息,是进一步研究古代贵州境内铸造铜鼓的历史的珍贵资料。关键词:布依族;摩经;铜鼓历史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05)06002305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一带的布依族村寨,当有老人去世时,仍然按照先辈传承下来的宗教规则,举行隆重而具有浓郁民族风俗的丧葬仪式。在丧葬仪式开始之时,最引人注目和最关键的人物就是布依族宗教职业者布摩(或称摩公)。布摩是布依语的译音,“布”意为“人”;“摩”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使用时,意思是“诵经”,作名词用时,意为“做诵经这样的事”。诵经是在一定的仪式上进行的,“布摩”是“主持仪式,并在仪式上诵经的人”;“故摩”则是“主持宗教仪式,并作诵经这样的事”。1一、何谓摩经布摩所唱诵的经文,称为摩经。摩经是布依族El头世代相传的长篇叙事诗,是古代布依族在政治、生产、社交、爱情等生活中孕育出来的民族古老文化。它反映布依族先民在蒙昧和蛮荒时代的生活习俗;描写布依族的劳动和生活方式;描写天堂富丽美满、神仙主宰一切的神话;叙述孤儿寡崽的苦难生活和自由恋爱成家的曲折故事;歌颂母爱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强烈愿望。摩经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丧葬超度仪式的经典,称殡亡经;二是祈福、消灾、驱邪等宗教仪式,称解邦经。二、摩经中关于铸造铜鼓的论述摩经广泛流传于布依族地区。布依族没有文字,为了避免摩经文的失传,就用汉字的字音代记经文。因此现在保存下来的摩经,全是借用汉字的字音记录的。在布依族居住的古老村寨,凡遇老人过世,布摩都要唱诵摩经、敲击铜鼓“十二则” (即用铜鼓演奏的十二段鼓曲)或击铜鼓三槌来超度亡灵。在贵州省兴仁县一带居住的布依村民王开洪老人(布摩之一)所保存的摩经之赎魂篇 朵任果龙(祭天际铜源)部分,有汉字记音的手抄本,记录了布依族祖先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情景。叙述以问答的方式开始,诵经过程中以吟唱与讲述为表达形式。朵任果龙(祭天际铜源)2内容如下:汉字记音(布依语):果龙又来鲁汉意内容:古时铜源于何地?汉字记音(布依语):鲁龙又来贯汉意内容:古代铜源于何方?汉字记音(布依语):果龙又四府汉意内容:铜产于四府。(黔南、黔西南、滇东南、桂西北)汉字记音(布依语):鲁龙又贵绪汉意内容:铜源于贵州。汉字记音(布依语):哈拜嘎乃妈。汉意内容:汉人去购买铜来。汉字记音(布依语):娜拜半乃妈。汉意内容:布依人去以物交换来。汉字记音(布依语):蒿素故斋甩的妈。汉意内容:用竹篓挑来。汉字记音(布依语):乃素故龙兰的倒。汉意内容:用竹箩挑回来。汉字记音(布依语):拜信俗补哈。汉意内容:去汉人家寄宿。汉字记音(布依语):补哈倒松尧。汉意内容:汉人接待两朝夕。汉字记音(布依语):拜信俗补尧。汉意内容:去瑶家借宿。汉字记音(布依语):补尧倒松网。汉意内容:瑶人招待两天两夜。汉字记音(布依语):故筒俗官拐。汉意内容:活塞装在筒管里。汉字记音(布依语):官拐倒松拜。汉意内容:装置双式活塞风箱。汉字记音(布依语):松拜党江纳。汉意内容:双塞风箱置田坝中。汉字记音(布依语):松龙党江洞。汉意内容:双式炼铜风箱安在坝子中。汉字记音(布依语):他绍鲁绍乙。汉意内容:首次布置试炼铜炉。汉字记音(布依语):他绍刚绍帅。汉意内容:先用铁矿去试炼。汉字记音(布依语):他绍身小(1ang)绍尼。汉意内容:再次作试炼布置。汉字记音(布依语):他绍化拜帅。汉意内容:又用铁矿再去作试炼。汉字记音(布依语):舵金哉菲奶。汉意内容:加进耐燃的柴火。汉字记音(布依语):小蒿网等奶。汉意内容:横着加放在炉内。汉字记音(布依语):小蒿疗败若。汉意内容:助燃物放在外面。汉字记音(布依语):排襄孔妈壤。汉意内容:用虎皮做的风箱来鼓风。汉字记音(布依语):排襄响妈播。汉意内容:用狮皮风箱来吹风。汉字记音(布依语):排襄洛妈达。汉意内容:用兔皮风箱来加劲。汉字记音(布依语):排本拜本妈。汉意内容:风箱鼓风的话煽来煽去。汉字记音(布依语):五龙丁吉尽。汉意内容:铜矿烧得红彤彤。汉字记音(布依语):排达拜达到。汉意内容:风箱柄拉去又拉回。汉字记音(布依语):王龙射吉坎。汉意内容:铜矿已熔化为液体。汉字记音(布依语):敌故墨腊汝。汉意内容:欲铸成冠形大铜锣。汉字记音(布依语):须盘墨腊汝。汉意内容:就成冠形大铜锣。汉字记音(布依语):敌故碰腊敖。汉意内容:就做成铜镲(大钹)。汉字记音(布依语):须盘碰腊敖。汉意内容:就成凸形镲。汉字记音(布依语):敌故年根香。汉意内容:欲做铜鼓过春节。汉字记音(布依语):须盘年根香。汉意内容:就有过春节的铜鼓。汉字记音(布依语):敌故年贬向。汉意内容:就有超荐亡人用的铜鼓。汉字记音(布依语):须盘年贬向。汉意内容:就有超荐用事的铜鼓。三、布依族铜鼓铸造的历史渊源布依族摩经中,将该民族铸造铜鼓的一些信息记录下来,既记载了铜鼓的铸造和来源,又表达了在丧葬仪式中使用铜鼓超度亡灵的意义。铜鼓的铸造工艺及流程,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追寻和探讨的问题,史籍记载不多。目前,在中国南方各省特别是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铜鼓出土较集中的地区,也还没有发现铸造铜鼓的具体叙述。清代屈大钧著的广东新语(下集)卷十六“器乐篇铜鼓”说: “凡为铜鼓,以红铜为上,黄铜次之。其声在脐,雌雄之脐,亦无别,但先炼者为雄,后炼则为雌耳。然诸工不善取音,每铜鼓成,必置久延铜鼓师,师至,微以药物淬脐及鼓四旁,稍挥冷锤攻之,用力松轻,不过十余锤。而雄声宏而亮,雌声清以长,一呼一应,和谐有情,余音含风,若龙吟而啸凤也。广州炼铜鼓师不过十余人,其法绝秘,传于子不传女云。” 可能各民族出于对铜鼓的高度崇敬,因而对铸造铜鼓的工艺严格保密,所以很难见到相关记载。布依族摩经中的记载,说明布依族应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一)古文献中关于布依族铸造铜鼓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贵州省普安县发现有铸造铜钺的砂石范,时代在汉文帝年间(公元前179年至157年),这一带的古地名又称“铜鼓山”,说明布依族先民在两千多年前,可能已铸造铜钺和铜鼓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布依族被称为“僚”。晋代有“俚僚铸铜为鼓”3的文字记载,并说“有鼓者号为都老”, “群情推服”。3可见布依族先民是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古老民族之一,而且以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隋代有“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 4的记载,二十五郡西部就是布依族先民住地。唐代诸谢“聚击铜鼓” 5,宋代“夷僚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6明万历年间,现兴义境内的布依族先民还继续铸造铜鼓。明清史籍称布依族为“仲蛮”、“仲苗”、“青仲”或“仲家”,常有仲家俗尚铜鼓的记载。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一二:“仲家,范铜为鼓,其制类鼓,无底。遇死丧,待宾客,击以为乐。相传诸葛武侯之所铸者,价值牛马或以百计,富者倾产市之,不惜也”。7(P191) (嘉庆黔西州志:“仲家岁时击铜鼓为欢”。7 (P192)清李宗防黔记卷五九:“仲家俗尚铜鼓,中空无底,时时击之以为乐”。7(P192)清黔苗图说云:“补笼仲家岁时击铜鼓为欢,掘地即得铜鼓,武侯南征时所遗者,重价争购”。7(P192)从以上记载来看,布依族先民能范铜铸鼓,岁时击铜鼓为欢,遇丧葬也敲击铜鼓祭丧。(二)布依族使用的麻江型铜鼓矿料来源解析麻江型铜鼓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东、海南、湖南西部和越南北部,范围广大。1954年,贵州省麻江县谷峒火车站基建中,发现一批少数民族风格的土坑墓,出土了一面铜鼓,作为“麻江型”的代表。据有关专家考证,麻江型铜鼓是由原始形态的万家坝型铜鼓和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石寨山型铜鼓逐渐演变而成的,其流行时代大致从宋代至清末,而布依族是至今仍使用麻江型铜鼓的主要民族之一。1991年,广西民族学院万辅彬教授等人运用铅同位素比值法,测试了26面麻江型铜鼓、32个铅金属矿,结果表明,这些铜鼓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矿料来源是相当集中的。麻江型铜鼓的矿料来源于麻江型铜鼓分布地区的西部,它包括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滇中、昭通、曲靖地区;贵州毕节地区、六盘水特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广西的西北部以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区。8(P107)清代同治年间的毕节县志稿载: “毕节产铜矿、白铅”。安南志略载:“安南县(今晴隆)产铅”。民国时期的威宁县志载: “威宁县有铜矿,自然铜出太平场”。8(P107)这些记载,均说明上述地区自古代至近代一直盛产铜、锡、铅等矿,为铸造麻江型铜鼓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三)对摩经所述铸造铜鼓的认识布依族摩经中关于铸造铜鼓虽然只有片言只语,但结合以上文献记载和矿料来源分析,布依族先民应是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古老民族之一。现将布依族摩经中关于铸造铜鼓的片段作如下分析:1关于铜的来源问题朵任果龙第一、二句:“古代的铜源于何地?何方?”第三、四句:“铜产于四府(即指黔南、黔西南、滇东南、桂西北),铜源于贵州。”这一问答式的叙述,充分说明了铜主要盛产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区,尤其是贵州毕节地区、六盘水特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鼓的主要金属成份是铜,但不是纯铜,而是铜与锡、铅等金属之类的合金。贵州境内自古有着丰厚的铜、锡、铅等矿藏,应该说麻江型铜鼓的铸造原料主要来源于本地区。2关于铜的购置过程朵任果龙第五、六句:“铜是汉族买来的,布依人以物交换而来”。第七至十二句:“并用竹笼装来,也是用竹箩送到”。古时,汉族与南方民族杂居,作为强势文化的汉文化自然对南方各民族文化产生影响,从铜鼓铸造工艺的传播和文化现象就能充分地反映这一点。笔者在贵州省兴仁县长青乡一带进行田野调查时,偶然发现了一面铸造精细、纹饰精美的铜鼓。鼓面中心十二芒“太阳纹”清晰可见,在第三弦与第四弦之间的第三晕圈内,有四条鱼和四枚铜币图案,间距均衡;在第四弦与第五弦之间的第四晕圈内,有四条龙的图案,栩栩如生。这面铜鼓的鼓面纹饰较突出地注入了汉文化的因素,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文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3关于炼铜炉和风箱的建造朵任果龙第十三至十六句:“装置双式活塞风箱,双塞风箱置于田坝与坝子”。第十七句:“首次布置试炼铜炉”。布依族的先民们将铜矿运送到目的地后,首先在田坝或坝子上建造和安装了冶炼铜矿石的熔炉与风箱,并强调“双式活塞风箱”,冶炼铜矿过程中借助“双塞风箱”的巨大功率,才能使铜矿石熔化。4关于试炼铁矿和燃料朵任果龙第十八至二十句:“先用铁矿去试炼,再次作试炼布置,又用铁矿再试炼”。第二十一、二十三句:“加进耐燃的柴火,横着加放在炉内”。这两句的内容,主要是记述布依族先民如何探索冶炼(矿石)的方法和程序,燃料主要是煤,木柴仅作引火之用。又因铁矿石容易找到,所以先通过铁矿冶炼的试验,从技术、流程、风力、燃料等方面掌握其冶炼规律,为成功冶炼铜矿奠定基础。5关于风箱使用的材料朵任果龙第二十四至二十七句:“用虎皮做的风箱来鼓风,用狮皮风箱来吹风,用兔皮风箱来加劲,风箱鼓风煽来煽去,风箱拉柄拉去又拉回”。第二十八至三十句:“铜矿烧得红彤彤,铜矿已化为流体”。叙述了用虎皮、狮皮、兔皮等高级材料制作风箱,因为动物皮毛钉在风箱活塞上可以减小摩擦,且有密封的作用。同时,强调虎皮、狮皮的使用,也是为了突出铸造铜鼓的神圣性和神秘感。这两句说明了风箱在冶炼铜矿过程中的重要性。6关于铸造的物体朵任果龙第三十一至三十四句:“欲铸成冠型大铜锣,就成大铜锣,要做成铜镲,就成凸形镲”。第三十五、三十六句:“欲做成铜鼓过春节,就有过春节的铜鼓”。铜矿石熔化为红彤彤的流体,注入各种砂石范内,想浇铸铜锣成铜锣,想浇铸铜镲成铜镲,想浇铸铜鼓成为铜鼓,这充分体现了布依族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铸造技能。7关于铜鼓的用途朵任果龙第三十七句:“就有超荐亡人用的铜鼓”。第三十八句:“就有超荐用事的铜鼓”。布依族有句俗谚叫“亡人升天在击鼓”。铜鼓在布依族的丧葬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布依族的重要礼器、神器,铜鼓受到布依族的极度尊崇。在布依族传说中,打铜鼓能顺通天路,铜鼓声可护送老人亡灵平安进入天堂。四、结语在国外,讲到铸造铜鼓工艺技术的论著或文章也不多,现仅有泰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份缅甸文的铜鼓制作法。该文记述了20世纪初缅甸克耶邦铸造铜鼓的方法和工序,与中国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记的“失蜡法”基本相同。万辅彬教授在东兰铜鼓调查记中讲到:广西东兰县是著名的铜鼓之乡,当地至今在民间仍有数百面铜鼓,经梁富林登记的铜鼓就有300多面,这些铜鼓均是麻江型铜鼓。关于铜鼓是怎样来的,当地有不同的说法,只有 个村说是外地人拿着工具到当地,由农民现定现做的;其他村寨多说是从贵州一带购买的。199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文物站梁富林等人进行铜鼓田野调查时,在东兰县长乐乡高新屯发现一面“独山双和号”铜鼓。该鼓面径48厘米,高27厘米,鼓面主要纹饰为乳钉纹、酉字纹、双龙献寿纹及汉字铭文“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代进宝、永世家财”、“道光七年建立”等。鼓面背面铸“独山双和号”印,印为长方形,宽11厘米,长41厘米,“独山”二字横排,“万和号”三字竖排。这应当是汉文化与当地铜鼓文化亲密融合的一个重要例证,同时说明贵州已有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