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烽火 教案.doc_第1页
卢沟桥的烽火 教案.doc_第2页
卢沟桥的烽火 教案.doc_第3页
卢沟桥的烽火 教案.doc_第4页
卢沟桥的烽火 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谢您的访问,欢迎下次再来!5、卢沟桥的烽火一、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2、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了解多音字“爪”“咽”“处”的读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3、 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4、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二、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三、教学难点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复述课文。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初读课文,了解“九一八”事变及其前后的历史背景,感知全文大意。2、 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理清课文条理,在指导下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课时重点: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课时难点: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教具准备:反映日寇侵华暴行、“卢沟桥事变”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导人新课1听歌曲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指名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3教师总结学生课前对“九一吧事变”了解的情况,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5设疑。“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2检查自学情况。(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生字注音)妄图 伪军 控制 天津 同仇敌忾 尸横桥头伤亡 号召 魔爪 咽喉 众寡悬殊 震耳欲聋偷偷 挑衅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 鬼哭狼嚎狼狈 呐喊 歼灭 处在 猝不及防 如火如荼“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三、指导写字 1、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学生自学。2、交流自学心得,进行“友情提醒”。伪、控、津、忾:左窄右宽。亡:第二笔“一”要写长一点,写在横中线上方。妄:“女”中的“一”最长。籁:右下角是“负”。4、 学生练写。四、课后作业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时间的词句,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2、 学会圈画重点词句,帮助了解和感知课文。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时重点:圈画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课时难点: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关键词语,帮助读书感悟。教具准备:小黑板、地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 复习。1、出示词语,指名读。妄图 伪军 控制 天津 同仇敌忾 尸横桥头伤亡 号召 魔爪 咽喉 众寡悬殊 震耳欲聋偷偷 挑衅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 鬼哭狼嚎狼狈 呐喊 歼灭 处在 猝不及防 如火如荼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3、 汇报圈画出的描写时间的词句,理清学习思路。“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教学过程自我加减(2)学生质疑。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占。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指导朗读。卢沟桥的战略地位: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2学习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讨论:历史上“卢沟桥事变”又被称为“七七事变”,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情,那天后事情起了怎样的变化?(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3)按 “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敌军 我军全副武装 喝问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首先 还击出示:“全副武装”、“偷偷”、“搜查”、“密集”、“倾泻”等词语。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第二天凌晨敌军 我军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教学过程自我加减狼狈 举、冒出示:“震耳欲聋”、“吼叫”、“疯狂”。指名读,体会出日寇的残暴。问:面对着如此残暴的敌人,我军“同仇敌忾”“冒着炮火”,你仿佛感受到我守军怎样的气概呢?( 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之举、英雄之气)指名理解“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呢?分角色朗读敌我双方举动的句子。当天晚上敌军 我军抱头鼠窜 悄悄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填空:( )的日寇侵略者 ( )的中国守军指导朗读。(4)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5)小结: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反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惨败。三、作业设计。、 近义词。侵占()妄图()、 反义词。危急()平安()、 造句。妄图万籁俱寂、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年()月()日,它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课文第八自然段是(总分)关系,全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读课文,准备复述。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 精读课文第三、四段,完整地了解“卢沟桥事变”这一历史事件。2、 练习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课文。3、 指导造句。课时重点: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 复习。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和卢沟桥的战略地位。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过渡: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岂能就此罢休?二、 继续精读课文。1、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交流。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三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人物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序幕”在本问指什么事情的开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端)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呢?(引导学生联系所看的抗日影片或图书来理解) 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花)那样白。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教学过程自我加减引导学生体会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的激烈。(3)齐读最后一段。三、 指导复述。1、明确复述要求:第一要有顺序,做到条理清楚;第二要内容具体,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加上自己根据课文所想像的内容;第三要有感情,复述时表情要丰富,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2、各自根据复述提纲,练说。3、同桌对说。4、 全班交流,评议。四、 指导造句。1、逐步。(1)指名读带有“逐步”句子。(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一步一步地)(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2、万籁俱寂(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五、板书设计5、 卢沟桥烽火敌军我军 全副武装喝问年月日深夜气势汹汹严词拒绝首先还击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狼狈举、冒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可耻下场英勇顽强六、我的教学反思;6、二泉映月一、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强”的不同读音。3、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2、 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欣赏乐曲,认识阿炳,学会质疑。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3、 指导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教具准备:课文录音、乐曲磁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欣赏乐曲大胆质疑,导入新课。1、 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2、 述:课题就是这首好听的乐曲的曲名,谁能读出美的意境来?指名读课题。3、 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这首名曲是谁谱成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完成的?乐曲中所传达和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意义和思想感情?二、 初读课文,认识阿炳。1、带着你们的疑问,去读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认读课文,读准子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2、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3、你知道他是谁吗? 师生互动:七嘴八舌说阿炳(了解学生课前动手搜集资料的情况)(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歌曲。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曲二泉映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4、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三、 再读课文,自学字词。1、自由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尽量自己动手,扫除障碍。2、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 搀扶 积淀 坎坷 富饶 萦绕 哭泣 泯灭 抒发 委婉 跌宕 倔强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3)指名读课文,逐段自学互教疑难词语。葱茏:形容植物青翠旺盛的样子。摇曳:摇荡。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帮助理解)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课文理解)激愤:激动而愤怒。倔强:性格刚强。(联系生活实际)富饶:物产丰富。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赏月的情景。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5、 质疑问难。四、 指导书写。1、自行描红,圈画写得好的字。2、交流写字心得。五、 作业设计:、比一比,再组词。饶()泣()坎()萦()绕()立()次()系()、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感知其所表达的内涵和意境。2、能力目标:体会文中的优美语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3、情意目标:激发起学生对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及阿炳这位人民音乐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时重、难点:感知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和意境,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教具准备:课件 ,网络教室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 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大了,他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水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2、 轻读第四自然段。自己轻轻读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有疑问等会儿提出来? 课件呈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下加问号,联系阿炳生平理解。3、指导朗读第四段。二、 理解乐曲内涵。1、引读: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板书:倾吐情怀)2、质疑:读到这儿,你觉得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3、分小组学习,讨论理解乐曲内涵。(1)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小组讨论。 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值得研究,下面就请大家在小组里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读读课文,讨论讨论,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提示的两个句式。 课件呈现:阿炳怎样通过琴声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他要倾吐哪些情怀? 提示:(A)琴声起初_ ,随后_,后来。(B)当琴声_ 时,作者似乎听到_。(2)讨论交流。 相机板书:赞叹 怀念 思索 表达 抒发 爱4、听曲。 这么多积淀已久的情怀阿炳通过流畅的音乐表达了出来,你们想不想再听一听这首曲子。一边听一边还可以根据板书在你的脑海中浮现画面。学生欣赏。5、自选片段,反复朗读,深切体会。(1)自由选择喜欢的片段练读。 你最喜欢哪一段乐曲?好,就请大家自由选择喜欢的片段,听听音乐,读读相关的课文,再次来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怀。 自选练读。(2)指名读。6、小结板书:二泉映月。7、看画面配乐齐读第五自然段。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1、 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2、 第1自然段。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指导读出美感。3、 第2自然段。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4、 第3自然段。 他饱受着穷困和疾病的折磨,可磨难没有泯灭他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你能读出他同命运抗争的勇气吗?5、 第4自然段。时事变迁,他触景生情。有感情朗读。6、 第6自然段。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齐读。四、作业设计:、词语搭配。树木映月享有光明流水葱茏赞叹泉声水波照水向往盛誉月光淙淙倾听景色 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 指导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2、 进行说话联系,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3、 品读美文,激活思维。教学重点:指导背诵、说话练习。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指导背诵第4、5自然段。1、 激发兴趣。月光似水的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坐在美丽的二泉边倾听泉声,心潮起伏,用琴声倾诉了满腔的情怀。读了第4、5自然段,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阿炳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出来。2、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按先环境描写,再任务内心活动描写(他想起了想到了听到了)的顺序背诵。 自由背,齐背。教学过程自我加减3、指导背诵第5自然段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引背,自由背。二、朗读课文,品读美文。1、 欣赏读。2、 再次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3、 总结: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4、 过渡:作者由阿炳一生的经历和乐曲旋律的变化,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景、曲相互辉映的动人画面。但不同的人听了曲子后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其他人听后的感受呢? 那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5、 品读美文。老师选了很多美文,你先浏览一下,然后勾画出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几句话,摘录到笔记本上,再读一读。 交流一下,哪几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三、说话练习。1、激发兴趣。 现在你就是哪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段话说出来。2、 组内练习说。3、 指名说,评议。三、 作业设计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去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圈画自己用的好词句。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赏月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照耀四、板书设计: 赞叹 怀念 思索 二泉映月 倾吐情怀 表达 抒发爱五、我的教学反思:7、夜晚的实验一、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3、 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4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4、 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 感受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继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3、 独立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激趣揭题。同学们知道吗,超声波在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那么,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是怎么开始的呢?这得从意大利一位科学家的实验说起。板书课题,齐读。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实验是在夜晚进行的?谁做实验?怎样做实验?结果如何?)二、初读指导。1、 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教学过程自我加减2、 检查自学情况。(1)指读生字词,相机正音。喉咙 苍蝇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领域 堵住 揭开 判断(2)指名试读课文,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敏锐:感觉灵敏,文中指目光尖锐。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薄膜:像膜的薄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洞察:观察得很清楚。领域:区域、范围。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找近义词帮助理解)3、 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4、 指导分段:(1)默读思考:课文哪一部分记叙了斯帕拉捷夜晚的实验情况?(第26自然段)(2)交流分段情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家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5、 质疑问难。三、指导书写。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学生描红、临写。四、作业设计:、选择正确的读音。揭(jie xi )开矿藏(cang zang)漆(qi xi )黑 捕 (pu bu) 捉、组词。堵()蝇()判()漆()赌()绳()叛()膝()、写出近义词。好奇()灵巧()恩惠()奥妙()猜想()迅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感悟课文的语言材料。2、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课时重点: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感悟课文的语言材料。课时难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教具准备:图表一份 、小黑板、课文录音磁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如果请你们来写斯帕拉捷实验的情况,你想先让读者了解什么?(起因,即他做实验的缘由是什么)作者的想法跟大家一样。这也是这一类文章通常的写法。二、精读第一段1、 播放课文录音第一段。2、 出示: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引导学生就看到这句话进行质疑。(什么现象?好奇什么?)3、 默读,口头填空:斯帕拉捷 时,常常看到 现象,产生好奇: 。4、 齐读,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看出来的?观察细致,对常见想象敏感,好奇心强。(1)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2)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5、 指导朗读这两句,突出重点词语,读好疑问语气,表现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6、 过渡:斯帕拉捷着手进行实验啦,实验的情况应怎样来写?(重点写,具体写)三、精读第二段。教学过程自我加减1、 默读,思考:斯帕拉捷共做了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次数实验做法实验结果交流。 蒙上眼睛 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 堵住鼻子 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全身涂满油漆 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堵住耳朵 很快就跌落到地上2、 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复呢?写的时候要有重点。你们觉得应重点写哪一次实验?(第一次)3、 轻读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交流,点拨。(指导读有关语句并概括)(1)先交代实验的时间、地点,然后依次写斯帕拉捷的做法,实验的结果,斯帕拉捷的思考。 师生问答:时间?地点?做法?结果?思考?(2)提问:“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为什么?(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3)“瞎子”加上引号指什么?(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4、指导根据板书的提示,看图复述第一次实验的情况。自由试述。指名复述,评议。5、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与第一次相比,后来几次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简明扼要地写的?交流。(先概括,再读有关语句)(1)第4自然段紧承上文简洁地叙述斯帕拉捷两次实验的做法、结果及第二次实验后的猜想。(2)第5自然段写最后一次实验的做法和结果。提问:为什么做法一带而过,而结果较细地加以描写呢?(因为结果与先前截然不同)(3)第6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发现。教学过程自我加减6、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中的三个问句和第6自然段中的感叹句,体会斯帕拉捷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7、 小结:这一段简练、生动地记叙了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8、 从这一段的叙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的哪些可贵精神?(勤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不断探索,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四、 指导复述实验过程。1、分部分复述。 借助板书,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 同桌试述,指名复述,评议。2、完整复述。 指名复述,评议后各自练习复述。五、 作业设计:、按课文内容填空。后来人们继续(),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原来,蝙蝠靠()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这种声音()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回来。蝙蝠用()接收到这种(),就能迅速(),()地自由(),捕捉食物。、欣赏佳句。超声波就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等领域。这是一个()句,把()比作(),这样的比喻好在()。 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 复述全文,内化课文语言。2、 初步认识“超声波”,了解“仿生学”。教具准备:图表一份 小黑板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复习导入。1、 斯帕拉捷是怎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要求:先概括回答,再详细地复述。2、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要注意观察,对一些现象进行思考,要勇于探索等)3、 过渡:斯帕拉捷的实验有什么重大意义呢?二、精读第三段。1、 自由读第三段,概括回答。2、 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说说句中引号的用法。(视线能穿透黑夜,看到黑暗中的物体。通常耳朵只会听到声音,而蝙蝠却能像听到声音一样“听”到前方的物体)3、 引读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1)作图揭示其中奥妙。(2)把自己对“超声波”的认识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超声波”)蝙蝠的(喉咙) 物蝙蝠的(耳朵) 体(“超声波”)4、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读懂了什么。(实验造福了人类)5、交流:读了这一部分,你又受到什么启发?(科学家前赴后继地进行科学研究,以丰硕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我们也应当努力学习,勤于钻研,立志造福人类。)6、 复述第三段。三、总结课文,复述全文。1、 课文记叙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告诉我们,正是这次实验,引起科学家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它带来的巨大恩惠。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在思想上受到启发的同时,在写法上肯定也有不少的收获。谁想说说?2、 自由练习复述全文。四、板书设计: 7 夜晚的实验 蝙 蝠 : 凭什么 (做法 结果斯帕拉捷 思考 发现) 原来是 超 声 波 巨 大 恩 惠六、 我的教学反思:8、古今贤文(真理篇)一、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认识到真理是认识事物的工具,是人们前进道路上的阶梯。2、抓住重点句,朗读体会,加深理解,熟读成诵。3、养成成语、名言积累的好习惯,做好摘抄。二、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朗读体会,加深理解,熟读成诵。三、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朗读体会,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介绍名人名言导入。1、 指名读出示的名言。(1)真理的旅行,是无需入境证的。(法)约里奥居里(2)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真理永存。俄罗斯谚语(3)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后的东西是对真理的热爱。(德)歌德(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2、 追求真理是人性的最高美德,怎么追求真理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八课,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充分自学。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2、 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的成语意思,自学生字新词。3、 汇报自学情况。(1)轮读各句。(2)生字新词教学。有的放矢:的,箭靶。矢,箭。对准靶子放箭,比喻说话、做事目标明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呢?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枢,门的转轴。流动的水不会腐败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被侵蚀。三、指导学习。1、 朗读比赛。2、 组织讨论。(1)指名读第一段,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问题。(2)从课文的语言材料分析,你觉得“如何坚持真理呢?”四人一小组谈论,记录谈话要点。(3)全班交流,归纳:坚持真理,实事求是。(4)齐读第一段。(5)总结学法:读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讨论议题小组充分运用课文的语言材料讨论、谈体会再读(6)小组学习第二段。(7)小组读第二段,全班交流“如何修正错误?”(8)举例说明“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四、指导背诵。1、 朗读全文。自由读,齐读。2、 同桌互相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言。3、 指名背诵最喜欢的名言。4、 背诵擂台。5、 背诵全文。6、 同桌互背,齐背。五、作业设计:、 抄写课文中喜欢的句子。、 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1)不入虎穴, 。(2)从善如流, 。(3)满招损, 。(4)兼听则明, 。(5)钟不敲不响, 。3、举例说明“满招损,谦受益”。4、课外摘抄几句你喜欢的格言。六、我的教学反思:习作2 我的同龄人一、教学要求:1、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门官儿”,了解例文的中心思想和用来表现中心思想的具体材料,感受材料中生动的细节描写。2、 通过讨论,弄清“习作要点讨论”所提示的“要点”,进一步明确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和注重细节描写的意义和方法。3、 能按作业的要求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的文章。二、教学重点:仔细观察身边的同龄人,写出人物特点。三、教学难点:选取两件相关事例,通过细节反映文章的中心。四、教学时间:二课时五、课前准备:1、 布置观察任务,并指导观察方法。2、 每位同学重点观察一位身边的同龄人,注意人物的特点。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初读范文,感知写法。1、 出示投影,指导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些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结合课题,指出图上的主要人物。(说出理由)2、 指导读例文,想一想:小作者先告诉我们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清楚言语行为的?3、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4、 师生共同小结:小作者先写“门官儿”这一外号的由来,从侧面反映朱晓春对工作的负责精神;接着写朱晓春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具体势力,对朱晓春言语行为的描写,能抓住细节,写得具体生动。二、组织讨论,明确写法。1、 学生朗读“习作要点提示”。2、 同桌讨论、交流:读了“习作要点提示”后,我明白了什么3、 教师引导归纳,明确写法。第一,写一篇文章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第二,中心思想是要通过具体事例去表现的,因此,写文章必须围绕中心思想去选取材料;第三,对那些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事实材料,必须思考具体,最好能抓住一些细节进行描写,这样文章才能更加真实、生动。4、学生读例文,仔细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言语、动作的方法。三、运用写法,进行试说。教学过程自我加减1、 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确定中心,拟定文题。提问: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在你们的同龄伙伴中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她)和别人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足以引起你的注意?引导学生从爱好、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方面交流。2、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让学生说说本班同学的人物特点及典型事例。活动:我猜,我猜,我猜猜。(一人说性格说特点说典型事例,其余同学猜猜他是谁。)四、评点习作,提示要点。1、 选取事例时,不但要考虑能否充分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而且要注意事例尽可能富有新意。2、 要把所选的两件事写得具体,写得生动,就要把任务当时怎样做的,怎样说的,神态有什么变化写清楚,特别是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要着重描写。(1)写人物的神态和外貌不能千人一面,要富有个性特征。(2)写人物语言要防止“成人化”和“理想化”。(3)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并不在于用了多少动词,关键是这些动词用得是不是恰当,这些动作是不是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对这些动作的表述是不是清楚、连贯。(4)要学会在写人叙事过程中捕捉一两点动人的细节描写。(5)叙写时,要注意两件事之间的过渡衔接,使习作前后连贯。五、学生练习习作,教师巡回辅导。六、我的教学反思:练习2一、教学要求:1、 用钢笔描红,把字写正确、端正、美观。2、 看图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3、 会读对韵歌。4、 学会修改病句。5、 熟记成语。6、 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7、 学写毛笔字。二、教学重点:1、 写字训练。2、 汉字训练。3、 词句训练。4、 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用钢笔描红,把字写正确、端正、美观。2、看图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3、 会读对韵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教学第一题。1、 指名读题目,弄清要求。2、 指名读句子。3、 说说哪些字在间架结构上要注意。4、 描红时,要注意什么?(一要注意字的笔顺,二要注意每个笔画要一笔成形。)5、 学生各自在书上描红,教师巡视。6、 展示评价。二、教学第二题。1、 齐读题目要求。2、 指名分析题目要求。(先要看图,了解象形部首字的演变情况,然后分别写出两三个属于这个部首的字。)3、 指导。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1)出示马的图片。(2)古代人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表示马呢?请同学们看书。(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有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部首也是如此)(3)由图画上的马演变成文字“马”,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吗?(样子像象形字)(4)用以上的方法指名让学生来教学其他三个部首。(5)教师小结:“马”、“牛”、“羊”和“鱼”这几个部首原来都是象形字,由这些部首组成的字,大都与它们各自代表的事物有关。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哪些汉字属于这些部首,比比谁的记忆字库内容最丰富。4、 练习。5、 反馈汇报(让学生说说写的字与这个部首的关系)三、教学第三题。1、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读一读。2、 指导。(1)这是一首对韵歌。指名读第一组。(2)让学生找出词义相反或相关的词语。(3)板书: 来往 去回 雨雪风雷 松梢竹叶 草舍柴扉(4)小结。把一些词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