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四章病因 病机 2 病因节目的要求掌握六淫 七情 痰饮 瘀血的概念 性质 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见证 了解病因的分类及其它致病因素的意义 一般了解 内生五邪 的形成 临床特点 重点六淫 七情的概念 性质和致病特点 痰饮和瘀血的概念 性质和致病特点 3 病机节目的要求 明确病机的概念 理解正邪相争 阴阳失调 气机失常是病机的基本规律 理解中医病机学中正与邪 表与里 虚与实概念 了解 阳胜则热 阴虚则热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的含义 了解气机失常中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等病理状态 4 1 病因的概念 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2 病机的概念 是指疾病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5 第 节病因 1 病因的分类外感 内伤 其他致病因素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2 病因的特点 相对性一是其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 二是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 3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辨证求因 了解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以及病证特点临床表现 6 病因的分类 外感 六淫 疠气 内伤 七情 饮食 劳逸 其他 外伤 烧烫伤 冻伤 虫兽伤 可致病病理产物 瘀血 痰饮 结石 内生五邪 7 一 外感致病因素外感病因包括六淫 疠气等 六淫1 概述六淫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邪 六气 是指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8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 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而入 又称 外感六邪 季节性地区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体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 内寒 内湿 内燥 内火等五种内生邪气 称为 内生五邪 9 2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主动 10 2 暑邪大凡夏至以后 立秋以前 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 称为暑邪 有明显的季节性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扰神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11 3 湿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易阻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12 4 燥邪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13 5 寒邪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主痛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 14 6 火邪热旺于夏季 热为温之渐 火为热之极 热 火 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热为阳邪 其性炎上 热易扰心神 热易伤津耗气 热易生风动血 热易致肿疡 15 二 疠气1 概述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疠气可以通过空气传染 从口鼻而入致病 也可随饮食入里或蚊叮虫咬而发病 2 疠气的致病特点 1 发病急骤 病情危重 2 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3 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3 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原因 1 气候反常 2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 预防隔离 4 社会因素 16 二 内伤致病因素 一 七情1 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人的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7 3 七情的致病特点 1 直接伤及内脏 2 影响脏腑气机 思则气结 惊则气乱 恐则气下 悲则气消 喜则气缓 怒则气上 3 影响病情转归 18 喜伤心 心神不宁 心悸失眠 甚者癫狂怒伤肝 两胁胀痛 善太息 痛经等思伤脾 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等悲忧伤肺 胸闷 咳嗽等惊恐伤肾 尿频数 二便失禁等 19 二 饮食失宜1 饮食不节2 饮食不洁3 饮食偏嗜 三 劳逸失度三 其他致病因素 一 外伤外伤包括枪弹 刀割伤 跌打损伤 持重努伤等 二 烧烫伤 三 冻伤 四 虫兽伤 20 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引发新的病证的病因 称为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 痰饮基本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津停为湿 湿聚为水 积水成饮 饮凝成痰 痰饮与内生水湿同源而异流 水湿 水饮 痰湿 痰饮 痰饮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21 有形之痰 是视之可见 触之可及 听之有声咯吐出来的痰液 无形之痰 是视之不可见的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 但通过其所表现的症状 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确定 如 痰迷心窍 舌苔腻 脉滑 还有视之可见 触之可及的全身各处皮里膜外的某些肿块 中医称之为 痰核 22 津液 肺主宣降 敷布津液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液 肾主水液蒸化 肝主疏泄有利于水液输布 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膀胱主贮尿和排尿 失常 痰饮 1 痰饮的形成 23 2 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 阻碍气血运行 痰瘀相关 2 致病广泛 变化多端 3 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易扰神明多见滑腻舌苔 24 痰在肺 咳喘 咳痰痰在心 心悸 神昏 癫狂痰在胃 恶心 呕吐 脘腹痞满 痰上逆头部 眩晕痰在胸胁 胸满而喘 咳引胁背作痛痰在筋骨经络 瘰疠 痰核 阴疽流注痰气互结 闭阻咽喉 梅核气 痰在四肢 可见四肢麻木疼痛 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多痰 痰饮的病证特点 25 饮悬胸胁 则咳嗽气促 胸胁胀满 咳唾引痛 是为 悬饮 饮在膈上 则咳喘气逆 不得平卧 面部浮肿 是为 支饮 饮溢肌肤 则见肌肤水肿 身体疼重 是为 溢饮 饮在肠间 则肠鸣沥沥有声 是为 痰饮 26 二 瘀血 含义 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 包括积存体内的离经之血 或血液运行不畅 阻滞于血脉 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 都称为 瘀血 1 瘀血的形成原因 气虚血瘀 气滞血瘀 血寒致瘀 血热成瘀 外伤致瘀 瘀血 27 2 瘀血的致病特点 1 病位不一 病证各异 瘀阻于心 可见心悸 心痛 胸闷 口唇指甲青紫 于肺 见胸痛 咯血 于肝 见胁痛痞块 阻胃 见呕血 于胞宫 见崩漏 2 病证虽多 特点共同 疼痛 肿块 紫绀 28 疼痛 刺痛 痛处固定不移 拒按 夜间痛甚 肿块 固定不移 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 在体内多为包块 质硬 位置固定不移 出血 血色紫暗或夹有块状 紫绀 面色紫暗 口唇 爪甲青紫 舌质 紫暗舌质紫暗 或舌质有瘀点 瘀斑 舌下静脉曲张 脉象 沉涩 细涩 弦涩 29 三 结石体内湿热浊邪 蕴结不散 或久经煎熬 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 称为结石 1 结石的形成 饮食不节 情志内伤2 结石的致病特点 1 病位不同 病症不一 2 易致疼痛 易惹湿热 3 病程较长 时起时伏 30 五 内生 五邪 内生五邪 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异常 而产生的五种内生邪气 内风 内火 内湿 内燥 内寒 其致病特点与六淫中相应的外邪相类似 31 第二节病机 是指疾病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中医的病机从总体来讲有 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 32 一 正邪相争 一 正邪盛衰与发病 二 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三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四 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33 一 正邪盛衰与发病 正气 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能力 康复能力 简称为 正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简称 邪 1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2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 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34 二 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1 表邪入里 正不胜邪 病情加重2 里邪出表 正复邪衰 病势好转 35 三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1 虚实病机 实证 邪正相搏虚证 正气不足2 虚实变化 虚实夹杂 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转化 因虚转实因实致虚虚实真假 至虚有盛候 大实有羸状 36 四 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37 二 阴阳失调 一 阴阳失调与发病 二 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寒热病机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寒热变化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热真假 三 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平衡恢复则疾病向愈阴阳亡失则病情恶化 38 三 气机失常 一 气滞 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热力调度中心建设方案
- 校园安全教育专题培训
- 农村供水管网延伸工程技术方案
- 政策法规考试题库及答案
- 郑州经贸学院高数考试题及答案
- 证券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离婚双方共同债务分担与借款归还协议
- 整形美容医生考试题库及答案
- 征收管理法考试题及答案
- 商业街区物业管理合同签订与市容市貌提升协议
- 英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课件
- FLUENT 15 0流场分析实战指南
- 弱电维护保养合同
- GB/T 41972-2022铸铁件铸造缺陷分类及命名
- YY/T 0471.3-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3部分:阻水性
- GB/T 3871.9-2006农业拖拉机试验规程第9部分:牵引功率试验
-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复习课的应用》精品课件
-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素养课件
- 超疏水材料课件
- 中医刮痧法诊疗操作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