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及运用总结.doc_第1页
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及运用总结.doc_第2页
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及运用总结.doc_第3页
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及运用总结.doc_第4页
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及运用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及运用总结一、学校基本情况*实验小学是一所移民迁建的百年老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巫峡口南岸,与举世闻名的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隔江相望。学校在职教职工103人,其中70%以上为专科及以上学历,学历合格率100;有82人获小高职称,2人获中学高级职称。有省学科优秀教师、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及州、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20余人。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15人。学校倡导“心到、手到、博学、创新”的校训,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育人德为先,治校人为本”为办学宗旨,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重,整体提高,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办学重点,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办学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创新的办学之路。二、学校“班班通”建设及应用回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学校远程资源利用方面起步较晚。1996年,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起步。当年,学校自筹资金添置了30台电脑,建起了最早的微机室,从而开始了教学上的划时代的革命。1998年,学校电脑增加至80台(含县培训中心电脑后转给学校),学校全体教师首次参加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人人获得初级证书。2002至2004年,学校对电脑进行了升级,由286升至386、486及奔腾。2001年,我校建成了首个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育,添置了电脑、投影及音响设备,尝试由当时的电化教育幻灯投影教学向多媒体教学的转变。2003年,学校制定了远程资源利用3年发展规划。规划中对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应用多媒体上课数量等,都逐年作出了规定,并且规定:没有完成任务的教师,年终考核时从“教学效果”中扣除2分以示处罚。2005年,为了方便教师使用,提高使用水平,我们新建了一个有20台电脑的电子备课室。2006年,学校又制定的5年发展规划。规划中,远程资源的应用方面从学科的覆盖率、备课中使用率、教学中的完成率等方面以及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提高方面每年都有不同的要求。对硬件建设也有规划:就是逐步建成有60台电脑的电子备课室,并于2008至2010年向“班班通”靠拢。2006年,是上新台阶的一年。这一年,投资200多万元的科教楼落成,学校在科教楼内新建了一个阶梯式的多媒体教室,使多媒体教室达到了两个,即平均15个班有一个媒体教室,从而缓解了使用拥挤的压力。2007年,在保证电子备课室有近10台电脑的情况下,为了方便使用,我们给各办公室配备了一台电脑,这样,学校办公用电脑达到30台左右。2009年3月,是划时代的一年。本年中,我们自筹资金,在两个多媒体教室内安装了电子白板,使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更高了。紧接着,我们一鼓作气,采购了30台52吋液晶电视机和30多台电脑,在各班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都装上电脑,从而实现了多年来一直只是听说的不敢奢望但又渴望多年的梦想。三、学校“班班通”管理及应用状况学校“班班通”开通和应用,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回顾“班班通”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是绝对不能忽视的。1、领导重视。“好的学校必然有一个好的校长”,这是社会对名校的公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学方向的灯塔。我们学校“班班通”发展的历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是明确责任。根据各级文件的要求:在远程资源利用等方面,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由此,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远程资源利用领导小组,负责远程资源利用方面从硬件设施的建设到资源利用各个环节的策划、协调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落实等事项;成立了以管理教学的副校长为首的远程资源利用实施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这样,将学校的远程资源利用搞得好不好,直接与校长的职责履行得好不好挂钩,能提高校长铁责任意识,促使校长把这项工作拿在手上,放在心上。二是划分职责。学校主要领导提高认识以后,接下来就是学校各部门充分明确自己的职责,由此,我们制定了远程资源工作中的校长职责,教导主任及科室主任职责,教研组长职责、学科教师职责。有了职责就有了一份责任,以此来督促、规范学校内部各部门认真做好这项工作。2、科研引路。任何一种行为或措施,没有先期的探索和铺垫是难以铺开的。在远程资源的利用上,我们除了自行探究、摸索外,2005年,我校还参加了中央电教馆相关课题的子课题如何利用网络资料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该课题被学校规定为全校性的研究课题,人人必须参与。在几年的研究中,老师每年都必须写出相关的总结或经验材料,并几次召开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教师由衷地感慨和因应用而尝到的甜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交流的主旋律。2008年4月,我校基于远程资源发展和利用的5年总结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技术革命,被省教育科研门户网站校本研究网评为“精品文章”,我们学校还两次被州教科所(院)评为“网络教研先进集体”。3、交流协作。为了充分研究远程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学校研究、交流为基础,我们还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应用下的作文教学联片教研活动,活动邀请了周边乡镇的茶店子小学、中元子小学、柳荫小学、光明小学及长江小学共同参与,为网络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很好的研讨与交流,也为以后的“班班通”应用作了最好的铺垫。4、健全、落实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学是全新的课题,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也是全新的课题。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成长,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给予辅佐,是难以成功的。为了更好地利用远程资源,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作用,我们建立健全了相关的各种制度。这些制度可分为:学校领导管理(职责、责任,前面已表述)、管理员管理,教师的应用技术管理和应用过程、应用结果管理以及学校有关硬件的管理等。(1)管理员的管理。管理员在远程资源及“班班通”的使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首先对管理员制定了岗位职责和一周工作规范等文件,按照要求填写管理员工作周记、远程室使用记录,这些措施对督促、规范管理员的行为和工作有很好的约束作用。第二是与管理员签订远程资源利用目标责任书。第三是对管理员有考核方案,做到一学期一考核,考核结果与评优表模挂钩。(2)教师技术水平管理。教师个人的计算机水平及远程资源使用水平,直接制约着学校远程资源的使用水准。为此,我们一方面在提高教师个人计算机水平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制定了校本培训制度,教师计算机水平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和考核的力度,促使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上新台阶。在县统一培训的基础上,学校多次对教师开展培训、考试。培训时间与出勤挂钩,培训结果(计算机水平)与评职、晋级、提拔等挂钩。目前,全校教师都能比较熟练地使用word和Excel,都能熟练地搜索和下载文件,都能熟练地直接利用资源开展教学,都能制作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40%以上的教师还能制作出比较精美的课件。学校现校长刚从中学调到我校时发表感慨: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比中学普遍要高。这是从侧面对我们多年来不懈的努力算出的评价和肯定。(3)学科应用管理。在学科应用上,我们一是抓学科覆盖率,二是抓教师或学科使用数量。学科覆盖率,早在2003至2005年的三年规划中,我们就提出,学科覆盖率要达到95%,也就是只有个别学科如体育除在外。在2006年的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20082010年,学科覆盖率为100%,达到“全覆盖”。教师在远程资源使用的数量上,在各个时段,我们是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状况、教师的年龄结构以及学科差异等因素,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在2002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即起步初期,我们规定:40岁以下的语数外教师,每学期使用量不得少于6到8课时;40岁以上的及其他学科的教师,使用一到二节。之后,逐步发展到45岁以下的语数外教师,每学期使用12至14节,其他教师也有相应的提高。“班班通”实现以后,在应用管理上,我们做了如下的摸索:第一学期,语数外教师使用量,全学期不得少于40节,其他教师不得少于4课时,体育教师不得少于2课时。第二学期在总结了第一学期的经验后提出:语数外教师必须做到“课课用”,力争实现“班班通,堂堂用”的目标。并提出具体数量要求:数学、外语教师,每班不得少于学期总课时的70%,语文不得少于学期总课时的60%。其他学科全学期每班不得少于5节,体育学科全学期每班不得少于2节。这样分班提出要求,提高了使用指标。我们还制定了检查、公布制度,做到一月一检查,全方位公布。在应用数量的管理上,我们的体会是:分别情况,稳步推进,总结经验,逐步提高。(4)班级应用管理。对教师下达的任务,要在班级落实、实施。因此,对班级的应用管理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任务的完成和教师的使用情绪。在“班班通”没有实现之前,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教师即使有再高的使用热情,也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为了统筹兼顾,我们只好编制远程资源使用课表,做到定人定时定场地。课表执行、落实情况,由远程教室管理员逐堂登记。实现“班班通”后,我们考虑:虽然教师一般都有使用热情,但有应用指标,就得检查记载。记载再沿用旧模式显然是行不通。于是我们摸索分班由学生登记,且学生登记能有效地防止个别人作假。为防止登记疲劳,我们倡导每班2个人登记,一人一周,交替进行。从运行的情况来看,学生登记,其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应教师的使用情况。当然,随着教师使用热情的提高以及逐步对“班班通”形成的依赖,这种登记将逐渐被取消,因为目前已经有很多教师将“班班通”视作教学的拐杖,离了它反而不能走路了。开通“班班通”,极大地提高了优质资源的使用率,也产生了极大的教学效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近一些年来基于远程资源的10余节课,先后在国家、省、州优质课等的评比中获奖。有关利用的研究文章,仅2009年,浅谈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远程资源的应用在低年级教学课堂中再现风采以课标为指导,以远程资源为依托,教学思品实践活动的体会等15篇文章获省一、二、三等奖,我们爱读书获省优质课比赛(录相课)二等奖。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2008、2009年度,学校连续两年被县表彰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四、“班班通”管理及应用反思在“班班通”的应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反醒过程,我们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1、领导重视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我校的远程资源利用工程之所以起步晚、但进步快,走在了当地的前列,成为少数早期开通“班班通”学校的佼佼者,这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当我校的计算机教学及应用远远落后于兄弟单位的时候,教师着急,领导更着急,于是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终于使这项工作起步了。当学校的资金稍微有所好转的时候,学校领导想到的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为了加速教学现代化,于是添置硬件,终于实现了开通“班班通”的愿望。2、教师提高认识、尝到使用甜头是重要过程。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是新生事物,限于教师的技术水平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影响,开始教师觉得不习惯、麻烦。通过培训、引导和尝试使用,教师逐渐认识到使用的好处,尝到应用的甜头,从而从强迫使用到自觉使用,从不习惯到离不了。比如前不久的早上,学生正做早操,一个53岁女教师对我讲:快点叫管理员看看我们教室的电脑,不用启动了,我马上上课要用。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教师们总是非常着急地找到相关人员汇报情况,要求排除。事实证明:教师的认识提高了,尝到了使用的甜头,就会大大加快使用步伐,提高使用的自觉性。3、薄弱学科的覆盖率是工作的重点。在“班班通”的使用中,我们要求学科覆盖率必须是100%,比如室外课的体育,我们要求体育教师利用雨天使用资源进行教学,并下达了一定的任务。还有一些学科,网上资源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相关资源,这些对学科的覆盖率也有影响,于是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三网合一”(天网、地网、人网),查找其他资源、自己开发资源,并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再应用于教学之中。尽管如此,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少数教师不能完成任务。如2009年春季,因电子白板、“班班通”刚刚实现,我们制定的指标稍低,也有近20%的教师不能达标。2009年秋、2010年春,我们逐步提高了应用指标,相应的,教师中有近30%的不能达标。所以在“班班通”的使用上,必须抓住薄弱学科、抓住重点人员,把这些难点攻克了,“班班通”工作就上去了。4、采取过硬措施是重要手段。“班班通”工作领导重视了、教师的认识提高了、抓好薄弱学科和重点人员突破了,也不一定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