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考知识集萃 新人教版(1).doc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考知识集萃 新人教版(1).doc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考知识集萃 新人教版(1).doc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考知识集萃 新人教版(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2部分 第1章 第5节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考知识集萃 新人教版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一、称呼习惯称呼简介举例直称姓名自称、厌称或自作介绍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称对方的字、号、斋名、谥号、官名、籍贯、为官之地,有时或几项兼称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和尊敬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称对方为“公”“君”“吾子”专门表示尊敬或表示近亲的称谓吾子淹久于敝邑。竖子(小人)、鲰生(浅陋无知的人)、黔首(贱称百姓)鄙视对方竖子不足与谋。称对方为“卿”早期古人对人的敬称,后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称呼卿欲何往?加“令”“仁”“贤”表尊敬客气贤弟仁兄令堂二、各年龄段称呼序号称呼年龄序号称呼年龄1襁褓满周岁10弱冠男子二十2黄口婴儿11而立之年三十岁3孩提二三岁12不惑之年四十岁4始龀七八岁13知天命之年五十岁5垂髫幼年14耳顺(花甲)六十岁6总髻总角幼年童年15古稀之年七十岁7总发束发童年少年16耄耋之年八九十岁8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17期颐之年百岁9及笄之年女子十五岁(为成年)三、纪年法1王公年次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此纪年法,用于秦和先秦文献中。2年号纪元法。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3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4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四、纪时法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二十三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个小时。十二时辰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朝食隅中日中日仄晡时日夕十二地支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二十四时19212123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五更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五、节气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旦,今多称春节。2元夜:即上元之夜,农历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是赏灯节。3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为寒食节。从这一天起禁火三日,寒食过后重新起火,叫新火,习俗有乞新火、踏青、插柳等。4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纪念屈原投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5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为女儿节,七夕节。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又有妇女“乞巧”的习俗。6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皆逢九,故又叫重九,赏菊佳节。7社日: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分春社、秋社,分别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8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9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是古人腊祭的日子,现俗称“腊八”。10至日:是冬至和夏至的合称,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是节气的起点。如“淳熙丙申至日(此处指冬至)”。六、官职1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2州、郡、道、路、府、省:“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时十八州,唐三百多州。大州又称“府”。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郡”,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知府或刺史的别称。“道”,唐代始设的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清恢复为“道”,属省管,比州、府大。唐代“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路”。“省”本是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3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又叫车右、陪乘。4曹: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5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设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6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7将军:武官名。先秦以卿统率军队,故卿亦称将军。8郎:帝王侍卫官的通称。执掌护卫陪从,是皇帝的近臣。有议郎、中郎、郎中、外郎、侍郎等各种名称。9御史:先秦为在君主左右掌管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的官。秦汉以后开始有弹劾纠察过失之权。10左右拾遗:唐武则天时设置,负责进谏、荐举。唐代门下省称左省,中书省称右省,故属于门下省者,称左补阙、左拾遗;属于中书省者,称右补阙、右拾遗。11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枢密,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涉朝政,甚至废立君主。12庖:厨师。夏代有庖正之官,执掌王的膳食。13卿:古代高级官员与爵位之称。有上卿、亚卿、少卿、九卿之名。14三老:秦时掌管教化的乡官。15三闾大夫:楚官,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屈原曾任此职。16司马:治军最高长官,一般称大司马。17太常:九卿之一,秦代称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18太史:掌撰文修史及天文历法、祭祀典籍管理的官。19太守:战国各诸侯在边地置郡,其长官称“守”,尊称“太守”,又称“二千石”,隋朝称“刺史”,宋改设“知州”,明清称“知府”。20亭长:战国时各诸侯国之间邻接地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秦汉时为地方基层行政区划,约十里一亭,设亭长,掌管缉拿盗贼并管旅宿及治理民事。21县令:县的行政长官,也称县长、知县。其下设县丞,协助县令,掌办事、文书、仓谷、监狱。七、科举1校、序、庠、学、国子监。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2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3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官制度。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考试名称考试时间考试级别主考官及第者称谓说明童试每年一次县府州省提督学政秀才乡试三年一次京城和各省皇帝派遣考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京城礼部皇帝特派考官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会试后同年四月皇宫殿廷皇帝进士第一名、二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4.八股文与试帖诗八股文是科举时必须完成的文体。因题目取自“四书”,又称“四书文”。内容以朱熹四书集注为依据,形式有死板的规定。试帖诗,是唐代以后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必须完成的诗体,因题目常冠以“赋得”二字,又称赋得体。其结构略同八股文,五言八韵,而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八、古代音律古乐调分为宫(c)、商(d)、角(e)、变徵(f)、徵(g)、羽(a)、变宫(b)七种。【宫】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宫”音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统帅众音。【商】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re音。“商”音为五音第二级,居“宫”之次。【角】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角”为五音之第三级,居“商”之次。【徵】五音之一。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