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知识及防治工作 尼日利亚红星钢铁有限公司医务室DR PHOENIX 第一部分 传染病学基本概念 长久以来 中国医学界存在着一个很大误区 把感染与传染看成同义词 表现在传染病学专著中将感染病定义为传染病 以至于在中国的医学专著中查不到感染病一词 事实上 感染与传染的含义并非完全相同 感染 infection 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而传染 communication 实属感染范畴 感染病与传染病也一样 虽然 infectiousdisease 包含了 传染病 的含义 但具体表达 传染病 一词时常用 Communicabledisease 或 contagiousdisease 而不是 infectiousdisease Wehle和top主编的 传染病和感染病 即communicableandinfectiousdisease一书书名及国外文献中 noncommunicableinfectiousdisease 非传染性感染病 的表达 均很好地说明了这两个词的区别 由此可见 感染病应包括一切感染因子即寄生物所致疾病 其中一部分具有传染性 而传染病属于感染病 是感染因子即寄生物所致疾病 同时具有传染性 感染 是指细菌 病毒 真菌 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传染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 高等动物会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当这些病原为微生物侵入机体后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 破坏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 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传染 传染病学是研究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所致传染病在人体发生 发展 转归的原因与规律 以及不断研究正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促使患者恢复健康 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的一门临床学科 第二部分传染病学概述 一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 流行过程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 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换句话说就是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 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 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 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 要实现这个过程 必须经过三个环节 也称三个基本条件 即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病人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二 传播途径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 到进入新宿主之前 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 称为传播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八种 1 经空气传播方式有飞沫 飞沫核和尘埃 特点有 传播最容易实现 传播广泛 感染率及发病率高 多见于冬春季节 与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有关 多呈现周期性增高 主要靠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来预防 2 经水传播许多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病以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通常有两种方式 1 经饮水传播人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 而导致疾病的流行 水源 地面水 地下水 都可受到含病原体的粪便 污水 污物的直接和间接污染 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 伤寒 细菌性痢疾等 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除哺乳婴儿以外发病没有性别 年龄 职业的差异 停用污染的水 同时采取净化水源措施 爆发或流行即可迅速平息 2 经疫水接触传播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病原体主要是经过皮肤粘膜进入体内 经疫水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人有疫水接触史 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疾病发生 3 经食物传播所有的肠道传染病 某些寄生虫病以及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 如结核 白喉等 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进行播散 主要的原因是食物本身带有病原体 如感染绦虫的牛或猪 患炭疽的牛或羊 患结核或布鲁菌病的乳牛所产的奶 沙门菌感染的家畜 家禽和蛋 携带甲肝病毒的毛蚶 牡蛎等贝类水产品等 其次是食品在生产 加工 运输 贮藏及销售等各环节被外来污染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人多有不洁饮食史 不吃者不发病 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 停止污染食品的供应后 爆发即可平息 爆发持续时间较短 不形成慢性流行 4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包括两种方式 1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 不需任何外界因素而发生的传播 如性病 狂犬病 鼠咬热等 2 间接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是指接触了被传染源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造成的传播 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间接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例一般为散发 可在家庭及集体生活的成员之间传播 发病与卫生条件较差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有关 流行过程缓慢 无明显季节性 加强传染病管理 注意个人卫生 严格消毒制度 可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 5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是指经节肢动物叮咬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途径 按其传播方式分为两大类 1 机械携带传播如苍蝇 蟑螂等昆虫携带的肠道病原体 当它们与食物接触 体表所携带的病原体或随反吐或粪便排出的病原体即可污染食物导致人的感染 如伤寒 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2 吸血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在叮咬有血中含有病原体的宿主时 病原体被吸入节肢动物体内 经过发育 繁殖完成它特定的某个生活阶段后 方能感染易感者 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 需经过一段时间 称为外潜伏期 同一种疾病的外潜伏期的长短受气候条件影响 经吸血传播的疾病近200余种之多 如流行性乙型脑炎 疟疾 鼠疫等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范围一致 发病有年龄差异 如老疫区中儿童发病较多 新迁入疫区的人群发病则无明显年龄差异 某些传染病表现明显的职业特点 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林区工作人员 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 6 经土壤传播土壤受污染的机会较多 如传染源的分泌物 排泄物或感染病原体的宿主的尸体处理不当等都可导致土壤的污染 经土壤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某些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 蛔虫 鞭虫等寄生虫的虫卵 必须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 另一方面某些能形成芽胞的病原体 如炭疽杆菌 破伤风杆菌等 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遇到破损皮肤即可感染宿主 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 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7 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 易感者在接受治疗 预防和检查时 由于所用的医疗器械如针筒 针头 导尿管 采血器及各种治疗和检查器械消毒不严格 造成病原体的感染 药品及生物制品的污染所造成的传播 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 如梅毒 丙型肝炎 艾滋病等 8 母婴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称为母婴传播 可分为 1 经胎盘传播某些病原体可透过胎盘屏障使胎儿受染 称为胎盘传播 如风疹 病毒性乙型肝炎 艾滋病等 2 上行性传播病原体从母体阴道经子宫口进入子宫 到达绒毛膜或胎盘 导致胎儿感染 如葡萄球菌 链球菌 白色念珠菌等 3 分娩引起的传播由于产妇的产道严重污染 分娩是病原体由胎儿破损的皮肤 粘膜 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胎儿感染 如淋球菌 疱疹病毒等 4 哺乳传播有些病原体可通过乳汁分泌 婴儿经食用母乳而导致感染 三 易感人群 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三 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 社会因素 二 自然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 一 基本特征 一 有特异性病原体 二 有传染性 三 有流行性 地方性和季节性 四 有免疫性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预防为主 群策群力 因地制宜 发展三级保健网 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疫情出现前 针对可能暴露人群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人群免疫 改善卫生条件 加强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疫情报告针对传染源针对传播途径针对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一 病人的管理病人的管理应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 早隔离 早治疗 早报告 二 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三 接触者的管理对接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称为检疫 在检疫期内 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 留验或卫生处理 也可给予药物预防或被动免疫 四 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对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同时又不是患有烈性传染病 可对其采取隔离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一 经常性的预防措施 通风 清洁 二 消毒 三 杀虫 传染病的预防 保护易感人群 一 增强非特异免疫力 免疫球蛋白 二 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疫苗 三 药物预防 隔离 一 隔离的概念与分类隔离可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大类 传染病隔离是将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 可疑传染病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控制在特定区域 与一般人群暂时分离 缩小污染范围 减少传染病传播机会 同时 也便于污染物的集中消毒和处理 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少数易感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 使其免受感染 如层流室及器官移植区等 隔离 2 接触隔离接触隔离是为预防高度传染性并经接触途径传播感染而设计的隔离类型 采取这类隔离的疾病主要有 新生儿脓疱疮 狂犬病 破伤风 气性坏疽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 隔离措施为 1 设隔离室 同种病原菌感染者可同室床旁隔离 教育病人勿握手 交换书刊避免互相接触 2 接近病人时戴口罩 帽子 手套 穿隔离衣 接触病人或可能污染物品后 及接触另一个病人前应洗手 3 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 布类及器械需灭菌后再行清洗 隔离 3 呼吸道隔离呼吸道隔离是为了防止传染病经飞沫短距离传播而设计的隔离 属这类隔离的疾病有 肺结核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百日咳 流行性感冒等 隔离措施包括 1 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住一隔离室 随时关闭通向过道的门窗 病人离开病房需戴口罩 2 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戴口罩 帽子 3 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需经消毒后才丢弃 隔离 4 肠道隔离肠道隔离的目的是阻断粪 口传播途径 适于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感染性粪便而传播的疾病 如细菌性痢疾 伤寒 病毒性肠炎 脊髓灰质炎等 隔离的主要措施为 1 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同居一室 或床旁隔离 劝告病人相互间勿传递书刊等用物 2 室内应保持无蝇 无蟑螂 无鼠 3 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需分别穿隔离衣 接触污物时戴手套 4 病人的食具 便器需消毒处理 排泄物 呕吐物及吃剩的食物均应消毒后才能倒掉 5 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要随时袋装 标记后送焚烧或消毒处理 隔离 5 保护性隔离保护性隔离是为了防止易感者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感染而设计的隔离 适于抵抗力特别低下者 如大面积烧伤病人 早产儿 白血病病人 器官移植病人 免疫缺陷病人等 隔离措施为 1 设专用隔离室 病人住单间病室隔离 2 凡进室内应穿戴灭菌消毒后的隔离衣 帽子 口罩 手套 拖鞋 3 接触病人前后及接触下一个病人之前要洗手 4 凡患呼吸道疾病或咽部带菌者 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病人 5 探视者应采取相应措施 6 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进入隔离区 7 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并通风换气 消毒的方法 消毒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 使其达到无害化 最初消毒是指环境消毒 既无生命的物体表面 目前一般认为也包括有生命机体的体表和浅表体腔 通常认为 在医用器材和医疗环境中消毒 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原有微生物的99 90 就达到消毒要求 对自然污染的微生物 能杀灭或除去90 0 亦认为合格 一 物理消毒灭菌1 自然净化大气 地面 物体表面和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常不经人工消毒亦可逐步达到无害 这就是大自然的净化作用 如日晒 风吹 干燥 PH的变化 2 机械除菌指用机械方法 如冲洗 刷 擦 扫 抹 铲除和过滤 除去物体表面 水 空气 人畜体表的有害微生物 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杀灭病原体 但可减少其数量和引起感染的机会 而且简单 方便 实用 价格便宜 3 加热消毒灭菌是应用最早 效果最可靠 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加热可灭活一切微生物 包括细菌繁殖体 真菌 病毒和细菌芽胞 1 干热灭菌 主要有焚烧 燃烧和干烤 2 湿热消毒灭菌主要有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消毒法 低温蒸汽消毒法 流通蒸汽消毒法 4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属于电磁波辐射 根据波长分为A波 B波和C波以及真空紫外线 消毒灭菌应用的多为C波紫外线 其波长范围是200 275nm 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 270nm 紫外线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可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 主要包括杆菌 病毒 真菌 细菌繁殖体 芽胞等 二 化学消毒灭菌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化学消毒药物涂擦 浸泡或熏蒸 使之渗透细胞内 引起微生物代谢障碍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或沉淀 或使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破裂 溶解而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凡不宜用加热消毒灭菌的物品 都可采用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见消毒剂有84消毒液 漂白粉 过氧乙酸 碘伏等 一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有食欲减退 厌油 疲乏无力 部分病人出现黄疸 肝大 肝功能异常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复杂 传播范围广泛 是我国发病率较高 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病毒性肝炎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目前可以分为7类 即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庚型肝炎 己型肝炎 乙肝病毒 一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病毒主要通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 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2 传播途径 1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 口途径传播 粪便中排出的病毒可以污染水 餐具 手 食物等 经口感染 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 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 2 乙型肝炎传播途径较复杂 人类含有HBV的血液和体液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而被感染 主要传播途径有下列几种 经血液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 其他也有可能经吸血昆虫如蚊 臭虫 虱等叮咬传播 3 丙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 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 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炎多见 4 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 与HBV同时感染和重叠感染形式存在 5 戊型肝炎传播途径同甲型肝炎 通过粪 口途径传播 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以隐性感染者多见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 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 其中3 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 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衰竭 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HCC 我国每年死亡约20万人 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1 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 18 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 96 据此推算 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 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 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 主要经血 如不安全注射史等 母婴传播及性传播 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 如纹身 扎耳洞 内窥镜检查等 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 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 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 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 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 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 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 目前HBV 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HBV感染不经呼吸道 消化道传播 因此日常学习 工作或生活接触 如同一办公室 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 同住一宿舍 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 握手 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HBV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 如蚊虫 臭虫叮咬传播 HBV在体外抵抗力很强 紫外线照射 加热60 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 如苯酚 硫柳汞等 均不能使之灭活 在干燥或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月到数年 加热60 持续10小时 煮沸 100 20分钟 高压蒸汽122 10分钟或过氧乙酸 0 5 7 5分钟以上则可以灭活 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 唾液 乳汁 汗液 泪水 鼻咽分泌物 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和表面抗体 抗 HBs 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 于感染后2 12周 丙氨酸转氨酶 ALT 升高前 即可由血内测到 一般持续4 12周 至恢复期消失 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 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 HBs 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 可自血中测到抗 HBs 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 并可持续存在多年 抗 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 HBs属IgM 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 HBsIgG 2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Ag 和核心抗体 抗 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 复制后被释至胞浆中 由胞浆中形成的HBsAg包裹 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后释放入血 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离的HBcAg 血中的Dane颗粒经去垢剂处理后可以查到其核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抗 HBc 在HBsAg出现后2 5周 临床症状未出现肖 即可由血内测到 早期出现者主要是抗 HBcIgM 以19S五聚体IgM抗 HBc为主 其滴度迅速上升并保持高滴度 至HBsAg消失后 抗 HBcIgM滴度即迅速降低 抗 HBcIgM一般在血内维持6 8个月 是近期感染的重要标志 但在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血中亦可测到 主要是7 8S单体IgM抗 HBc 抗 HBcIgG出现较迟 但可长期存在 抗 HBc对HBV感染无保护作用 血清中抗 HBcIgM阳性表明体内有HBV复制 且有肝细胞损害 若抗 HbcIgG阳性且滴度高 伴以抗 HBs阳性 则为乙型肝炎恢复期 若抗 HBcIgG呈低滴度 抗 HBcIgM阴性 而抗 HBs阳性 则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3 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 和e抗体 HBe HBeAg是以隐蔽形式存在HBV核心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 其编码基因相互重叠 是HBcAg的亚成分 在感染HBV后 HBeAg可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于血中 其消失则稍早于HBsAg HBs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 通常伴有肝内HBVDNA的复制 血中存在较多Dane颗粒和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 因此 HBeAg阳性是病毒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指标 传染性高 急性肝炎患者若HBeAg持续阳性10周以上 则易于转为持续感染 抗 Hbe在HBeAg消失后很短时间内即在血中出现 其出现表示病毒复制已减少 传染降低 但抗 Hbe阳性者的血清中仍可查到少数Dane颗粒 且在患者肝细胞核内可检出整合的HBVDNA片断 抗 Hbe在临床恢复后尚可持续存在1 2年 HBVDNA聚合酶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内 是一种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 其功能与修补及延伸双链DNA的短链有关 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常伴有HBV增殖 在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内 血清ALT升高之前 血清DNA聚合酶活力即已升高 因此 DNA聚合酶活力测定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急性肝炎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若HBVDNA聚合酶活力仍持续升高 是肝炎转为慢性的征兆 乙肝两对半各项指标阳性所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 1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 代表被乙肝病毒感染 2 乙肝表面抗体 HBsAb或抗 HBs 阳性 代表机体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 能够杀灭乙肝病毒 3 乙肝e抗原 HBeAg 阳性 代表乙肝病毒复制活跃 传染性强 4 乙肝e抗体 HBeAb或抗HBe 阳性 代表病毒复制相对减少 传染性弱 5 乙肝核心抗体 HBcAb或抗HBc 阳性 代表感染了乙肝病毒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已经痊愈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e抗原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 称 大三阳 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 传染性强 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争取使乙肝病毒e抗原转阴 即由 大三阳 转为 小三阳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e抗体及核心抗体同时阳性 称 小三阳 小三阳阳性应进一步检查肝功能 血常规 甲胎蛋白和B超 让自己和医生了解病情变化 检查HBVDNA依然阳性 表示乙肝病毒依然存在 仍然具有传染性 凡转氨酶高 病毒活跃的活动性小三阳就需治疗 否则 肝脏会往纤维化 肝硬化 肝癌的方向发展 此外 乙肝小三阳 HBV DNA阴性 肝功能正常 很多人认为不需要治疗 但是 通过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发现 90 的患者肝脏有慢性炎症活动 而且有肝纤维化的倾向 部分患者甚至已经出现早期的肝硬化 最严重的是癌变 这部分乙肝小三阳患者应该考虑进行抗纤维化治疗 1 对于健康人来说 通过注射乙肝疫苗能产生足量的乙肝抗体 3 5年检查一次乙肝五项即可 2 对于经常接触乙肝患者的人来说 最好每年都去检查一下乙肝抗体滴度 一旦滴度小于10时 应该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加强针 3 对于乙肝患者来说 乙肝五项检查间隔时间需要依据自身的情况而定 既不能间隔时间太长 但过于频繁地检查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患者没有进行特殊的抗病毒治疗 就没有必要频繁检查乙肝病毒指标和病毒变异指标 应根据每个病人的病情选择必须进行的检查 一般情况下建议患者朋友们每隔三个月或者半年检查一次乙肝五项检查 因为HBV可能通过父 婴 母 婴途径传播 为了优生优育 应慎重对待生育问题 夫妻如有一方为HBsAg阳性且HBeAg阳性或HBV DNA阳性时 传染性较强 精液或乳头 阴道的分泌物可能具有传染性 故此时不宜怀孕 应积极进行治疗 等待HBeAg或HBV DNA阴转后 再考虑怀孕 如对方存在有抗 HBs 说明有免疫力 此时可以考虑生育 但怀孕期间应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且婴儿出生后按时接种乙肝疫苗及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这样可阻断母 婴传播 如果对方抗 HBs为阴性 则说明易感染乙肝病毒 需及时注射乙肝疫苗 待产生足够的抗 HBs时再考虑生育问题 患有大三阳的男性 其精子中可检出乙肝病毒DNA 随着精子进入卵细胞 尽管母亲无肝炎 但这种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 乙肝病毒也在不断增值 使这种子代成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因而这种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称为父婴传播 胎儿感染乙肝后 除可成为乙肝患者外或带病毒者外 还可影响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可引起低体重儿 先天性疾病或畸形 流产 死胎等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 乙肝 小三阳 病情比 大三阳 轻 无需治疗 但医学研究表明 这种观点并不严谨 如果是乙肝病毒DNA低水平复制 患者的功能绝大多数是正常的 但恰恰是这部分 小三阳 患者很可能会转化为肝硬化肝癌 危害更大 对待 小三阳 患者 有三种情况需要分清楚 第一 如果 小三阳 DNA检测呈阴性 肝穿刺未见异常 肝功能 B超等均长期正常 说明病毒已不复制 无传染性 所以无需隔离与治疗 第二 小三阳 还有一种表现为乙肝病毒DNA低水平复制 PCR检测 106 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腹部B超脾稍厚 称为慢性乙肝病毒残留期 这种情况约占 小三阳 患者总数的20 目前国内对此种患者最容易忽视 如果不积极治疗 任其发展 可导致肝硬化 肝癌 第三 最严重的是乙肝病毒DNA高水平复制 PCR检测 106 肝功能不正常 称为 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 这种情况约占 小三阳 患者总数的10 它的特点是病毒复制活跃 传染性强 是由于乙肝病毒变异所致 这种 小三阳 反而比 三大阳 严重 其转化为肝硬化 肝癌的几率更高 在治疗上可采取免疫疗法与抗病毒药物相结合 促使乙肝病毒DNA转阴 肝功能恢复正常 而不应仅仅是护肝降酶这种治标不治本的 姑息疗法 预防 1 管理传染源隔离急性甲型 戊型肝炎病人一般自发病日算起隔离不低于30日 或自发病之日起隔离至ALT恢复正常 患者的饮食用具 盥洗用具 牙刷 剃须刀 餐具 被褥等物品应与健康人分开使用 对患者的分泌物 排泄物 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专门消毒处理 无症状HBV携带者 在家中其食具和生活用具应坚持与健康人分开使用 直至被证明无传染性为止 对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如有发病应立即隔离 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 检测ALT HBsAg 用RPHA法或ELISA法 和抗 HCV 肝功能异常 HBsAg阳性和抗 HCV者不得献血 2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 搞好饮食卫生 加强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 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 避免医源性感染 阻断母婴传播加强消毒工作 肝炎病人用过的食具 用品 排泄物及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应严格消毒处理 常用消毒方法有阳光暴晒 高压蒸气 煮沸 焚烧 3 的漂白粉 2 次氨酸钠 0 2 0 5 的过氧乙酸 84肝炎洗消液等方法 3 保护易感从群 1 甲型肝炎1 被动免疫人血丙种球蛋白和人胎盘丙种球蛋白对甲型肝炎接触者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主要适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 剂量按0 02 0 05ml kg 注射时间愈早愈好 不得迟于接触后7 14天 2 主动免疫甲肝活疫苗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甲肝疫苗已在我国研制成功并试用于易感人群 取得了一定效果 2 乙型肝炎1 被动免疫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 主要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 应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医疗意外或医疗损伤不慎感染乙肝病毒 应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 2 主动免疫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 乙肝疫苗和乙肝特异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可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 亦可用于高危人群中易感者的预防 对学龄前儿童和密切接触者 应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出生后分别于第一天 一个月 6个月时注射乙肝疫苗 伤寒 typhoidfever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 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 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 肠穿孔 二 伤寒 流行病学 伤寒遍布于世界各地 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一 传染源 为患者及带菌者 全病程均有传染性 以病程第2 4周传染性最大 少数患者可成为长期或终身带菌者 二 传播途径 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 污染水和食物 或经手及苍蝇 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 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 常酿成流行 三 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再次患病者极少 用纯化的伤寒及副伤寒沙门氏菌Lps抗原或Vi抗原致敏人 O 型红细胞 致敏后的红细胞特异性地与样品血清中的抗体发生反应 引起红细胞凝集 肉眼可见血凝结果 阴性样品不引起血细胞凝集 肉眼可见沉降于 V 形孔中央的光滑小圆点 因为Lps PHA试剂所检出的是lgM抗体 该实验极具早期诊断意义 由于Vi抗体的存在与慢性伤寒及带菌者有很大的相关性 Vi PHA试剂可用于伤寒带菌者的筛选 结果可靠 特异性98 5 灵敏度94 3 早期诊断 检测IgM抗体 操作简便 无需借助仪器 快速 30分钟得到结果 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 脾和其他网状内皮系统继续大量繁殖 再次进入血流 引起严重菌血症 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 引起临床发病 病程第2 3周 经胆管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 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 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 引起肿胀 坏死 溃疡 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 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 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中大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的增生性反应 以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巨噬细胞有强大吞噬能力 可见胞质内含有吞噬的淋巴细胞 红细胞 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 称为 伤寒细胞 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 则称为 伤寒小结 除肠道病变外 肝 脾也非常显著 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 1 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 病多缓起 体温呈阶梯状上升 于5 7日达39 5 或以上 伴有全身不适 食欲不振 咳嗽等 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 2 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 3周 其主要表现如下 1 高热体温转为稽留高热 一般持续约半个月 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长达1 2月 近年来 由于早期不规律使用抗生素或激素 使得弛张热及不规则热型增多 2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患者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 耳鸣 听力减退 重者可有谵妄 抓空 昏迷 合并虚性脑膜炎时 可出现脑膜刺激症 3 皮疹约半数患者在病程第一周末于前胸 腹部出现淡红色丘疹 玫瑰疹 直径达2 4mm 压之退色 散在分布 量少 一般仅数个至十数个 多在2 4日内消退 4 相对缓脉20 73 的患者体温高而脉率相对缓慢 部分患者尚可出现重脉 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 相对缓脉不明显 5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人于起病1周前后脾脏肿大 质软 部分患者肝脏亦肿大 且可伴ALT升高 个别病人出现黄疸 6 消化系统症状腹胀 腹部不适 右下腹压痛 便秘或腹泻等 3 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 4周 体温开始波动下降 各种症状逐渐减轻 脾脏开始回缩 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的危险 需特别提高警惕 4 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 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常旺盛 但体质虚弱 一般约需1个月方全康复 预防 一 管理传染源1 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 其排泄物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 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 有条件者应作粪便培养 如连续2次阴性 可解除隔离 2 带菌者早期发现 严格登记 认真处理 对托儿所 食堂 饮食行业 自来水厂 牛奶厂等工作人员以及伤寒恢复期病人均应作定期检查 Vi 凝集试验 粪便培养等 如发现带菌者 应调离工作 并给予彻底治疗 3 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 对有发热可疑者 应及早隔离观察 二 切断传播径这是预防和降低伤寒发病率的关键性措施 因此 应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做好卫生宣传工作 搞好 三管一灭 粪便管理 水源管理 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 养成良好卫生与饮食习惯 坚持饭前 便后洗手 不饮生水 不吃不洁食物等 三 提高人群免疫力目前国内应用的伤寒 副伤寒甲 乙三联菌苗是用伤寒 副伤寒甲 乙三种杆菌培养后经过加酚处理的死菌苗 一般皮下注射2次 间隔7 10天 70 85 的易感者即可获得保护 保护期3 4年 近年来 有用伤寒杆菌Ty21a变异株制成的口服活菌苗 对伤寒的保护率达96 可根据条件选用 细菌性食物中毒 bacterialfoodpoisoning 系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细菌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其中前者亦称感染性食物中毒 病原体有沙门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嗜盐菌 大肠杆菌 变形杆菌等 后者则称毒素性食物中毒 由进食含有葡萄球菌 产气荚膜杆菌及肉毒杆菌等细菌毒素的食物所致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为 在集体用膳单位常呈爆发起病 发病者与食入同一污染食物有明显关系 潜伏期短 突然发病 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 肉毒中毒则以眼肌 咽肌瘫痪为主 病程较短 多数在2 3日内自愈 多发生于夏秋季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 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 三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 胃肠型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较多见 以恶心 呕吐 腹痛 腹泻为主要特征 病原学 引起胃肠炎食物中毒的细菌很多 常见的有下列6种 一 沙门氏菌 多种家畜 猪 牛 马 羊 家禽 鸡 鸭 鹅 鱼类 飞鸟 鼠类及野生动物的肠腔及内脏中能查到此类细菌 细菌由粪便排出 污染饮水 食物 餐具以及新鲜蛋品 冰蛋 蛋粉等 人进食后造成感染 致病食物以肉 血 内脏及蛋类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该类细菌在食品中繁殖后 并不影响食物的色 香 味 二 副溶血性弧菌 带鱼 黄鱼 乌贼 梭子蟹等海产品带菌率极高 被海水污染的食物 某些地区的淡水产品如鲫鱼 鲤鱼等及被污染其他含盐量较高的食物如咸菜 咸肉 咸蛋亦可带菌 三 大肠杆菌 菌为人和动物肠道正常寄居菌 特殊条件下可致病 在大肠杆菌中 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菌种有16个血清型 亦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 其中常见的血清型为O111 O114 O128 O55 O20 O119 O86 O125 O127等 四 变形杆菌 莫根变形杆菌并可使蛋白质中的组氨酸脱羧成组织胺 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致病食物以鱼蟹类为多 五 葡萄球菌 在乳类 肉类食物中极易繁殖 在剩饭菜中亦易生长 在30 经1小时后即可产生耐热性很强的外毒素 肠毒素 此毒素对热的抵抗力很强 经加热煮沸30分钟仍能致病 常因带菌炊事人员的鼻咽部粘膜或手指污染食物致病 六 产气荚膜杆菌 本病在自然界分布较广 污水 垃圾 土壤 人和动物的粪便 昆虫以及食品等均可检出 致病食物由于存放较久或加热不足 细菌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引起中毒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带菌的动物如家畜 家禽及其蛋品 鱼类及野生动物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患者带菌时间较短 做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二 传播途径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经口进入消化道而得病 食品本身带菌 或在加工 贮存过程中污染 苍蝇 蟑螂亦可做为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污染食物的媒介 三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病后无明显免疫力 四 流行因素本病在5 10月较多 7 9月尤易发生 此与夏季气温高 细菌易于大量繁殖密切相关 常因食物采购疏忽 食物不新鲜 或病死性畜肉 保存不好 各类食品混毁存放 或贮条件差 烹调不当 肉块过大 加热不够 或凉拦菜 生熟刀板不分或剩余物处理不当而引起 节日会餐时 饮食卫生监督不严 尤易发生食物中毒 一 禁止食用病死禽畜 已变质的肉坚决不食 肉类 乳类在食用前应注意冷藏 6 以下 二 肉要煮透 接触熟食的一切用口要事先流水洗净 切生鱼生肉的刀板要经清洗消毒才能切熟食 蒸煮螃蟹要在沸水中充分煮透 醉 腌蟹不能杀菌 最好不吃 三 生鱼生肉和疏菜应分开存放 四 售卖食品时 切实做到货款分开 以免食物污染 五 饭菜按就餐人数做好计划 现做现吃 避免剩饭剩菜 六 消灭苍蝇 鼠类 蟑螂和蚊类 不在食堂附近饲养家畜家禽 七 沙门氏菌 葡萄球菌感染者及带菌者 应暂时调离饮食工作单位 并予适当治疗 预防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造成的 通过以按蚊为主要媒介传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虫传染病 患者每年在3亿 5亿之间 因患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在1百万 3百万之间 疟原虫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整形外科职称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河南省车管所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经济经济法学试题及答案
- 污水厂化验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疗美容医院整形外科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科技成果转化与管理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普通动物医学试题及答案
- 16.1 电压 教案 (表格式)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 车间基础知识培训课件教学
- 素描几何体基础教学课件
- 传染病学 第一讲传染病学总论
- GB/T 3277-1991花纹钢板
- GA/T 486-2015城市道路单向交通组织原则
- 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及应用课件
- 腹横肌平面阻滞课件
- UASB厌氧塔设计计算书
- 2009-2022历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会计审计类岗位)》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
- 项目工作计划进度表Excel模板(推荐)
- 筷子兄弟小苹果电声乐队总谱
- 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ppt课件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