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I).doc_第1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I).doc_第2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I).doc_第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I).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33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i考试高二年级历史卷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3分)1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 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neminemlaede imoomnes,quantum potes,iuua!即: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3.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的是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d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4. 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5. 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c巩固北魏统治 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6. “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7. 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是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8.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隐患是 a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b推行新法操之过急,策略不当c宋仁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d大地主大官僚势力强大,激烈反对9. 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 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c宋神宗支持新政d老百姓拥护变法10.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11. “它使几百万人改变了信仰的形式和对命运的认识,它提出了百家争鸣和信仰多样这两个问题;它培育了一种新的国家感,它提高了方言的地位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通过促进向海外新世界的移民使西方和西方文明的势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展。”文中的“它”是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12. “欧洲近代的黎明时分,商业的繁荣促成了世俗情感和理想的释放。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令人赏心悦目,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广大地区的宗教改革则震撼人心。”“震撼人心”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从实质来说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13. 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热情地宣传和捍卫日心说,触犯了圣经和教皇,被判处终身监禁。1983年,罗马教廷正式承认,350年前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对文中“宗教裁判所”的认识最准确的是a宗教裁判所主要是反对科学创新的一个机构b宗教裁判所用野蛮的方式维护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巩固在宗教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c宗教裁判所能够及时地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决策d宗教裁判所反对日心说,因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14.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由此可见,1861年农奴制改革最大的变化是 a国家结构的完全改变 b社会制度的重大改变c政体形式的局部调整 d统治阶级的根本变化15. 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克里米亚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十月革命16. 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其中之一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在后来的改革中,起到这种作用的措施是 a殖产兴业 b文明开化c废藩置县 d四民平等17. 1871年,日本刊物全译中学西校改定普学规则中写道:“且初学者未通其语言,未习其文学,故宜先就汉人所译之书,加以研习,以得其略。”这说明日本 a坚守儒家文化主阵地 b全盘接受西方新文化c从中国间接输入西学 d向中国学习改造文化18. 1888年日本人第二期载,“吾辈所抱之大旨意,即首先以日本国粹为精神,然后相机决定其他进退取舍”;“在选择日本宗教、德教、教育、美术、政治、生产制度时,应以保存国粹为演绎之大义”。这表明日本 a把国粹与西方政治相融合 b全盘肯定日本民族传统文化c全面学习欧美的先进文明 d以国粹为基础学习外来文明19. “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的一件法宝,那就是自由权。”这是19世纪70年代一位日本思想家提出的制定宪法的理念。但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理念,主要表现在宪法规定 a.贵族院享有立法权 b.众议院享有立法权c.天皇享有立法权 d.内阁享有立法权20“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二、综合题(共2题,40分)21. (22分)(2011苏州市暑期调查卷24)众所周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革命交相更替,互为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二一九法令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梭伦改革中有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8分)(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时期在这一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6分)(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亚历山大二世大久保利通等人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2分)22.(18分)材料一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粱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 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四 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粱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4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6分)答案:15 bcdca 610 cabcc 1115 bdbba 1620 dcdcd21、(1)公平思想(或答折中中庸思想)(2分)。如颁布土地法令上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6分) (2)不同: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4分)前提:赎买土地。(2分) (3)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或“殖产兴业”政策(2分)。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