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座教案-开放性试题.doc_第1页
历史讲座教案-开放性试题.doc_第2页
历史讲座教案-开放性试题.doc_第3页
历史讲座教案-开放性试题.doc_第4页
历史讲座教案-开放性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届高三历史讲座教案开放性试题一、近四年高考历史试卷中的开放性试题时间全国试卷2010年课标卷40(3题,13分)与英国比较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2011年课标卷41(12分)西方崛起观点的探讨2012年课标卷41(12分)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考察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解读2013年课标卷41(12分)以中英中央政府的建筑图片考察学生对明清与英国政治的对比时间全国试卷2010年课标卷40(3题,13分)与英国比较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2011年课标卷41(12分)西方崛起观点的探讨2012年课标卷41(12分)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考察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解读2013年课标卷41(12分)以中英中央政府的建筑图片考察学生对明清与英国政治的对比规律1、由大题中的小题到单独命题;2、分值稳定;3、考察时段基本集中在明清时期,考察内容基本侧重于东西方对比二、所谓开放性试题, 是指以素质考查为目的, 以能力考查为重点, 在试题的情境、立意、设问、作答、评分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开放的试题形式。三、开放性试题答题中常见问题1.在有限时间内,学生不能有效概括归纳出中心观点;2.不能正确运用论从史出的原则多角度论述其观点的正确性;3.答主观点的缺陷:照搬照抄、概括归纳能力弱、知识迁移弱、思维混乱,无层次感、无中心词四、历史开放性试题特点观点有争议、角度有新意、主题较明确五、开放性试题问题的选择具有“开发”价值的问题具有“开阔”视野的问题六、历史开放性试题类型1.观点例证型题目:史实(历史人物、事件、现象)+两个以 上观点要求:选择观点/另提观点+论证观点考核:史学观点;史论结合;基本史实应对策略(1)读材料、理思路:Solo讲求结论出自材料,讲求思维层次的点线面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2)找出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而归纳出要点(3)对所有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类:并列层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逆向层面:利/弊、积极/消极、推动/阻碍作答(1)亮明观点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2)最好能用两个以上材料证明一个观点。不仅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而且能说明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及至上升到理论层面追述其原因或影响。(3)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外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4)答题的结构:第一种:论述题(史实评论);第二种:论证题(观点判断论点史实理论分析)(论点史实结论);第三种:材料评论题(判断史实理论分析)(5)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例题:1.(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德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德国哲学家康德材料二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是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但在1912年以前,他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加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虽然他们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虽然他们早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在举止方面,中国比较喜欢彬彬有礼的传统规矩和学问,而不欣赏刺激的、变化的科学和财阀政治。中国在对世界所贡献出的许多伟大的文化中,对于物质技术生活的贡献最弱。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大系 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2010,课标卷,40(3)】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 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3分) 观点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英法等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而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观点2: 经济前提:市场的需求。英国正是海外市场的需求极大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原有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形成;而中国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农民贫困导致的购买力极低、重农抑商政策等限制了国内市场,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导致海外市场萎缩,从而使中国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观点3:经济前提:充足的资本。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如荷兰、英国等;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影响了工业资本的积累。 观点4:思想前提:思想解放运动。西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思想,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文化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观点5:外交政策前提:对外开放。西欧列强奉行殖民扩张,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市场局限于国内,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而中国没有具备,故西欧国家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中国却不能。3.(2011年)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 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 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否定其它文明在西欧崛起中作用,肯定西欧文明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理由: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中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从历史上看,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 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 动作用。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 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第二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它文明的成就,否定西欧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肯定世界文明的成就是各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理由:1、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文明。特别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儒家文明、制度文明、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在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2、西欧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它文明的交融。的确,西欧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于内部,如经济上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的商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政治上奠定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文化思想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国际关系中殖民扩张等均源于西欧,无 疑对推动西欧崛起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给其它地区文明带去了先进的因素。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统一,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任何一种文明 不能替代整个文明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欧崛起受到中国文明的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由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重要作用。 基于文明发展的特点既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统一的特点,不同文明具有自己独特发展道路,但文明以交流形式多样化进行双向交流,所以世界文明应归功于各地文明交融。在文明交流中由于各地特殊的环境差异,文明的差别扩大,如西欧崛起在近代文明交流中地位突出。第一种观点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世界文明的特点与交流特点,没有全球史观。第二种观点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论述西欧崛起的原因和地位,相对客观。4.(2012年)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2.自主探究型题目:历史信息(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要求:分析历史信息+形成历史结论考核:史学研究意识;史学研究方法;史学研究 能力例题:1.【2013 全国课标卷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2.材料三 (3)根据图中美国的三大建筑物所承载的政治功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反映的政治特点(8分)【参考答案】(3)政治功能: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3分)相互关系: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有效防止专制的出现。(2分)政治特点: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3分)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炮击金门告台湾同胞书 香港回归 汪辜会谈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寻找一个主题将四幅图片所表达的内容表述成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参考答案】主题:祖国的统一大业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开展,国民党当局退至台湾。1958年,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下令炮击金门,打击了美蒋分裂台湾的企图。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