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_第1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_第2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_第3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_第4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大题:辛弃疾重点 。辛派词人要知道)第一节 创作道路: 与生平密切相关起步-豪放风格初步形成-高峰高产期-收束期第二节 对词境的开拓(内容)一、英雄词、爱国词:1、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2、英雄的内心世界(豪情-悲愤-焦虑苦闷等)3、忧患意识与批判意识二、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第三节 辛词的成就一、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军事意象群二、以文为词1、手法(章法、议论、对话等)2、语言(句法、虚词、经史子等语汇)三、大量运用典故四、各种艺术风格第四节 辛派词人辛派先驱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第十章 格律词派第一节 姜夔 (重点)一、生平: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清贫自守的游士,继东坡之后的又一艺术全才二、词作内容:身世、相思、咏物、家国之恨三、艺术特点: 1、清空骚雅:清空:意象的空灵含蓄,手法上不实不铺骚:忧患雅:比兴寄托2、幽韵冷香的境界3、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雅化和刚化4、韵味隽永的题序5、精于音律第二节 吴文英一、内容:咏物、怀人、应酬唱和二、艺术特点:1、密丽深幽2、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3、结构的突变性4、语言幽奇生新第六编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绪论第一节 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2、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3、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4、思想松动,蔑视礼教的举动越来越多5、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一、说话及话本p191二、文言小说三、戏剧(一)戏剧的起源和发展1、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形2、秦汉:角抵戏3、南北朝:歌舞戏4、唐:参军戏5、宋杂剧6、金院本(另:诸宫调)元杂剧(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1、剧本结构:一本四折一楔子,剧末有题目正名2、演唱体制:北方曲调,一人主唱“旦本”“末本”,曲辞是文学价值高低的标志3、脚色分行:旦末净杂4、辅助部分:宾白与科泛(三)南戏的体制特点1、结构:以“出”为单位,数量无限制2、音乐:南曲3、唱法:均可演唱4、脚色:生旦净末丑杂等(四)作家作品第三节 抒情文学一、散曲1、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带音乐性的诗歌形式2、特点:P196格律+口语化的语言铺陈、叙述的手法多用衬字抒情直露3、体制:小令、套曲第四节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自然、本色、显畅曲江池中李亚仙第一眼见到郑元和就忍不住赞叹:“好个俊人物也!”然后又以一支【那吒令】表白心理的恋爱感受:“谁家个少年,一时间撞见;一时间撞见,两下里顾恋;两下里顾恋,三番家坠鞭。”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说话:在瓦肆中,由民间艺人向市民听众讲说故事的演出。分为四家:说经、小说、讲史、合生(即兴的滑稽说笑)二、话本:P202三、小说话本:影响最大的一家内容以爱情、公案、灵怪为多结构:入话/正话/结尾.P202-203四、讲史话本:五、说经话本:六、诸宫调:定义:P206代表作:P207七、董西厢1、本事:莺莺传人物:薄情寡义痴情幽怨作者态度:谴责女性【稹特与张厚,因征其词。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2、演变:赵德麟商调蝶恋花卷首“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在反思中流露出同情3、脱胎换骨的董西厢:A、改变结局:离弃团圆B、改变人物性格:负心汉痴情种善良本分庸俗势利C、价值取向的改变:玩弄女性歌颂爱情D、存在不足人物性格:痴情多情情节设置:自杀、私奔、色情第二章 关汉卿()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第一节小题)一、生平:大都人,号已斋叟,曾任太医院尹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二、创作:文化冲突-文化选择-重建价值体系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与依附:第二节 窦娥冤 (某部元杂剧的剧情,名字不要写错,有可能是它)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一、题材来源及剧情梗概: 1、“东海孝妇”:说苑汉书于定国传搜神记 2、剧情:略二、分析剧本 (一)规定情境 1、客观环境: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 2、主观环境: 品格: 性格: (净扮赛卢医上,诗云)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 桃杌: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二)戏剧冲突 1、发生: 2、展开: 3、高潮: 赴法场:崇高生命的终结 责问天地:善恶错位 婆媳诀别:再次凸显其品格 三桩誓愿:标明冤屈以及感天动地的生命价值 (三桩誓愿要知道) 4、结局: 对事件的一种补充交代 作者的主观评价: (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添新衣)(三)戏剧冲突的性质 1、社会悲剧 平民与国家机器的冲突 (平民与官、政府,不公正,贪婪) 个体与社会的冲突 2、悲愤的审美效果 3、道德伦理悲剧(四)价值取向 通过冲突展现一个混乱颠倒的社会现实 倡导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道德理性精神 向观众实施伦理教化第三节 其他杂剧 一、平民喜剧 1、平民性 主人公的身份地位 价值取向与价值期待的一致性 2、喜剧冲突: 弱小个体-巨大的社会势力 3、编剧手法: 弱智化处理 勾栏调笑的叙事方式二、历史剧 1、基本特征: 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 通过内心独白来渲染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同情 叙事元素很少 2、关汉卿历史剧与其他作者历史剧的区别: 演义史剧 写真史剧 诗人史剧第四节 艺术成就 善于塑造不同身份性格的鲜明人物形象 戏剧结构主脑清楚,剧情发展紧凑又曲折多遍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本色自然的语言特色(王国维: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重中之重,课堂重点)第二节 思想内容 一、爱情理想: 1、观念层面: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从深度上:爱情必须转化为婚姻形式/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前提上 从广度上:对整个世俗社会的婚姻给予了关注 2、操作层面: 爱情发生的前提:才学 婚姻缔结的前提:功名二、戏剧结构 1、外结构:多本叙事 2、内结构:主副线交叉推进 主线:恋爱双方与老夫人的冲突 副线:双方彼此的冲突以及与红娘的冲突 主副线交叉推进: 佛殿相逢 -红娘坚拒 -隔墙吟诗 -兵围普救寺 -赖婚 -传简 -赖简 -酬简幽会 -拷红 -长亭送别 -高中 -争婚悔婚 -完婚三、价值取向 1、生理和心理的关系: 一见钟情-吟诗酬简-幽期密约-洞房花烛 2、个体与群体社会的关系: A冲突:对象()焦点()性质() B妥协:前提()方式()实质()四、戏剧冲突 1、一波三折的显性冲突(曲折艰难) 2、细腻深刻的隐形冲突(真实逻辑)五、戏剧人物1、人物设置:典范 A人物关系: 才子佳人 家长 丫环 B人物数量: N才子+an佳人=恋爱 1对才子佳人+1位家长=冲突2、人物定位 A才子: 外在形式 内在才学与品格 B佳人: 外在形式 内在品格与性格 文艺方面的才能 C家长: 固执 灵活 D丫环: 热心 忠诚 机智3、形象分析 A张生: 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 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 傻角软弱、忠厚、傻气。 B莺莺: 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爱情。 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儿”。 C红娘: 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而苦恼,成人之美。 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 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第三节 艺术成就 一、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 二、成功的戏剧冲突 三、“悬念”和“突转”的运用,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四、成功的心理描写。 五、文采派的语言特色 1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 3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一、李杨题材的特殊性 (一)视角 1、从史家角度: A爱情层面: 年龄差距 发生身份 恋爱表现 B政治层面:昏庸与动乱 2、从文学家角度: A爱情层面: B政治层面: (二)处理方式: 1、史家强调个人品德,忽略情感 2、文学家强化情感,意图淡化政治责任二、白朴的价值选择 1、试图做到二者兼顾 爱情咏叹 政治评价 2、对待两性关系的宽容 质量要求 爱情的考验标准三、叙事操作 长生殿盟誓 安禄山叛变 报警西逃 定平叛大计 马嵬兵变 思念情人 洗儿 自缢第二节 墙头马上 一、另类的爱情文本 1、墙头马上:一见钟情的极致 形式审美在爱情的发生机制中是唯一条件 偶然性也推向极致 2、漏夜私奔:直指生理层面 女性矜持缺失 必要的情感交流的缺失二、冲突焦点:门第观念对婚姻的介入 三、剧本结构:主次不清第三节 汉宫秋 一、对历史素材的改变 背景:汉强胡弱-汉弱胡强 发生:和亲前才见面-听琵琶见面进而产生深厚感情 发展:汉主动赐亲-中大夫毛延寿叛国献图挑拨,被迫和亲 结局:入乡随俗-投江自尽 主题:民族和睦-对自己命运难以把握二、对比汉、梧 同: 都是宫廷内的爱情,角色特殊 末本 第四折重点表现皇帝对失落爱情的喟叹 男弱女死的悲剧结局 异:价值观:汉:突出异族压迫下君王孤立无援的政治氛围,爱情深厚专一 成就:梧:矛盾不集中 汉:集中矛盾冲突 主题:三、成就 强烈抒情色彩的诗人史剧 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第五章第一节赵氏孤儿(重点) 一、题材来源:史记左传 二、内容: 三、价值取向: 1、复仇:个人恩怨 2、提升: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 3、生命价值的实现:舍生取义 牺牲生命: 牺牲亲情与人格:从知恩图报-捍卫正义 4、维护正义四、悲剧冲突 1、冲突方式:前赴后继的正面迎击,引起自我牺牲 2、冲突力度:以刚克刚,逐渐加强,推出伦理巨人 3、冲突价值效果:悲壮五、悲剧人物 男性人格审美 刚毅型: 道德理想:是非分明,快意恩仇 性格气质:视死如归,慷慨就义 柔韧型: 人格层面:为道德理想而牺牲人格尊严 性格层面: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第二节 其他作品 一、杨显之潇湘雨 1、生平 2、题材:男子负心 3、特色: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二、柳毅传书 三、李逵负荆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 第一节 郑光祖倩女离魂(重点) 一、生平 二、内容 取材:陈玄祐离魂记 梗概:访女-伤别-离魂-体病-还魂 三、特色 1、浪漫主义的情节处理 2、曲辞优美婉转,多化用唐诗宋词构成优美的意境第二节 其他 一、乔吉两世姻缘 二、秦简夫东堂老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简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二、南戏的产生和发展 南戏产生于宋代,繁荣于元代。它吸收宋词、诸宫调和宋杂剧的艺术成就而形成。 三、南戏现存的作品 现存剧本15本,残曲19种。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末明初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四、题材:文人负心薄幸第二节 琵琶记 (重点) 一、题材来源:赵贞女 二、创作动机: 雪谤说 有关风化:文艺终极价值目标 “不关风化题,总好也枉然”三、价值取向:只看子孝共妻贤 1、子孝:文人人格重塑:败类-楷模 A客观原因:“三不孝”-解释为“三不从” 拒不赴考父亲不许 辞官不做皇帝不许 辞婚不就牛相不许 再加上:遭遇骗子 B心理解释:心系亲人:欢乐与焦虑并存2、妻贤 代夫尽孝:糟糠自咽-截发葬亲 传宗接代意识:用理性原则置换人性要求四、叙事操作 1、内在矛盾: A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困境 孝-不孝 孝-贤 孝-忠 B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 风化动人 2、叙事结构和手法: 双线并进,苦乐交错五、成就 1、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 2、双线结构,交叉发展,对比映衬。 3、语言特色:以质朴自然为主,兼有文采之美,兼顾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环境。第三节 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小题)一、荆钗记1、原作:负心汉题材2、存作:义夫节妇3、价值取向:儒家价值观:贞洁+气节平民价值期待:誓不另娶教化目的二、刘知远白兔记 内容: 价值取向:贫者休要轻相弃,否极终有泰来时,留与人间作话题三、拜月亭记 1、原作及其内容:改编自关汉卿同名杂剧 2、价值取向:反庸俗的门第观 3、成就: 以乱世这一背景为伏笔 突破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 误会巧合的合理运用 成功的人物刻画 语言天然本色四、杀狗记第八章 元散曲(重中之重,鉴赏,有比较,有分析,给出原文,有的背过有的没背过,分析比较作者是谁 主旨内容,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东西 从三支散曲中共同表现出倾向于作者)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一、定义 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二、来源与兴起 它最初是从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的,金元之际,北方少数民族新起的音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便逐渐产生了散曲。 三、体制和特点 体制: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组成,一韵到底,有尾声,但不必句句押韵。在小令和套数之间有带过曲,为小令的变体,用同一宫调的二至三调。 特点: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四、流派和分期: 豪放与清丽:马致远张可久 前后期代表作家: 前期 创作中心:大都 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后期: 创作中心:杭州 代表作家: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