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案.doc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案.doc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案.doc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案.doc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烛之武退秦师主研:李堡中学 沈永林 副研:李堡中学 桑小燕审核:立发中学 江海燕【理论支持】【教学目标】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的爱国精神。2体会本文“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写作特点。 3积累重要实词和虚词。【教学重、难点】1积累“礼”“贰”“军”“鄙”“封”“若”“辞”“行李”“焉”“夫”“其”等实词和虚词。2掌握几个文言句式。【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延伸一、给加点字注音。1秦军氾( )南 2佚( )之狐 3夜缒( )而出4共( )其乏困 5不阙( )秦 6杞( )子 二、知人论世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左传以春秋时期鲁国十二位国君的世次及在位时间为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记载了两百多年间列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礼俗等方面的重要活动,是研究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文献。三、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四段的主要内容。2初步体会本文“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写作特点。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2解题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3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1)生字:函(hn) 氾(fn) 佚(y) 缒(zhu) 阙(ju)(2)通假字:“知”通“智”4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5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明确:秦国都城为壅,晋国都城为绛,郑国都城新郑。晋郑比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6解释加点词。 第一段:(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礼遇,以理相待) (2)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3)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 第二段:(1)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 (3)若毒之乎(你)(4)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还 )(同“矣”)第三段:(1)夫晋,何厌之有(代词,那) (2)遂子孙荷担者三夫(男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于是) (5)朝济而夕设版焉(助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哪里)(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出使的人)(供,供给) 第四段:(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2)以乱易整,不武。(用)(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损害 ) (4)失其所与,不知(结交)(智) (5)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二、合作探究1第一自然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哪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明确:(1)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2)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第二自然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明确: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精讲点拨1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明确: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 明确: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有几个说明几个) 明确: 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2阅读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 明确: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四、巩固检测1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特点(1)越国以鄙远。 鄙: 远: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2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明确:课后提升一、 文本复习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使(派)烛之武见秦君 B公从(听从,同意)之C臣之壮也,犹(好像)不如人 D许(答应)之2下列句子,“言”的意思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的“言”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察纳雅言C广故数言欲亡 D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3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公从之是寡人之过也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投诸渤海之尾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B.C. D.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找您,是我的过错。B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找您,这是我的过错。C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D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救您,是我的过错。二、类文提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齐桓公伐鲁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刿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戳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刿,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不可全也。 (选自吕氏春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国五十里而封之 封:封赏。 B庄公左搏桓公 搏:抓住。C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 陛:台阶。 D以穷为通 穷:困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刿有勇有智的一组是( )曹刿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A B C D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讨伐鲁国,鲁国人不敢轻易作战,于是鲁庄公请求比照附庸国君来听从齐国。B管仲认为齐桓公还给鲁国土地之后虽然失去了本国土地,但会保住自己的威信。C鲁庄公听从曹刿的计策,用胁迫齐桓公的手段达到了在汶水以南划分边界的目的。D桓公多次结盟诸侯而能成功,并使他们听从,是因为管仲能够灵活处理实际情况。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译文: (2)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译文: (3)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译文: 附:参考答案课前延伸 一、1fn 2y 3zhu 4gng 5ju 6q 四、1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2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兵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说辞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再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课内探究四、巩固检测1(1)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远: 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 (2)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3)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2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课后提升一、文本复习1.C(尚且) 2.B 3.C 4.B二、类文提升1A(封,边界(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这儿活用为动词,划分边界。)2C(句表现“有智”;句表现“有勇”;句为鲁庄公的动作;句为管仲的话,可排除A、B、D。)3B(“会保住自己的威信”是对文中“虽无地而得信”的误解,“信”这儿是“信任”的意思,原句意为“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4详细答案见译文。得分点(1)明日,怀剑,至于,大意。(2)以,许,大意。(3)得,句式“见于”,大意。【译文】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国不敢轻易迎战,而在距离都城五十里的地方划定了边界,请求比照附庸国来听从齐国,齐桓公答应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您宁愿死了又死呢,还是宁愿活了又活呢?”庄公说:“此话怎讲?”曹刿说:“听从我的建议,国土必将扩大,您自身必将安定快乐,这就是活了又活。不听从我的建议,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将危险受辱,这就是死了又死。”庄公说:“请让我听从你。”于是第二天将要在神前盟誓缔约,庄公与曹刿都怀藏宝剑走到祭坛上。庄公左手抓住齐桓公,右手拔出剑来架在自己脖子上,说道:“鲁国国都原本距边境几百里,现在离边境只有五十里,也没法活了。估量着大概要死,就让我在您面前自杀。”管仲、鲍叔要进前,曹刿按剑挡在两个台阶中间说:“再说两位要改变国界,谁也不要进前。”庄公说:“以汶水为界才行,不然请让我死吧。”管仲说:“用土地保护国君,而不是用国君保护土地,请君王答应他。”于是在汶水之南划定了疆界,与庄公盟誓缔约。齐桓公回来之后不想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行。别人特地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