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提示【学习目标】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体悟作者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 2理解、鉴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深沉而含蓄的语言风格; 3.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抒写故都的秋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的。 2.难点:情景的浑然一体【教学方法】:自读-讨论-评讲二、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主编创造周刊。1921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1923年写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这是他创作的高峰。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三、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杭州其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课前梳理预习1、 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 颓废( ) 鲈鱼( ) 橄榄( )驯鸽( )2、多音字 夹( )夹袄( )夹板( )夹肢窝 折( )折腾( )折叠( )折耗 落( )疏落( )大大落落( )落下很远( )落枕着( )穿着( )着急( )着数( )长着树3、辨字形潭zhe( )寺 陪chen( ) qi( )途 落mo( )开tuo( ) cun( )度 qi( )岖 冷mo( )mo( )棱两可4、解释词语【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领略】: 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潜意识】: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落寞】: 寂寞、冷落。【颓废】: 意志消沉,精神委靡。【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息列索落】: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 【秋士】: 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5、郁达夫(18961945),现代 家、 家。“ 社”主要成员之一,主编创造月刊。1921年完成了其处女作短篇小说 ,1923年写了小说 和薄奠。 6、 熟读课文,并填空。 (1)更待菊黄家酿熟, 。(白居易);(2) ,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 ;7、给每个自然段加序号,并提出你的疑问。8、收集并背诵经典写“秋”的古诗词,在班分享。 课堂探究诱思三、题目的含义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四、问题探究 1、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是在哪些段落?其他段落写了什么?1、2、我赴故都尝秋味江南秋味总不足3-12、描写故都的秋 举世秋感皆深沉13、1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 南国不及北国秋愿折寿命挽住秋。2、作者既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理清脉络)南国之秋 草木雕得慢(快),空气来得润(干),天的颜色显得淡(浓)混混沌沌(模糊不清)清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得透(彻底)、十足饱尝第2段和第13段在结构上形成了前后呼应。都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3、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即找出文章的文眼)311 段描写了几幅秋景图,试着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清静悲凉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盛日秋果4、小组就其中一幅画所涉及的的语段的语言进行品味探究。看看作者在每一画面中写了什么具体的景物,写出了这些景物怎样的特点,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小组内交流合作,细品秋味。A.庭院静观图提问思考:作者写北平秋景,为什么不写那些热闹、繁华,有帝王气象的景物,而只依次点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之类的,而重点是写“租一椽破屋来住,清晨静观(听)天色、日光、鸽声、牵牛花”?明确:从地理位置上说,是从城南到城西;从时间上看,是从白天到黑夜,同样的,下文有“廿四桥-荷”还有“黄酒-骆驼”,同样的写法,铺陈得当。是作者的思想决定的。在杭州过得是一种隐逸生活,追求的是“清”“静”的生活情趣,兼之有孤独,郁闷的内心感受,故所取之景都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如果写热闹的颐和园,写火热的香山红叶就不合心境。著名风景,很难挖掘,而平常景象,挖掘后能平中见奇,写破屋中的一些日常景象也更显作者平民化情怀。学生阅读文本,圈画出作者在写景时所选用的词语,交流发言:屋:破(平民化情怀)天色:很高很高、碧绿 (清爽的天气)驯鸽的飞声:听得到(以动衬静,秋晨之静) 日光:细数 一丝一丝 (心静) 牵牛花: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最下 (恬淡、孤独、清冷) 秋草:疏落 细长(可否换为浓密、肥胖)总结:王国维:“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寓情于景的手法。B. 落蕊轻扫图提问思考:写落蕊,调动了几种感觉去写? 明确:(听觉,嗅觉,触觉,视觉),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写落蕊扫后的丝纹,能很好地体现了此时心境.试找出几词语并说明?明确:(细腻,清闲,落寞),点出了秋味中的清、静、悲凉,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境。“落寞”:a落蕊一扫而空的直接感受b.作者当时隐逸于山水,无法为国出力的悲凉心境,1932年的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可见其心境。由落蕊而想到时局,一种隐忧边油然而生,只好借“一叶知秋”曲折的表达。(以景显情)C.秋蝉残鸣图秋蝉,这是北平的特产,说明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的主角因此视为家虫,另一方面把秋蝉养在家里,暗合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残”字,渲染了秋味的悲凉,兼之其声衰弱,却能在”无论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以动显静,可见北国之秋的“清,静”。而“家虫”可见一中喜爱之情。D.秋雨闲人图启发提问: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发言,教师点拨: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也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E.清秋佳果图写枣子,果树来反映秋之全盛,其中措辞的选用:枣子:淡绿微黄果树 柿子葡萄:八九分熟. (而非枣子红透,葡萄十分熟)所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融情于景,五幅秋景图,形散神不散,紧扣秋味作文章.(4)总结“情景交融”在本文的体现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 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缘 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本文是写景文,之所以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七、创新语用 仿照下列句子的格式,各写一组句子。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起江南的水来,正像是森林之与树木,天空之与飞鸟,小草之与野花,山川之与大地。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浸渍纸层压板工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烧碱盐水工入职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金属密封件金属钻孔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颗粒剂工综合考核试卷及答案
-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控制燃烧第3节碳达峰与碳中和练习试题以及答案(适合鲁教版)
- 园林技术专业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房地产经纪公司合同付款管理办法
- 应试会计面试题目及答案
- 银行资产评估面试题及答案
- 银行中级法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会入职考试试题及答案
- 旅游服务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微顶施工方案
- 中科大计算机网络郑烇课件
- 【教师必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课件
-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义表
- 公路隧道建设施工技术规范学习考试题库(400道)
- 塑胶件外观缺陷检验培训
- 剪切工技能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塔吊月检表优质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