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1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2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3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4页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1)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例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例如:未辞也,为之奈何?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例如: 虞兮虞兮奈若何?E、孰与?(与相比,哪个?) 例如:吾孰与城比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F、安乎?(怎么呢?) 例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G、独耶?(难道吗?) 例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H、何为?(为什么?) 例如:君何为生我家?(2)表示反问:A、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可胜道也哉?B、何为?(干什么呢?为什么呢?) 例如:何辞为?C、其乎?(难道能呢?) 例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D、顾哉?(难道吗?) 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E、独哉?(难道吗?) 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F、安哉(乎)?(哪里呢?) 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G、不亦乎?(不是吗?)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H、非欤?(不是吗?) 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I、宁耶?(哪里呢?) 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3)表示感叹: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例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B、直耳!(只不过罢了!) 例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C、惟耳!(只是罢了!) 例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D、一何(多么啊!) 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E、亦哉!(也真是啊!) 例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4)表揣度:A、无乃乎(耶)?(恐怕该吧?)(兼表反问)例如:求,无乃尔是过欤?B、得无乎(耶)?(该不是吗?(兼表反问) 例如:若辈得无若贫乎?C、庶几欤?(大概吧?) 例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5)表示选择:A、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B、欤(耶),抑欤(耶)?(是,还是?) 例如: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C、其,其也?(是呢,还是呢?) 例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常见固定文言词语:1、“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2、“无以、无从”。多译为“没有用来的 办法”。3、“有以”。多译作“有用来”的办法。4、“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5、“是故(以)”译为“所以,因此,因而”6、“以故(是)”:可译为“所以。”“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7、“有者”译为“有个人”8、“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9、“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10、“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即使如此”。11、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12、“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画出下列句中文言固定结构并翻译句子。1、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2、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5、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6、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7、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8、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孰与(若)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1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12、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13、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14、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1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16、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何为(wi)、何以为(wi)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1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唯(惟)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19、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20、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何之有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2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2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2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2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得无乎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25、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26、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无乃乎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等。27、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2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2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30、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3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3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3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34、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如何”、“奈何”、“若何”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35、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36、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37、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38、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39、.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40、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41、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4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43、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四、“何以为”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44、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45、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4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47、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48、(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4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五、“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50、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51、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5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53、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54、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55、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56、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57、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没有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5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六、“不亦乎”“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5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60、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6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6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63、.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64、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6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66、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67、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得无乎”“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6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69、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70、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71、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72、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73、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另外, “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74、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75、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有者”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7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77、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78、.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79、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十、“孰”、“孰与”“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80、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8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8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83、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84、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85、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86、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87、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88、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如:89、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90、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9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92、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与其宁”是肯定后者,“宁”是语气副词;“宁无(不)”是肯定前者,舍其后者。这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93、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94、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95、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96、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97、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有时,在“与其宁”格式中的“宁”字后加“其”字,构成“与其宁其”的形式,意义不变。如:98、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与其杀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