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弹性分组环中流量控制的HDL实现.doc

北京交通大学弹性分组环中流量控制的hdl实现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95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51653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3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5-11-12 上传人:QQ28****1120 IP属地:辽宁
6
积分
关 键 词:
机械毕业设计
资源描述:
北京交通大学弹性分组环中流量控制的hdl实现,机械毕业设计
内容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议 1 题 目: 弹性分组环中流量控制的 HDL 实现 指导教师建议成绩: 评阅教师建议成绩: 答辩小组建议成绩: 答辩委员会意见: 最终成绩: 主管教学副院长或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 年 月 日 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 文) 1 中文摘要 随着城域网中数据业务的增 长,网络流量呈现出明显的自相似性和突出性,传统基于固定带宽分配模式的网络技术已经很少适应。弹性分组环具有稳定网络流量的功能,被认为是能满足这一业务需要的一种新型城域网。 带宽瓶颈流量不稳定越来越是城域网发展的主要问题。然而,弹性分组环吸收了千兆以太网经济性, SDH 对延时和抖动有严格的限制,严格的同步和 50ms 环保护和恢复等特征,并具有空间复用,带宽动态分配,支持业务级别等特点,使其成为光网络上传输数据包的一种优化技术。它加快了整个弹性分组环系统的传输速度解决了瓶颈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下面几个内容: 1.分析 城域网现状及几种新技术。将城域网中的 SDH、以太网、 WDM和 RPR 等主要技术进行比较和总结。 2. 讨论了弹性分组环的关键技术,叙述了弹性分组环的技术及优势。 3.重点研究了 RPR MAC 层数据通路协议。 4.对 HDL 设计方法进行介绍。 随着 IEEE802.17 协议标准的更新和出台,预计弹性分组环技术将以其各个方面的优势,在新的一代城域网的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 弹性分组环 城域网 RPR MAC HDL 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data stream in the MAN, the data flux in the MAN has become self-kindred and paroxysmal, as a result, the tradition network technic doesnt satisfy the demand of new servers. RPR can level off the data flux, and be considered to a new network technic that can satisfy this demand. Bottleneck of bandwidth and instability of traffic have become the main problem of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However, RP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al of GB Ethernet, esvrience of time-delay and twitter, reliable timing and 50ms ring protect and recoveries in SDH, space multiplexing,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bandwidth, support the levels of services. So RPR becomes the optimized technology of data transmitting in the present optical network. It also accelerates the transmission speed of the whole network system and overcomes the problem of the bottleneck. This thesis emphasize the below section: 1. Analyzed several new technologies of the MAN. It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of SDH, Ethernet, WDM and RPR technology, then draws a conclusion. 2. Emphasize on the RPR technology, analyzed the feature and the advantage of the RPR technology. 3. Emphasize on the MAC lay data access proxy of the RPR technology. 4. Gives introduction to HDL. 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RPR technology will be widely applied in the new MAN construction along with approval of IEEE802.17 standard protocol. Key words: RPR MAN RPR MAC HDL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引言 . 1 1.2 RPR 的提出与发展背景 . 1 1.3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3 1.4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及本人所做的工作 . 4 第二章 城域网的发展概况 . 6 2.1 城域网的现状 . 6 2.2 城域网的结构 . 7 2.3 城域网的特征 . 9 2.4 城域网面临的问题 . 10 2.5 弹性分组环多业务传送平台 . 11 2.6 结论 . 12 第三章 弹性分组环技术 . 13 3.1 弹性分组环概论 . 13 3.2 弹性分组环的产生 . 14 3.3 弹性分组环技术 的介绍 . 16 3.4 弹性分组环的主要特点 . 20 3.4.1 分组式 ADM 体系 . 20 3.4.2 空间重用技术 . 21 3.4.3 物理层的媒质独立性 . 22 3.4.4 拓扑自动识别 . 22 3.4.5 带宽公平机制和拥塞控制机制 . 22 3.4.6 典型应用 . 23 3.5 结论 . 23 第四章 RPR 数据流量控制的实现 . 24 4.1 RPR 的协议参考模型 . 24 4.2 RPR 的业务类型 . 25 4.2.1 RPR MAC 服务 . 25 4.2.2 RPR 业务分类 . 26 4.3 RPR 的帧结构 . 28 4.3.1 RPR 帧的概述 . 28 4.3.2 RPR 的数据帧格式 . 28 4.4 介质访问控制数据流量流量控制的研究方案 . 32 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2 4.4.1 环的选择 . 34 4.4.2 RPR MAC 数据通道 . 35 4.4.3 速率控制和数据通道的收发操作 . 36 4.4.4 RPR 公平性算法 . 41 4.4.5 公平性算法相关的变量的计算 . 43 4.5 结论 . 46 第五章 调试仿真 . 47 5.1 MODELSIM 的介绍 . 47 5.2 MODELSIM 代码调试及步骤 . 47 5.3 SYNPLIFY /SYNPLIFY PRO 简介 . 51 5.3 SYNPLIFY /SYNPLIFY PRO 的操作使用 及模块仿真图 . 52 5.4 结论 . 58 第六章 结论 . 59 参考文献 . 60 致谢 . 62 附录 1:外文翻译 . 63 原文 . 63 译文 . 72 附录 2:部分程序源代码 . 81 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 页 1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众所周知, Internet 的出现曾经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近年来 IP、 Ethernet 等数据业务迅猛发展,从提供 Internet 接入到基于 IP 的虚拟专用网络、 IP 电话、多媒体应用 、电子商务等服务都要求有一个覆盖范围广、提供高速宽带、便捷服务的数据网络。从全球电信业发展来看,网络业务从以话音业务为主发展到以数据业务为主也是大势所趋。从应用上说,因为城市具有经济发达、工业产业区集中、人口密集、覆盖地域紧凑、信息交流旺盛等特点,近两年来,信息化建设发展得非常快,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等一系列工程的启动使得我们对城域网的要求越来越高。 “城市信息港”已成为一个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是每个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域网主体也正在发生变化。与骨干网相比,城域网具有业务种类多,业务调度转接多 ,业务流量变化大的特点,起应用的技术也是呈多样化。 1.2 RPR 的提出与发展背景 市场的需求推动人们去研究、寻找新的技术。 SDH和 ATM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城域网,但是其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以太网技术在局域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走的是低价、简单的技术路线,但是缺乏有效的 QoS、网络恢复与保护和网管机制,不能满足城域网的可靠性和扩展性方面的要求。人们于是很自然地想到了在城域范围内构建新的环形拓扑结构,通过传输类似以太网结构的分组来提供各种增强型业务,在不降低网络性能和可靠性的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2 页 2 前提下提供更加经济的 WAN/MAN解决 方案。 RPR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很快受到了多个国际化标准组织、研究机构和网络设备厂商的重视。 2000年 1月 , Cisco、 Nortel、 Luminous、 Dynarc等公司成立了弹性分组数据环联盟,致力于对电信届进行的 RPR介绍和推广,侧重于不同厂商产品间互通标准的制定工作。 IEEE也在 2000年初开始了 RPR的论证,随后正式成立IEEE802.17弹性分组数据环工作组,负责 RPR有关基本协议的标准化工作,预计到 2002年初产生第一个 RPR协议标准草案。 IETF也于 2000年 12月成立了IPoRPR工作 组,研究 RPR如何与 IP协议族和 MPLS相结合,并制定多厂家互通标准。 由于国际上还未形成 RPR标准,还有许多问题未达成一致意见,在这 RPR标准化草案的推荐期和讨论期内,也正是国内通信设备厂家和研究机构参与世界级先进技术的研究,在国际竞争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的一次机会。目前 RPR协议的标准化目标的大致轮廓已经形成,各界已就几个方面的问题达成共识。概括下来有如下几点: 灵活性: 可有效地传送语音、数据(包括 IP突发业务)、图像等多种类型的业务; 支持业务等级协定( SLA),提供多等级、可靠的 QoS服务 ;支持 L2和 L3功能;具有拓扑自动识别功能,支持动态的网络拓扑更新。 可靠性:具有完善的网络性能监测、错误定位等网管功能;应能够检测出比特传输错误并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即要求在帧结构的头部开销和扩展开销中含有校验位。支持 50ms环保护恢复功能,当光纤中断时提供可靠的业务保护,并对高优先级的业务优先保护。网络拓扑自动更新时不影响或尽量减少对在线业务的影响。具有防止分组死循环的机制。 兼容性: 能够承载 IP、 SDH、 TDM、 ATM、以太网等多种协议的业务。具有 T1/E1、 DS3/E3、 OC-3、 OC-12、 PoS、 10/100BT、 GBE等多种速率端口。应能兼容多种物理传输媒质,在是否应该兼容多种物理拓扑结构的问题上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3 页 3 还未有一致性的意见。 可扩展性: 能够方便地扩展网络规模,增加传输线路、传输带宽或插入新的网络节点。将来出现新的业务、协议或物理层规范时可以平滑地升级。 1.3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的业务量以每年翻一番的速率高速增长,远远超过网络中传统的话音业务量。在互联网接入用户数的激增、大量基于 web的多媒体新业务的产 生以及用户终端计算机功能的升级等因素的驱动下,预计互联网业务量将继 续以 指数式增长,并将成为网络流量中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也不平衡。在骨干网中,由于光缆的大量铺设,骨干网络的容量已大大提高,每比特的传输成本也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局域网与接入网的容量也正不断提高,目前几十兆与上百兆 以太网接口已配置到桌面,千兆以太网正成为局域网的主流, 10G 以太网技术己经出现,各种接入网技术的应用正使宽带互联网接入千家万户。相比之下,城域 网 (MAN)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正成为整个网络通信的瓶颈。目前城域网主要 采用的仍是面向同步时分复用的 SDH技术,它面临着双重压力,即采用新技术的骨干网与局域网容量激增带来的非常迫切的扩容压力和如何高速、有效与低价地 承载正成为网络主流的互联网业务。 IP领域很早就意识到了环形网络结构的价值,并己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努力,提 出了像令牌环和 FDDI(光纤分布数字接口 )这样的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却无法满足 IP流量和带宽增长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在拥塞情况下维持高的带宽利用率和转发量、保证结点间业务平衡、从结点或传输媒体故障中迅速恢复、可即插即用等 IP传输发展的要求 .因此,像令牌环和 FDDI这样的环形网并不适用于城域网。 服务提供商和企业需要一种扩展性好、能够健壮地 应用在城域网之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4 页 4 上、以千兆的 速率传输 IP 分组的技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弹性分组环 (RPR, Resilient Packet Ring)技术应运而生。 2000 年 11 月正式成立了 IEEEs 802.17 弹性分组环工作组 (RPRWG),希望开发一个 RPR (Resilient Packet Rings) MAC 标准,优化在 LAN、 MAN 和 WAN 拓扑环上数据包的传输。 1.4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及本人所做的工作 对 城域网 现状的分析研究,并对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引出弹性分组环在 城域网 建设中的优势,提出并分 析弹性分组环的关键技术,并对弹性分组环中的流量控制技术进行研究,用硬件描述语言( VHDL 或Verilog)建立起硬件实现模型,通过 HDL 语言( VHDL 或 Verilog),描述该流量控制算法;通过 EDA 的软件工具,实现该设计的 HDL 描述以及综合工作 等。 对现有 城域网 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新近提出的一些 城域网 的建设技术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它们之间的优缺点,从而提出一个全新的技术 弹性分组环。通过对国内外弹性分组环发展现状的了解,其高的带宽利用率,介质接入的公平性以及良好的拥塞机制,使弹性分组环成为新一代 带宽 MAN 最佳技术之一。做的具体工作为: 1.分析了 城域网 的概念、分类、现状、结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提出弹性分组环在 城域网 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阐述了弹性分组环技术的基本概念, RPR 技术的产生过程,其所涉及到的技术内容,分析了弹性分组环的几大特点以及 RPR 与 SDH、以太网的比较 分析。 3.通过对 RPR 协议参考模型,业务类型的阐述, RPR 帧结构的研究,得出自己对 RPR 中数据流量控制方案。对介质访问控制数据通道中的环的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5 页 5 选择、 RPR MAC 数据通道的原理进行了研究。对速率控制原理和数据通道的收发操作、公平算法 等做了详细的解释。 4.对 EDA 仿真调试软件 ModelSim 和综合软件工具 Synplify /Synplify Pro 的介绍,并应用其对流量控制中的 FIFO 和整形器等模块用综合软件工具 Synplify /Synplify Pro 将自己所设计的模块仿真出来 。 作为一种满足下一代带宽 IP 城域网要求的新一代光纤环城域网,弹性分组环以其己有的技术先进、网络可靠、服务快捷,投资有效等应用优势,在将来的城域网建设中一定会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6 页 6 第二章 城域网的发展概况 2.1 城域 网的现状 一般来说,城域网是基于宽带技术,以电信网的可靠性、可扩充性为基础,在城市的范围内汇聚宽、窄带用户的接入,面向满足集团用户、个人用户对各种带宽多媒体业务需要的综合宽带网络,是电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上与骨干网络互联。其中包括的设备有:路由器、软交换设备、媒体网关、宽带接入服务器,、 IP 电话、 IP 电话网关、 RADIUS 协议设备、SNMP 协议设备、 2 层交换机、 3 层交换机、 ATM 交换机等。从三网融合发展角度来看,城域网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全业务;第二,公用网。 城域网与广域网或长途网的主要区别首先是容 量,广域网或长途网要求很高的容量,而城域网只需要中等的容量就可以了;其次是城域网覆盖面积小,广域网或长途网一般的传输距离都可达数千公里;再有是他们支持的客户层信号也不同,广域网或长途网现今只支持 SDH,将来可能主要支持 SDH 和以太网,而城域网需要支持各种客户层信号,而且要能够很快地提供客户层信号所需要的带宽;最后是容许的成本不同,广域网或长途网的高容量可由成千上万的大量客户共享,因而可以容许较高的成本,而城域网则不行,特别是城域网的成本关键是节点而不是线路。 目前,宽带城域网可以向用户提供的业务内容有: 。 高速上网。 。信息点播,包括视频点播、音频点播、多媒体信息点播、信息放送等。 。信息广播,包括 CATV、 HDTV、高质量音频广播、数据广播等 。 。 Internet 业务,包括 WWW、电子邮件,新闻服务、文件传送、远程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7 页 7 登录等 。 。远程计算与事务处理,例如软件共享、远程 CAD、远程数据处理、联机服务等 。 。电子商务、会议电视、可视电话、 IP 电话、 IP 传真、监测控制、多媒体信息服务等 。 。计算机远程通信与控制、线路租赁等。 。 VPN。 。 IDC。 。虚拟现实。 总之,城域网是高度竞争和开放的网络环境,受用户和应用 驱动,基本特征是业务类型多样化,业务流向流量的不确定性。因而各种不同背景的技术在此碰撞交融,往往在复杂的融合过程中产生新的衍生体。多样化将是城域网有别于长途网的重要特点,而丰富的应用是城域网能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2.2 城域网的结构 由于城域网的概念是在计算机局域网、电信传送网和 Internet得到很大发展 , 并将 IP over everything和 everything over IP提到研究日程以后提出的 , 因此一开始就对城域网提出了高速、综合业务、宽带、光纤连接和适用于传送 IP业务等较高的建网条件。图 2-1示出目前城域网典型的组成结构。可供城域网选择的底层宽带技术有以下几种: SDH技术: SDH是面向话音的时分传输设备,在城域范围内一般组成单环或多环互联结构,可提供 50ms环保护功能。 SDH设备的接口速率从 E1到STM-64,具有可靠的延时与抖动保障机制,完善的协议适配机制和强大的网管能力。 SDH的客户层可以是话音、 ATM虚电路或是通过 PPP直接映射入 SDH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8 页 8 虚容器中的 IP分组( PoS方式)。 ATM技术:采用短信元传输方式和面向连接的交换技术,支持各种速率的传输端口和物理层设备,其特点是快速的分组处理 和大容量的交换能力,能够减少分组通过交 换节点的时延和保障服务质量。 SDH和 ATM的共同缺点是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初期组网投资成本高。 以太网技术在局域网中广泛采用,是大多数商业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内部组网和接入 Internet所采用的方式。有 10M/100M/1000M等几种形式, 10G以太网也即将出现。基于以太网的 L2/L3交换设备具有成本低。组网灵活等优点。其缺点是在可靠性和扩展性等方面不能满足电信级运营商的要求,缺乏行之有效的网络恢复与保护、带宽控制和拓扑更新机制。 动态分组传输技术( DPT) Cisco提出的高端路由器互联的传输方案,点到点之间采用 PoS分装模式。实际上 Cisco 是把 DPT作为 RPR的一种方案提出的,它也具有环保护机制,支持带宽动态分配的空间重利用协议( SRP),提供相对严格的服务等级分类。 DPT与 RPR相比,二者在性能、服务和价格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更适于与高端路由器结合,用于大型城域网的骨干层和国家 /省级骨干网。 弹性分组数据环技术( RPR) 全新结构的、 G比特 IP over光纤的核心网解决方案,后面将详细介绍 RPR的帧结构、技术特点等。 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9 页 9 图 2-1 城域网的组成结构 2.3 城域网的特征 从历史上看 ,城域网 (MAN)最初产生于局域网互连和数据新业务发展的需要 ,在 1990年发展成为 IEEE所规范的一种覆盖城域范围的特定新型计算机网络 ,正式形成并成为分布式排队总线 (DQDB) 的 IEEE802.6 标准。以后随着形式的变化逐渐发展成为各类不同背景新兴运营商的区域性多业务通信网 ,传统电信运营商也开始在其相应的局间中继网范围大量建设类似的多业务区域性通信网。 近来城域网已经成为社会和业界关注的热点和竞争点。其基本特征有: 一、城域网是一种主 要面向企事业用户的 ,最大可覆盖城市及其郊区范围的 ,可提供丰富业务和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公用网 ,实际是一种带有某些广域网特点的本地应用型公用网。 二、城域网有别于局域网。主要区别首先是网络性质不同 ,局域网是企事业专用网 ,而城域网是面向公用网应用和多用户环境的;其次是传输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0 页 10 距离的扩张 ,典型局域网的传输距离为数公里 ,而城域网范围可扩展到50-150 公 里 ;最后是业务范围的扩张 ,典型局域网通常主要提供数据业务 ,而城域网的业务范围不仅有数据 ,还有语音和图像等 ,是全业务网络。 三、城域网有别于广域网。 与广域网的主要区别首先 是容量 ,广域网要求很高的容量 ,而城域网只需中等容量即可;其次是覆盖距离的缩小 ,典型的广域网的传输距离可达数千公里;再有是支持的客户信号不同 ,广域网目前只支持 SDH, 将来预计也只有 SDH 和以太网 ,而城域网需要支持各种客户层信号 ,而且要能很快地提供客户层信号所需的带宽;最后是容许的成本不同 ,广域网的高容量可由成千上万的大量客户共享 ,因而可以容许较高的成本 , 而城域网不同。 2.4 城域网面临的问题 城域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带宽 “ 瓶颈 ” 。在其用户侧,由于低成本千兆比以太网的出现和发展,局域网的速率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其长途网侧,由于 DWDM 技术的发展,传输容量扩展了几个数量级。因而使得中间的城域网 /接入网成为全网的带宽 “ 瓶颈 ” 。 城域网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其仍然存在多个重叠的网络。首先,目前多数电信运营公司通过 SDH 和电路交换机提供语声和专线业务,通过 SDH和分离的帧中继、 ATM 和 IP 网提供各种数据业务,造成分离的网络和网络技术需要分离的网管系统和人员、不同的网络配置和计费系统甚至不同的终端。而出于惯性思维、组织架构的限制,以及每次升级的初始成本考虑,这种分离的网络发展模式仍在继续。但从整体和长远看,随着网络规模越来越大,无论初始成本还是运行成本都将快速增加,业务提供也将更加费时耗力。其次,通过不同的接入技术和线路获取不同的业务,用户不仅麻烦,而且使用费高。再次,企业用户正从简单的原始带宽连接要求转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1 页 11 向更加个性化的业务剪裁要求以适应特定的应用,使得网络需要支持复杂的 2 层和 3 层功能,因而单一业务模式将会减少收入且无法锁定用户。最后,目前城域网底层多数采用传统 SDH 作传送平台,在传送突发数据业务时,利用为电话业务设计的固定带宽的 SDH 进行数据传送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改变带宽往往意味着改变物理接口甚至改变了业务类型。使企 业 事业用户改变业务时常常不得不重新设计和重新建设网络。目前,城域网不仅成为电信网的容量 “ 瓶颈 ” ,而且也成为电信网进一步全面发展的 “ 瓶颈 ” 。 2.5 弹性分组环多业务传送平台 为了将以太网扩展到电信级的核心网,需要解决以太网固有的一系列问题, RPR 就是解决方案之一。这是一种基于以太网或 SDH 的分组交换机制,属于中间层增强技术,采用一种新的 MAC 层和共享接入方式,将 IP包通过新的 MAC层送入 1层数据帧内或裸光纤上,无须进行包的拆分重组,提高了交换处理能力,改进了性能和灵活性。 RPR 既可以工作在 1 层的 SDH和千兆以 太网上,也可以直接工作在裸光纤上作为路由器的线路接口板。早期的独立 RPR 设备架构在以太网上,目前的趋势是架构在 SDH 上,成为新一代 MSTP 的内嵌功能,从而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 RPR 简化了数据包处理过程,不必像以太网那样让业务流在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进行 IP 包的拆分重组,实施排队、整形和处理,而可以将非落地 IP 包直接前转,明显提高了交换处理能力,较适合分组业务; RPR又能确保电路交换业务和专线业务的服务质量 (能做到 50 ms 的保护倒换时间 ); RPR 具有自动拓扑发现能力,可以自动识别任何 2 层拓扑变化,增强了 自愈能力,支持即插即用,避免了人工配置带来的耗时费力易出错的毛病; RPR 可以有效支持两纤双向环拓扑结构,可以在环的两个方向上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2 页 12 动态地统计复用各种业务,同时还能按每个用户每种业务为基础保留带宽和服务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纤的带宽,简化网络配置和运行,加快业务部署; RPR 还具有较好的带宽公平机制和拥塞控制机制。 弹性分组环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一个嵌入控制层,从而可以提供很多新的功能。从成本上看, RPR 成本介于 SDH 和千兆以太网技术之间,数据接口越多,其成本越接近千兆以太网,反之则趋近 SDH。总的看,该技术最适合数据业务量占主导,而 TDM 业务量也需要可靠有效支持的应用场合。 2.6 结论 鉴于 RPR 具有很好的汇聚特性和优化的数据接入能力,因此最适合于城域网的接入层应用,特别是以太网业务带宽需求占绝对优势的场合。对 电信网的容量 “瓶颈 ”的解决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随着数据业务日益成为业务的主体,其应用范围将逐渐的扩大,适合于新建网络中的应用。 2000年底批准成立了 802.17RPR 工作小组,其任务就是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准备一套新的物理层和链路层的协议,具备带宽的共享性和可扩展性,空间的复用性以及容错性。目的是 为了满足建设城域网和广域网对成本、性能和维护管理的需要。 弹性分组环将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未来的城域网建设中一定很得到很好的应用。 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3 页 13 第三章 弹性分组环技术 3.1 弹性分组环概论 随着宽带接入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数据业务在整个通信网中所占比例呈迅猛发展的趋势。 SDH 技术以其运行稳定、 QoS 有保证和开销字节丰富等优点在宽带接入中得到大规模应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点对点固定连接的特性浪费了大量的闲置带宽资源。现有以太网技术以其组网简单方便和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也在宽带接入建设中得到较多应用,但是其系统可靠性和 网络安全性并不能满足电信级运营网络的要求。当前已有多家厂家提出了各自的技术改进方案,且都能较好地融合 SDH 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点,但是由于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厂家的设备不能互通,不利于其大规模应用。 为了统一标准,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针对宽带业务的特点成立了弹性分组环联盟和 IEEE802-17 标准工作组,其任务就是制定IEEE802-17 标准。自 2001 年初建立以来, IEEE802-17 工作组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取得重大进展,迄今为止已有多个IEEE802-17 标准草案待审批形成 一个统一的标准。 IEEE802-17 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在保留以太网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加入 SDH 系统的保护倒换以及50 ms 内故障恢复等特性,取长补短,使 RPR 网成为一个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电信级宽带接入承载网。 虽然 目前 RPR 的技术标准尽管 在 各个厂家的技术和设备接口都有所不同,但是技术原理都是相似的。例如: Cisco、 Luminous 公司分别发展出了 DPT(动态分组传送)和 RPT 技术,它们都属于弹性分组环技术。弹性分组环技术都采用环状拓扑,双环结构。外环顺时针和内环逆时针同时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4 页 14 双向传输数据,有的 RPR 技术支持各环分 别传输各自的数据和控制信息,有的则支持各环传输另外一个反向环的控制信息。 3.2 弹性分组环的产生 目前数据通信中大量地使用以太网技术,在众多网络协议的竞争中,它已经超越 TokenRing、 100VG-Anylan、 FDDI 和 ATM 等其他 LAN 体系。其发展也是一帆风顺,从 10 Mbps、 100Mbps 直到 1000-Mbps,甚至 10 G以太网也将会在运营商网络中得到应用。以太网固有的带宽共享机制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当某一时段节点 D 不上下业务时,如图 3-1所示, CE 节点之间的上行带宽资源可以完全被 节点 E 占用,避免了带宽资源的浪费。 由于以太网具有组网成本低廉、互连性好、升级容易、组网简便、技术支撑厂家多和技术发展快等优势,众多用户已经或准备采用以太网技术组网,运营商采用以太网技术把用户接入 Internet 可以实现网络的无缝连接,节约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以太网技术实现宽带用户接入也有其缺陷,由于其常见组网方式为星形或树形方式,当上游某一节点发生故障时下游节点业务将中断与 Internet 的联系。例如图 3-1 中节点 A 停止工作后节点 B、 C、 D 和 E 都将不能连接到 Internet,而 这种情况在电信级网络中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即使采用生成树协议(STP)来实现冗余路由保护,但是发生故障时其启用冗余路由的故障恢复时间大于 500 ms,远高于 SDH 网络故障恢复 50 ms 以内的级别。另外以太网的公平协议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如图 3-1 所示当所有节点到Internet 都需要同样的带宽时,假设节点 A 的出口带宽为 2 Gb/s,则节点 A 可占用 1 Gb/s 带宽,其他节点占用其余 1 Gb/s 带宽。依此类推可知nts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5 页 15 最终节点 B 占用的带宽为 500 Mb/s,节点 C 占用的带宽为 250 Mb/s,节点 D 和节点 E 占用的 带宽均为 125 Mb/s。为了保证各个节点都具有相同的带宽,可以限制每个节点可以占用的带宽不超过 400 Mb/s,但是这样又背离了以太网带宽资源共享的原则,即当某一节点不需要这么大的带宽时其他节点不能占用它的闲置带宽资源。 图 3-1 SDH 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的传输网技术,它被大量地运用在现有网络中。其主要优点是接口统一, 50 ms 级的故障恢复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SDH 网承载数据业务的方式主要是在数据设备中提供 POS 端口,采用 PPP、 LAPS 或 GFP 协议封装数据业务。目前亦有在 SDH 设备中提供以太网 10 M/100 M 端口,把封装数据包的功能放到 SDH 设备中实现,主要是实现部分 2 层的功能,国内已制定相关的多业务传送平台 (MSTP)标准。但是利用 SDH 系统接入数据业务也存在众所周知的缺点, IP 帧结构映射入 SDH 的虚容器后加上段开销才形成 SDH 标准帧信号,因此带宽利用率并不高。另外 SDH 是针对 TDM 业务开发的技术,它只能提供固定的点对点连接,一旦配置好之后则不能动态改变各节点之间的带宽。对于多播应用,现有 SDH 设备的实现方法如图 3-2 所示,在 节点 A 复制需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北京交通大学弹性分组环中流量控制的hdl实现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516538.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