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21页)
编号:51659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8.19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5-11-12
上传人:QQ28****1120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孙**(实名认证)
辽宁
IP属地:辽宁
6
积分
- 关 键 词:
-
机械毕业设计
- 资源描述:
-
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设计,机械毕业设计
- 内容简介:
-
【 摘 要 】 : 高校贫困生在高等院校中是引起我们特 别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家和社会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不断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和救助。笔者 认为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关键在于贫困生的认定,因此本文在对当前 贫困生认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 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一套贫困认定指标体系, 提出建立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受助模式, 以 期 建立 一整套“多管齐下、软硬兼施、硬性量化、软性约束”的高校贫困认定工作新机制,以达到为高校 贫 困认定工作提供一套参考机制, 以使有限的资助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 关 键 词 】: 贫困生认定现状 常见方法及主要程序 现存问题 优化建议 On the issu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cognizancing ntsQiao Ru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 F University,Yangling Shanxi 712100) Abstract:Poor college students is a special grou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us, and always be given a particular cocern. Ou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has given adequate attention and support to them , something like increasing the found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 believe that doing a good job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zancing is the key to the foundation establishment of poor students. So the paper first anysises the existing status and problems of poor coolege students cognizancing ,as well as the resons of the problems. It combines standard research with theoretical analysis , 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do the work. It provide us a set of poverty identifing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supercision and responsibility clacking mechanism is necessary, too.It also needs establish a recipients model of equality between rigts and duty .Accroding to this,we should establish a new set of multi-pronged , to be flexible and rigidly both, quantiative in hardness and restraint softlyto identity poor students.we only want to provide us a new referencing mechanism for the cognizance of the students.Make efficient use of limited resources is our best wishes. key words: the status of poor students cognizancing; common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maj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optimization suggestion nts目 录 中文摘要 . . . 1 Abstract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 我国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的常见方法及主要认定 程序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我国高等学校贫困认定的常见方法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高等学校贫困认定的主要程序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贫困生衡量标准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贫困生认定制度系统化程度不够,经济情况调查难 度大,可靠性差.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民主评议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民主评议班级推荐随意性大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贫困生资助模式不完善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五)贫困生认定缺乏良好的环境,一些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六)贫困生认定平台建设滞后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七)我国贫困生资助资源有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五 、结论及建议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建立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加 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建立贫困生消费信息调查和公示制度,完善告知学生家长制度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五)实现贫困生资助模式的转换,构建权利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致 谢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录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1 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作者:乔蕊 指导教师:卢新生 【 摘 要 】 : 高校贫困生在高等院校中是引起我们特 别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家和社会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不断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和救助。笔者 认为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关键在于贫困生的认定,因此本文在对当前 贫困生认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 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 提供了一套贫困认定指标体系, 提出建立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受助模式, 以 期 建立 一整套“多管齐下、软硬兼施 、硬性量化、软性约束”的高校贫困认定工作新机制,以达到为高校 贫困认定工作提供一套参考机制, 以使有限的资助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 关 键 词 】 : 贫困生认定 现状 常见方法及主要程序 现存问题 优化建议 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2 On the issu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cognizancing Qiao Ru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 F University,Yangling Shanxi 712100) Abstract:Poor college students is a special grou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us, and always be given a particular cocern. Ou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has given adequate attention and support to them , something like increasing the found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 believe that doing a good job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zancing is the key to the foundation establishment of poor students. So the paper first anysises the existing status and problems of poor coolege students cognizancing ,as well as the resons of the problems. It combines standard research with theoretical analysis , 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do the work. It provide us a set of poverty identifing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supercision and responsibility clacking mechanism is necessary, too.It also needs establish a recipients model of equality between rigts and duty .Accroding to this,we should establish a new set of multi-pronged , to be flexible and rigidly both, quantiative in hardness and restraint softlyto identity poor students.we only want to provide us a new referencing mechanism for the cognizance of the students.Make efficient use of limited resources is our best wishes. key words: the status of poor students cognizancing; common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maj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optimization suggestion 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3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 育迈进,国家“统包统配”无偿培养的旧模式已被打破,许多高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同时实施了学费制度改革,这不仅为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更多的学生可以走进大学。但是随着 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高等教育的成本逐步增加,高校的学费逐步提高, 我国高等学校贫困学生人数日益 增加,贫困学生比例逐年提高,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尽管国家要求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了相关措施完 善大学生保障体系,但是如何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一直是教育管理界研究讨 论的问题 。贫困生认定作为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 , 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 ,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 。因此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客观、公正地确认贫困生,把有限的资源 用在真正贫困的学生身上, 成为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关键 环节 。 关于当前贫困生 认定工作,不少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在认定过程中“认定机制”不健全。 岑道权指出贫困生界定标准的确定成为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难点,应建立一套明确科学的认定标准以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龙兴跃指出“伪贫困生”的出现成为贫困认定的 难点 ,因此应建立一套体现监督与责任性质的认定机制 。高强 、 高玉玲 、 冯圣兵对大学生自我贫困认定进行了实证研究 ,指出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贫困认定时具有个人选择性 ,由此造成 ” 伪贫困生 ” 的出现 ,造成贫困资源的浪费 。 针对一系列现存问题 ,部分学者提出以下建议 : 桂富强 、 成春 、 任黎立提出通过层次分析发对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将人的主管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 ,通过成对比矩阵来确定各贫困因素指标的相应权重 ,最后通过加权得到学生的总和贫困度数据 ; 王晓三 、 薛深提出通过建立民主评议制度以加强对于受助学生的监督 ; 李永富提出通过加强 高校辅导员的作用以做好贫困界定工作 。 但是他们大多是站在比较单一的角度研究分析高校贫困认定工作 ,这对做好高校贫困认定工作的总体工作缺少指导 ,因此 ,本文 在对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各位学者建议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 ” 多管齐下、软硬兼施、硬性量化、软性约束”的高校贫困认定工作新机制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高校贫困认定工作 。 一、 我国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 ,无力支付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据教育部统计 ,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贫困生约占总人数的 20,特困生的比例在10左右;农、林 、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 30,特困生比例超过 15。 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 ,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 自 2005年开始 ,国家加大助学贷款和助学奖学金发放力度 ,规定各公办普通高校在每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4 年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时要寄送由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制的国家助学贷款指南 【 1】和 校内资助贫困生的政策材料 ,对被录取的贫困生一律先入学再核实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资助。为监督各高校的落实情况 ,教育部在录取新生及入学报到期间还专门开通 24小时值班的投诉电话 ,对学生及家长反馈的问题及时处理 ,以确保“不让一名学生 因贫困而辍学”。国家对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宣传与实施 ,对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大学学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但也不可避免地给高校收费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据教育部财务司巡视员兼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介绍 :近些年来 ,每个学校被拖欠的学费一般都有几百万元 ,有的甚至达几千万元 ,教育部部属高校中有一所竟被拖欠学费上亿元。如何解决学生欠费与学校经费短缺的矛盾问题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做好贫困生的识别工作 , 让恶意欠费者无处可逃 ,这样既能保护贫困生受教育的权益 ,又能维护学校的收费利益。 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国 家还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 2(温家宝, 2007) : 一是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 ,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 18亿元增加到 95亿元 ,2008年又安排了 200亿元 ,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 ;同时 ,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和厚爱。 但是如何使这些资金有效地分配到贫困生手中,如何最有效地提高助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对此有 先决意义。由于全国尚没有统一的家庭贫困标准 ,因此高校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鉴定制度和办法,贫困生鉴定问题对于建立贫困生档案、构建助贫“绿色通道”、提高助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具有先决意义 ,同时“鉴定”贯穿了整个贫困生工作的始终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 ,在具体操作中既要有硬性指标量化界定 ,又要有柔性评价、人为管理 ,多管齐下 ,“软硬兼施” ,共同作用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生鉴定制度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贫困生鉴定的准确性。 二 、 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 的 常见 方法 及 主要 认定程序 (一) 我国高等学校贫困认定的 常见 方法 1.家 庭收入生源地对比认定法 即 高校根据学生出具的贫困家庭证明直接认定贫困生。贫困家庭的认定一般由学生生源地地方民政部门根据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进行认定。这种方法要求在认定的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家庭人均收 入、支出的基本数据。但 在国家没有明确的贫困家庭认定标准、未明确地方政府的相关责任、家庭经济收入等定量数据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5 无法准确获得 ,加之有些地方政府在认定贫困家庭时没有考虑学生家庭高等教育支出等情况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很难避免个别人员应付工作 ,将认定工 作简单化、程序化或随意化 ,致使地方政府的认定结果 不可靠或认定范围过窄等。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 使贫困的标准也不同 ,从而使同一高校贫困生的标准也不一致。 2.家庭收入高校对比认定法 即 高校以学生家长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和生源地地方民政部门根据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出具的困难家庭证明为依据 ,计算出学生家庭人均收入 ,通过 与高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对比来确定贫困学生。这种认定方法使同一高校的认定标准一致 ,但是由于我国 目前 没有建立起收支监控系统 ,学生在提供家庭收入支出证明时 ,难免存在 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等 不公平现象 ,致使 高校无法获取学生家庭真实的经济状况 。 3.学生在校消费对比认定法 这种认定方法主要是 通过 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消费水平进行调查摸底 ,以 确定学生在校的月平均生活费 , 并与高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对比来确定贫困学生。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 ,具有较好的可信度。但 由于学生的消费观念、个人修养水平的差异 ,存在部分家庭 经济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而家庭条件还可以的学生消费水平反而不高的现象。另外个别学生故意逃避学校的消费监控 ,如外出就餐 故意不缴纳学费等情况, 这些因素给学校的认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使认定结果 易 产生误差。 4.综合认定法 综合认定法是 指 高校综合学生家庭收入、交纳学费 情况 以及在校学习生活等的支出水平等情况来认定贫困生。这种方法相对于前几种方法而言具有可靠的稳定性。通过综合认定 ,较好地避免了认定的误差 ,提高了认定效率。但是也存在认定程序简单化的弊端 ,许多高校仅凭学生本人出具的困难证明和饭卡的消费情况 ,或仅靠学生本人的陈述就进行建档 ,致使贫困生建档工作缺少必要的监督 ,容易使一部分“伪贫困 生 ” 3(龙兴跃, 2006)存在 “免费搭车 ” 4 ( 赵鼎新, 2006) 的 现象 ,使高校建立的贫困生档案准确性 和可信度降低。 (二 ) 我国高等学校贫困认定的主要程序 目前,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普遍采取民主评议法 。 即 学生先进行自我贫困认定,进入个人申请 申请阶段。 经过班级民主评议,再经过班主任、辅导员审核,对其资格进行审查 以确认贫困资格及贫困类型 。具体程序如下: 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6 1、 自我贫困认定,提出 个人申请 自我贫困认定,即 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的经济情况,结合学校认定贫困生的标准, 对自我贫困资格进行考核,并 以书面形式向学校递交申请。 2、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即 提供有关本人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证明材料。主要包括监护人的职业及收入,家庭成员是否健全、患病或残疾,家庭中 多人就学及交费标准,家庭是否被列为低保户或重点优抚对象以及其它能够证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材料等。 3、 资格审查,班级民主评议 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主持下, 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讨论,班级学生参与,在不少于全班80%同学的参加下,集体决策。由申请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学生陈述本人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和日常消费的实际情况,班级同学根据其日常消费情况和生活作风等对申请建档学生予以建档及相应档次进行投票。根据投票情况,以参加评议学生三分之二以上投票表示同意作为必要条件,确定贫困生的范围和档次。 4、 确定贫困生资格及类型 辅导员或班主任 结合 班级评议小组 讨论情况 ,综合资格审查情况,确定班级民主评议的贫困生建议名单 及贫困类型 。 贫困学生建档推荐名单及相应档次确定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班级同学如对结果有异议,可以向学校申诉。 三 、 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1. “伪贫困生”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越来越突出,由于贫困生认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同时又由于评定过程中负责人有照顾大多数人的倾向,所以只要他们申请也将会获得一份“ 免费的午餐” 5( 赵鼎新, 2006) 这样势必造成其他同学的竞相效仿,去追逐这有限的资源。有些班级 甚至出现 班级平分各种奖助学金的现象。 2. 关于贫困生认定量化尺度问题 。 大家普遍认为 , 我国现行界定高校贫困生的量化尺度值得认真反思和修正 ,现存量化尺度仅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如:个人申请贫困,然后负责人仅根据个人出生地,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来主观地评价判断,缺少一个具体可行的量化标准。 3. 民主评议的局限性。 评定过程中参与评定的同学认真态度有待提高,很多同学严肃性不够,以走形式的态度应付。另外,在评选的过程中,夹杂着个人感情因素, 这一现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7 象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更为明显,如评定过程中,形成各种小团体,像宿舍内部小团体 ,关系亲密者小团体,只要有其中一人申请,其他成员必然投票认定,特别是在有些贫困差距不是很明显的班级。 4.贫困生资助范围有限。 由于有些班级贫困生较多,而有些负责人又实行的是班级定额的模式,即每班的总资源额度是固定的,这样对于那些班级普遍贫困的贫困生来说,照顾面必然是很窄的的。而对于那些经济普遍较好的班级则出现平分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5.受资助的同学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从而出现有些同学拿了奖助学金去请同学吃饭,去旅游,去买高档生活用品的现象,这在我们的生活附近并不少见。 四 、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 贫困生衡量标准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 由于学校招生范围广,学生分布不平衡,家庭收入水平、物价及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难以建立贫困生具体的量化指标。 当前 ,我国许多高校对贫困生认定还局限在传统的、凭经验、主观式的定性判断上 , 有些没有明确的标准 , 以“想当然”的方式来进行 ; 有些学校有了标准却不去执行或因为标准不具备可操作性 , 而以“自我诉说 +学生意见 +老师意见 +名额限定”的方式 , 评定出所谓的贫困生。这种以名额限定为前提 , 以较为主观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认定 , 一方面可能使 贫困生因“自尊”问题而不情愿地放弃机会 , 也可能使诉说的一些学校贫困生在同学面前对未来失去信心 , 另一方面可能因学生口才的差异 , 使一部分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 造成了贫困生认证与资助的非主体化。这种主观式的定性判断, 无具体的量化标准 ,无详细的与贫困生认定相关的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文化资本等方面的指标 ,导致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含混不清 ,指导性、实践性不强 ,可比性、可行性不高。 (二) 贫困生认定制度系统化程度不够, 经济情况调查难度大,可靠性差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对贫困生认定没有制定 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的配套措施与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取以学生生源地所开家庭贫困证明为主要认证资料的方式认定学生贫困资格, 对贫困生认定只凭某一单方面的标准或办法 ,如仅凭一张学生困难情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贫困证明或学生个人的贫困申请 。 由于地方乡政府、村委会或企业单位给学生出具困难证明 与其责任关联性不强, 把关不严 ,可信度不高,高校对其真实性也无法去考证。即使知道其中的不真实, 学校又不可能走访每一个家庭调查落实,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8 学校更没有权利去追究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责任。这样,无需承担义务的相关证明也只会越来越多。因此,仅凭学 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所开的证明作为认定的依据显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群体中经济状况的差异。 另外由于 个别学生家庭收入变化大,或突遭变故,这些客观原因增加了贫困生确认的难度。同时由于 没有收入申报制度和收入监控机制 ,没有连续、多环节的班级评议、公示审批、跟踪调查、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监控制度。现实中 ,由于这些制度的缺失 ,使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与规范性难以得到保障 ,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措施也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 (三) 民主评议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 民主评议 班级推荐随意性大 在现阶段,学生之间推举评选与相互监督是 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公正进行的重要保证之一。 实施民主评议制度有利于贫困助学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但是民主评议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在参与同学的态度认真、端正基础上,并需要参与评议同学对评议对象有充分的了解。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个人关系的亲疏,参与评议同学往往不能全部掌握贫困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这样所谓的民主评议往往也就只能在一个很小的集体实现,如宿舍团体,小群体团体。另外,由于参与评议主体的众多,在保证每个人都有评议权利的同时,评议结果的责任主体也就难以分辨,因此这种责任主体的模糊性往往会给那些“搭便 车”车提供了空间。这样,评议过程的严肃性就受到了质疑。 (四) 贫困生资助模式不完善 目前的资助模式是只讲权利不讲义务 ,只是获得没有付出 ,不利于大学生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制观念的确立和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 ,会助长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大量非贫困生也去争讨一顿不需回报的“免费午餐”,去“搭便车”,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奖、贷、勤、补、免”的资助政策与体系从总体上说是一种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的助学体系。这种体系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引起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去争讨一顿不需回报的“免费午餐” ,从财政学 的角度讲 ,就是通常所说的“免费搭车” 6 ( 赵鼎新, 2006) 的这种 “免费搭车” ,必然会对许多非贫困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和引力 ,使高校有限的贫困资源“轮流享受”或“平均享受”现象屡见不鲜。这既不利于提高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目标的准确性和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益 ,也不利于有效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的资助功能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公正与均等。 (五) 贫困生认定缺乏良好的环境,一些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全国个人资信征询系统、学生诚信系统还在建设之中 ,这使高校对外无法充分了解生源地学生家庭收 入、支出及其变化情况 ,对内也无法使工作人员和学生完全按诚实守信的规则来办事 ,从而使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缺乏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9 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基础。一些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提供虚假证明 ,欺骗学校 ,谎称“贫困”,从而出现大量“伪贫困生”现象 ;并且由于现行大多数高校对贫困生认定的办法主要以学生自述为主 ,这种“贫困自我认定” 7(高强、高玉玲、冯圣兵, 2007) 模式 具有个人选择性。即其家庭 虽然有高于贫困线的收入但是由于过去或未来有着特殊的支出需要不得不将其现在消费压低到贫困线以下 ,相对于同学来说, 他们在预期家庭经济变化的情况下对 自己 的贫困类型做了选择性的判断和区分。学生受家庭贫困选择的影响 ,即便自己的生活水准和消费条件都高于学校贫困生的标准 ,他们也会选择性的将自己定义为贫困型。这自然会混淆学校在他们与真正特困生之间的判别。另外,由于贫困认定参照的非闭合性 ,即由于贫困认定的参照对比信息的单向流动 ,缺乏双重比较,进而导致学生的贫困认定不清。 从而不能做到贫困生界定的公平与公正。 (六) 贫困生认定平台建设滞后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支撑 ,以适应现代高校贫困生认定、管理、跟踪、调查和分析的需要。然而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对贫困生认定还停留在原始的纸质记录和传统经验式的操作上 ,这既不利于规范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操作流程、提高贫困生认定的运行质量与运行效率 ,也将耗费高校大量的人力、物力 ,增加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成本 ,挤占高校贫困生的有限资助资源。 (七) 我国贫困生资助资源有限 近几年来 ,虽然我国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已基本上形成了包括政府、高校、银行、社会、学生个人等在内的多主体、多形式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与体系 ,资金来源已成多渠道的发展趋势 ,但相对于高等教育花费和贫困生支付 能力的缺口来讲 ,贫困生资助资源还十分有限 ,资助力度还远未达到高校贫困生的需要。这种资助资源的有限性 ,相对于高校贫困生认定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高成本而言 ,常使许多高校陷入成本与效益的两难境地 ,具体地说 ,高成本的认定必然有助于提高资助的准确性 ,但相对于有限的资助资源来说却是巨大的浪费 ;相反 ,低成本的认定必然有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 ,但相对非贫困生的挤占挪用 ,本身仍然是一种浪费。 五 、 结论及 建议 (一) 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 传统的贫困认定模式往往是建立在单纯地定性指标上,致使贫困认定缺乏一个可以 量化的指标。因此 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 ,便于从量化的角度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10 全面考察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的效率与效益情况。 高校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分析学生、学生家庭及其所在地的经济与社会状况 ,制定相应的定性与定量指标 ,合理地认定学生及其所在地的贫困状况与贫困程度 ,以便于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评价与比较 ,确定该生是否属于贫困生的认定范围。因此这个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所在高校、生源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及两者之间对比关系,反映学生及其家庭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等方面状况 ,因此可设两个一级指标 : 绝对贫困指标和相对贫困指标 ,八个二级指标 :最低生活保障线指标、人力资源指标、经济资源指标、自然资源指标、社会资源指标、特殊性指标、物质资源和文化道德资源等。可设十九个三级指标 , 具体见下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定量 /定性 绝对贫困指标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学校所在地保障线 定量 学生所在地保障线 经济资源指标 家庭人均月收入 家庭人均月支出 家庭年收入与支出之比 家庭资产总值 家庭负债总值 人力资源指标 供养人 员职业 定性 劳动力情况 家庭有劳动能力与无劳动能力之 比 定量 家庭健康及教育支出之比 定量 /定 性性 自然资源指标 家庭所在地(城市 /农村) 定性 有无特殊性产业 社会资源指标 家庭亲戚及其资助状况 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11 家庭的社会关系网及其资助状况 特殊性指标 有无特殊性重大事件(如事故、灾害) 相对贫困指标 物质资源 学生拥有手机、电脑等高档物品情况 饮食节俭还是奢侈、娱乐消费水平 文化与道德资源 学生德育综合等第 ( 二 ) 建立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 机制 一方面应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从行为学理论来讲 ,生源地认定应是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中最可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但实践表明 ,这种方式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加以保障 ,而这种保障机制的建立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 ,是很难依靠生源地政府或部门单方面根据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进行调整的 ,它需要在政府及高校的共同参与下 ,对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制度进行重构。主要包括 : 政府应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 ,并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应建立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学 生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生源地贫困生认定主体监督机制。应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三查”制度。主要包括 :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担保与责任追究制度。 另外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审批、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贫困生评选、审批、监督相互分离的制度。评选与推荐应以个人申请、学生推荐、班级评议为主 ,并结合生源地贫困生认定证明加以综合评定 ;审批应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教辅员初批 ,由系科 (院 )书记审核 ,最终由学院主管部门审批决定 ;监督应采取由学生群体与领导共同监督的方式 ,并且在实行中 ,要保持“三权分离” 8( 房磊、郝 琦 , 2006), 即评选、审批、监督三权分离制度。建立贫困生认定归口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要明确归口管理部门 ,落实责任单位 ,强化职责与责任 ,加强监控和约束力。 (三)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全国个人资信征询系统、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学生诚信系统。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区域性信息网络资源建设 ,并充分利用这些区域性信息资源 ,实现政府、财政、高校、银行、教育、公安等部门的全面联网 ,进而实现全国社会信息网络资源的共享 ,以便高校及时地通过信息网络 ,准确地了解生源地学生的有关情况 ,从而有助于对 贫困学生进行跟踪管理 ,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贫困生打假” 9( 岑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12 道权 , 2007)。 (2) 加大对大学生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的力度。通过加大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 ,一方面让所有学生都能全面了解贫困生资助的程序、方法、方式和标准 ,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之中 ,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诚信教育使那些“假贫困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 ,从而有助于降低贫困生认定成本 ,提高贫困生认定效益。 (四) 建立贫困生消费信息调查和公示制度 , 完善告知学生家长制度 要在贫困生获得资助后 ,定期或不定 期地对贫困生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以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能 ,主要是对其消费情况、消费行为进行调查 ,发现问题 ,要及时采取思想教育和说服的方式加以制止与纠正 ,对无良好转变的 ,要采取惩罚和取消贫困资助的措施 ,并及时记入个人档案。并要及时地将贫困生资助信息进行公示 ,以透明评议结果 ,接受学生群体和教职工的监督 。学生群体监督始终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监督制度。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一是健全、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拓建网络工作平台;二是加强保密措施,保护反映意见的学生的利益;三是接到学生举报后,要及时进行摸底调查 ,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保障贫困生的合法利益。 学生在学校受到资助,有必要告知家长,以防止有些学生在接受学校资助的同时,还向家里索取资金追逐 享乐和浪费 。每年元旦前夕,学校学院将每位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资助情况和欠费情况以书信形式告知家长,加强与其流沟通,共同教育引导贫困生把资助款用到学习和生中去,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信心,努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总之,通过一系列消费信息调查和公示制度,通过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监督,有助于完善、 健全 贫困生认定 机制 ,有助于 提高贫困生资助资源的使用效益。 (五) 实现贫困 生资助模式的转换 , 构建权利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 青年大学生已步入成人社会 ,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能力的社会个体。而目前的资助模式是只讲权利不讲义务 ,只是获得没有付出 ,不利于大学生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制观念的确立和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 ,会助长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所以 ,需要高校改革传统资助模式 ,科学设置资助要素 , 在资助中尽可能多地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观念。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是福特基金“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取得的基本经验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白给贫困生发一分钱 ,而是支持有创新精神的贫困生在坚持“实事求是、可持续 、易推广、参与式“的项目原则下 ,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 ,通过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造血功能 10 ( 刘英杰、王勇、叶国爱 , 2005)。 这不失为一种鼓励贫困生提高自我能力的好办法。在贫困生资助过程中,要让他知道, 如要获得帮助就必须让他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13 付出一定的劳动成本 ,也就是接受资助的权利主体只有履行了一定的义务 ,才能获得权利主体的资格 ,才能得到资助 ,这有利于提高受助学生的自我生存意识,有利于贫困生资助的公正 。 权利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体现着一种按劳分配的原则 ,它最大的好处在于自动识别贫困生 ,因为非贫困生一般是不愿付出这种劳动的 义务的 ,只有贫困生在得不到家庭的有效帮助时 ,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这样做也大大节约了贫困生的认定成本 ,能迅速找准资助主体 ,提高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社会力量 ,实现多种项目相匹配的多元混合型的贫困生资助模式。这种混合型的资助模式突出表现为资助方式、资金来源、资助方向的多元化 ,既可弥补我国贫困生资助资金的缺口 ,实现贫困生资助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也可扩大贫困生资助的范围 ,缓解国家贫困生资助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实现从“无偿式”资助向“回报式”资助的拓展 11( 王芳、朱文 , 2005)。 这种拓展一方面可使那些“假贫困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退出 ,实现高校贫困生的自动认定 ;另一方面通过回报社会的资助方式 ,不仅可以缓解享受贫困资助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认为这种资助是通过劳动换来的 ,而且还有利于调动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积极性 ,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基金滚动式的长远发展。 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认定现状、贫困生认定常见方法及所采取的主要程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目前贫困生认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高校原有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的需要,对传统的高校贫困生认 定机制的方式、方法与程序进行全面地、科学地优化与重构,提出了建立一整套“多管齐下、软硬兼施、硬性量化、软性约束”的高校贫困认定工作新机制。通过提出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贫困认定方法, 以打破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的主观贫困认定方法,便于从量化的角度全面考察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的效率与效益情况;通过建立监督与责任追究制以提高贫困认定的严肃性; 通过提出转变贫困资助模式以提高受助生的自我生存意识,打击“伪贫困生”现象。 通过这一整套机制的实施,有利于全面规范地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过去评估方法的缺点与不足, 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由于这一整套认定机制是在总结原有认定机制基础上的完善,各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认定情况,弥补其不足,发扬其所长,以使我们的贫困生认定工作科学合理地展开,使各类资助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使最困难、最需要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帮助,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14 致 谢 毕业论文定稿之际, 首先 我要感谢指导老师 卢新生老师,正是有了卢 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我悉心教导、鞭策,才使论文最终完成;要感谢杨学军 老师,四年以来 ,杨老师认真耐心授予我们专业基础知识 ,还带领我们钻研专业研究领域 ,同时 ,感谢杨老师对我们 公管专业的 照顾 ,公管专业的每一步发展 ,都倾注着杨老师的心血 ; 要感谢魏老师 ,魏老师严谨的治学方式 ,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性格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个老师的伟大和可爱 ;要感谢苏燕平老师,苏老师有着潇洒的生活态度,常常和学生“ 打”成一片,她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感谢王倩老师 ,王老师不断探新的授课方式 ,使我们以最轻松的方式学到了最深奥的专业知识 ;感谢所有教育和帮助过我的其他老师们,在整个大学生活当中,他们传授予我丰富的专业学术知识,让我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不仅为毕 业论文的完成创造了条件,更为我今后的学 习提供了指导与帮助; 要感谢我所有的同学,感谢她们给我留下美好的大学回忆。 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15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指南的紧急通知 N2005 2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N人明日报 2007.03.06 3龙兴跃 大学“伪贫困生”产生的原因与预防 J 中国西部科技 2006.11 456赵鼎新 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 社会学研究 .2006.01 7高强、高玉玲 、冯圣兵大学生自我贫困认定的策略选择性实证研究 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8房磊、郝琦探求可操作性标准,突破高校助贫“瓶颈” 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1 9岑道权高校贫困认定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1 10刘英杰、王勇、叶国爱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探析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5.3 11王芳、朱文 浅议高校贫困生的认证与资助 J 云南财贸学院 2005.04 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16 附录 英文文献 : Public Schools in Marketized Environments: Shifting Incentives and Unitended Consequences of Competition-Based Educational Reforms CHRISTOPHER LUBIENSKI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The Context and Theory of Competition-Based School Reform While many observers note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market-style mechanisms such as choice and competition in reforming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such approaches are in fact part of a larger trend .Drawing on a coherent theory of public services,market-oriented reform movements have effected substantial changes not only in the school systems of many countries but also in other sectors .Neoliberal policies advocated by international credit agencies and reformers have been reshaping the production and provision of previously state-run services and industries in recent yearsfrom raw resource and manufaturing industries to airlines and telecommunications(e.g.,Yergin and Stainslaw 1998).Moreover,aspects of markets models are being applied to the production and provis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because of key public good or natural monopoly qualities,were previously thougt to require strong state regulation or even state provision.This marketization takes various forms but can be seen in such areas as water and electricity and defense(e.g.,Singer 2003;Whitty and Power 2000). Of course, schools have been very much a part of this wider reform effort .While the forprofit sector is taking a notable role in education in many less devloped countries ,reconfigured systems in places such as the United Kingdom,Chile, and New Zealand also embody key aspects of marketization,including parents empowered as consumers and increasingly autonomous schools competing for students and the per pupil funding that they now bring (Tooley 1999).The charter school movement has spread rapidly across North America in the last decade ,premi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increased operational autonomy for schools,liberated parental choice, and enhanced competion in the publicly funded sector (Hassel 1999).Yet, despite the contextual and programmatic variety of these policies, many of the reforms advance from a coherent and, indeed,compell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Public Choice and Market Theories of Education The most prominent theory underping moves toward market-oriented provision of education offers an insigtful critique of government bureaucracies as they administer endeavors such as mass schooling. Public choice theory centers on economic-driven conception of the self-interested individual and then extends that premise into politics and the public sector. By this line of thinking, since people look to maximize their nts浅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问题 17 own self-interest, it would be wrong to assume that persons placed in positions of responsibility over the public interest ( bureaucrats ) suddenly and unnaturally lose that basic function in the public realm (Tullock et al.2002). Therefore, bureaucracies do a poor job of looking after the interests of the publics. Instead, bureaucracies are often reorien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