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张掮中 - 中华文化学院.doc_第1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张掮中 - 中华文化学院.doc_第2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张掮中 - 中华文化学院.doc_第3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张掮中 - 中华文化学院.doc_第4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张掮中 - 中华文化学院.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张掮中摘要:在21世纪高科技时代,“全球化”日益严峻的今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何以面对?它的价值取向该怎样定位?对其保护和合理利用,又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本文试以“朱仙镇年画”为案例,对其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行了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具有推广其经验的借鉴意义,也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年画;文化遗产日;经济全球化;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仅有的文化传统不曾间断过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它承载着本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族人的记忆和灵魂!正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相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它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等。因此,它既是本民族的“无字碑”,也是其显著“标志”!因为它蕴藏着本民族原生态的文化生命信息和文化象征符号。正是由这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我们极为丰富、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传承着泱泱中华文化之根脉。本文试以“朱仙镇年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无疑,在21世纪高科技时代,“全球化”日趋严峻的今天,那些盲目陶醉在“与国际接轨”的人们心中,无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价“国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源泉,是民族“精、气、神”的根脉。他们数典忘祖,接受全盘西化,成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新生代。他们对“全球化”这种“霸权”掉以轻心,外来文化以高科技手段,通过WTO的绿色通道,便席卷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心灵的影响严重。例如,NBA、好莱坞、影星、歌星、舞星、球星、时装模特、模仿秀、超女、超男,以及无奇不有的“广告”等等铺天盖地而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和审美习惯,全被推向边缘,由它来唱主角,首当其冲的便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有识之士坚定地认为,愈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文化更应是全球的“本土化”,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神圣责任与使命!众所周知,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旗手和主将,享誉中外文坛的鲁迅先生,他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他是毕生以心血来关注“民族文化遗产”,倡导“守护精神家园”的先驱、楷模与战士!他始终热爱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亲自搜集、整理、收藏、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木版年画的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他热忱地倡导版画,开设木刻讲习班,办展览,出画册,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抱病参观了“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同青年作者座谈,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他从民族文化的根系对年画高屋建瓴的指导和深情的喜爱与关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孙后代树起一座历史文化、民族记忆的丰碑。在他伟大精神的感召下,有识之士便前仆后继,如丰子恺、钟敬文、刘岘、王树村、薄松年、倪宝诚等追随鲁迅的足迹,将年画这一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出来,得以存活至今,实在是功德无量。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初,青年木刻家刘岘将朱仙镇的许多年画门神寄给了鲁迅先生,当时鲁迅在回信中非常高兴地说:“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也贴在厨门和墙壁上,现在都变了样了,大抵是石印的。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看的木刻,我以为应该采用其方法。不过旧的是先知道故事后看画,新的却要看了画而知道故事,所以结构就更难。”鲁迅先生对木版年画,如此的重视和关爱,当时就其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而言,鲁迅可谓第一人、首倡者。这是通过河南籍的刘岘之手,朱仙镇年画才有幸和鲁迅先生“结缘”,这是中国年画,特别是朱仙镇木版年画难得的机遇,遇到真正的“知音”!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爱,对中国历史的睿智灼见,对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尊重,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情结和理念,前辈的鲁迅先生是如此的热忱和执著,作为接过鲁迅先生手中“接力棒”的后人,冯骥才先生可谓是21世纪的领军人物。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伟大工程的发动者,高举从鲁迅手中接过的火炬,通过朱仙镇年画的复苏、繁荣与发展,照亮了国人文化视野的远大前程。1981年7月24日,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作出关于建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的报告。同年12月2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并强调该社应当“刻印具有传统特色的木版年画”。该社成立后即从搜集、整理、复制传统年画入手,分期、分批重新刻制传统年画木版。比如,将首批重刻印制的秦琼 尉迟恭、赵公明 燃灯道人、赵云救主、哪咤闹海、罗章跪楼、飞虎山等十多种、装裱样品举办展览。于此同时,组织创作,刻印喜庆有余、五谷丰登、胖娃娃、民族英雄岳飞、郑成功、包公、寇准等一系列具有传统风格的新木版年画,并先后参加在北京、广州等地举办的河南民间美术展览和山东潍坊主办的杨柳青、朱仙镇、武强、平渡、滩头年画联展,并在开封召开工作会议,邀请省内外的专家对朱仙镇年画的历史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并举办年画创作班等等。为此,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在贯彻执行国家出版总署关于“以胶印养木印,扶助民间传统艺术”的指示精神,为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扎实实地工作。中国美术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华君武、古元、刘岘、王树年、薄松年、单应桂、陈天然等亲莅朱仙镇考察,给予关怀和支持。这样,体现华夏古老文明的朱仙镇年画,日益兴旺发达,受到来自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外宾和港澳台同胞和世界华人的热情赞扬,被誉为“东方奇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朱仙镇年画,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诚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龙头”,而朱仙镇木版年画,则是中国年画的“源头”。由于河南省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领导有方,工作配套,一抓到底,成绩显著。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河南省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于2002年10月28日,在古镇岳庙大街宽敞的马路上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全国年画生产基地的艺术家和数十家电视台、报刊社的记者1500多人参加了这次盛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作了题为让历史的辉煌照亮明天的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在这里,在中国年画历史的源头朱仙镇,举办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既是对中国年画这一巨大的文化遗产进行总结性的整理,也是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历史性的开端与发动。”他还说:“我们之所以要从年画下手,主要原因就是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龙头,这是我的看法。”这“龙头”、“开端”、“发动”,一个个张扬着“起点意义”的词语,向中国和世界庄严宣布,伟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今天从河南的朱仙镇正式启动了。这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嘹亮号角!无疑,这是为炎黄子孙世世代代“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揭开了序幕,吹响了豪迈的进军号!才迎来了今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诞生!这是中国的记忆、文化的记忆,全民族的盛大节日!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极为幸运的!在20世纪30年代,它曾得到鲁迅先生的厚爱和支持;而今在21世纪初,面临“经济全球化”、民间文化泯灭的命运,朱仙镇木版年画又得到冯骥才先生特别的关怀和高度评价,并以巨大的号召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责无旁贷地成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领军人物。在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木版年画大联展活动的推动下,根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的部署,河南省于2003年初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普查与编纂工作组的领导机构,由民俗专家、年画专家、摄影艺术家、电视艺术家等组成工作组,对朱仙镇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民俗生活和地域心理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记录;对开封和朱仙镇的历史遗迹、重要风物、街道、村落、老店遗址、民俗事象、生活景象以及年画收藏单位和个人分别进行了入户调查、拍照、摄录;对年画的制作过程、工具材料、艺人店铺、年画作品、行业习俗、口诀歌谣等,一律采用“文字、图片、摄像”三结合的手段,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全方位的立体记录;并对现有的年画古版、新版年画样张详细登记,逐个拍照。普查小组到安阳、濮阳、偃师、卢氏、登封等地深入调查,搜集年画资料90多种、420多幅,拍摄图片资料226幅,摄录影像资料220多种,撰写文字资料1.2万余字。并查清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内容,掌握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流布和外延情况。朱仙镇木版年画这次空前普查、整理和编纂,登记了国内外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清代、民国时期年画样张122幅,散落民间的年画明、清古版108种,220余块。其中,明代画版千手千眼佛、天地全神、大龙牌天等是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发现最早的古版,十分珍贵。这次大普查,共拍摄图片2000余幅,摄录影视资料1000余分钟,整理后制成每集100分钟的光盘5集,经冯骥才、薄松年先生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又进行补查、修正、核实和补充,数易其稿,最后形成8.3万字的书稿,作为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出版。朱仙镇木版年画遗产的抢救工作历时两年,终于结出硕果,可以告慰祖先,传之子孙。综上所述,对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遗产抢救的全过程,可谓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工作深入,细致有序、到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其经验的推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概言之:所谓“占天时、得地利、结人和”,抓住机遇,和谐发展,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因此,朱仙镇木版年画结出文化产业的硕果!今归纳起来,有如下的最大特点:一、河南省、地各级党政文化部门和领导同志对抢救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遗产形成共识,从思想认识上、本土感情上、政策措施上、执行力度上、热心扶持上,是一以贯之,付诸行动,办实事,见成效。比如,原省委副书记、现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同志,就一直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他从宏观上立论“行知大黄河”,并为旅游文化丛书作序,阐述研究黄河文化,传播黄河文化,应从黄河流域9省区收集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例如,黄河流域的石刻拓片、两岸的民居文化、牡丹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桥文化等;有的是黄河的某一独特文化,例如黄河诗词、朱仙镇木版年画等。这就不啻就本省朱仙镇而言了,而是要将流经9省区的黄河这条母亲河、自然河、生命河,也是文化河“一网打尽”,抢救其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她!传承她!守护她!开发她!二、明确定位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需求,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要求,二者是不可或缺的。诚然,朱仙镇木版年画,自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算起,至今已走过900多年的历史岁月。又由于岳飞大破金兵于朱仙镇(南宋绍兴十年,即1140年),这个昔日的古镇更加名闻遐迩而富于传奇色彩。这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使“朱仙镇木版年画”早已是第一“名牌”。基于年画是民间文化的一种形式,而文化却是年画的内核和灵魂。为此,开发此“名牌”,形成文化产业的“品牌”,以促进其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河南省推出“郑州开封洛阳”三点一线文化旅游黄金周,就非常火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比如,有识之士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戴松成先生出于对河南故土文化的热爱,于2000年4月应河南省济源市政府的邀请,与北京文化公司对黄河小浪底风景区进行旅游策划,投资500多万元,征租60亩地,建立了黄河小浪底书画院和小浪底黄河文化艺术研究院,于次年“五一黄金周”开业,举办了沿黄河9省区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并着手出版“行知大黄河”丛书。为此,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做出有益的贡献。三、成立组织、设立资金、组织队伍、确定选题、搞好科研、开发利用。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民间社团组织,要想办成一件事,没有钱,无经济基础不行;同时,如果缺少政府部门的支持也不行,那是举步维艰的。河南省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可谓坚决支持、热心帮助。因此,在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一直以实际行动走在前面(关于有关材料和事实,前面已详述,这里从略)。好在今年6月10日,我国迎来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从此以后,就以法定形式保证这全民族的节日了。这是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民族记忆的大事、喜事!这是我们民族根脉的中国记忆!在河南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自觉自愿走到一起的仁人志士,是我们民族的精英!他们志同道合,各尽所能,发挥所长,无私奉献,实是难得的“人和”!可谓人心齐,山可移。比如刚退休的名人传记的主编宋瑞祥同志,他对朱仙镇年画一往情深,20年前就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悉心加以研究,只是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兼顾。如今他有了时间,就主动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成了“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的实干家。他知识渊博,编辑经验丰富,很快就在“行知大黄河旅游文化丛书”中出版了他的专著朱仙镇年画七日谈,而且已是再次重印,立马成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读物,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雅俗共享的好书。在结束本文之前,应当强调指出:“行知大黄河旅游文化丛书”开篇之作,第一本朱仙镇年画七日谈,以讲故事的形式,每天给读者讲一个故事,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