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原创】第19课《鱼我所欲也》学案.doc_第1页
【名师原创】第19课《鱼我所欲也》学案.doc_第2页
【名师原创】第19课《鱼我所欲也》学案.doc_第3页
【名师原创】第19课《鱼我所欲也》学案.doc_第4页
【名师原创】第19课《鱼我所欲也》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同分享智慧的结晶 共同创造丰硕的成果鱼我所欲也学案学习内容:鱼我所欲也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中国*教育#&出版网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学习重点:来源*:&中教%网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一、 课前预习 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来*源:%中教网 所恶有甚于死者( ) 蹴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 ) 一箪食,一豆羹 (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_ , _ 乡为身死而不受。 _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是亦不可以已乎? _ 此之谓失其本心。 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_ _来源:zz&step%.#com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 _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来&源:%中*教网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5.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来源:zzste%p.c#o*&m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6.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论证和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_ www.z&zs#tep.c*om二、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7.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中国教育&#*出版网此之谓 / 失其本心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8.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中&国教#育*出版网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来%*源:中教网&乡为身死而不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中国#教育出版网*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中国教#育出版网*&答: 三 、 自主研学 合作探究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词。二者不可得兼(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此之谓失其本心( ) 贤者能勿丧耳( )故患有所不辟也( ) 呼尔而与之( )5、用文中原句填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呼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6、按要求填空。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www.zzs%#_“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_和_,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_。7、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故患有所不辟也。来%&源:中教网C.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8、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万钟于我何加焉!( )w#ww.zz&贤者能勿丧耳( ) 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 舍鱼而取熊掌也 B.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呼尔而与之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D.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来#源:中%&教网*1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3、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 二者不可得兼 如使人之所欲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4、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故患有所不辟也。贤者能勿丧耳。1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 中国教#育出&版%网1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 的主张。四、达标测试 效果反馈1.本文选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 ,他认为人之初,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1)死亦我所恶_ (2)一箪食,一豆羹_ (3)蹴尔而与之_ (4)乞人不屑( )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乡为生死而不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来源:中&教#*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故患有所不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 (4)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来源:zzst%ep.c&*om(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 6.一词多义。为 (1)今为( )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 (4)乡为( )身死而不受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来源:中教&网% _ _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1)_来&%源:中教网(2)_(3)_五、展示提炼 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廪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丘。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4.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5.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来源:zzstep.co#*&m1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六、知识点拨,中考链接真题阅读:(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普少习吏事 习: (2)每归私第 第: (3)家人发箧视之 发: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 2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太祖常劝以读书 以:用,拿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而:表假设,如果C及小白立为桓公 及:等到 D鲍叔遂进管仲 遂:于是,就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www.zz%s#tep.co&m (1)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译文: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译文: 来源&:中教*#网28从赵普举荐人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分)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答: 2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宋太祖最初并不接受赵普对人才的举荐,齐桓公也曾囚禁管仲,不想任用他,但两位君王最终都接受建议,重用人才,在这一点上,均称得上明主。来源:zzste&p%#.com B甲文中的人才最终被太祖任用,乙文中的管仲得以辅佐桓公一匡天下,说明赵普和鲍叔牙都是善于发现并举荐人才的贤臣。 C赵普举荐人才,不惧太祖盛怒,反复进谏;鲍叔牙举荐管仲,“以身下之”:均体现了两人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胸怀。 D甲、乙两文在写举荐人才时,均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在举手投足间本质尽显参考答案来源%#:中教&网一、 课前预习 基础知识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1.w c xi dn2.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乡”通“向”,从前。停止,放弃。天性,天良。3.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4.A 5.D6.简答题: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二、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7. D 8. C 9. Bwww.zzs%tep*&.com10.(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11.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来源:zzs*te%三 自主研学 合作探究4、同时占有 假使,假如 天性、天良 遗失、丢掉 祸患、灾难 助词5、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义,亦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6、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来&*源:中教网7、C8、用脚践踏 古代的一种量器 丢掉、遗失 天性、天良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9、B中国#教*%育出版网10、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11、C1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13、苟且偷生 同时得到 假如 不仅14、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15、善心、本性、天性16、舍生而取义来源#:中教网%四、达标测试 效果反馈1.孟子告子上、仁政、性本善。2.(1)w (2)dn gn (3)c (4)xi 3.“乡”通“向”;从前。“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辩”通“辨”;辨别。“辟”通“避”;躲避。4.(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4)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义”。(5)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获得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6)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采纳(7)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8)万钟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9)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