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丰子恺“缘缘堂”散文的创作特色.doc_第1页
试论丰子恺“缘缘堂”散文的创作特色.doc_第2页
试论丰子恺“缘缘堂”散文的创作特色.doc_第3页
试论丰子恺“缘缘堂”散文的创作特色.doc_第4页
试论丰子恺“缘缘堂”散文的创作特色.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 目: 试论丰子恺“缘缘堂”散文的创作特色专业班级: 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如果提起丰子恺,人们往往称他是现代漫画的开路先锋,称之为漫画家,而把他的散文放在第二位。其实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特殊的涉足多领 “丰子恺一生乃萃艺术于一身,为学域的艺术全才,正如其友人广恰法师所说:成就堪称博大精深,多才多艺,绘画、音乐、书法、金石鉴赏、建筑艺术、艺术理论、散文创作、古典诗词等等无不精通,别具风格,自成一家。又兼通晓日、英、俄、法、德等诸国文字,译著等身,初步统计,不下百数十种。如此艺术,不唯国内文艺界所罕见,实为世界艺术坛所稀有”【1】丰子恺曾说: 。 “综合看来,我对文学,兴趣特别浓厚。因此我的作画,也不免受了文学的影响。 2可以看 ”出散文的创作在其一生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一) 丰子恺及其散文创作概况 丰子恺1898 一 1975,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他 17 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李叔同先生影响,学习音乐、绘画,1921 年赴日本“游学”,同年回国后在春晖等学校任音乐、美术教师,之后的几年里,一直在教师、作家等角色中转换,可以说他的生活和艺术是连为一体的,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效的文艺大师。 从 1922 年到 1975 年去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笔耕不辍,以宗教徒的虔诚从事散文随笔创作,共发表了 200 多篇散文,以自己的居所“缘缘堂” 、 、 、命名的就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这四部集子。纵观其一生的散文创作,大概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即丰子恺创作初期的一些作品,延伸到三十年代初期的部分散文创作。这时期丰子恺的创作尚处在起始和探索阶段,他把注意力放在对人生根本问题的体察思考上,着重从佛理角度来探究人生,同时还有对童趣的追怀。这 、 、阶段的作品大部分收在缘缘堂随笔中,代表作有渐剪网大账簿、两个“?” 、 等。此外丰子恺描写儿童的随笔,如华瞻的日记给我们的 、孩子儿女等都是现代散文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大都属于这一时期。 第二个时期,即 20 世纪 30 年代的散文创作。随着其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扩展与丰富,丰子恺的散文创作逐步走向成熟。面对残酷黑暗的现实,丰子恺逐渐把注意力投向现实的生活中“没有花生米不满足的人,却有许多面包不满足的人”。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爆发,迫使他走出书斋,用手中的笔反映现实、揭露黑暗,社会相成为当时主要的题材。 随 这一时期是丰子恺散文创作的丰收期,笔二十篇车厢社会 、 、缘缘堂再笔等集子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涌现了车 、 、 、 、 、厢社会做客者言肉腿两场闹吃瓜子半篇莫干山游记等佳 、作,此外还有控诉日本侵略者的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等篇目。 第三个时期,即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这短短的几年,丰子恺的散文创 、作主要收录在率真集等散文集。代表作如口中剿匪记谢谢重庆等, , ,期待着“一抨击了“贪赃枉法,作恶为非”“危害国家,蹂躏人民”的“官匪”盏长明灯,永远不熄灭”。 第四个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散文,包括在“文革”中的地下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担任不少了社会工作,但仍有大量散文创作,主要结集在缘缘堂续笔当中。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在固有风格的基础上有增加了明朗的色彩, 、大多为一些游记之作,如庐山游记上天都等;也有对往事的回忆,特别 、是故乡的人事,如四轩柱阿庆等;还有身边琐事记录,如阿咪。 (二)丰子恺散文的研究概况 对丰子恺散文的关注与他的随笔创作几乎是同步的,在丰子恺创作之初,特别是缘缘堂随笔结集出版后,他那赤诚、率真的情调和朴素自然而又不失幽默风趣的笔法打动了无数的读者,郁达夫在他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 “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集中选入了其五篇散文做品,并称赞道: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3】后来赵景深、夏丏尊 ”等文人,日本学者谷琦润一郎都不吝赞辞,或署名撰译,足可见丰子恺散文创作的成就。但近百年来对丰子恺的随笔创作不满或者不解也大有人在,争论不断。 钱理群、温儒敏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中给丰子恺初期的散文创作作了这样一个评价:“他以某种源自佛理的眼光观察生活,于俗相中发现事理能将琐细的事物叙说得娓娓动听,落笔乎易朴实,有赤子之心作者在看到人世间的昏暗后,企图逃入儿童的世界,加上佛理的渗入,文章萧疏淡远,带着哲理深味,染有清淡的悲悯之色。【4】可以看出,一方面,人们已经清楚地认 ”识到丰子恺随笔的“特殊之处”从佛教哲理角度来探究人生底蕴,但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对丰子恺“逃避现实”的不满。其实这也是近百年研究界对其随笔认识的争论之一丰子恺是否“佛化”了。最早的 1930 年左翼作家柔石在萌芽杂志上发表了丰子恺君的飘然态度一文,文章火药味颇浓,开头便说:“几乎疑心他是古人,还以为林道姜白石能够用白话来做文章了”【5】不满于丰 。子恺“态度的那么飘然”代表了当时评论界一部分人的看法。同时,也有人为丰子恺辩护,许钦文在发表的郁达夫丰子恺合论,认为佛教思想只是艺术家修心的一种手段们也是非常必要的;柯灵在上海编辑文汇报“世纪风”副刊中 、发表的拭沫之余抗战中的丰子恺先生等篇,用大量事实证明丰子恺并非“佛化”,并赞扬其在抗战中的积极进取精神。之后,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陆续有过几次,有时双方激烈的程度并不亚于现代文学史上流派、社团之间的论争。时至当今,争论也一直继续着,如徐型在儒学和佛学对丰子恺世界观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与同时代的另外一些文艺家相比,他从进入青年时代以后,世界观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发展,部分作品没有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甚至落后于时 【6】代。 李复兴在丰子恺散文漫议一文中也认为: ” “这确是作者的真感情,但是在那个黑暗社会里,过分宣扬与世无争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遁。【7】值得庆幸 ”的是,研究者不再简单地以“消极”一词来否认子恺随笔的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中对丰氏的评价中,虽用了个“逃”字,但还是肯定了其价值,这本身就是丰子恺研究界的一个突破,丰子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提高,也说明了其随笔的价值正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 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送阿宝出黄金时代、儿女等文,是丰子恺描写儿童生活的随笔,大多是现代散文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多年来在众多评论者关注下,对丰子恺随笔中此类题材的作品的探讨也成为焦点之一。对于这些赞扬童真的作品,有的人也从“逃避现实”角度来加以否定,也许是当时的动荡环境下,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一番苦心,他讴歌童真的动机在其作品我的漫画中解释道:“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看见了当时 ,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 ” 人 ,“这正是从反面诅咒成人社会的恶劣”。他企图用童心来唤醒世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是可笑的,但从文学角度来讲,谁也无法抹杀其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也许他采取的方式有些虚幻,但丰子恺从来没有“逃避现实”,从后期的描写社会相或抗战的作品中可以得到证实。关于这点,朱晓江现代性视野下的丰子恺散文研究中的“绝缘说”也带给我们启示,认识到“边缘化”写作的时代意义。 “儿童崇拜、佛理玄思是丰子恺散文交错咱开的两个主题,一向被看作影响丰子恺散文创作风格、思想情感的最主要根源。”【8】相对于对这两方面的激烈争论,人们对丰子恺随笔的艺术评价就统一的多,数量也更多,这一点笔者将会在主题部分做系统的概述。此外,丰子恺某些散文有关的人事争论的研究,如丰子恺与曹聚仁的“绝交”事件,即牵涉到丰子恺的一饭之恩、佛无灵与曹聚仁的一饭之仇等文,这些研究虽仅限于丰子恺研究会内部人员,但其价值也不容小觑。总而言之,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是有助于我们了解丰子恺思想及作品中潜在的、深层次的历史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完整的、丰富多彩的丰子恺精神及其艺术世界。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赵景深说丰子恺的随笔, 对丰子恺随笔艺术的评论最早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他不把文字故意写得艰深,以掩饰他那实际内容的空虚。他只是平易的写去, 9自然就有一种美,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 日 “译者的话”中写到:“我觉得,著者丰子恺,本作家吉川幸次郎在缘缘堂随笔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我所喜欢的,乃是他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在现代要想找寻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之中,有鹤立鸡群之感。【10】 ”谷崎润一郎在读缘缘堂随笔中则说丰氏散文“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11】此外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多数是从丰子恺散文其中的某一个 。方面进行评述,虽不乏精确独到之处,甚至成为后来研究者引用的精彩论断,但是这些多属印象式随感,缺乏丰子恺散文研究的学术性著述,显然这与丰子恺享有的文艺史地位不符。从最初的有关人生问题的佛理玄思、童趣的追寻到对战时生活的现实描绘,对社会黑暗的揭露批判,丰子恺的创作之路是跟随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变化的,他的取材范围、创作手法、思想追求是发展演变的。所以,仅仅 、以“清幽玄妙”“率真自然”几个字眼来概括丰子恺随便的创作艺术石有失偏颇的,是无法涵盖他的散文更个的全貌的。这类点评式的学术批评主要集中在 80年代以前,也是丰子恺随便研究的缺憾。 前期研究的缺憾在 1980 年以后得到了弥补,之后的丰子恺散文的研究逐渐避免了先前的随感式点评,逐步还原丰子恺“一位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之全貌。丰子恺是以“一位独具风格的散文家”立足于文坛的,有人说:丰子恺的散文之所以能强烈地吸引读者,主要是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话虽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散文写作技巧和创作特色如“时酒”般给人莫大的享受。80 年代以来,论者主要从丰子恺平民化的选材、以小见大的构思、漫画化的写作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结合众多研究者发表的成果,我将对这一时期评论者研究的立足点进行横向的概述。 第一、从题材构思角度来研究丰子恺随笔的创作特色。陈星在别具一格 独 “丰子恺的散文艺术特色,树一帜漫谈丰子恺散文艺术的特色一文中指出, ”首先是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以平凡琐屑的事物折射出重要的生活哲理或暗示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文章以杨柳中如何揭示杨柳的高贵品质为例来说明。同时该文还指出“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上”,同样作者以我的母亲为例,说明丰子恺散文平易、协调,没有一点斧凿之痕全在于他由幽入明的艺术构思上,最后还得出一个结论:“通过质朴的语 【12】言表达率真的思想感情”。 与之相似的,俞元桂在专著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中有“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设专节来探讨丰子恺的散文创作,不同的是他分期总结了丰子恺的散文创作,详细地描绘了丰子恺摆脱“悲伤主义”走向现实创作的一个过程,这是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对丰子恺散文整体上进行的研究,可惜文章缺少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概述,不得不说是个遗憾。进入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研究这方面的论文逐渐增多,不再仅限于对丰儿童题材创作的研究, 如祁敏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论丰子恺散文的细碎之美、李力琐屑平凡 率真纯情论丰子恺散文特色等,通过文章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论文的观点和对丰子恺散文写作特色的定位。此外,富华的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深度细读这篇文章,虽类似于学术性读书笔记,但她在一研究方向把我们引入更深层次的探讨,文章专注于“婴行”这一狭小的符号,从中探 ,讨了“丰子恺散文为何倚重儿童题材”“儿童题材之琐屑轻微在其笔下,为何便蕴涵风韵”等问题,作者的深度细读一改感想式研究,给这一研究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第二、丰子恺随笔的漫画化创作特征研究。丰子恺是中国晚近百年以来,唯一一位“图文并茂”的艺术家。丰子恺也在文学与绘画中提出:“文学与绘画的交流,文学与绘画的握手”,他认为散文“兼有绘画的效果与文学的效果”。无可置疑,漫画的思维影响了他散文创作的思维和手法。所以,近年来对这一特征的研究不断增多,不同于以往学者把两者作为不同部分来分别研究论述。赵晓燕丰子恺散文论中指出,因为丰子恺的画家的身份,所以他的散文有着与众 、不同之处。在“文学与绘画的握手”一节中,通过“具象美”“讽刺手法与批判 、 、精神”“幽默的力量”“留白的手法”四方面的叙述,分析了丰子恺散文中所渗透的漫画思维,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林秀明画与叙的交融论丰子恺散文的创作艺术一文,“将文学与绘画的交融作为背景,阐释他的漫画创作元素为散文创作带来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风格”【13】该文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研究丰子恺的同一题材的漫画和散文,从散文“画化”的角度去更为全面地了解丰子恺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艺术特征。彭书传论丰子恺散文的幽默美一文,只以漫画元素之一的“幽默”角度来研究丰子恺的部分作品,探究散文中“比笑话更有深度,比微笑更有效果,比哈哈大笑更能感染别人”的幽默力量,以及研究 、 、丰子恺是如何在散文中制造幽默的,并精辟地概括成“显微法”“择喻法”“亮 、底法”“褒丑法”四种,这对今天如何挖掘丰子恺的幽默资源,发挥幽默力量,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第三,从丰子恺随笔的创作手法的特色这一角度进行探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反映出的艺术形式是多样性的,对丰子恺创作艺术的表现手法的研究一般在前面两方面中都有所涉及,而且和前两面密不可分,但还是有许多研究者拿出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个进行深入研究。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朱红林。他的 10 余 、篇论文,如浅议丰子恺散文的空白艺术江南民俗的精瑜史证试论丰子 等,恺散文的风俗画描写 都是深入地探讨丰子恺散文艺术特征其中的一个方面。最后在 2009 年,以丰子恺散文在写作教学中借鉴作用为线索,结集为丰子恺散文艺术研究,同时更加系统全面地探讨了除了题材、构思、意义美、生活趣味描写、风俗画描写等内容以外,还论述了漫画风格、幽默色彩、拟人化、白描、比喻、议论、对比、空白等十三个艺术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专章系统论述。这本著作是迄今为止,研究丰子恺散文艺术,最详实、最全面的学术著作。此外,陈星寓爱憎于对比中谈谈丰子恺艺术做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徐型丰子恺散文对比手法的运用都长篇地探讨了丰子恺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使其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丰子恺散文创作艺术方面的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如傅红英论“白马湖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和唐惠华一个值得重视的新文学群体论白马湖散文作家群的研究现状和思考的“群体性的研究”,把丰子恺文风的形成与“白马湖”相融合;还有朱晓江现代性视野下的丰子恺散文研究中的“绝缘说”;董少校冲淡:丰子恺散文诗学中的“冲 ,淡说” 赵萍试论丰子恺散文小说化倾向中的“散文小说化论”。这些研究虽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是一家之言,但是这些大胆的尝试为丰子恺散文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研究者突破丰子恺自身的封闭体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价值的。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综上所述,丰子恺随笔的研究,在八十多年的历程中时不断发展的,从早期印象式的点评到 80 年代后系统化、体系化的研究,其中还伴随了对丰子恺儿童崇拜、佛理的影响等不同看法的争论,近年来的研究还出现了突破丰子恺自身的封闭体系的趋势,对丰子恺艺术作品潜在的、深层次的探讨,这是丰子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成绩。 丰子恺散文研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首先,在丰子恺散文艺术特色的研究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研究者因为学术上的某种需要而对其散文风格做划一的描述,如为了研究丰子恺与“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创作的关系或对开明同人散文创作的整体风格进行描述时而从某一方面进行简单地划分。其次,许多研究者过分地强调作品的革命性,以时代性为由而全盘否定在主流之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