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4 (2).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1.2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4 (2).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1.2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4 (2).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1.2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4 (2).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1.2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4 (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2文治武功卓著的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一、征战四方与继承皇位1年轻将领(1)李世民自幼“尚威武”,“好弓矢”;开朗豪放,善交良友;酷爱并擅长书法,喜欢吟诗作文。(2)在隋末社会矛盾激化的形势下,受李渊之托在河东组织反隋力量。(3)李渊起兵太原后,李世民屡立功勋,被任命为右领军都督,正式开始了征战四方的戎马生涯。(4)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此后五年间挂帅征战四方,为唐朝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2玄武门之变(1)起因:随着唐初统一战争节节胜利,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李建成对军功不断扩大的李世民产生猜忌。(2)概况:李建成与李元吉联合谋杀李世民;李世民与属下商议决定先发制人。李世民密奏太子、齐王想加害自己,高祖决定次日早朝时查问。秦王在玄武门埋下伏兵,袭杀太子和齐王。(3)结果:唐高祖退位,李世民继承皇位。二、贞观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1主要原因(1)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避免重蹈隋朝的覆辙。(2)确立“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和“与民休息”“静以抚之”的施政方略。(3)大力推行屯田,奖励垦荒。经常派大臣巡视各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4)力倡节俭,以减轻百姓负担。2概况:出马牛布野、“天下大治而风俗移”、外户不闭的繁荣安定景象。深化理解“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概念辨析“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当时年号为“贞观”(626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点精讲“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1)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2)表现:选贤任能,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唐律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加强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深化探究探究点1“贞观之治”的原因材料李世民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研究李世民,与魏徵就有了不得不说的故事。思考(1)“智勇兼备的统帅”、“兼听纳谏的君主”主要指李世民的什么成就?(2)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成为后世历代明君的典范,李世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统帅:起兵反隋,统一全国;击破东西突厥;统一西域等。明君:求贤若渴;求谏纳谏,从谏如流。(2)原因:吸取隋朝暴政、拒谏灭亡的教训。影响:减少了决策失误,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探究点2“贞观之治”的表现材料一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五材料二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唐杜佑:通典卷七材料三思考(1)说一说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到哪些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信息?(2)结合三则材料的共性命置一个恰当的主题名称。答案(1)信息:浅层信息:这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唐太宗的施政用人原则、贞观时期农村民风的淳朴及物产的丰富状况、文成公主和亲西藏的史实。深层信息:三则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李世民作为一位开创了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一代明君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2)主题名称贞观盛世局面或贞观年间的大唐气象等。三、唐太宗的开明统治1广求贤才,知人善任。(1)广开才路,广求贤才;广兴学校,发展科举,增加考试科目。(2)求才不拘一格,“有才辄举”。(3)用人不求全责备,“舍短取长”,使“人尽其才”。(4)强调用人要明辨正邪善恶;注意官吏的实际表现。2求谏纳谏,从谏如流(1)令百官上书言事。百官奏疏纷呈,唐太宗一一披阅。要求臣僚“极言规谏”“不利于人”的事。采取奖赏的办法,鼓励臣下直谏。(2)在唐太宗的积极倡导下,谏诤之风盛极一时,谏诤之风的兴起,使唐太宗能集思广益,避免或消除决策的失误。3进步的民族观(1)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华夷“爱之如一”,“绥之以德”。(2)与突厥的关系:派李靖出击东突厥,630年俘获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随后,厚待东突厥各部首领。北方各族纷纷归附,被奉上“天可汗”的尊号。后来派军平定西突厥的高昌,统一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3)与吐蕃的关系:实行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重点精讲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的原因:唐太宗视华、夷为一家,推行较为开明和平等的民族政策,采取战争、和平、册封、和亲等灵活方式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边疆各族的发展,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赖。教材互补唐太宗进军西域的胜利,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人民版)重点精讲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特点:(1)唐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2)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唐朝居主体地位。(3)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4)各民族的发展促进边疆的开发,也促进了唐朝边疆的扩大。(5)和平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深化探究探究点1四方拥戴的“天可汗”材料630年三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各民族的“天可汗”。他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思考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和晚年的得意感言反映了什么道理?答案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大大提高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威望。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前代的帝王所不可比拟的。探究点2唐太宗的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材料玄奘从天竺取经返唐,官员、僧侣和佛教信徒在路边迎接取经队伍和经书。思考图片是直观生动的历史,读图能力是备考要求之一。从此图中你可得到哪些历史信息?答案浅层信息:可据此了解到唐太宗时期人们的衣饰、信仰等习俗,交通、运输工具等状况。深层信息:开明的宗教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四、晚年的奢纵与自省1贞观后期,唐太宗由“清静”转向“奢纵”,开始大兴土木,营造宫室,劳民伤财。2魏徵上呈十渐不克终疏,太宗大受震撼。3去世前公开承认自己的奢纵之过,要后代子孙引以为戒。特别提示唐太宗晚年的反省表明他是一位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帝王,作为一位封建帝王,有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深化探究材料不同时期唐太宗对谏言的态度变化:贞观初年“悦而从之”贞观中期“勉强受谏、渐恶直言”魏徵死后对进谏者“面加穷诘”思考(1)分析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谏言“悦而从之”的心理因素。(2)晚年唐太宗为什么不愿纳谏了?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吗?(3)你怎样看待上述变化?答案(1)吸取隋亡教训;百废待兴需帝王励精图治;李世民进取心强盛,魏徵勇于直谏等。(2)隋亡教训已远去;大唐发展、强大;进取心减退;魏徵等去世。但不是昏君。(3)可从皇权独尊、束缚力大小、时代环境变迁等因素分析。课堂小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在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对后世还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2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a慎用刑法 b轻徭薄赋c完善科举 d重视纳谏答案c解析唐太宗主张以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这为广大儒生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3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a重用贤臣 b励精图治c勤于政事 d吸取隋亡的教训答案b解析a、c、d三项可看作是b项的表现,故选b项。4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 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答案b解析小农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民”主要是指小农。四个选项中,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只有b项。5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重用人才,善于纳谏文德治国,完善科举不夺农时,轻徭薄赋修筑驰道,统一文字a bc d答案a解析是秦始皇的活动,可直接排除,故答案为a项。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贞观政要论安边(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2)从材料二判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3)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怎样?答案(1)治国思想: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要以民为本。史实: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的措施。(2)团结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3)政策或措施: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不拘一格,广招人才等。结果:出现了“贞观之治”。解析第(1)题,第一问要根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第二问要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第(2)题,要从材料信息出发,得出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第(3)题,要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探究与思考1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与民休息”;推行屯田,奖励垦荒,收到效果;广求贤才,知人善任,能干的文臣都为贞观之治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求谏纳谏,从谏如流,谏诤之风的兴起,使唐太宗集思广益,避免或消除决策的失误,对促成贞观之治起到了极大作用;唐太宗进步的民族观,开明的民族政策,收到良好效果。2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广开才路,广求贤才;求才不拘一格;用人不求全责备;用人要明辨正邪善恶,辨别的根本标准是清廉与否。3唐太宗能够求谏纳谏、从谏如流的主观原因:唐太宗非常注意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勇于纳谏;客观原因:历史上暴君拒谏饰非、视谏臣为仇敌而导致国破身亡的教训。4唐太宗成为四方拥戴的“天可汗”的主要原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纷纷归附。基础达标1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答案d解析从史实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应对其持肯定态度,故选d。2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其实质是()a争取民心,稳定社会秩序b维护正常封建统治秩序c以百姓利益为施政核心d增强国力,恢复社会经济答案b解析封建统治者中有贤明者能吸取历史教训,通常采取轻徭薄赋或休养生息的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强调“存百姓”主要是看到历史上暴政亡国亡天下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和巩固正常的封建统治而重视“存百姓”,故b项正确。3唐太宗曾多次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缓和水与舟的关系,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有()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减轻刑罚加强中央集权a b c d答案a解析水与舟代表了人民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是加强统治,没有涉及人民,应排除。4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a休养生息政策 b仁义为本原则c民族团结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答案d解析a项是农业政策;b项与蔬菜品种的引进无关;c项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政策;由于唐太宗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5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答案b解析唐太宗放弃了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民族平等的政策,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能力提升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朕所目见。故夙愿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材料三贞观二十三年,蜀人苦造船之役。州县督迫严急,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资治通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原因何在?(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