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01-041@成功高速公路线形与结构设计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5页)
编号:51997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5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5-11-13
上传人:QQ28****1120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孙**(实名认证)
辽宁
IP属地:辽宁
2.4
积分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论文
- 资源描述:
-
TJ01-041@成功高速公路线形与结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 内容简介:
-
毕业设计 说明书 课 程 名 称 :交通土建工程毕业设计及答辩 课 程 代 码 : 8503071 题 目 :成功高速公路线形与结构设计 学院 (直属系 ) :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年级 /专业 /班 :2003/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 /1 学 生 姓 名 : 学 号 : 20031617 指 导 教 师 : 开 题 时 间 : 2007 年 3 月 19 日 完 成 时 间 : 2007 年 6 月 6 日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1 - 摘 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公路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凸显其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而高速公路这种高等级公路不仅在交通运输中地位突出,而且还对地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此次设计内容为成功高速公路( K0+000 K3+795.395)约 3800米的线形与结构设计,公路地处山区,属于山岭区选线,由于地处河谷, 所以又属于沿河线,公路为双向六车道的高速公路,设计车速 80km/h, 设计 内容 包括 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标准横断面、路面结构设计、挡土墙平面、立面、横断面设计,直线、曲线及转角表,逐桩坐标表,竖曲线设计表,路基设计表,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表。 关键词: 高速公路、山岭线、沿河线 、设计、验算 Abstract With the west greatly developing, highway with its convenience fast advantage, Showi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transportation, superhighway this kind of high grade highway not only the position is outstanding in the transportation, but still aroused a func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lace. This design contents is the Chenggong superhighways( K0+000 K3+795.395) aligmnent and structure design, about 3800 meters. Highway ground mountain area, its the mountain area alignment design,and the highway in the river valley,so its a follow river line. The highway is a double toward the superhighway of six driveways, design space is 80 km/h, Designs contents are the flat surface design, the vertical section design, standard cross section, the road noodles structure design, bulkhead design, corner table, by pile list of coordinates, vertical curve design table, grade location table,cubic meter of earth and stone computation table. Keyword: Superhighway, Mountain ridge line, Along the river line ,Design, Checking calculation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2 - 前 言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 但 迄今为止,我国已进行了 10余年的高速公路建设,已通车的里程达到 2.3万公里, 我国的工程师们 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已建高速公路进行认真总结,对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使我国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等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 当前公路建设的发展速度既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也跟不上交通量的增长。因此,出于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长远规划, 在该地区建设高速公路已经刻不容缓。该道路建成后将会成为加速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它的建成不仅对本地区有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改善该地区的交通状况,配 合政府的宏伟战略。使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协作日益紧密。本道路是该地区未来的一个重要对外出入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设计为成功高速公路设计,主要包括了平纵横的选线,路基设计,路面设计等内容, 按照规范规定 完成对成功高速公路约 3800m 的线路的初步设计。 让我们对高速公路初步设计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为即将到来的实际工作做好铺垫。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3 - 1 设计资料 1.1主要技术指标 计算设计行车速度: 80km/h。 . 路基宽度: 32m。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100。 桥梁汽 车荷载等级:公路一级。 1.2公路地形资料:附图。 1.3路基路面设计资料 路线经过区域内粘性土分布广泛,天然状态多为坚硬、硬塑、局部地段软塑、流塑,压缩性高或中等;粉细沙、粗砾砂、圆砾、卵石等粗粒土、巨粒土分布范围大,厚度变化不大,物理力学性质一般或较好;玄武岩、 安山岩、流纹岩等火山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属硬质岩,强度大或较大, 凝灰岩等软质岩风化强烈。 土力学指标: (见表 1-1) 表 1-1土力学指标 天然容重(KN/m3) 塑限( %) 液限( %) 含水量( %) 粘聚力(kPa) 内摩擦角(。) 19 20 32 26 13 18 土的压缩实验资料 :(见表 1-2) 表 1-2土的压缩实验资料 压力 (kPa) 0 50 100 200 300 孔隙比 e 0.978 0.889 0.855 0.809 0.773 1.4沿线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公路地处 V2区,沿线土质为中液限粘性土。 1.5筑路材料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4 - 沿线有各类砂石、土,水泥、沥青、粉煤灰等需要到外地购买。 2 平面设计 2 1 选线 选线是在规定的线路起讫点之间选择和确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且能符合使用要求的线路中心线的工作,选线是 整个道路设计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造价及其使用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寿命。选线所面对的是十分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它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选线原则: 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该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线路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线路设计应该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捷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 指标。不要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不顾工程量大小,片面追求高指标。 选线应该注意和农田基本建设结合,做到少占天地,并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等。 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注意保护原有的自然状态,其人工构造物应与周围环境、景观协调,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迹。 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它们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对严重不良地质路段,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泥沼等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应设法绕避。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缩小穿越范围 ,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汽车运营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染,如: 路线对自然景观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 占地、拆迁房屋所带来的影响; 路线对城镇布局、行政区划、农业耕作区、水利排灌体系等现有设施造成分割引起的影响。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5 - 噪音对居民以及汽车尾气对大气、水源、农田所造成的污染及影响。 对于高速路和一级路,由于其路幅宽,可根据通过地区的地形、地物、自然环境等条件,利用其上下行车道分离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采用上下行车分离的形势设线。 本次设计,公路处于山岭区,虽然海拔 高度不打,可是相对高差较高,沿线地区山高谷深,坡陡。由于公路走向与河谷走向接近,此段设计采用沿河线方案 河流为自西向东,虽然河流南岸比较平坦,北岸山势较高,且北岸地形起伏较大,从经济和施工方面考虑南岸更好,更为简单,但是由于此次公路为高速公路,南岸村庄和城镇密集,而且沿河岸密布,拆迁难度较大,且高速公路噪音污染比较严重,如果走南岸,对南岸居民的不良影响较大,高速公路采取封闭交通,车速快,对南岸居民的生活干扰较大,而且对居民特别是未成年儿童有一定的危险性,北岸虽然地形相对较南岸略差,但是起伏较大的一段 也并不太长,稍作展线、架桥或者隧道即可,工程量不会增加过多,且北岸基本村庄和居民集中居住区比南岸少很多,拆迁难度大大减小,公路也适当远离居民区,减少了噪音扰民等各类扰民情况,也给公路和居民的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由于河谷比较开阔,可以选择沿河线和山脚线,沿河地形平缓,坡度均匀,线形好控制,但是结合地形实际情况,沿河分布着各个村庄的农田,由于地处山岭区,农田资源原本就比较匮乏,而且公路为高速公路,路基宽在 40米以上,如果选择沿河线,线路经过的地方会占用大片农田,而且公路建成后势必还会对公路两侧的农田特别是远 离河岸一侧的农田造成灌溉困难等不良影响,这对原本就匮乏的耕地资源无疑是雪上加霜,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策,而且占用农田,从工程上看,经济上,占用大量农田赔偿款肯定数额巨大,从施工技术上,耕地长期耕作,势必土质松软,很可能存在软基处理等基础问题,且公路为高速公路,路基较宽,太过靠近河岸容易受到洪水的影响,造成道路中断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施工费用,而且增加了施工难度,影响施工质量,甚至影响公路的畅通,所以选择走河岸非常不可取,放弃沿河岸走线。 如果沿山顶走线的话,离村庄远,扰民和安全问题解决了,且不会占用耕地,又由 于地势极高,不会受到洪水的影响,但由于北岸山势起伏较大,在公路大约 500米和 2000米处存在两个极深的沟壑,只能架桥跨越,且在沿线很多地方存在许多小的沟谷,汇水面积较大,给公路的排水增加了难度,无形中提高了施工难度和工程造价,而且距离城镇太过遥远,不利于发挥公路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为沿线的居民出行增加了麻烦,减少了很多无形的经济效益。虽然山顶走线有点很多,但综合考虑还是放弃。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6 - 沿山脚走线,地势相对于河岸线虽然较差,但是由于此片山区河谷比较开阔,山脚地势仍然较好,山岭线架桥的问题就不存在了,而由于离河岸较 远,公路基本不会受到旁边河流洪水的威胁,虽然可能会占用一部分耕地,但是面积相对走河岸线会少很多,而且离大部分村庄都有一定距离,扰民的问题得到大大解决,但由于公路在山脚,沿线居民驾车出行仍然可以比较方便的进入高速公路,从而通过公路带动公路周边的经济发展,起到公路对沿线经济的带动作用 . 2.2定线 定线是先根据地形、地物及其它控制点定出圆曲线,并尽量采用大的半径,然后选用适当的缓和曲线把它们连接起来。除了城市或其它特殊情况外,应按此方法进行设计。并应尽量减少直线。如果达到“自由曲线尺”线形所要求的短直线,且缓和 曲线长度达到推荐长度,这样就没有余地可供设置直线,而必然形成一条连续曲线线形。由长而平缓的圆曲线、单曲线或复曲线所组成,并用足够长的缓和曲线加以连接,使圆曲线占到路线总长的 2/3,缓和曲线占到 1/3,这样的线形即可称作一条在造型和均衡方面都达到理想的连续线形。 理想的线形 (通过视觉进行研究 ),应该是有连续造型的立体曲线,而不是平、纵面线形的随意重叠。行车道的每一个弯曲都应该从三个面进行综合研究。在丘岭区,对波浪式线形的补救方法是引入平曲线,避免在驾驶员的视野里看到一个接一个断续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实际上,设置 曲线就会使驾驶员的视野不断发生变化,引导驾驶员把注意力集中到车辆运行上,增加驾驶员在行车时的注意力和予见性。这是美学欣赏不可缺少的。 套用现在公路设计中“美学标准”,要求路线设计除了要满足高速公路内部平、纵面的协调外,还要满足高速公路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即对公路两侧的景物及与整个视野的配合,从而可以设计出一条完美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应具有持久美观的外形,并成为一道风景或城市景色的组成部份。路基断面一定要连续,边坡坡率要尽量缓和。在德国的规范中规定挖方设计不再采用固定的边坡坡率,而是采用挖方边坡的长度 (从坡顶到 坡脚的长度 )保持不变的方法。因此,挖方边坡的坡率是变化的,挖方两头矮边坡处的坡率逐渐变缓,很自然的与地面相衔接。 2.3交点设计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7 - JD1: 起点桩号 K1+228.125,起点坐标 1X - 1 3 9 4 0 .6 9 4 9 , 1Y 1 0 8 4 5 .6 1 0 0 .坐标方位角1A 8 9 3 5 6 o JD1桩号为 K1+501.299.采用 R=400,缓和曲线 110m. 回旋曲线转角 L 1 8 0 1 1 0 1 8 0 7 5 0 2 R 2 4 0 0 o圆曲线内移值 2 2 4334L L 1 1 0 1 1 0p 1 . 2 5 92 4 R 2 6 8 8 R 2 4 4 0 0 2 6 8 8 4 0 0 圆曲线外移值 3322L L 1 1 0 1 1 0q 5 4 . 9 62 2 4 0 R 2 2 4 0 4 0 0 总切线长h 8 9 3 5 6 T ( R p ) t a n q ( 4 0 0 1 . 2 5 9 ) t a n 2 7 3 . 1 7 322 o 曲线总长度 oohL R ( - 2 ) 2 L 4 0 0 ( 5 7 4 3 1 - 2 7 5 0 5 0 8 . 6 4 11 8 0 1 8 0 超距 D=2Th-Lh=37.885 主点桩号: (见表 2-1) 表 2-1交点 1主点桩号计算 -) JD Th K1+501.22 273.173 +) ZH L K1+228.056 110 +) HY (Lh-L) K1+338.056 398.461 -) HZ L K1+737.453 110 -) YH (Lh-2L)/2 K1+626.517 144.2305 +) QZ D/2 K1+482.2865 18.9425 校核 JD K1+501.229 JD2: 起点桩号 K1+737.453,起点坐标2X - 1 3 7 0 7 .6 1 8 8, 2Y 1 1 2 6 6 .0 5 7 0 .坐标方位角2A 3 2 3 0 3 5 o JD2桩号为 K1+878.391.采用 R=550,缓和曲线 100m.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8 - 回旋曲线转角 1 8 0 1 0 0 1 8 0 5 1 2 4 0 2 2 5 5 0 oLR 圆曲线内移值 2 2 4334L L 1 0 0 1 0 0p 0 . 7 5 72 4 R 2 6 8 8 R 2 4 5 5 0 2 6 8 8 5 5 0 圆曲线外移值 3322L L 1 0 0 1 0 0q 4 9 . 9 82 2 4 0 R 2 2 4 0 5 5 0 总切线长 3 2 3 0 3 5 T h ( R p ) t a n q ( 5 5 0 0 . 7 5 7 ) t a n 1 4 0 . 9 3 822 o 曲线总长度hL R ( 2 ) 2 L 5 5 0 ( 3 2 3 0 3 5 2 5 1 2 4 0 ) 2 8 0 . 0 2 91 8 0 1 8 0 oo 超距 D=2Th-Lh=1.847 主点桩号: (见表 2-2) 表 2-2交点 2主点桩号计算 -) JD Th K1+878.391 140.938 +) ZH L K1+737.453 100 +) HY (Lh-L) K1+837.453 180.029 -) HZ L K2+020.173 100 -) YH (Lh-2L)/2 K1+917.480 40.0145 +) QZ D/2 K1+877.4675 0.9235 校核 JD K1+878.391 JD3: 起点桩号 K2+020.173,起点坐标 3X - 1 3 4 9 8 .8 9 2 5 , 3Y 1 1 4 5 3 .8 3 9 1 .坐标方位角3A 5 1 1 5 5 1 o JD3桩号为 K2+235.191,采用 R=400,缓和曲线 160m. 回旋曲线转角 L 1 8 0 1 6 0 1 8 0 1 1 2 7 5 3 2 R 2 4 0 0 o圆曲线内移值 2 2 4334L L 1 6 0 1 6 0p 2 . 6 62 4 R 2 6 8 8 R 2 4 4 0 0 2 6 8 8 4 0 0 圆曲线外移值 3322L L 1 6 0 1 6 0q 7 9 . 8 92 2 4 0 R 2 2 4 0 4 0 0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9 - 总切线长h 5 1 1 5 5 1 T ( R p ) t a n q ( 4 0 0 2 . 6 6 ) t a n 2 1 5 . 0 1 822 o 曲线总长度hL R ( 2 ) 2 L 4 0 0 ( 5 1 1 5 5 1 2 1 1 2 7 5 3 ) 4 1 9 . 0 1 51 8 0 1 8 0 oo 超距 D=2Th-Lh=11.021 主点桩号: (见表 2-3) 表 2-3交点 3主点桩号计算 -) JD Th K2+235.191 215.018 +) ZH L K2+20.173 160 +) HY (Lh-L) K2+180.173 259.015 -) HZ L K2+439.188 160 -) YH (Lh-2L)/2 K2+279.188 49.5075 +) QZ D/2 K2+229.6805 5.5105 校核 JD K2+235.191 JD4: 起点桩号 K3+073.106,起点坐标 4X - 1 3 3 4 0 .1 3 1 0 , 4Y 1 2 4 7 0 .1 5 1 9 .坐标方位角4A 8 8 2 1 5 5 o JD4桩号为 K3+191.631,采用 R=380,缓和曲线 100m. 回旋曲线转角 L 1 8 0 1 0 0 1 8 0 7 3 2 3 3 2 R 2 3 8 0 o圆曲线内移值 2 2 4334L L 1 0 0 1 0 0p 1 . 0 9 52 4 R 2 6 8 8 R 2 4 3 8 0 2 6 8 8 3 8 0 圆曲线外移值 3322L L 1 0 0 1 0 0q 4 9 . 9 72 2 4 0 R 2 2 4 0 3 8 0 总切线长h 8 8 2 1 5 5 T ( R p ) t a n q ( 3 8 0 1 . 0 9 5 ) t a n 1 1 8 . 5 2 522 o 曲线总长度hL R ( 2 ) 2 L 3 8 0 ( 8 8 2 1 5 5 2 7 3 2 3 3 ) 2 3 5 . 2 6 71 8 0 1 8 0 oo 超距 D=2Th-Lh= 1.783 主点桩号: (见表 2-4)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10 - 表 2-4交点 4主点桩号计算 -) JD Th K3+191.631 118.525 +) ZH L K3+73.106 100 +) HY (Lh-L) K3+173.106 135.267 -) HZ L K3+310.409 100 -) YH (Lh-2L)/2 K3+210.409 17.6335 +) QZ D/2 K3+190.7395 0.8915 校核 JD K3+191.631 JD5: 起点桩号 K3+310.409,起点坐标 5X - 1 3 3 7 5 .5 2 4 2 , 5Y 1 2 7 0 2 .7 8 4 8 .坐标方位角5A 1 0 8 4 5 3 8 o JD5桩号为 K3+490.851,采用 R=250,缓和曲线 100m. 回旋曲线转角 L 1 8 0 1 0 0 1 8 0 1 1 2 7 5 3 2 R 2 2 5 0 o圆曲线内移值 2 2 4334L L 1 0 0 1 0 0p 1 . 6 62 4 R 2 6 8 8 R 2 4 2 5 0 2 6 8 8 2 5 0 圆曲线外移值 3322L L 1 0 0 1 0 0q 4 9 . 9 32 2 4 0 R 2 2 4 0 2 5 0 总切线长h 1 0 8 4 5 3 8 T ( R p ) t a n q ( 4 0 0 2 . 6 6 ) t a n 1 8 0 . 4 4 222 o 曲线总长度hL R ( 2 ) 2 L 2 5 0 (1 0 8 4 5 3 8 2 1 1 2 7 5 3 ) 3 3 9 . 2 0 21 8 0 1 8 0 oo 超距 D=2Th-Lh=21.682 主点桩号: (见表 2-5) 表 2-5交点 5主点桩号计算 -) JD Th K3+490.851 180.442 +) ZH L K3+310.409 100 +) HY (Lh-L) K3+410.409 239.202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11 - -) HZ L K3+649.611 100 -) YH (Lh-2L)/2 K3+549.611 69.601 +) QZ D/2 K3+480.01 10.841 校核 JD K3+490.851 2.4 超高与加宽 当采用的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将曲线段的外侧车道抬高,构成与内侧同坡度的单坡横断面: 超高计算公式 RVib 1272 V-计算行车速度( km/h) R-圆曲线半径( m) -横向力系数 为保证车辆在转弯时不占有相邻车道,曲线路段的路面必须加宽: 加宽计算公式 e=RVRL 1.020 e-双车道路面加宽值 R-圆曲线半径 m V-计算行车速度 km/h L。 -汽车轴距加前悬的长度 m 技术标准规定,当圆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 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在进行平面设计中,我们还需要进行公路的停车及超车视距,平曲线加宽设计,高速和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其他各级公路一般会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会车视距的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大超高值为 10%,积雪冰冻地区 6%。 3 纵断面设计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路线纵断面。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 经济性等,研究起伏空间几何构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12 - 成的大小及长度。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营经济合理及乘客感到舒适的目的。竖曲线设计 准备工作: 根据地形图和平面绘制的道路中线点绘出地面线,绘出平面直线,曲线示意图以及土壤地质说明资料,分析地形图等设计资料,了解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 试坡: 在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变化。本着以“控制点”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的原则,在这些点位间穿插于取直,试出若干直坡线。对各种可能坡度进行方案反复比较,最后定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瞒住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最省的坡度线,将 前后坡度线延长交会处变坡点的初步位置。 调整: 将试坡线和选线时所考虑的坡度进行比较,两者应基本相符。若有脱离实际或者考虑不周现象,则应该全面分析,找出原因,权衡利弊,决定取舍。对照技术标准检查设计最大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折减等是否满足规定,平纵横线形组合是否适当。以及路线交叉、桥隧和接线等处的纵坡是否合理,若有问题应该进行调整。 核对: 选择有控制意义的特殊横断面。如高填、深挖、地面横坡较陡路基、挡土墙、重要桥涵以及其他重要控制点等,在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相应的桩号的填挖高度,检查是否合理,若有填挖过大、坡 脚落空、挡墙太高、桥涵填土不够以及其他边坡不稳等不合理情况,应该及时调整纵坡线。 定坡: 经调整核对合理后,逐段把直坡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定坡一般先定坡长和坡度,变坡点高程通常由坡度、坡长推算出来。 设置竖曲线: 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 设计计算标高: 根据已定的纵坡和变坡点的设计标高, 则可计算出未设竖曲线以前各个桩号的设计标高。 变坡点 1: 竖曲线基本要素: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13 - 该变坡点 K1+080.75,高程为 687.625, 变坡 12i i 0 . 4 2 7 9 % 1 . 8 6 7 4 % 1 . 4 3 9 5 % ,应该设凹形竖曲线。 拟选用竖曲线半径 R 6000m 竖曲线长度 L R 8 6 . 3 6 8 m 切线长度 LT 4 3 .1 8 42外距 2TE 0 .1 5 52R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 1 + 0 8 0 . 7 5 4 3 . 1 8 4 K 1 + 0 3 7 . 5 6 6 竖曲线终点桩号: K 1 + 0 8 0 . 7 5 + 4 3 . 1 8 4 = K 1 + 1 2 3 . 9 3 4 竖曲线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K1+037.566竖曲线起点 切线标高 : 6 8 7 . 6 2 5 4 3 . 1 8 4 0 . 0 0 4 2 7 9 = 6 8 7 . 4 4 0m 设计标高 : 687.440m K1+50竖曲线上 切线标高 : 6 8 7 . 4 4 0 + 1 2 . 4 3 4 0 . 0 0 4 2 7 9 = 6 8 7 . 4 9 3 纵距: 22x 1 2 . 4 3 4y = 0 . 0 1 2 82 R 2 6 0 0 0设计标高: 687.493+0.0128=687.5058 K1+080.75竖曲线中点 切线标高 : 687.625m 设计标高 : 687.625+0.155=687.78m K1+100竖曲线上 切线标高: 6 8 7 . 6 2 5 + 2 9 . 2 5 0 . 0 1 8 6 7 = 6 8 8 . 2 3 1 纵距: 22x 2 9 . 2 5y = 0 . 0 7 1 32 R 2 6 0 0 0设计标高 688.231+0.0713=688.3023 K1+123.934竖曲线终点 切线标高: 6 8 7 . 6 2 5 + 4 3 . 1 8 4 0 . 0 1 8 6 7 = 6 8 8 . 4 3 1 设计标高: 688.431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14 - 在竖曲线的这个位置,曲线是凹形曲线。曲线前后的坡度都符合规范中的要求,既小于最大纵坡坡度,也大于 0.3%的最小排水坡度。 变坡点 2: 竖曲线基本要素: 该变坡点 K1+474.182,高程为 694.972, 变坡23i i 1 . 8 6 7 4 % 4 . 1 6 9 5 % 2 . 3 0 2 1 % ,应该设凹形竖曲线。 拟选用竖曲线半径 R 6000m 竖曲线长度 L R 1 3 9 . 1 2 6 m 切线长度 LT 6 9 .0 6 32外距 2TE 0 .3 9 72R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 1 + 4 7 4 . 1 8 2 - 6 9 . 0 6 3 K 1 + 4 0 5 . 1 1 9 竖曲线终点桩号: K 1 + 4 7 4 . 1 8 2 + 6 9 . 0 6 3 = K 1 + 5 4 3 . 2 4 5 竖曲线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K1+405.119竖曲线起点 切线标高 : 6 9 4 . 9 7 2 6 9 . 0 6 3 0 . 0 1 8 6 7 4 = 6 9 3 . 6 8 2m 设计标高 : 693.682m K1+450竖曲线上 切线标高 : 6 9 3 . 6 8 2 + 4 4 . 8 8 1 0 . 0 1 8 6 7 = 6 9 4 . 5 2 纵距: 22x 4 4 . 8 8 1y = 0 . 1 6 7 82 R 2 6 0 0 0设计标高: 694.52+0.1678=694.6878 K1+474.182竖曲线中点 切线标高 : 694.972m 设计标高 : 694.972+0.397 =695.369m K1+500竖曲线上 切线标高: 6 9 4 . 9 7 2 + 2 5 . 8 1 8 0 . 0 4 1 6 9 5 = 6 9 6 . 0 4 8 纵距: 22x 2 5 . 8 1 8y = 0 . 0 5 5 52 R 2 6 0 0 0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15 - 设计标高 696.048+0.0555=695.992 K1+543.245竖曲线终点 切线标高: 6 9 4 . 9 7 2 + 6 9 . 0 6 3 0 . 0 4 1 6 9 5 = 6 9 7 . 8 5 设计标高: 697.85 在竖曲线的这个位置,曲线是凹形曲线。曲线前后的坡度都符合规范中的要求,既小于最大纵坡坡度,也大于 0.3%的最小排水坡度。 变坡点 3: 竖曲线基本要素: 该变坡点 K1+881.257,高程为 711.945, 变坡 23i i 4 . 1 6 9 5 % 1 . 0 8 1 3 % 3 . 0 8 8 2 % ,应该设凸形竖曲线。 拟选用竖曲线半径 R 4500m 竖曲线长度 L R 1 3 8 . 9 7 m 切线长度 LT 6 9 .4 8 52外距 2TE 0 .5 3 62R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 1 + 8 8 1 . 2 5 7 - 6 9 . 4 8 5 K 1 + 8 1 1 . 7 7 2 竖曲线终点桩号: K 1 + 8 8 1 . 2 5 7 + 6 9 . 4 8 5 = K 1 + 9 5 0 . 7 4 2 竖曲线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K1+811.772 竖曲线起点 切线标高 : 7 1 1 . 9 4 5 6 9 . 4 8 5 0 . 0 4 1 6 9 5 = 7 0 9 . 0 4 7m 设计标高 : 709.047m K1+850竖曲线上 切线标高 : 7 0 9 . 0 4 7 + 3 8 . 2 2 8 0 . 0 4 1 6 9 5 = 7 1 0 . 6 4 纵距: 22x 3 8 . 2 2 8y = 0 . 1 6 2 32 R 2 4 5 0 0设计标高: 710.64-0.1623=710.48 K1+881.257 竖曲线中点 切线标高 : 711.945m 设计标高 : 711.945-0.536=711.409m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16 - K1+900竖曲线上 切线标高: 7 1 1 . 9 4 5 - 1 8 . 7 3 4 0 . 0 1 0 8 1 3 = 7 1 1 . 7 4 2 纵距: 22x 1 8 . 7 3 4y = 0 . 0 3 92 R 2 4 5 0 0设计标高 711.742-0.039=711.70 K1+950.742竖曲线终点 切线标高: 7 1 1 . 9 4 5 - 6 9 . 4 8 5 0 . 0 1 0 8 1 3 = 7 1 1 . 1 9 设计标高: 711.19 在竖曲线的这个位置, 曲线是凸形曲线。曲线前后的坡度都符合规范中的要求,既小于最大纵坡坡度,也大于 0.3%的最小排水坡度。 变坡点 4: 竖曲线基本要素: 该变坡点 K2+460.574,高程为 718.209, 变坡23i i 1 . 0 8 1 3 % ( - 1 . 4 6 5 2 ) % 2 . 5 4 6 5 % ,应该设凸形竖曲线。 拟选用竖曲线半径 R 4500m 竖曲线长度 L R 1 1 4 . 5 9 2 m 切线长度 LT 5 7 .2 9 62外距 2TE 0 .3 6 52R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 曲线起点桩号: K 2 + 4 6 0 . 5 7 4 - 5 7 . 2 9 6 K 2 + 4 0 3 . 2 7 8 竖曲线终点桩号: K 2 + 4 6 0 . 5 7 4 + 5 7 . 2 9 6 = K 2 + 5 1 7 . 8 7 竖曲线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K2+403.278 竖曲线起点 切线标高 : 7 1 8 . 2 0 9 5 7 . 2 9 6 0 . 0 1 0 8 1 3 = 7 1 7 . 5 8 9m 设计标高 : 717.589m K2+450竖曲线上 切线标高 : 7 1 7 . 5 8 9 + 4 6 . 7 7 2 0 . 0 1 0 8 1 3 = 7 1 8 . 0 9 4 纵距: 22x 4 6 . 7 7 2y = 0 . 2 4 32 R 2 4 5 0 0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17 - 设计标高: 718.094-0.243=717.85 K2+460.574 竖曲线中点 切线标高 : 718.209m 设计标高 : 718.209-0.365 =717.844m K2+500竖曲线上 切线标高: 7 1 8 . 2 0 9 - 3 9 . 4 2 6 0 . 0 1 4 6 5 2 = 7 1 7 . 6 3 1 纵距: 22x 1 8 . 7 3 4y = 0 . 1 7 2 72 R 2 4 5 0 0设计标高 717.631-0.1727=717.458 K1+950.742竖曲线终点 切线标高: 7 1 8 . 2 0 9 - 5 7 . 2 9 6 0 . 0 1 4 6 5 2 = 7 1 7 . 3 6 9 设计标高: 717.369 在竖曲线的这个位置,曲线是凸形曲线。曲线前后的坡度都符合规范中的要求,既小于最大纵坡坡度,也大于 0.3%的最小排水坡度。 变坡点 5: 竖曲线基本要素: 该变坡点 K3+188.243,高程为 707.547, 变坡23i i - 2 . 5 4 6 5 % 2 . 0 9 7 5 % 3 . 5 6 2 7 % ,应该设凹形竖曲线。 拟选用竖曲线半径 R 4500m 竖曲线长度 L R 1 6 0 . 3 2 2 m 切线长度 LT 8 0 .1 6 12外距 2TE 0 .7 1 42R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 3 + 1 8 8 . 2 4 3 - 8 0 . 1 6 1 K 3 + 1 0 8 . 0 8 2 竖曲线终点桩号: K 3 + 1 8 8 . 2 4 3 + 8 0 . 1 6 1 = K 3 + 2 6 8 . 4 0 4 竖曲线各桩号的设计标高: K3+108.082 竖曲线起点 切线标高 : 7 0 7 . 5 4 7 8 0 . 1 6 1 0 . 0 2 5 4 6 5 = 7 0 9 . 5 9m 设计标高 : 709.59m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18 - K3+150竖曲线上 切线标高 : 7 0 9 . 5 9 - 4 1 . 9 1 8 0 . 0 2 5 4 6 5 = 7 0 8 . 5 2 2 纵距: 22x 4 1 . 9 1 8y = 0 . 1 9 5 22 R 2 4 5 0 0设计标高: 708.522+0.1952=708.71 K3+188.243竖曲线中点 切线标高 : 707.547m 设计标高 : 707.547+0.714 =708.261m K3+200竖曲线上 切线标高: 7 0 7 . 5 4 7 + 1 1 . 7 5 7 0 . 0 3 5 2 7 = 7 0 7 . 9 6 纵距: 22x 1 1 . 7 5 7y = 0 . 0 1 5 32 R 2 4 5 0 0设计标高 707.96+0.0153=707.975 K1+543.245竖曲线终点 切线标高: 7 0 7 . 5 4 7 + 8 0 . 1 6 1 0 . 0 2 0 9 7 5 = 7 0 9 . 2 3 设计标高: 709.23 在竖曲线的这个位置,曲线是凹形曲线。曲线前后的坡度都符合规范中的要求,既小于最大纵坡坡度,也大于 0.3%的最小排水坡度。 4.横断面设计 一般组成: 1行车道:公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总称,有快、慢车道。 2路肩:位于行车道外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部分。 3边坡:为保证 路基稳定,在路基两侧做成的坡面。 4边沟:为汇集、排除路面、路肩及边坡的流水,在路基内侧设的纵向水沟。 5中间带:高速公路及一级路中用于分隔对向车辆的组成部分。 标准横断面图: (见图 4-1)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19 - 图 4-1标准横断面图 此次设计为高速公路,设计车速 80km/h,路基宽度 32m,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 土路肩宽 0.75m,硬路肩宽 2.5m,一侧车道为 3.75*3=11.25m,中间带设 3.0m 道路横坡设置为,土路肩 3% ,硬路肩 2%,车道 2% 5 加筋土挡土墙设计 5.1 计算资料 1)加筋土路肩墙,墙高 H=14.3m,分段长度为 15m. 3) 路基宽 32米,路面宽 22.5米 . 4)荷载为公路 I级。 5)面板选用 0.8m. 0.8m 的矩形混凝土板,板厚 12cm,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 6) 筋带采用 A3钢带,带宽为 30mm.,厚 3mm ,容许拉应力 =140MP,似摩擦系数 f=0.4. 7)加筋体填料:墙上和墙后填土均为粘性土,填土的容重 12 219 /KN m ,计算内摩擦角 为 =18. 8)钢筋结点的水平间距 Sx=0.4m,Sy=0.4m. 9)地基为粘性土,容许承载力为 =350KPa. 10)以荷载组合 I进行。 5.2 计算步骤 1)计算车辆荷载引起的等代土层厚度 :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计算 nts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20 - 等代土层厚度0 10 0 . 5 2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