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破坏与构建.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破坏与构建.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破坏与构建.doc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破坏与构建.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破坏与构建语文审美教育的呼唤【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及作用,深入体会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本质,尝试打破旧有枯燥的语文教学模式,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模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也应对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进行全面培养。【关键词】中学语文 审美教育 审美本质 旧有教学模式的破坏 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而其人文性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体验为指归。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则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熔“德育、智育、美育”为一炉,具有整体教育的功能,是学生形成良好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阎增武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那么,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教会学生审美,是教会学生体验美,从而进行美的鉴赏,开始美的创造。诚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卓尔不群文学名家,但可以也应该使广大学生学会在语言实践中兼具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在知识业已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今天,“美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审美情感比以往任何时候也都更加重要。”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有着莫大的作用与益处。作为活跃于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责任。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清晰地认清现实情况,拒绝甚至破坏违背语文教学审美本质的旧有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模式,让美重现于中学语文课堂,让美回归于中学语文教学,让审美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良好人格做出应有的贡献。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1、一元话语体系取代个性审美常常听学生抱怨语文课本。尤其是其中某些因时代久远或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的篇目,他们已很难与学生在情感上相互沟通交流。而现行的教学法,在师生关系这个问题上,也存在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过于强调教学大纲、教材、教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的问题,如与中学语文课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在实际教学中虽能发挥较大作用,但其指导性、一元性过强。严重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这直接导致教师的思维被禁锢在极其狭小的范围内,只把一元化的知识照搬到课堂上。而对学生来说,更需要的是对审美客体(即文学作品)的感悟性阅读,对审美客体内容的个性化审美,而不是经过教师咀嚼“加工”甚至已曲解得七扭八歪的所谓知识。我们看到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元话语体系取代了学生的个性审美:一方面,教师将教参、参考书中所谓的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协作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佳词妙句,一股脑地塞给学生、灌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本已极小的自主理解空间已经被压缩殆尽,个性审美就更无从谈起了。席勒曾分析,“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的丰富性相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激发和威力,对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他们的丰富性。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们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中学语文教学,其本质应是审美的,理应以感性为主,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使其成为“具有深刻的感觉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马克思语)。而切不可听任一元话语体系取代个性审美。2、目前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分析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几大类。以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为例,新闻类文章一单元,说明性文章二单元,抒情性作品一单元,文言文及诗歌二单元。古诗文约占40,文学作品占60。教材中不乏文质兼优、字字珠玑的佳作,应该讲是教师引导学生强化审美情感,充分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很好的渠道。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学生不愿意读篇幅较长的作品。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专门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却根本看不进去。与其说学生在上语文课,听老师分析文章,不如说是在上抄写课,在拼命地抄笔记。于是乎,在语文课堂上总可见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学生埋头苦干、奋笔疾书的场景。学生自主感悟、个性审美的时间几近于零,如此这般,语文课何来乐趣,何来审美?广大的语文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又学到了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而与此同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出现。教师偶尔拿一篇文章给学生欣赏,抛开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写作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佳词妙句。学生的反映反而好了,他们津津有味、苦思冥想,然后头头是道,娓娓道来!虽然分析略显稚嫩,但是真正地走入了文章可惜,这样的时候,在语文教学中实在不多。三、旧有语文教学模式枯燥、僵化的破坏要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模式,首先要抛弃僵化的旧有教学模式。“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时下的语文教学已渐渐形成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社会背景作家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教师一旦讲完,教学任务即告成功。长此下去,学生的思维就必将会被桎梏在狭小的“蚕茧”中而无法冲破。僵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无限丰富的个性统统套牢扼杀了。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天真的学生,无一不具有热爱美的天性,可僵化的旧有语文教学模式,人为地把完整的文学作品肢解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只注重程式化地强行输入,忽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客观存在,忽视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未进入审美客体之前,就已剥夺了其审美的权力,自然导致了恶果的产生学生不爱读文学作品,但 却“记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主题思想、篇章的段落结构。用这种观念和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失了立足于现实社会、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审美情感,今后将一无所有。若不及时改变这种观念和方法,将是语文教学的莫大悲哀和罪过。我们的学生若干年后会从事各种行业,他们都需要具有审美情感,并以此激发自己的创造力。爱因斯坦就认为:“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审美的想像力的人在工作中会有任何出色的成就。我们抛弃僵化的旧有教学模式,是为了发挥语文教学应有的作用,让美去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灵;我们抛弃僵化的旧有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开束缚想象力的绳索,让审美活动真正去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审美教育的构建破坏旧有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为了构建新型的美育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决不是要用一种新的模式来代替旧的模式,重新束缚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而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本质出发,树立起审美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去进行中学语文教学,使美回归中学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让美重现语文教学中。1、 披文入情,学会感受美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很推崇这种“沉郁”的风格,其实就是主张诗词应以情感人,书写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可见,情感性是语文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与作品、作家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学生投入足够的情感,才能体味、感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情感。要构建新型的美育语文教学模式,应充分考虑到这个特点,披文入情,尝试去感受美。在教学中从情感入手,就能摆脱旧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就能够步入审美教育的殿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营造审美氛围,强化审美主体(即学生)的审美欲望。学生由于经验、阅历、知识储备等方面还相对贫乏,因此要顺利地进入审美状态,也许存在着一些的困难。“在吝啬的自然剥夺了人的快乐的地方,在奢侈的自然解除了人去努力的地方,在迟钝的感官感觉不到需求的地方,在强烈的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地方,美的幼芽都不会萌发。”因此,营造审美氛围,强化审美欲望,可以使学生对审美主体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加强审美体验,下一步的文学接受活动也更容易进行。如讲芦花荡之前,先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敌后的游击队、武工队的英雄事迹;教读三峡之前,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话说长江中三峡一节的有关内容;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介绍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形成的微妙心境等等,都能对营造审美氛围,强化审美欲望起到良好的作用。文字是文学大厦的坚实基石,学生们自幼便通过“看图识字”来学习。书法家的笔下,汉字更加能获得视觉上的美感,甚至一笔一画都寄托着书者情思,犹如人的品格;音韵是文学大厦的璀璨明珠。独立的音节,在文字大师们的妙笔下,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柔,或高低,或缓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亦如同音乐般优美动人。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象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营造了审美氛围,强化了审美欲望后。再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他们透过语言和文字的表面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去自主地感受美。读出声响、气势、神韵。例如,我在教读那些古代文章精品时,让学生带着审美的感受去美读文章,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 联想想像,学会鉴赏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答案。如什么是美?穿什么样的衣服美?梧桐树、白杨树美在哪里?同是岳阳楼,同为洞庭水,为何阴晴变化会使“迁客骚人”产生“以物喜,以己悲”的览物之情?同是深秋景色,为何在一个作者手中显得绚烂多姿,而在另一个作者手下却又如此肃杀凄凉?诸如此类问题该如何理解。必须调动起学生充分的联想和想像。所谓联想是由一物想到另一物,两者之间有关联;所谓想象,就是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刻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想像。为他们提供展开想像翅膀的巨大空间。陈明华就曾说:“感知的有效方法是切己体验,沉潜讽咏。它能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形式须调动所有的感官目视、口诵、耳听、心惟。这是一个综合的心理体验过程,能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其从多方面感知作品,获得较多的审美感受,在切己的涵泳中,学生经同感知作品声韵节奏的力的模式,进而领悟到作品的整体风格,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没有理由只以自己的理解来限制学生,而应报以更多的宽容,主动让出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读,自主地联想和想象,自主地发表观点,让学生培养起联想与想像的习惯。如窗一课的结尾戛然而止,故事还可能怎样发展?那个经历波折来到窗口的病人看到的是什么?过去也尝试让学生去想象,但最后自己的老毛病却又复发,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殊不知,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也许他们的想象也还不那么完美,而教师们要做的是鼓励,是肯定,是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把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审美想象。比如,在引导学生自读曹操的观沧海时我是这样介绍背景的,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平定袁氏,取得胜利,中国北方的统一局面已实现,南下统一中原的宏图已在构想之中。此时,诗人登临碣石山,面对着无边无垠的大海,浮想连翩,而此时此刻,最能表达诗人心潮澎湃、豪情横溢的诗句,唯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实诗人是以大海自比胸怀,诗人的豪迈之气自景物描写之中隐隐透出,诗人的远大抱负也隐含其中。通过这样引导学生的想象,大部分学生都能把握诗的感情色彩,进入诗人当时的情境,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领略诗人当时的英雄气概,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无形中得到了丰富。另外,教师还应予以相应的指导。学生应该明白展开想象的翅膀,最重要的就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想图景,在作品形象的导引下,去进行合情合理的丰富和补充,即对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评价。进而在感知、想象、情感都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的基础上,使学生从作品本身抽身出来,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好地品味妙处,从而得到对一般规律的理解,使感性上升为理性,受到启迪,精神上得到陶冶。而通过学生自觉自主的阅读文学作品而有所领悟体会,审美就达到了极致,我们的新型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目的。3、 自主创新,学会创造美插上想像的翅膀,学生也就拥有了创造美的金钥匙。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在审美主体(也就是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主创造,应是我们的最终的目的。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作文教学,进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比如我进行的一次续写练习,作文题如下,当陌生人敲门“妈妈上班去了,临走前嘱咐我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可她刚走就传来了敲门声,我出去一看”要求发挥想象,情节设计合理。大多数学生总体设想不合理,有的严重失真。一学生写我出门一看,是一个小偷,然后自己就一溜烟去报警,最后配合警察叔叔捉住了小偷,甚至一学生写到,我出门一看,门口站着一只小狗,借助这些令人捧腹的文章,我开始向学生讲明:有些同学自以为想象就是任意发挥,就写出了天马行空,求新猎奇的文章,这是不行的。其实它离不开生活,它是对生活的审美,朴素事件,本身就具有一种审美价值。不要追求情节的离奇,要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接下来重写时,作文的质量就明显好多了。【结语】今日之时代,需要解放人的主体性,发扬人的个性。这一时代特征也为中学语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