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doc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一个热衷于语文教学的老师,一定深谙如何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向往的路径。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应该是魅力无限、光芒四射的。当其来到教室和学生们在一起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们的中心,具有无限的引力。这种魅力,如果用“定格”手法形容,就像清代刘鹗明湖居听书(老残游记片断)中描绘的说书艺人王小玉一样,往台上一站,眼睛向台下一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很显然,这种“魅力”是一种内在的功力,是一种深蕴在骨髓和细胞里的气质,它能产生一种极大的吸引力,对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以我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来判断,语文教师的魅力主要由以下几种因素构成。强烈的亲和力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感到你可亲、可敬。从而使他们“爱屋及乌”,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幸福,当作一种快乐。要做到这点,首先教师要平视学生,也就是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而不能居高临下。一个闷热的下午,学生昏昏欲睡,我想让学生读课文提提神。我说:大家注意,开始读课文了,是你们读还是我读?想不到学生齐声说:“你读。”我一愣,学生则笑起来。我没有板面孔,我读就我读吧,于是振振有声了一阵,我说:“同学们,我吃力了,怎么办?”学生说:“那我们读吧。”一口气便读到底了,读罢,士气大增。其次要尊重学生。无论是课堂评价用语、作文讲评还是布置课后作业,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探求的乐趣。第三,要学会倾听。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进行情感的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会很快领悟教材、教师的用意,常常要东拉西扯绕弯子,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要尽可能地点拨引导;而讨论时,学生的想法可能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此时教师就要敢于放弃,只要学生的说法能自圆其说就行。比如学小橘灯时,就文章是什么体裁,学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小说,因为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样样俱全;有的说是散文,因为本文重在抒发作者的某种感受,一股强烈的感情贯穿作品的始终,动人心魄,并不以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为特点;有的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坚持说是一般的记叙文,作者真实叙述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意在告诉读者一些什么,并不以文艺手法和笔调为目的。对这些看法,我都表示肯定,因为我想,学生的理解都能自圆其说,至于到底是什么体裁,已无足轻重。第四,要学会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扬其所长,通过赏识其某一方面的素质,促成其其他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要抱欣赏的态度,不能轻易扼杀。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一句话:“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里,“横”字妙在何处?比较好的理解是:横是平躺着的形象,远远看去死气沉沉,没有一些向上的景象,与“萧索”、荒凉的意境十分和谐。有一个学生说,那时房子比较低矮,小说中的“我”又是在低于地面的河中,这样看远处的房子,所以给人“横”的感觉。说明鲁迅写作很客观,用词很准确。学生的这种理解虽然浅了一点,但善于动脑筋,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值得肯定。非常的鉴赏力这里说的鉴赏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鉴赏力,而是要有在细微处见不凡,平常处见奇崛,枯燥处见生动,精妙处见新颖的非常功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于平常处见奇崛,于不起眼的细微之处悟出作者的匠心,从而带领学生沉浸到美的氛围之中,品味语词的芳醇。唐代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按照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写田间的景色和朋友的友谊,字面浅显,平淡无奇。但大家知道,孟浩然的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语),是“语淡而味终不薄”(清代沈德潜语),我们教师的本领就是要在清淡中品深情。邀客者不讲排场,不设盛筵,简简单单,随随便便,被邀者也不客套,一请就到,我们悟出什么?不只是两人性格随和,更让人感到交谊深厚;家酿美酒,不求酩酊,但求尽情,指点青山绿树,议论桑麻长势,洋溢的是农家乐趣,全无俗人的你吹我捧、官场的尔虞我诈,多么醇厚,多么纯朴!主客分别,说一些“再来”的惯用语,这是主人的邀请,又是客人的心愿,多么默契,多么随便,是共同的志趣使其投缘,还是对社会的失望使其真正融入自然,这个中滋味,隽永悠长,让人久久品味。这样一咀嚼,学生便会充分领悟到课文之美,进而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向往。敏锐的创新力无论是研读课文,还是上活动课,教师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觉、情感去体悟,给学生一个自由自在的创新空间。当学生在语文学习时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了富于创造性的独特领悟,也便会对语文学习欣欣不已了。举个简单例子,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我们教师也都把它视为散文精品,与学生一起欣赏其遣词造句的精当、画面描绘的生动、结构安排的严密。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个学生说:“老师,春的结尾我感到有点不对劲。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说得不错。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着,笑着,走着,这也不错。可既然是娃娃、小姑娘,怎么就忽然有了这一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娃娃、小姑娘一下子有了铁一般的胳膊腰脚,是不是太突然了,而且铁一般似乎也不是春的特征,而应是夏天才对,再说作为文章的结句,前文并没有着墨于力的描写,这一句出来,真是飞天之石。”当时一听,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是啊,教了这么多遍春,我都是把这篇文章当作经典,从来就没有半点对它的异议。今天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还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这是名篇啊,于是便找出种种理由说这句话的妙处,什么结句收束有力啦,什么前文有突出力量的,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等等,但不管怎么说,学生总不信服,我心里也不大踏实。后来一想,学生有这种感悟,就让他去感悟吧,也无伤对课文的理解。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语文教师应该是很潇洒的,他应该具有一种创新的品质,不死搬教条,不因循守旧,只有具备这种素质才能把语文课上活了,上生动了,上得学生们向往它了。课堂是个阵地,课文是个抓手,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个阵地和抓手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去尽情地放开自己的思维空间。一次我参加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执教茅盾的散文雾,文章写在1928年,正是白色恐怖甚嚣尘上之时,作品中的“雾”象征时代的黑暗与污秽。我跟学生商量怎么学,他们很反对先介绍背景,接着理出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然后分析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的老套式。而是提出找出文中“晨雾”、“浓雾”、“雨雾”三个词语,说出作者描绘的三幅画面,通过“遮没”、“吞噬”、“抹煞”这些写雾的词语,产生雾越来越浓、越来越令人窒息的强烈感受,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那个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雾所用的“讨厌”、“诅咒”、“宁愿”等词语,很自然地就悟到本文写作的意图和构思的技巧。学生的思考是新奇的,也是很有见地的。我采纳了学生的意见,课堂上学生兴奋得不得了。从这以后,我不再把课堂看成施展我个人才华的天地,而把它作为学生创新的空间。独特的诱导力语文教学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因为教师的任何努力,只有化作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动才有意义。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作些努力:一、让学生做他们能够做的事。一是每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让学生根据各人的实际把不懂的弄懂,为什么要不管对象一视同仁地要去识几个同样的字、释几个同样的意?二是板书。它是可以显示学习成果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提炼,这样,既可以正字练字,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三是整理作者个人档案。四是为课文整理内容提要。一篇课文,学生要掌握些什么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梳理。如果他们理解得不到位、不准确,可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修正、补充。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人意识,又在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学生作业由学生自己去改。让学生改作业,历来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赞成者说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反对者说不改作业是教师极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有些现象倒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比如,有的学生字写错了,教师改出来让学生订正,但他仍然要写错,老师一急,罚抄50遍,按理不会再写错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何以这样顽固?再比如学生作文水平怎样提高?是老师改出来的吗?不是,是读出来的,是写出来的。当然,不改作文是不负责任。怎样负责?作文前,提出要求,像字数啦、选材啦、结构啦、表达方式啦,然后让学生写。写好以后,先自改,看是否符合要求,再互改,互相挑剔。最后,师生共同评点。二、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我在单元教学中,非常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一单元5篇课文,我一般精讲一两篇,因为名篇、重点篇目还是需要教师带学生去细细咀嚼品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