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练习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题1:建于清末光绪三十年(1905年)的锡金公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建造的最早的近代化的公共公园,又称为“公花园”。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可能看到( )a男有洋装革履,女多剪发旗袍b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c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d以中山濯濯之秃头窄袖短发草帽革履为时尚题2:李鸿章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开创者,曾被誉为“中国铁路元勋”,被张之洞称为“铁路总裁”。铁路建设是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期间各国的中心任务。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b c d题3: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和集中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后,安庆先后出现众多进步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通俗公报、安庆日报、爱国新报、安徽白话报、共和急进报等。这些报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减少文盲传播新知a b c d题4: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题5: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a b c d题6: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网址是wwwm1905com,其中“1905”是为了纪念( )a世界电影诞生b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c京剧定军山摄制d歌女红牡丹公映题7: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具体表现在( )网络远程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网络语音或视频电话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网上银行、网上购物改变了人们的商品交易方式网络游戏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a b c d题8: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a b c d题9: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组号流行服饰流行语阅读文娱形式a列宁装最可爱的人苏联小说扭秧歌b唐装时间就是金钱古典文学看电视剧c军装破四旧毛选学唱样板戏d中山装上网时装杂志跳交谊舞题10: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材料二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瀛环志略(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材料四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课后练习详解题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a、b 和d项反映的是民国成立后1912年中国的变化故应排除;19世纪末,法国百代唱片公司登陆沪上,带来了新鲜时尚的留声机,这种“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的机器让当时的上海人异常兴奋,很快成为沪上时髦。加之购进留声机后,还可省去请堂会的费用,就这样,“时髦+经济”的海派模式使留声机在上海时尚家庭中迅速普及开来。题2:答案:a解析:近代列强不断在中国掠夺修建铁路的权利,其目的就是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因此铁路的修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第项不正确。其他各项符合所学,故选a。题3:答案:c解析:近代报刊主要起到传播新知、介绍时事、发表评论等,还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导向、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但报刊不能起到减少文盲的作用,故不合题意,答案应该选c项。题4: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江苏到上海”可判断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题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根据材料可得出各项说法都正确。“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反映第项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反映第项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后因台湾有事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反映项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题6:答案:c解析:1905年,京剧定军山摄制,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故选c。题7:答案:d解析: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交易方式和娱乐生活,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题8: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给民风习俗带来了深刻变迁,“禁止妇女缠足、废除大人之类的封建称呼、用鞠躬代替跪拜等等。”使社会风气为之焕然一新,旧的封建礼仪废止了,平等、自由等新观念取而代之,为人们所接受。本题中第项最早提出“断发”主张的是康有为,据此选b项。题9: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习俗变化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的生活场景;c项是文革时期;b项和d项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生活场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题10:答案:(1)男尊女卑(或妇女社会地位低下)(2)观念:自由;平等;法治。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3)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或:政府提倡妇女解放);经济上近代经济发展;思想上,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答“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亦可得分),妇女思想进一步解放。(4)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5)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妇女地位变化。(1)从材料一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材料反映了男尊女卑思想。(2)材料中“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反映了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偏旁的演变课件
- 你好地球绘本课件
- 音乐制作室管理办法
- 网络信息核查管理办法
- 2025年乡镇拆迁面试题及答案
- 出行司机交通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划重点+70题(含答案)
-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插件式自动化部署研究-洞察及研究
- 出生证明真伪鉴定课件
- 出国工作前安全培训教育课件
- 2025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检测试卷(全套版)
- DB3714-T 0010-2022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规范
-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课件
- 水行政处罚培训课件
- 沥青路面基础知识
- 测绘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汽车行业2025年展望:销量预测、产能、经销商等-2024-12-市场解读
- 中国古典插花制作技术规范
-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护理课件
- 涉密项目管理培训
-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