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讨论.doc
收藏
编号:5209211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5.50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2-27
上传人:asd****80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蒋**(实名认证)
河南
IP属地:河南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 资源描述:
-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讨论
2014年07月22日14:07来源:国际糖尿病网
窗体顶端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专家讨论会纪要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和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若任其发展,我国将面对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严重健康、医疗支出与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研究已证明,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因此,及时发现血糖正常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由于糖尿病前期一般无临床表现,故其受重视程度甚低,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2014年7月10日下午,由拜耳医药保健公司主办,围绕共识内容的专家讨论会在厦门举行,本次讨论会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宁光教授担任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童南伟教授对共识进行介绍,十余位糖尿病领域知名专家群策群力,探讨糖尿病前期的诊疗策略,以推动我国2型糖尿病(T2DM)的预防工作开展。
糖尿病管理——从预防开始
中国庞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需予以特别关注童南伟教授指出,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组织的14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15.5%,估算人数在1亿4800万以上。2010年完成的我国近10万18岁以上成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估算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
大庆研究糖尿病20年长期跟踪随访研究显示,92.8%未进行干预的糖耐量受损(IGT)个体进展为T2DM。实际上,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已经发生,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它的出现标志着将来发生大血管病、糖尿病、微血管病,以及肿瘤和痴呆等的危险性增高。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是首要措施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后者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IGT和二者兼有(IFG+IGT)三种类型。积极预防T2DM,首先要注重高危人群的筛查。无糖尿病病史者,首先根据糖尿病高危因素进行初筛,对于具有1项危险因素者应进一步进行空腹血糖或任意点血糖筛查。建议以空腹血糖≥5.6 mmol/L、任意点血糖≥7.8 mmol/L作为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切点。由于空腹血糖<5.6 mmol/L或任意点血糖<7.8 mmol/L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不能完全排除IGT及餐后血糖升高的糖尿病,因此老年及其他高危者(确诊冠心病或合并较多危险因素)也建议行OGTT明确血糖代谢的情况。通过筛查尽量做到糖尿病前期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管理,这对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及脑心血管疾病(CCVD)的发生至关重要。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DPPOS研究15年随访提示,强化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干预均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对DPP/DPPOS的卫生经济学数据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的干预可明显降低医疗成本。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干预性研究极少,但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血糖监测及其他CCVD危险因素的监测与控制对于减少糖尿病和CCVD的发生还是必要的。糖尿病前期的众多研究显示,无论通过生活方式还是药物干预及早使糖尿病前期恢复正常的血糖水平是预防疾病进展的关键所在。
①生活方式干预:国内外大型临床研究都显示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减少糖尿病发生率,其循证医学充分。如大庆研究随访20年时发现,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严重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和CVD发生率,即干预能同时减少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发生;随访23年时还发现干预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并降低糖尿病发病率。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专家共识、2013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EASD/ESC)指南和2007年ADA推荐的糖尿病前期干预方式中,都一致认为在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基础上强化生活方式为首选,可使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28%~63%。
②药物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和基础,但依从性较差。对执行强化生活方式十分困难者可考虑首选药物干预或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以上血糖仍不达标,并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可考虑药物干预。口服药物效果明确,可有效地延缓糖尿病前期患者发展为糖尿病,同时可以改善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降低CCVD的风险。美国AACE、ADA等机构推荐必要时考虑使用药物干预。
STOP-NIDDM研究结果显示,阿卡波糖组患者的T2DM累计发病率较对照组下降约25%(32.4% vs. 41.5%,P=0.0015),且向糖耐量正常(NGT)转归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5% vs. 31%,P<0.006),并可降低心血管风险。我国对321例IGT患者为期3年的多中心干预研究结束时,阿卡波糖组和二甲双胍组的糖尿病发生危险分别降低87.8%和76.8%。MARCH研究发现,阿卡波糖300 mg/d减重效果优于二甲双胍1500 mg/d。IDPP、UKPDS、ADOPT、DREAM及ACT NOW等多项研究中也观察了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的作用,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其他药物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也有相关研究,但出于长期疗效、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益处等因素,国内外相关指南暂未作广泛推荐。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控制目标血糖控制目标强调个体化,并考虑其年龄与预期寿命、是否存在微血管和大血管疾病、CCVD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可导致严重低血糖的疾病及危险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制定血糖控制水平。理想水平为空腹血糖≤6.1 mmol/L,OGTT 2 h血糖≤7.8 mmol/L,自然餐后2 h血糖≤7.8 mmol/L。糖尿病前期人群理想的控制目标是将血糖水平逆转至NGT水平。如无法逆转,至少应尽力维持在糖尿病前期,力争阻止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体重应减少5%~10%,并使BMI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另外,还应对其他CCVD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观点碰撞:深入探讨糖尿病前期管理佳略
童南伟教授演讲完毕,全体参会专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IGT人群的OGTT诊断率、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分层管理以及IGT人群干预中的药物应用等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展开探讨,为临床医生管理患者提供指导与建议。
小结
我国糖代谢异常人群的迅速增长,使我们必须重视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早期诊断和干预,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的出台,必将为我国T2DM的预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 内容简介:
-
-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