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橘逾淮为枳》教案 沪教版.doc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橘逾淮为枳》教案 沪教版.doc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橘逾淮为枳》教案 沪教版.doc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橘逾淮为枳》教案 沪教版.doc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橘逾淮为枳》教案 沪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橘逾淮为枳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授课目的:学习 橘逾淮为枳,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中心理解等。考点分析: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中心主旨等。2、 授课内容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n)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f)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hn),吏二缚一人诣(y)王,王曰:“缚者曷(h)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hui)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y)?”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也,寡人反取病焉。”本文注释(1)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枳(zh),也叫枸橘(2)使:出使。(3)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4)方来:将要来。(5)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6)为:于,在。(7)何坐:宾语前置,即“坐何”,犯了什么罪。坐,犯罪。(8)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9)诣(y):到.去,往,这里指谒见,拜访。(10)曷:同“何”,什么。(11)固:本来。(12)避席:离开座位。(13)其实:它们的果实。其,代指它们的。实,果实。(14)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如此。何,什么。所以,缘故,原因。(15)得无:莫非。(16)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熙,同“嬉”,戏弄。(17)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18)盗 :偷盗。(19)徒:只是,仅仅。(20)闻:听说。(21)善:善于,擅长。(22)赐:赏赐。(23)楚王赐晏子酒:楚王赐晏子一壶酒。(24)谓.曰:对.说。(25)缚:捆绑。(2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固定格式。译为:或莫非(27)辱:羞辱。(28)逾:超过,越过(29)为:成为,变成(30)左右:身边的人,近臣(31)过:经过(32)行:行走(33)者:.的原因(34)为(何“为”者也?):做,干(35)于(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是(36)取:招致通假字曷:通“何” 什么。熙:通“嬉” 戏弄。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了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前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身边的大臣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他们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的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为枸橘树,叶子只是相类似,但是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这样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人民变得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晏子简介 晏子,名婴,字平仲,谥平,也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灵公,庄公、景公三帝时,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本文段意12段: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35段:晏子用智,善于言词,挫败了楚王的诡计。本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他的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祖国及个人尊严的故事。人物形象 晏子形象:爱国,机智善辩,不畏强权,遇到问题时冷静,从容不迫维护个人及国家尊严。 楚王形象:能言善辩,傲慢无礼,盛气凌人,自取其辱,愚蠢,聪明反被聪明误。中心 本文主要描写了晏子面对楚国君臣对他和齐国的侮辱所进行的争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冷静,从容不迫,临危不惧,机智善辩的品质和不畏强权,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在斗争中,长了自己的志气,灭了楚国的威风,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同步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字或划线词。1、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 )( )2、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 )3、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 )( )4、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 )( )( )( )5、 王曰:“何为者也?”( )( )6、 王曰:“何坐?”曰:“坐盗。”( )7、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8、 缚者曷为者也?( )( )9、 齐人固善盗乎?( )( )10、晏子避席对曰:( )11、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 )( )( )( )( )( )12、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 )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 )( )( )( )( )14、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 )二、句子翻译。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6、圣人非所与熙也。 三、阅读理解。1、本文选自 。晏子,名 ,字平仲, 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 著称。2、本文记述了 的故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了 ,第二部分(3-6节),写了 3、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 来刻画人物性格。楚王表面上夸晏子为“习辞者”,却敢“辱之”,这充分表明他 。晏子面对楚王的阴谋,将计就计,以“ ”为比喻,以反问句 指出 。本文描写了楚王的平庸愚昧是为了衬托晏子的 4、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6、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7、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用原文回答) 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