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代时期人口数 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万人 公元前220年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万人 公元2年 西汉平帝二年5959万人 公元105年 东汉永兴元年5325万人 公元122年 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 公元140 东汉永和五年4915万人 公元156年 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人 公元280年 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 公元581至公元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 公元607年 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 公元740年 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万人 公元755年 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 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00万人 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4673万人 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万人 公元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万人 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 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万人 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12611万人 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年14341万人 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 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 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 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万人 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33371万人 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 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 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万人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36815万人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40581万人 人口的变化有些什么规律,在一篇署名纽约老右(沈.国.橙.石) 的文章中国人都饿死了吗?中作了一些简单的解释。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同近代西方工业国家相比,生产力 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长期处在十分低下的状况。因此,无论是 自然灾害还是人为战乱,都会对人口变化起很大影响。当国家社会稳 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就会增长。反之则下降。 例如,公元一五六年(东汉永寿二年)中国人口是五千六百四十九万, 二八零年(晋太康元年)降为一千六百一十六万。到了五八一至六零 零年(隋开皇年间)又回升到约四千四百五十万。七五五年(唐天宝 十四年),人口则达五千二百九十一万,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高锋。 为何人口有这样的剧烈变化?读一下历史资料: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多个豪强地主集团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 中,加强了个自的力量,酿成封建割据混战的局面。此后历经三国 (220280)、西晋(265316)、东晋(317420) 南北朝 (386589)。其间 ,三国时魏、蜀、吴鼎足天下,东晋时十六国 纷争不已,南北朝时南朝与北朝长期对峙 。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分裂 和战乱的局面。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南北重新 统一。隋文帝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建立科举制度,严 惩贪管污吏等。这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618年,唐高祖李渊在其子李世民支持下建立唐朝(618907)。623年 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唐太宗善用人才,政治开明,注意减轻百姓劳役, 国家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景象。这便是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 隋唐时,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等, 均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外,隋唐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十分频繁。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和火药两项均出 现于这一时 期。中国经济这一时 期也有了较大发展。 历史为人口的变化做出了最可靠的解释。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混战,社 会不稳定,会造成经济衰退,人口迅速减少。而国家统一,统治者又实 行改革和开明的政策,会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也大幅增加。反 过来看,人口变化不仅客观反映了社会经济状况,也客观反映了统治集 团治理国家水平的优劣。 本文以下的文字在春秋算禁忌,就到此为止吧。 另有一篇姚远写的有关古代人口变迁的官方报道:中国人口的历 史变迁及普查,也作一些摘录如下。(不过有的年代也稍稍犯禁,没 办法,只好接着砍,再作改编:(,大家如果想看到全貌的话,不妨去看 原文。) 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 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形象地来说明的话,到了清朝后期之时, 中国人口已经爬过了三个坡。 第一个坡,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 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 第二个坡,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 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 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 第三个坡,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 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 3千万左右。 我国人口的波浪型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轨迹 虽然我们用爬坡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的变化轨迹,但实际上人口总 量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持续增长,而是表现为一种波浪型增长。也就是说, 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 说,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人口平均年增长 率可以达到05至07,有时达到1甚至更高。如西汉前期、盛唐时 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 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 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谷连着峰,峰接着谷;在局部上, 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 到1850年的43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10。如果算到1949年,人口 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011。但是从短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呈现出 加速增长的态势。这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证明。一是突破人口亿关的时间。 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2亿用了几百年或近百年,达到3亿用了大 约40年,达到4亿用了30年左右。二是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清时 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2,比唐时期高出06个百分点,比宋时期 高出03个百分点等。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的特征,我们可以说,中国人 口呈现出波浪式加速增长的态势。 当然,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并不仅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空间上,即 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聚群而居,傍水为生。所以黄 河流域孕育了大小部落,也孕育了最早的国家夏商周。其后的诸多国 家政权,无不将黄河流域作为发展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地区。 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生,促使 北方人口向南迁徙。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 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 然是北人迁移的首选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公元754年 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北宋初年(公元980989年 ),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6比4。明朝初年(公元14世纪后期),南北户口之比 大约为7比3。 与南重北轻人口分布格局同时形成的还有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格局。虽然 19世纪以后,曾出现北人回归北方和中原人口向周边省份迁移的浪潮,但南重 北轻和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始终未有根本性的变化。 人口是社会的构成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状况有密切联系,同时 也会对人口变化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人口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就越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发展 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就越小。中国历史人口的变化明显地属于前者。 影响中国历史人口变化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大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 诸多因素。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趋于寻求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 地方生存。而且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在付出同样的劳动时获得更多的收获。中国 历史人口起源于两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人口密度高于西北人口密度,实际上都 反映了这种情况。好的自然条件能够促进人口增殖,不好的自然条件则会造成 人口的减少。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剧减和增长缓慢都与当时出现 的气温异常、自然灾害泛滥有着直接的联系。 经济环境主要指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扩 大耕地面积、增加作物品种和提高亩产量就是增加粮食的重要途径。我们虽然 不能将人口变迁完全归因于粮食的多少和农业生产的兴衰,但农业发展和粮食 丰收肯定有利于人口增殖。每个朝代前期社会安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 着人口兴盛。宋代人口的剧增,与南方农业开发、水稻品种增加不无关系。思 考清代人口剧增之迷时,人们也注意到了传统南稻北谷粮食作物结构向多元化 作物结构的转变。甘薯遍布长江流域。玉米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之一。甘薯、 玉米等作物不仅产量高,易种植,而且适宜于在丘陵、山地种植,从而提高了 土地利用率,扩展了生活资料的范围。 社会环境的内涵很丰富。这里主要指对人口变化影响较大的战争、政策和 人口统计制度等三方面因素 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战争。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造成 人口死亡和人口总量的减少。战国时期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三国时期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宋时期北方的“几 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等都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口的摧 残。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环境的破坏,贫困、饥饿、疾病,人口寿命缩短。 翻开史书,每每大战之后,都会留下诸如“满目榛荒,人丁稀少”、“室庐焚 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人相食啖”的记载。三是造成在籍人口的下降。 战争使大量人口迁徙。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几次人口大迁徙无不与战争有关。迁 徙人口脱离原籍,使国家在籍人口减少。 政策包括政治方面的政策、经济方面的政策、文化方面的政策、人口方面 的政策等。对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是最重要的。在中国“多子 多孙”生育文化影响下,只要社会安定、轻徭薄赋,人口就会增殖,其中当然 包括回归户籍的人口。一旦社会动荡、赋税加重、人地分离,人们就会死的死、 逃的逃,户口总量就会迅速减少。前面讲到的波浪型人口变化,实际上就反映 了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人口兴衰的影响。人口政策对人口变化也会有所影响, 但不会产生独立的作用。只有人口政策与经济政策相结合,人口政策才可能发 挥其应有的影响。 人口统计制度经历了历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也成为影响历史人口变化的 重要因素。 在传统经济社会中,人口数量常常成为衡量经济兴衰的标尺。统治者经常透过 人口变化考虑政策问题。所以,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记和调查制度。这些 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更和完善。据研究,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已经 有了经常性的人口调查,并建立了将人口分为不同类别和由不同部门负责登记 的制度。战国时期采取了由下级官员登记并向上级官员或中央汇报统计数字的 上计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有学者认为,秦代还进行了中国第 一次全国性人口调查。隋唐时期实行的是手实(户口本)、计账(州县的户口 册)、户籍(上报中央的户口汇总册)三级登记统计制度。明清时期改为户帖 和黄册制度。户帖类似于今天的户口本,记有住址、家庭人数、姓名、年龄、 性别、田地亩数、房屋间数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事业单位工考课件
- 工艺产品技术合作开发协议书6篇
- 结肠癌根治术基础护理
- 2025年江西省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地理+历史复习题及答案
- 《琵琶行》课件教学课件
- 质检员年终总结格式
- 2025房屋租赁合同协议范例
- 公司收购风控法务课件
- 装修项目年终总结
- 环境设计考察汇报
- 桥式起重机主要结构与原理讲解
- 【化学校本课程】《让化学走进生活》校本课程
- 新浪微博研究报告
- 高等数学(上册)
- 平面镜成像-说课
- 通信工程安全员考试题库案例题汇总
- 频谱监测及瞬态信号捕获技术课件
- 宣城万里纸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强度瓦楞包装用纸及5万吨纱管纸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贵州某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KK
- 推广普通话课件
- GB/T 16714-2007连续式粮食干燥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