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新题)赏析一(1).doc_第1页
北大附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新题)赏析一(1).doc_第2页
北大附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新题)赏析一(1).doc_第3页
北大附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新题)赏析一(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012新题赏析题1:“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题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d.土地兼并更加更严重题3: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唐朝实行三省制元朝实施行省制明朝设立内阁a bc d题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题5: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题6: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b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c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d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题7: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防止了大臣专权 强化了君主专制削弱了内阁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a b c d题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 )a中央集权 b腐败严重 c高效清明 d机构臃肿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材料二 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课后练习详解题1: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描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宗法制度,材料中“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表明起到了维护家庭内部稳定的特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初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的作用。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实行“推恩令”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不复存的,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选择c项。题3:答案:d解析:行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属于君权与相权关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与题干“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不符合,故不正确。题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皇权不可能削弱,故排除a和c。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唐中宗改用斜封及用墨笔,都体现了三省六部制这一机制对皇帝的制约,而不能说明具有民主性质,排除b。故选d。题5:答案:d解析:从材料“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等信息判断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期内阁地位提高的特殊现象,即使内阁地位有所提高,但决策权仍在皇帝,故a、b、c说法不正确。题6: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设置完整的官职,配置相应的官员,一般以蒙古人为各级机构首长,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据此结合各选项a、b、c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d项。题7:答案:a解析:从军机处导致“有庸臣”、“不至有权臣”来看,是符合题意的。至于削弱内阁权利和扩大统治基础,不仅史料尚未提及,而且不符合史实,因此带或带的选项都应排除。8:答案:d解析: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中国古代的君主为加强君主专制往往采用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办法,正如材料“用一人而又用一”、“ 行一事而又设一事”,结果虽然强化了皇权,但却导致人浮于事,机构臃肿。题9:答案:(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析来回答,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察举制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所学回答。第2问分析概括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