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0高中语文:考点突破(第三节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课件苏教版.ppt_第1页
备战2010高中语文:考点突破(第三节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课件苏教版.ppt_第2页
备战2010高中语文:考点突破(第三节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课件苏教版.ppt_第3页
备战2010高中语文:考点突破(第三节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课件苏教版.ppt_第4页
备战2010高中语文:考点突破(第三节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品课件苏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理解b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 分析综合c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3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 考查范围 文本选择以关注社会 注重人文为主要原则 涉及文化学 民俗学 经济学 美学等方面 新课改省份高考大部分考题的选文为文化 艺术方面 难度也相对有所降低 2 考查形式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这一考点内容已被删除 考查的指向性更明确 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对此题的考查 多为客观选择题 而上海 北京率先采用了主观题与客观题混合命题的形式 这种形式有可能成为一种命题趋势 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1 复习过程中需要掌握论述文的特点 将文体特点和高考考点结合起来解读 2 及时关注社会热点 特别留意各种媒体的文化类节目 提高自我文化素养 3 积极探索试题规律 总结做题经验 处理好整体观念和局部信息之间的关系 4 阅读训练过程中 严格对照评分标准 寻求差距 总结规律 解决答题规范化问题 5 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同时 积极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概念 重要句子与科技文不同 人文科学文章中的所谓 重要概念 是指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或是为了说明特定对象而采用的术语 具有临时性 情景性等特点 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 重要概念 就会出现错误 把握 重要概念 最重要的是搞清陈述对象 区别相近 相似概念 所谓 重要句子 是指文章的中心句和主要观点 或者是具体段落的核心句 涉及到对全文主旨的正确理解 实际上重要句子正是 重要概念 的载体 分析重要句子就要深入到句子中 把握关键词语 限定内涵 2008 湖南卷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以下题目 谈静朱光潜 1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 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 感受 是被动的 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这两个字含义极广 眼见颜色 耳闻声音 是感受 见颜色而知其美 闻声音而知其和 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 同一和声 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 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 我见到它认为可以让人纳凉 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 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 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 觉得他很讨厌 你见他便发慈悲心 给他一个铜子 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 要打翻社会制度 2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 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 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 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 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 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 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 领略 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能活动的人 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 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好比喝茶 渴汉只管满口吞咽 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 能领略其中风味 3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 也决不至于烦闷 朱子有一首诗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你姑且闭目一思索 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 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 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 只是因为他们的 半亩方塘 中没有天光云影 没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 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 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 大半因为心地太忙 不空所以不灵 我所谓 静 便是指心界的空灵 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 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 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 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 在尘世喧嚷中 你偶然丢开一切 悠然遐想 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 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这就是忙中静趣 5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 这两句诗就是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 近来看周启孟的 雨天的书 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 苍蝇搓它的手 搓它的脚呢 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 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 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 你只要仔细玩味 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 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 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 你是知道的 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 丝毫不觉张皇 就因为能镇静 现代生活忙碌 而青年人又多浮躁 你站在这潮流里 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 不过忙里偶然偷闲 闹中偶然觅静 于身于心 都有极大裨益 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 不只你自己受用 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 我生平不怕呆人 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 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 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 真是觉得苦也 你对着有趣味的人 你并不必多谈话 只是默然相对 心领神会 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1 第一段说 感受 的 含义极广 请根据文意 说明 含义极广 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题指导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考生用自己的话对文本语句内容进行总结加工与转化需要对语言有较高的概括能力 分清文中所叙述的几个方面 然后将相同性质的事物综合起来统一属性 来替代具体事物 解析 先找到相对应的段落 第一段 再找到关键句子 文中体现出来的是 眼见颜色 耳闻声音 是感受 见颜色而知其美 闻声音而知其和 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 同一和声 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通过这几个句子 就能概括归纳题目答案 答案 感知到对象 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 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2 下面是两个推论句 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 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答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解题指导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本题可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 如文本中有关心界与物界的辩证关系 再根据信息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 也可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 进行信息整合 还可根据题干中的暗示性的内容来分析 尤其要综合运用联想 想象 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 归纳 综合 筛选材料 发掘出其隐含信息 使用三段论式推理法 不难写出答案 解析 本文主题为心静才能领略物界趣味 题目前两部分是条件 最后是结论 从逻辑关系看 心界 又与 物界 相对 只要二者统一即可 答案 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 任选其二即可 2008 宁海卷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以下题目 所谓 变形 是相对于 常形 而言 常形 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 变形 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 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 例如两头蛇 三脚鸡等 这种 变形 虽然怪异 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 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 变形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说 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 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 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 选择 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 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一般地说 艺术上关于 变形 的观念是指狭义的 变形 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 古柏行 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 字存中 分析道 四十围乃是径七尺 无乃太细长乎 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 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 他说 四十围 二千尺 者 姑言其大且高也 诗人之言当如此 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 则过矣 其实 古代诗歌中这类 变形 甚多 诸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 等等都是 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 可是未必有自觉的 变形 观念 宋元以来 变形 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到明清戏曲中 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 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 白表奸诈 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 生离死别时跪步等 这些 变形 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 变形 是创作者主现感受的一种强化 因此艺术家们常用 变形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 鱼鸭图卷 鱼 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 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 有的画成圆弧线 传达出 白眼看天 的蔑视情绪 这种 变形 美学的本质 是对于传统道德 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 是人性的高标 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 曾新 怪异 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 下列关于 变形 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 艺术上所谓的 变形 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 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 变形 c 关于 变形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 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 艺术上所说的 变形 往往是指狭义的 变形 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解析 本文涉及变形概念的陈述的段落是第一 二段 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b项的错误 第一段中说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 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 例如两头蛇 三脚鸡等 这种 变形 虽然怪异 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我们可以从中得知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 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 也是变形 而b项把 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当做不称其为 变形 的原因 是一种强加的因果关系 答案 b 2 下列理解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杜甫诗 黛色参天二千尺 李白诗 白发三千丈 等 都只是夸张手法 不见得是自觉的 变形 观念 b 相对于现实生活 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 变形 这种 变形 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 艺术上的 变形 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 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 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 清初八大山人的 鱼鸭图卷 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 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 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c项对应的阅读区间是第四段 但是原文说 艺术家们常用 变形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此处表述为 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方法 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犯了以 或然 为 必然 的错误 a项对应的阅读区间是第二段 其实 后的内容 b项对应的是第三段第二 三句话 d项对应的内容是第四段第二 三句话 答案c 二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观点态度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论述文中就是要探究文章的观点 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 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需要对全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 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 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中的每个错误答案从表面上看都是正确的 但它们不是扩大外延 改变顺序 就是偷换概念 私陈己见等 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在文中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 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把握论述中的观点态度 需要我们抓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尾的关键句 中心句 并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前提下 明确作者论述的中心 特别注意区分作者为了论述自己观点时所采用的相反观点或相近观点 2008 广东卷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以下题目 诗与直觉朱光潜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 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 见 字最紧要 凡所见皆成境界 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 全靠 见 的作用如何 诗的 见 必为 直觉 有 见 即有 觉 觉可为 直觉 亦可为 知觉 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 知觉 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 亦称 名理的知 例如 看见一株梅花 你觉得 这是梅花 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 它的花是香的 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 等等 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就是它的 意义 意义都从关系见出 了解意义的知都是 名理的知 都可用 a为b 公式表示出来 认识a为b 便是知觉a 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 就名理的知而言 a自身无意义 必须与b 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 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 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 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 c等等上去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 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 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 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 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 意象 这种 觉 就是克罗齐所说的 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 直觉 见出来的 它是 直觉的知 的内容而不是 名理的知 的内容 比如说崔颢的 长干曲 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 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 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 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 玩味它 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 它是一首唐人五绝 它用平声韵 横塘是某处地名 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 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 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 作诗和读诗 都必用思考 都必起联想 甚至于思考愈周密 诗的境界愈深刻 联想愈丰富 诗的境界愈完美 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 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 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 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 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 但决不能同时进行 因为心本无二用 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 思索之后 一旦豁然贯通 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使人心旷神怡 忘怀一切 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 灵感 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 它就是直觉 就是 想象 也就是禅家所谓的 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 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 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 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 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 不能算是好诗 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 整一 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 就是要在读者心中形成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1 根据文意 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 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 都不属于 直觉 b 知觉 可用 a为b 的公式表示 就 名理的知 而言 a自身没有意义 c 直觉的知 的内容 的获得并非易事 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 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 悟 一样 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 在古典派学者看来 独立自足的境界 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 整一 之中 解题指导 准确理解原文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时要注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仔细比较 可结合错项设置方式如偷换概念 内容错位 语气绝对 已然与未然错位等加以判断 解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c项信息来源于第二段 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与文中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 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 就像专注一幅梅花画似的 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 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 意象 这种 觉 就是克罗齐所说的 直觉 不符 d项 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与原文第四段中的灵感是 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 相悖 答案 cd 2 在 诗的境界 形成的过程中 只能有 直觉的知 而不能有 名理的知 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解题指导 分析文章的观点态度 要结合文章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遵循 一切答案尽在文中 的原则 找准关键句 提炼观点 然后再用文中的论据去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解析 本题以 诗的境界 的形成为突破口 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找到与 直觉的知 的作用与 诗的境界 相关的段落 即文章的4 5两段 并从中提取作者的观点 找到支持该观点的理由 另外 这是一道比较题 既要强调 直觉的知 的作用 也应申明 名理的知 不能形成 诗的境界 的原因 否则 会缺失要点 造成失分 答案 正确 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 靠的是 直觉的知 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 才能得到其 意象 而如果加入 名理的知 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 就形成不了 诗的境界 2008 江苏卷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以下题目 纯朴的嗜血者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 却活得洒脱奔放 无牵无挂 而且那么坦荡率真 敢爱敢恨敢做敢当 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 在许多方面 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 可是 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 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 甘于平庸生活的人 谁愿与李逵为邻 他就像一枚 不定时炸弹 随时可能突然爆炸 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 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 破坏的能量太大了 鲁迅说过 李逵劫法场时 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 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 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 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 嗜血者 形象 他的板斧向来是 排头砍去 而且动不动就 杀得手顺 在这种状态下 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水浒 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 但快意恩仇 几乎没有悲悯色彩 连那个年仅四岁 生得端严美貌 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 小衙内倒在地上 只见头劈做两半个 制造这一幕的正是 黑旋风 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 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 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 毫无必要的杀戮 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 流血越多 越是兴奋 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 反而那么纯朴 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 他嫉恶如仇 最看不惯以强凌弱 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 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 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 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 还让人困惑 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 其实并不奇怪 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 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 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 脑袋掉了碗大个疤 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 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