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无答案)(必修1).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无答案)(必修1).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无答案)(必修1).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无答案)(必修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要求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考点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1郡国并行制(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造成王国与中央对抗。(2)解决:汉武帝颁布“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2行省制度(1)措施:元朝在地方设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制于中央;边远民族地区设 进行管理。(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三省六部制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 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具体。 作用:三省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 不重才能。3隋至元:科举制(1)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废丞相、1、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会妨碍皇权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 和 ,以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 负责。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二、设内阁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过程:明太祖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 出现,后来,地位日益提高。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 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三、清朝设军机处1、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 。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 ,军国大事均由 一人裁决。提高了 ,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高考调研 1(2014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2(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3(2013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4汉初,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b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6(2014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7(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8(2013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9汉初,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b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10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拓展训练1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 b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2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分封制b分封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尚书令3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4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5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a宰相权力的分割 b皇帝权力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宰相权力的加强6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这充分说明了()。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7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什么职权()a谏诤权 b弹劾权 c司法权 d审计权8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d宰相权力的大小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10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最初是临时机构始终由高官任职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a b c d11“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 000人以上。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中央的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