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 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课件.ppt_第1页
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 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课件.ppt_第2页
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 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课件.ppt_第3页
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 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课件.ppt_第4页
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专题1 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主要内容 一 等值线概述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三 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及应用五 其他等值线 面 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一 等值线概述 一 等值线的含义 某地理要素数值相同各点的连线 叫等值线 自然地理要素 地形 气候 气温 降水 气压 水文等 人文地理要素 二 等值线的主要类型1 等高 深 线2 等温线3 等降水量线4 等压线5 等压 高 面6 等太阳辐射线7 等水温线8 其他 等盐度线等 三 等值线的主要特征1 同线等值2 同一幅图中等差距一般相等3 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有两种情况 相等 或相差一个等差距4 等值线一般不重叠 不相交5 等值线的疏密表示变化率的大小6 其他 一 等值线概述 一 等值线的含义 二 等值线的主要类型 三 等值线的主要特征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小结与过渡 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 二 等高线的主要特征 三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知识 四 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地形部位的判读 五 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基本类型 区 的判读 六 判读等高线图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八 试题精练 主要内容 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地图上海拔相同各点连接成线 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图 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二 等高线的主要特征1 同线等高2 等高距全图一致 一般 3 等高线均为封闭的曲线 闭合圈有大有小 4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 不重叠 如果有重合 即为陡崖 5 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 6 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7 等高线疏密表示坡度陡缓 8 几条特殊等高线 0米线 200米线 500米线等 三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知识1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绝对高度 海拔 和相对高度 异同点 意义 2 地形及其分类 1 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 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2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 相对高度较小 坡度较缓 顶部较浑圆 3 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较大 坡度陡 4 高原 海拔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较小 5 盆地 中部低 平 广 四周高 判断思路和方法 地面的高低形态 地面的起伏状况等 200米 500米 相对高度的大小等 三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知识1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2 地形及其分类3 促使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作用4 板块构造学说5 中国和世界地形的分布状况6 外力作用与地貌7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8 其他 地质灾害与地貌等 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 二 等高线的特征 三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知识 四 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地形部位的判读 小结与过渡 四 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地形部位的判读 山脊 等高线向低值区凸出 低值区 凸低为高 山脊线分水线 山脊 等高线向低值区凸出山谷 等高线向高值区凸出 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高值区 山谷 山谷 山谷线集水线 陡崖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高值区 鞍部 位于相邻两个山顶之间 两组对称的山脊线和山谷线的交汇处 是山脊线的最低点 山谷线的最高点 e 峡谷 一组对称的等高线之间 其海拔从两侧向中间降低的部分 其常位于盆地或谷地的出口处 一般有河流经过 是修建大坝较理想的地方 小结 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等高线的含义 二 等高线的特征 三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础知识 四 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地形部位的判读山顶和盆地 洼地 山脊和山谷 鞍部 峡谷 陡崖等 巩固落实 1 河流水补给湖泊水的是图 巩固练习 b 2 读等高线图 完成下列要求 1 图 中实线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和 2 图中e f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和 3 海拔最高点位于图中 相对高度最大的是图 4 e点的海拔为 巩固练习 小结与过渡 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等高线的含义 二 等高线的特征 三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础知识 四 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地形部位的判读 五 等高线地形图中基本地形类型 地形区 的判读 五 等高线地形图中基本地形类型 地形区 的判读 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 等高线稀疏等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 相对高度较小 等高线较稀疏 弯折部分较和缓等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较大 等高线密集 河谷转折呈v字形等高原 海拔高度高 高原面上相对高度较小 等高线稀疏 边缘相对高度大 等高线密集等 盆地 底部等高线相对封闭 面积大且稀疏 四周海拔高等 判断思路和方法 地形区 案例 案例 注 图中数字为等高线的单位米 案例 五 等高线地形图中基本地形类型 区 的判读 六 判读等高线图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 判读等高线图的一般思路 1 数值状况 等高距 地势高低 起伏大小 极值 闭合等高线的判读等 2 疏密状况 3 弯曲状况 4 等高线的不同组合形态 5 其他 延伸方向 走向 等 小结与过渡 2 判读等高线图的一般方法 1 在同一幅图中 等高距一般相等 2 等高线的不同组合形态 表示不同的地形类型或不同的地形部位 3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 反映地面坡度的大小 陡缓 4 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关系可以同值 也可以相差一个等高距 5 等高线数值由递增 减 转为递减 增 处 必然出现两条相邻的同值等高线 6 其他 闭合等值线的判读方法等 六 等高线图判读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 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关系可以同值 也可以相差一个等高距 2 等高线数值由递增 减 转为递减 增 处 必然出现两条相邻的同值等高线 3 延伸方向 走向 4 闭合等值线的判读 应用 a b 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做1 3题 1 如果从图中由甲至乙绘制一幅地形剖面图 其中最低处的海拔高度可能为a 250米b 300米c 260米d 320米 例题精讲 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 3题 2 如果乙地在丙地的正西 则丁地在甲地的a 西北b 东北c 西南d 东南3 如果该地区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直接引发的环境问题是a 土地盐碱化b 土地荒漠化c 生物物种灭绝d 水土流失 北 下图中的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回答1 3题 1 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 东北b 西北c 东南d 西南2 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 h 最大可以达到 米 a 40 h 41b 49 h 50c 59 h 60d 60 h 613 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 东北地区b 东南地区c 西北地区d 西南地区 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等高线的含义 二 等高线的特征 三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础知识 四 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地形部位的判读 五 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基本类型的判读 六 判读等高线图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小结与过渡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 绘图2 描述地形特征 判断地形类型3 进行相关计算4 分析气候特征 判断气候类型5 判断河流流向 位置 分析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6 合理安排人类活动7 其他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 主要内容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 绘图 1 画山谷线 山脊线 示坡线 2 画河流集水区域 流域面积 3 绘制地形剖面图 4 其他 画河流等 画出下图中a点以上河流的集水区域 分水线的组成山顶鞍部山脊峡谷 应用 1 剖面线两端点处的海拔高度 2 剖面线沿线通过的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 3 剖面线沿线通过地区的重要控制点 如河流 交通线 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等 4 垂直比例尺的取值范围应比剖面线沿线通过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海拔增加和减小一个等高距 5 水平比例尺要根据剖面线的长短 选取与剖面线等长 或缩小或扩大的方式 6 其他 平滑曲线等 绘制或判读地形剖面图的几个关键点 抓两端 看中间 画起伏 特殊点 找关联 1 下图为我国晋南某地等高线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 两地所在的地形分别为 2 图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来 并说明理由 3 图中西部山脉的走向大致是 4 甲 乙 丙三个乡村聚落 最有可能发育为城市的是 主要原因是 应用 5 请在图中画出源于 地的河流 6 请在图中画出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 1 山谷山脊 2 图中 处的河流位置不对 因为 处为山脊 应是分水线 不可能发育成河流 3 东北 西南 4 丙 地势低平 宽阔 靠近河流 供水充足 5 6 见图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 绘图2 描述地形特征 判断地形类型 小结与过渡 37 21分 下图为某国简图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国南部海域属于 洋 该国地形 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6分 1 印度 以平原为主 大部分为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地势低平 北高南低 36 36分 读图6 完成下列要求 1 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 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9分 08年全国 卷 判断理由 考查盆地内涵 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加以说明 1 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 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9分 1 地形类型为盆地 判断理由是该河段在接近闭合中间面积较大的500米等高线中海拔低于500米 且没有穿越等高线 说明是中间低且平 四周高原环绕的地形 大思路观 大答案观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 绘图2 描述地形特征 判断地形类型3 进行相关计算 1 任意两地之间相对高度的计算 2 两地温差的计算 3 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最大高度等 4 其他 面积估算等 小结与过渡 任意两地之间相对高度 h 的计算 两地之间等高线的条数 1 等高距 h 两地之间等高线的条数 1 等高距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 等值线内的数值判断方法是 大于大的 小于小的 陡崖相对高度 h 的计算方法 陡崖处等高线的条数 1 等高距 h 陡崖处等高线的条数 1 等高距 如图所示区域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回答1 2题 1 r q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a 800米b 900米c 1000米d 1100米2 m n p q四地中 海拔可能相等的两地是a m nb m pc m qd p q 巩固练习 4 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a 0 05km b 0 5km c 5km d 50km 读图 完成3 4题 08年全国 卷 3 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a b c d 割补法 下图为我国某沿海地区等高 等深线图 单位 米 右图为地形剖面示意图 回答5 6题 5 图中与右图剖面图相符合的剖面线是a aa b bb c cc d dd 6 图中cc 剖面线最大高差为 单位 米 a 64 h 65b 69 h 70c 74 h 75d 79 h 80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 绘图2 描述地形特征 判断地形类型3 进行相关计算 1 任意两地之间相对高度的计算 2 计算两地的温差 3 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最大高度等 4 其他 面积的估算等4 分析气候特征 判断气候类型 小结与过渡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 绘图2 描述地形特征 判断地形类型3 进行相关计算4 分析气候特征 判断气候类型 1 海拔高低对气温的影响 2 地形的 阻挡作用 和 通道作用 3 盆地地形对气温 降水的影响 4 其他 主要内容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分布特征 2 云贵高原 冬季温暖 夏季凉爽 年降水量较多 集中在夏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一般特点 夏季高温 炎热 冬季温和 年降水量较多 集中夏季 图中信息 云贵高原 36 读图 回答 1 至 4 题 26分 2 pq线的东南部属于 地形区 该地形区的气温 降水特点是 9分 04年北京卷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 绘图2 描述地形特征 判断地形类型3 进行相关计算4 分析气候特征 判断气候类型5 判断河流流向 位置 分析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 1 判断河流流向 位置 流域面积等 2 判断水系形状 放射状水系 向心状水系 3 分析水文特征 等高线的疏密 陡崖 流域面积的大小等 小结与过渡 36 36分 图中等高线的等高距为1000米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简要叙述图示区域地形的突出特征 6分 2 简要说明形成该区域地形特征的内外力作用 12分 3 简述m河的水文特征 8分 4 在开发利用m河时 应如何协调开发与环境的关系 8分 m 04年全国 卷 1 山河相间 山高谷深 m 1 简要叙述图示区域地形的突出特征 6分 大思路观大答案观 2 简要说明形成该区域地形特征的内外力作用 12分 m 大思路观大答案观 2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强类挤压 地壳不断隆起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 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 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图中信息 横断山区设问要求 水文特征 径流量丰富 水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秋为汛期 落差大 流速快 水能丰富 术语的使用方法 3 简述m河的水文特征 8分 大思路观大答案观 3 水量丰富 落差大 多峡谷 水能丰富 4 在开发利用m河时 应如何协调开发与环境的关系 8分 4 该河流的开发主要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资源 开发水能资源要注意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m 开发 问题 对策 36 36分 图中等高线的等高距为1000米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简要叙述图示区域地形的突出特征 6分 2 简要说明形成该区域地形特征的内外力作用 12分 3 简述m河的水文特征 8分 4 在开发利用m河时 应如何协调开发与环境的关系 8分 m 04年全国 卷 小结 读图及结合相关知识 回答1 2题 1 河流r的流向为a 自东向西b 自西向东c 自南向北d 自北向南2 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 此灾害最可能是a 火山喷发b 滑坡c 地震d 泥石流 07年广东卷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 绘图2 描述地形特征 判断地形类型3 进行相关计算4 分析气候特征5 判断河流流向 位置 分析水系和水文特征6 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小结与过渡 6 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1 修水库 2 修路选线 3 调水线路的选择 4 农业生产 5 工业布局 6 城市规划 7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8 其他 主要内容 读下面的等高线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图中数码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2 小河干流的流向为 3 有ac和bc两条把水引到c处的方案 应选择线 理由是 4 若在甲 乙 丙三处中选一处修梯田 以 处最好 原因 5 想在图中修一250米水坝 请将最好的位置画在图中 1 鞍部山谷陡崖 2 大致自北向南流 3 acac虽然引水距离较长 但水从水库引出后可以顺着地势进行自流 而c处地势比b处高 不便于自流引水 4 丙 丙处地势平坦 有利于修建梯田 丙处的地势比水库的水位低 有利于引水灌溉 5 见图 读下面的等高线图 回答下列问题 4 说出图中甲 乙 丙三地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生产部门 6分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 绘图2 描述地形特征 判断地形类型3 进行相关计算4 分析气候特征5 判断河流流向 位置 分析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6 合理安排人类活动7 其他 八 试题精练 小结与过渡 读图 做1 2题 1 ab河段的流向为a 自西北向东南b 自东南向西北c 自东北向西南d 自西南向东北 2 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a 59米b 199米c 89米d 259米 八 试题精练 3 读下图 完成下列要求 1 图下部的地形剖面图所对应的剖面线是线 2 图示的地形类型是 4 若在东部从南到北修建一条平缓的公路 应选择在海拔米至米之间的高度修建 5 计划在d处修建水坝 若水坝在图上的长度为0 5厘米 水坝的实际长度应为米 3 读下图 完成下列要求 3 图中最高的等高线是米 最高 最低两条等高线的垂直高差为米 4 读 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如果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 应选择 或 线 理由是 2 如果在该地区建设小城镇 甲 乙 丙 丁四个村庄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 村 理由是 7 读 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3 为了解决未来小城镇的用水 用电问题 该地区计划在 处修建水电站 选择该处建坝的理由是 但随之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等高线的含义 二 等高线的特征 三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础知识 四 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地形部位的判读 五 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基本类型的判读 六 等高线图判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八 试题精练 小结 一 含义 主要类型及意义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三 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判读等温线图的相关知识 二 判读等温线图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三 等温线图的应用 四 试题精练 小结与过渡 三 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判读等温线图的相关知识1 影响气温的因素2 中国和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3 其他 三 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判读等温线图的相关知识 二 判读等温线图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 等温线走向 描述与成因2 变化规律 判断南北半球 成因3 突向变化 判断季节 海陆 成因4 闭合等温线的判读 方法及成因5 疏密 变化大小的判读 成因6 其他 极值的判读等 小结与过渡 封闭曲线的判读 高于高的 低于低的 三 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判读等温线图的一般方法 二 判读等温线图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三 等温线的应用1 绘制等温线图2 描述等温线的延伸方向 走向 及其成因分析3 描述某地区气温的分布特点 并分析成因4 其他 判断气压状况 热力环流等 小结与过渡 1 描述图中10 等温线的走向 并说明其原因 16分 10 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 与纬线平行 主要受纬度 太阳辐射 因素影响 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 西南走向的太行山 黄土高原东缘 影响 呈东北 西南走向 读我国局部地区一月等温线图 分析成都与武汉气温差异及原因 三 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判读等温线图的相关知识 二 判读等温线图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三 等温线图的应用 四 试题精练 小结与过渡 4 下图是我国东南部地区一月 七月等温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一月 七月 1 说明图示地区一月气温的分布特点 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2 分析七月等温线图中a b两地的气温特点 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右图为某地的等值线图 等值线的数值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读图回答1 3题 1 若该图为等压线图 则 e处出现阴雨天气 f处出现晴朗天气c e处为脊线 f处为槽线 e处为槽线 f处为脊线2 若该图为等温线图 e所在区域为陆地 f所在区域为海洋 则该图表示 北半球一月等温线 北半球七月等温线c 南半球一月等温线 南半球七月等温线 高低 3 若该图为等高线图 则 处可能有河流自北向南流经 处可能有河流自南向北流经 处可能有河流自南向北流经 处可能有河流自北向南流经 高低 一 含义 主要类型及意义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三 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一 判读等温线图的相关知识 二 判读等温线图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三 等温线图的应用 四 试题精练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小结与过渡 一 含义 主要类型及意义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三 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一 含义及其作用 二 判读等压线图的相关知识 三 判读等压线图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四 等压线图的应用 五 试题精练 主要内容 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一 含义及其作用 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一 含义及其作用 二 判读等压线图的相关知识1 影响气压的主要因素2 风向的成因与判断 绘图 3 高低气压中心与天气现象4 其他 地转偏向力等 小结与过渡 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一 含义及其作用 二 判读等压线图的相关知识 三 判读等压线图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 高低气压 中心 及其分布的判读2 高压脊和低压槽的判读3 风向和风速的判读4 天气状况的判断5 其他 小结与过渡 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一 含义及其作用 二 判读等压线图的相关知识 三 等压线图判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四 等压线图的应用1 绘图 等压线和风向等2 天气系统的判读3 判断并描述天气状况4 其他 小结与过渡 2007海南文综卷 图1示意某一等高面 m n为等压线 其气压值分别为pm pn m 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是只考虑水平受力 不计空气水平运动时 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6 8题 6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 pm pn 则o点风向为a 或 b 或 c 或 d 或 7 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 pm pn 则o点风向为a 或 b 或 c 或 d 或 8 近地面 空气做水平运动时 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a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 角b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 角c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 角d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 角 图1示意某一等高面 m n为等压线 其气压值分别为pm pn m 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是只考虑水平受力 不计空气水平运动时 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6 8题 图5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 回答9 11题 9 o 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a 4 b 3 c 2 d 1 10 若只考虑温度因素 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a 东北风b 东南风c 西北风d 西南风 2007宁夏文综卷 气温 11 图6中与m p 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a b c d 2007宁夏文综卷 读下图 做1 2题 1 m处的气压数值可能为a 1020 1012 5b 1017 5 1020c 1017 5 1015d 1015 1012 52 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a 南风b 西风c 西南风d 东北风 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一 含义及其作用 二 判读等压线图的相关知识 三 等压线图判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四 等压线图的应用 五 试题精练 小结 小结与过渡 一 含义 主要类型 特征及意义二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三 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及应用五 其他等值线 面 图的判读与应用 读 我国局部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示意图 做1题 1 关于图中年降水量线关系的叙述 正确的是a b c d 下图为 甲 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2 3题 2 关于上图的叙述 正确的是a 甲地为海洋 乙地为陆地b 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c 处气压比 处高d 甲地可能形成台风 甲乙 低高 下图为 甲 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2 3题 3 下图的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 与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相符的是 abcd 2007海南文综卷 4 图中所示区域在28 s附近 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 完成下列要求 1 在图中用箭头表示洋流l的流动方向 2 在图示海域画两条过洋流l的等温线 分别标注t1和t2 其温度值关系为t1 t2 以示意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 简述洋流l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ns t1 t2 5 读 局部地区海洋表面盐度分布图 回答问题 2 a b c三个海区 为盐度最低的海区 原因是 为盐度最高的海区 原因是 1 根据图中盐度等值线的数值分布规律 甲 乙 丙三条等值线的数值分别为 这三条等值线数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1 33 34 35亚马孙河大量淡水汇入海洋 2 a秘鲁寒流经过 受其影响盐度较低c位于副热带海区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图3为世界某海区图 回答6 7题 6 a岛屿附近海水盐度偏低 其原因主要是a 受寒流的影响b 受陆地径流的影响c 受海陆性质差异的影响d 受降水量的影响7 b处海水等盐度线明显向北凸出 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